阅读经典
2024圣灵降临期11|担当使命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75天前 | 23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圣灵降临期11|担当使命
罗9:19-33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7月28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7月28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7月28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罗马书》9:19—33(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9这样,你必对我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

20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神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

21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

22倘若神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

23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

24这器皿就是我们被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

25就像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

26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神的儿子。

27以赛亚指着以色列人喊着说,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

28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地完结。

29又如以赛亚先前说过,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30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

31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

32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

33就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2024圣灵降临期11|担当使命

罗9:19-33


序言|不用看了!



在教会中,对罗马书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你只要掌握一至八章,其它的章节就不用看了。因为一至八章,已经将因信称义的福音,讲得十分透彻了。抱持这类观点的人,肯定不会看重九至十一章的价值,也把十二章至十五章,只当做价值不高的生活劝勉,而对十六章一长串的问安,更是把它当作保罗的客套话。现实中,确实是如此,很多人直接跳过九至十一章,有可能觉得这些章节只是讲以色列的历史和未来,与我们基督徒没有什么关系。我不敢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抱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不了解罗马教会当时的情形;对第一世纪的信与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甚了解,只是将十五、十六世纪的观念读了进去[1],尤其是,完全以个人的角度来理解因信称义,几乎忽略了“信”与“义”所具有社群性特征。甚至,我们从经文的观察中得到:保罗所谈论的义,与以色列这个国家及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关。


故此,假如我们要了解九至十一章经文的意思,就需要明白:1)保罗为何要写这三章经文;2)这三章经文与一章18至八章39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下就在这两方面的前提下,来思考第九章,今天主要处理19至33节。


一|重塑历史


九至十一章,是罗马书的新段落,这段落,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延续前面段落(一章18至八章39节)所讲述的相互接纳的主题。两大段落,像是交响乐的第一与第二乐章的关系。假如前面的段落主要是劝告外邦信徒,要接纳犹太基督徒(可参1:18-2:16、5:1-6:23、11:11-36、15:1-16:24),从中提醒犹太基督徒,也不可以“律法”自居,而轻视没有律法的外邦基督徒(可参2:17-29、3:1-4:25、7:1-8:39、10:1-21)。因为无论是外邦基督徒,还是犹太基督徒,如今,都因以色列人的弥赛亚耶稣基督,而毫无分别地成为了神家里的人。那么,教会要在帝国中为弥赛亚作见证,活出跨越种族、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群体特征,就必须视对方为“自家人”。这样看来,就书信的特点而言,保罗既对外邦基督徒说话,也对犹太基督徒说话,对他们都作了劝勉,当然,有时是分别针对各自的群体。


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一个犹太人信主耶稣,也不需要放弃犹太信仰习惯和生活习俗,那他应该怎样对待——没有信耶稣、甚至还在抵抗耶稣基督的那些犹太人呢?毕竟在罗马,有很多犹太人,在提庇留皇帝时期,大概有四至五万人[2],而在罗马教会,犹太基督徒为数极少。这就是保罗要来解决的,他希望犹太基督徒,能成为“桥梁”,将弥赛亚天下和平的福音,传递给在罗马的那些犹太人。九至十一章,就给他们提供这样要求的证据。


九至十一章,保罗以弥赛亚耶稣的故事为焦点,来重塑以色列的历史,并以此来说明: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将以色列过去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亚伯拉罕、以撒与雅各的列祖时期(7-13节);第二阶段是摩西时期(14-16节),第三阶段是先知时期,这时期主要列举了何西阿(19-26节)与以赛亚(27-29节)这两个例子。最后落脚点是33节,这节经文引用了以赛亚28章16节。保罗用经文里所指的放在锡安的绊脚石/磐石,来指向对以色列施行审判及救赎的耶稣。


保罗解释说,神兴起这些先贤的目的,是要使用他们挽回当时人类/以色列,背道而遭神审判的命运。这种救赎与审判的功效,与神兴起耶稣这个绊脚石/磐石的功效一致。那么,以色列的历史,就应该包括弥赛亚耶稣,甚至,因着耶稣,要对自亚伯拉罕到先知的历史,作新的解读。


二|担当使命(6-29节)


在解经传统里,将这一段经文,当作是上帝那种不可理喻的主权的解读。尽管这也无伤大雅,不过,往往忽略了保罗更重要的意图。其实,应该这样说:当神兴起亚伯拉罕,当然不是只给亚伯拉罕及他的后裔祝福与恩典,尽管这是事实,造物主的主要目的,是要透过他及他的后裔,使万国蒙福。其中意思就是——亚伯拉罕需要将独一神的信仰,在家族中传递下去,也要在周遭的部落中,展现出这种信仰独特的魅力,使周遭的人,因为亚伯拉罕家族的存在,而经历到造物主上帝的祝福,比如亚比米勒家族,因亚伯拉罕的祷告,由不孕而有孕。同样,神拣选以撒,并不是要灭绝以实玛利(尽管在以色列传统和教会历史,真有这样的看法),反而,是要祝福这个同父异母的家族,包括周遭的民族。在后面神兴起摩西,是要用来彰显上主怜悯和公平的性情。甚至,还通过摩西的反角——法老,来彰显上帝的作为,使普天下的人们知道以色列的神,具有充满天下的权柄。希望人来归向祂;祂对顺从祂的人,施行怜悯——如以色列人;而对抗拒祂的人,则实行审判——如祂使埃及法老的心愈加刚硬一样。


那么,在罗马教会的那些犹太基督徒,就大致能够明白保罗对他们的要求了——他们需要承担责任:如今的他们,就像是当年的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一样,被拣选就是要成为桥梁,来彰显上帝的旨意(包括神的审判、怜悯等性情)。


在19至29节这段,保罗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何西阿,一个是以赛亚。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上帝的旨意,第一个例子是神通过何西阿这个器皿,来促使外邦人蒙怜悯。这点可以类比,现今的处境——神兴起第一批跟随耶稣的犹太人,比如十二个门徒,来落实神的永恒心意,将福音传给外邦人,使外邦人进入神的家里——这本来就是神兴起亚伯拉罕的意图。第二个例子是,神兴起以赛亚,目的是要使当时背叛的以色列,以赛亚用了生物学的例子:通过种子繁殖物种来说明,神兴起以赛亚、保留当时极少数仍然忠诚于祂的人,目的是要使祂的旨意能够延续,使属神的百姓,不像亚伯拉罕时期的所多玛和俄摩拉一样,被审判、被灭绝。

保罗认为自己就有双重身份,既是外邦的使徒(参11:13),也是犹太使徒(参9:1-3,10:1-2,11:1、14)。承担着对同胞犹太人宣扬悔改之道(类如以赛亚),及向外邦宣教的责任(类如何西阿)。


显然,保罗的意图就十分清楚了!他希望罗马教会的外邦信徒看到,他们能够蒙神的拣选,是因为造物主永恒的旨意,用八章31至39节的话而言,就是神那永不隔绝的爱所成就的。而神的旨意是通过象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摩西一样的犹太人来实现。如今的彼得(教会历史上认为彼得是罗马教会建立者)、亚基拉、百基拉等人就像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摩西一样,将耶稣基督的福音带给他们,使他们进入永恒上帝的国度里。所以,他们要对这些人心存感恩(参16章)。


在九章19至十一章10节里,他则提出另一个吩咐,他希望已经归信基督的那些犹太人,要看重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因他们就像是以赛亚及当时被保守的那些持守独一神信仰的“余种”一样,他们要作神的器皿,到百姓中去告诉他们,接受耶稣基督,就是归向他们祖宗的神,就是接受神对他们的拯救。接受祂,也就等同于结束了被审判、被掳的命运。就好像以赛亚时期的人,只要他们接受以赛亚的信息,他们就能避免被掳,哪怕被巴比伦掳走了之后,只要接受在巴比伦以赛亚的信息,也能从被掳的光景中归回。


这样看来,按照保罗的思维,如今在罗马首先蒙耶稣基督救赎的犹太人,他们就是“余种”,这也正是为什么十一章会有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余民的原因。保罗希望犹太基督徒,看到自己作为余民的使命。他们被拣选,不是因为他们特别,所以,保罗劝他们不要因此抬高自己的身份,而是要成为神救赎其他犹太人的器皿;他们万不可与那些没有信主的犹太人,断了往来,神既然要通过:以色列人犯罪这个悲剧,而使原来不属于神子民的外邦人,进入到亚伯拉罕的家,神既然不放弃外邦人,更何况原来就是属于神百姓的犹太人,祂更不会放弃!所以,这些首先蒙了救赎的犹太人,就是一个桥梁的作用,他们要充当使者,去到犹太百姓当中,使那些听到谴责的犹太百姓回转,重新被“收纳”。按照十一章17节24节总橄榄枝的比喻,他们要像橄榄枝一样,被接回到橄榄树干上,意思就是,神依然对他们开放,他们没有被弃绝在神之外,亚伯兰罕之约对他们一直有效。只要他们有一天突然醒悟,来接纳神为他们兴起的弥赛亚耶稣,他们就可以回到神的家中,因为这个家本来就是他们的。这样看来,罗马教会的犹太基督徒,实在是责任重大,他们如同以赛亚时期那些被差遣到背道的百姓中,宣讲拯救与审判信息的先知,要通过这些拯救和审判的信息,唤醒抵挡耶稣的犹太同胞。



三|信任上帝(30-33节)


保罗在九章6至29节,列举了神在列祖、摩西、先知这三个时期的这类型的工作。其中留给我们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造物主有权利在任何时候,呼召任何人,达成祂救赎的旨意。这是在罗马的犹太基督徒留意的——或许神就会呼召他们,到在罗马的犹太社群中,去落实永生神的计划。哪怕他们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也要信任上帝!比如,就前面所讲的——从来没有主动寻取“义”的外邦人(参一至三章),得到了“义”,被神接纳到祂的家里。而那些追求“义”的以色列人,反而得不到“义”,当然,保罗在这里对以色列追求义的行为,加了双引号,称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而不是按照神的要求来追求,就好像亚当夏娃,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智慧”能分辨善恶,结果,弄巧成拙,灭顶之灾来到。


这样看到,在罗马的基督徒,对在罗马的犹太人的命运,千万不可妄加评论,以为神已经弃绝了那些以色列人,反而他们需要更加谦卑、有着更强的使命与责任,对神的做法,需要有足够的信任。毕竟,神总在用以常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方法,来达成祂的旨意(参6-29节)。如今,祂使用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方法——透过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来救赎这个民族和国家。那些只按照自己的方式看待这救赎方案的(行为之法),必然跌倒。而接受上帝这个方法的(信心之法),就必然被拯救。



四|循环阅读


对于罗马书九至十一章,甚至整卷罗马书,从写作背景、目的、主题以及修辞手法等,都有必要不断地重新阅读,从中作出更细致的研究,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接近保罗起初的意思和意图。因为时间久远之故,我们与作者之间在思想及语言上的差距,包括我们因着文化和习惯,对经文会作张冠李戴的解读。


另外,因着人性的局限,使我们对熟悉的事务、人物,包括文章,反而熟视无睹。对我们基督徒来讲,包括我们所信的上帝,所阅读的圣经,会因为熟悉的缘故,反而熟视无睹,甚至误解重重。在圣经的记录中,我们看到,耶稣的门徒,哪怕与耶稣朝夕相处了几年,但对耶稣的了解,仍然是十分有限、甚至是片面的。比如在约翰福音所记载的耶稣被抓的那一幕,记述了不同的人,对耶稣的不同看法。彼得、大祭司和法利赛人的差役,从彼拉多那里来的兵丁,还有犹大......包括耶稣的其他门徒。他们每一个人都对耶稣有不同的认识,但他们就认识耶稣!只是某一方面而言!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带来的结果却是错误,甚至导致作出恶事。


在现实中,彼此误会极深的,往往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人,比如夫妻、合作伙伴之间。我们也不敢说,信主久了,对神的认识就真的比以前更深。除非我们,殷勤地从不同方面来追求,来经验神。对于圣经,我们有必要不断地循环阅读,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更正确的理解。


有个牧师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个鸟类专家到他家借宿一段时间。有一天,专家带着牧师一家人,朝一个森林走去。当过了一座桥,进入一块湿地的时候,鸟类专家跟他们说:现在车开慢一点,大家开始观察,五百米后,停下来讨论,每个人说自己看到了多少种鸟。车走了半公里后停了下来,专家问他们,看到了几种鸟?有的说,看到了两种,有的说看到了三种,而有的说,我怎么看来看去就看到一种。专家说,就在这半公里的路途,他看到了十种鸟。


是的,对于一般人而言,圣经都是圣经,都是神的话,甚至主题都一致,无外乎讲爱、讲神的主权,讲人的堕落,神的拯救,讲因信称义,尤其是旧约,一定要从中读出神的救恩、读出基督。这些看起来,很执著、很敬虔的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就像是我们平常人对鸟的认识。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分类,或者说只知道个大概,知道个片面的。


所以,假如我们要想更好地了解圣经、更多的经历神,我们必须要带着更大的谦卑,更大的渴慕。作多角度的阅读,是有必要的。怎样去多角度操作呢?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多看不同人的观点,虚心地请教别人,找些书来阅读,或者上网上的课程,当然也可以找人作你的老师。


毕德生的建议也十分实际:他认为,要将祷告与读经结合在一起循环性的操练。他说,在今日的基督徒中,最担心的不幸事件发生,就是圣经从我们的祷告当中分离,或是祷告从我们的圣经当中分离。圣经,是被我们了解、领会,并尊崇的上帝的话语;祷告,则是我们吸收、消化,并活出来的上帝的话语。缺少了祷告的读经,没有灵魂;但缺少了圣经的祷告,则没有内涵。应该将两者融合:以圣经来祷告,或以祷告来读经。若不能活出圣经的教导,知道那么多经文要干嘛?若不知道自己正在向谁祈祷,祷告又有什么意义?敬拜正是圣经和祷告的融合,每个主日聚会的目的,是预备我们去活出我们所听到的;当我们跟随耶稣时,将我们用耳朵听到的,落实到我们的脚上。我们不只要聆听上帝,更要回应祂[3]


既然信仰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花精力,付代价是值得的,既然圣经是最有智慧的书籍,苦读钻研,并常常祈求圣灵的启迪,是十分值得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循环阅读,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圣经的世界里,而明白各位作者的意思和意图,对神的经验,对耶稣基督的认识,才不致于过分主观和个人性。




[1] 教会基本采用路德对信与义的讲法,将它个人化,与律法及行为相对立的概念。

[2] 参卢龙光著:《论尽罗马书:透析保罗写罗马书之目的》(香港:汉语圣经,2010),页63注13。

[3] 参毕德生著,《活出神圣的想象力》

 


代祷事项:

1、愿我们承担责任,为不信主的家人、朋友、同事的生命守望,在他们面前见证主、领他们归向基督耶稣(愿我们虔心祈祷)。


2、正确传讲圣经、正确见证神与耶稣基督,是我们的责任,愿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多重循环,比如敬拜神、祷告主、研究圣经、热心服侍等,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圣经,更真实地经历上帝(愿我们虔心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