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7月14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7月14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7月14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罗马书》8:31—39(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31 既是这样、还有甚么说的呢. 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
32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
33 谁能控告 神所拣选的人呢.有 神称他们为义了。〔或作是称他们为义的 神么〕
34 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 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有基督云云或作是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 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的基督耶稣么〕
35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
36 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37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38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
39 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2024圣灵降临期9|坚固信心
罗8:31-39
序言|领养
保罗在第八章以神“不定罪”开始,以“基督不隔绝的爱”结束。要表达信徒如今获得非凡的身份,与神之间是一个父子之间的关系。他用“预知”、“预定”、“拣选”,这类具有“领养”含义的词,来表达神对信徒有目标的爱。也就是说:预定有着“收养”的意思,保罗用的是当时罗马社会的语境,来描述罗马的基督徒现今与造物主的关系,神预定罗马信徒,就是领养了他们,如同罗马社会,领养人为后嗣,给他有社会荣誉和法律地位,第一个皇帝渥大维就是凯撒的养子。前面说:召他们来,领养了他们,其目的是预知他们——使他们与祂的儿子相似(效法),神的预知也是有目标,拣选他们,使他们与祂的儿子相似,至终得尊荣(像祂一样)。
之后(第八章的结尾,8:31-39),保罗出于牧养目的,发出对神爱的颂歌,为神给罗马信徒卓越的地位和荣誉而感慨,同时坚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复杂的第一世纪——罗马社会与犹太社群的重压之下,仍旧能忍耐,并活出见证——一个有别于罗马的合一与爱的群体。这跨越种族的群体,不需要靠军事和强权而达成统一,而是通过圣灵使上帝的爱弥散在他们中间。
一|地位(31-35节)
保罗先讲述罗马信徒如今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身份,这身份是因基督永不隔绝的爱而赐下的,其所具有的地位,足够使他们面对一切的权势与力量。可用三方面来描述:
1、不被抵挡(31节)
在我们可见的世界里,暂时仍然存在着死亡,罪孽等。然而,因着基督,如今,必朽的,变成不朽的,必死的,已经变成不死的。而且,神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帮助我们——让祂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而舍弃。耶稣站在我们这一边,遭受上帝的审判与弃绝。从此,永恒与暂时之间的冲突,被消解了。
基督从此成为了我们的保障,祂为我们受苦,我们也与祂一同受苦。这种关系表明我们与祂一致,也被上帝看为一致。既然上帝把我们与祂一同舍弃,并交付审判万有的法庭,也会把万有和祂一同赐给我们。并且让万物成为我们的资源,那么,谁还能作我们的敌人,来抵挡我们呢?
2、不被控诉(33节)
接着,保罗更深一步,因着基督的自我舍弃,使我们在神面前获得可靠的地位。保罗说:我们是蒙神所召,被他拣选的(与预定一词相同,犹太式的领养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神领养了我们!谁能控告我们呢?基督是祂的独生儿子,我们则是祂收养的儿子,与祂具有同等的法定地位。祂已经称我们为义(子)了,祂也不再控告我们,祂难道会出尔反尔吗?故此,我们的地位是安全、稳妥的,也是我们信心的保障。
3、不被定罪(34节)
下面,保罗继续以基督之工、基督之成就,来进一步说我们地位之坚固——因着基督的作为,我们不再被定罪!基督已经站在我们不能立足的地方(阴间),祂也在无法容我们的上帝面前,替我们说:父啊,赦免他们!不仅是死了,祂更是活了,万有也因祂的复活而大转折!祂替我们站在上帝右边祈求,祂听见上帝说你们这罪人有义了,被死囚禁的你们得自由了!
故此,如今,我们的罪,在上帝面前所有的悖逆与背叛,因着基督,而彻底烟消云散了。因着圣灵的作为,我们与神之间的亲密关系,已经提升到一种境界,是早期犹太人或罗马公民从未享有过的。
二|荣誉(36-39节)
31至35节,保罗从上帝与我们的关系改变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地位的提升,36至39节,则从我们与其它领域关系的改变,来讲我们如今所获得的荣誉。因着基督的成就,我们所获得的荣誉,是任何权势或其它因素,无法剥夺的;基督突破了生死、有限与无限、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神的爱赐给我们。可从四方面来领会神给我们的荣誉:
1、死生不能隔绝(38节a)
36节,保罗引用诗篇四十四章22节这句哀歌,来描述我们在这世间所经历的。在罗马社会和犹太社群里,基督徒是不被接纳的,这些不被接纳的信徒,生活会陷入困难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2章之后,会有一系列的新社群的彼此相互支持的教导),在这样的处境下,很自然的会产生困扰,保罗依然用基督的爱,来作我们信心的基础。人生至大的困难,谓之生死,然而,这些生死的大患,在基督的爱里被瓦解了,那么,当面对生活中许多困扰时,自然就会觉得轻省了许多。
2、善恶不能隔绝(38节b)
保罗在这里也提到,天使与掌权的,这些分别代表灵界和善恶的力量,也不能控诉和影响我们,因它们之间的对立,也在基督里被瓦解了。在日常中,我们对不可见的世界,总有莫名的担心,仿佛总有那不可见的力量,与我们作对,或窥视我们似的。所以,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遭遇不测,灾病之时,一定是得罪了哪路神明,于是,我们去烧香,吃斋,期望被我们开罪的神明,可以对我们开恩。
如今,无论是善是恶的灵界势力,都不再能影响到我们,因基督的爱从天而下,祂那不可隔绝的爱,瓦解了道德力量对我们的控诉。
3、时间不能隔绝(38节c)
在以前,时间对我们而言就是限制,“现在”只能周而复始地成为消失的过去,对着这生死之限,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如今,永恒的基督,成为现在的基督,因着祂的复活,将不可见的永恒带到现今,活在现今的我们,因着基督,使我们进入了永恒,永恒与暂时的对立被瓦解了,祂的爱将时间与永恒的隔绝消解了。
4、空间不能隔绝(39节)
空间的隔绝,也在基督的爱里被超越了。高的如神性,低的如人性,其对立也被瓦解了。基督自身就是对立的人性与神性得到合一的典范。因着祂的爱,人性的软弱不再成为限制,卑微的人可以与崇高的神相知相遇相行,彼此间不再对立。我们因着基督成为神的养子,加入了新的家庭,以神为父,祂作我们的一家之主,并享有圣灵的内住。
三|相遇
我们从这段简短的经文看到:在原来,过去、现在与将来,与永恒的世界是对立的,直观可见的世界与非直观的世界,也是对立的;大地与天空,生与死,有限与无限,人与神,一切都是对立的。
如今,一切的对立,都在基督舍弃的爱里被取消了,换来的是和平、合一与同在。因为基督对上帝的爱是合一的,人对上帝的爱,以及上帝对人的爱,如今也是合一的了。在这爱中,我们得胜了一切的拦阻与区隔。在这爱中,不可实现的合一实现了。当然,我们知道,这爱并不是我们实现的,乃是由基督所获得。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这一段,往往被用来,为基督徒个人蒙神所爱背书的经文,其实是三章21节至八章30节的总结及高潮部分。信息的重点是因着基督与圣灵的成就,解决了“罗马文化”及“犹太律法”制造的难题——其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每一个文化所形成的尊荣系统。那么,就救恩论而言,保罗在这里强调集体的救恩,过于个人救恩。当然并不是说,保罗在否定个人在神里头的地位,以及个人及蒙神所爱的事实,他的重点是:建立一个能蒙神所爱、合一、以基督的荣辱为荣辱的社会,这才是神的终极性目标。所以,停留或过分强化个人得救的信仰,则有失偏颇。换而言之,一个被圣灵引导的个体或教会,应该是能规避因着“罗马文化”及“犹太律法”优越感的群体,不让帝国的“优越性”,和“律法”来分裂教会,这是神新子民这个群体的特点。
那么,根据保罗的结论看来,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不被隔绝的爱,是一种与神与人相遇的体验。那么,无论一个人或哪一个宗派群体,如果自我觉得他在神里面安全,他就需要有足够的警觉:只要他与自己的神学观点,及其它意见相左的信徒发生冲突或对立,就不能自欺,说自己是为了坚持真理、或说自己是在蒙圣灵的引导。因为,基督的牺牲而赐下的爱,是一种会衍生合一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保罗是希望罗马教会支持他向西班牙宣教。也就是说,这封信,表达了一个期望——以全球复和的福音来取代靠着武力统一的帝国意识形态。这样就留下一个问题,生活在罗马的信徒,他们准备好了吗?在他们当中的帝国公民罗马人,有着足够的心胸接纳犹太人吗?而那些有着律法背景的犹太人,能接纳外邦人吗?看来,他所关心的是“合一”的议题,高于其它的一切。这就无疑地告诉我们,无论是教会领袖,还是教会的信徒,必须了解信仰的主要和次要的议题。在主要议题上合一,是绝对的,是必须的,而在次要问题上,则可以持不同意见。
四|安息
被称为清教徒之父的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年11月12日-1691年12月8日),在他《圣徒永恒的安息》书中,所表达的安息在上帝里的默想 ,与保罗这段经文所表达的活在上帝的那不隔绝的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巴克斯特说:有一种荣耀的安息――永远地享受上帝完全的爱与同在,正等着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这安息,有圣经为证,众天使也加以宣告,而圣徒更是带着渴望翘首以盼。对这安息的盼望可以安慰那些正经历痛苦的人,并且使他们在忍耐中得到力量。因为他们明白这地上的时日是暂时的,但那天上的产业却是永恒的。上帝对此已有应许,而他的话语永不落空。
眼下,上帝允许其子民透过其创造、圣灵的内住、以及圣民之间的团契来预尝天国。而天国的真正实现,必须等到圣徒们复活那日(或者说:我们离世见主之时)。眼下,默想这一伟大的安息,可以使他们更加接近上帝,并使生命得到更新。
本书是清教徒领袖巴克斯特在身患重病、徘徊于生死边缘之际默想天国的结晶。巴克斯特在书中满怀着对天国的盼望与切慕,根据圣经,为我们阐述了何为永恒的安息,这安息是何等荣美,这安息是为何人预备的,失去这安息的人将落入何等悲惨的结局。巴克斯特力劝读者当竭力进入永恒的安息,永远地享受上帝那完全不隔绝的爱,并指示他们如何得到这爱,进入这安息。他说:如果要得到从神而来的爱的安息,需克服七个障碍,并尽十个义务,我们以此共勉:
需克服的七重障碍如下:
1、人活在任何自己明知的罪中;
2、怀有属世的心;
3、与不信的人为伍;
4、要避免在次要真理上争论不休,信仰却只停留在观念上;
5、骄傲自大的心;
6、懒散怠惰的心;
7、对属天的事情只停留在嘴上,生活上缺乏操练。
接着,他说,除了克服以上七个障碍之外,还应当尽十个义务:
1、确定天国是自己唯一的财宝和福分;
2、下功夫去了解自己在天国的福分;
3、认识到天国已经不远;
4、经常严肃地谈论它;
5、在各种属灵操练上努力,使自己的爱心更接近它;
6、以各样事物、时间提醒自己未来的安息;
7、常使自己像天使一样颂赞上帝之工;
8、让上帝那不隔绝的爱的信念占据你的心;
9、细心留意并珍惜圣灵的感动;
10、不要忽视身体健康。
代祷事项:
1、 为合一祈祷:因着基督的牺牲,使我们与神、与人、与万物的对立被消解,使合一成为可能。愿我们与天主教之间、新教各派系之间;我们每个肢体之间,所有矛盾、嫌隙、过往的仇怨等,都在福音大原则下被化解。愿我们看重在主里的合一,过于一切。
2、 为每位肢体祷告,愿我们在敬虔上操练,远离罪恶;也在读经祷告上操练,学习将重担交给神,享受神所赐在耶稣基督里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