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5日 | 愚顽人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四篇1-11 节
1 耶和华啊,你是伸冤的 神。
伸冤的 神啊,求你发出光来。
2 审判世界的主啊,求你挺身而立,
使骄傲人受应得的报应。
3 耶和华啊,恶人夸胜要到几时呢?
要到几时呢?
4 他们絮絮叨叨说傲慢的话,
一切作孽的人都自己夸张。
5 耶和华啊,他们强压你的百姓,
苦害你的产业。
6 他们杀死寡妇和寄居的,
又杀害孤儿。
7 他们说:“耶和华必不看见,
雅各的 神必不思念。”
8 你们民间的畜类人当思想,
你们愚顽人到几时才有智慧呢?
9 造耳朵的,难道自己不听见吗?
造眼睛的,难道自己不看见吗?
10 管教列邦的,就是叫人得知识的,
难道自己不惩治人吗?
11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
省思:
那些以欺诈致富或谋得权势者
往往被视为精明能干之流。
但属神的人却认为他们
不是思维敏锐,而是心灵迟钝,
不是头脑伶俐,而是道德败坏。
道德律的运作或许不比物理律明显,
却更是铁定不变。
祷告:
神啊!
请祢现在就施行公义的审判,
降低狂傲者,提升卑微者。
祢为一切被伤害、轻视、贬低的人
伸张公义,请让我也能与祢同工。
奉耶稣的名求,
祂曾应许祝福虚心的人。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
《耶利米书》第十一章|哭泣
先知被雅威呼召去公开宣告:从前雅威与以色列先祖立约的事,神曾经答应过他们的祖先,假如他们及后代能坚守约定,祂就供应他们一切物质与属灵上的需要;以色列人则需要专一地敬拜和顺服神,就能在迦南地安居。不过,之所谓立约,是指双方都需要接受其中的条款,并竭力持守。以色列人能否得到约的祝福,要看他们遵行的情况来定。假如他们背约,则要受咒诅。在他们的历史中,确实有过多次悖逆的行为,他们也时常背约(1-7节)。
先知奉命去传讲这些,目的是要挽回正在背约中的百姓,可悲的是,当百姓听到先知的宣告,却不愿意听从这些话。可想而知,他们必然要遭到严厉的审判(8节)。
他们被迦南那些荒淫的敬拜仪式吸引太久了,没法转回了(9-10节)。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等于放弃了雅威的保障,也激怒了雅威,使雅威与他们作对,不再听他们的哀求。雅威甚至讽刺地说,就让他们所痴迷的那些满天神佛来救他们吧,可惜的是,再多的神明,也救不了他们(11-13节)。
更过激的是,呼召耶利米去向这些百姓传讲约的内容的雅威,却禁止耶利米为拜偶像的百姓代求(14节)!看来,祂已对这些不听劝告,对审判的言语完全不当回事的百姓,失去了耐心——就让这些拜巴力的百姓自作自受、被雅威审判吧(15-17节)。
确实如此,犹大百姓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彻底要被毁灭了。你看,他们敌视耶利米,要谋害他,要把耶利米当作是待宰杀的羔羊(18-19节)。亚拿突人还挑衅地对耶利米说:别再奉雅威的名说什么预言,否则,他们要杀死他(21节)。
这些罪恶,哪能不激怒雅威呢?祂驱逐以色列,灭绝犹大的证据确凿了!百姓已经没有机会挽回了,他们的后代要倒在战乱中,他们的儿女要因饥荒而死,雅威要毫不留情地追讨他们的背叛,将他们除灭尽净(22-23节)。
03
今日默想
神经质这个词,我们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能控制的局面时,所反映出来的不知所措的情绪反应。我们看到,耶利米可能都要被弄得神经质了,一开头,雅威叫他竭力地去宣讲约的内容,当雅威看到耶利米的话并没有起到效果之后,祂不容许耶利米为这些不听教导的百姓祷告。
对耶利米而言,他是在两难之中:他既希望雅威审判的话对百姓产生果效——这样百姓可以悔改;他又希望雅威的话不要产生果效,这样,百姓就不会被雅威灭绝了。
今天的默想是:你能体会耶利米两难、神经质般的情绪吗?把他的处境换成你的处境,你在教会生活中,有遇见过耶利米这种两难的处境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二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新的审判
释经音频2——警惕的嘱咐
释经音频3——人子所做的审判
十个童女的比喻
《马太福音》第25章 | 新的审判
忠心的讲解
从二十四章45节,开始了二十五章的叙事单元。二十四章,是耶稣耶路撒冷被毁事件的预言。主后66至70年,有个自封为弥赛亚的西门•巴乔拉(Simon Bar- Giora),他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带领犹太人反抗罗马政府,但最后完全失败,犹太人惨烈牺牲,最后圣殿也被拆毁。这位在起义中冒起的领袖巴乔拉也曾短暂地执政于耶路撒冷,但当罗马军挺近耶城,拆毁了圣殿之后,他看到大势已定,就想向罗马军投降。罗马军将这位投降者锁起来,交给了提多(Titus)将军。他就与数千名俘虏,一同到了罗马,最后在那里接受了死刑。
当我们讲福音书关于末后审判的预言时,都应当回到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这个关键的事件,这也是解释新约末日审判最重要的方法。对以色列人来讲,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是一个亡国的时刻,涉及到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民间压力组织的法利赛人,特别忧国忧民,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他们的信仰。在面对犹太人国破家亡,很多人流离失所,他们担心民族会走向哪里。他们会在帝国统治下的各处,去寻找侨民,招聚他们,呼吁加入他们的革命行动,以赶走罗马人。你可以将这种行动视为促使神国降临,或是民族复兴,既可以理解为是灵性的复兴,也可以是政治的行动;既可以是关乎对律法的忠诚,也可以是个人的敬虔行为;既可以是解决现世的问题——被罗马殖民,又可以是实现神对他们祖宗亚伯拉罕的应许。
对于复兴,实现应许,耶稣持有不同的看法。祂一直提醒门徒,当看见有这种起义的征兆时,他们千万不要去跟随加入保卫耶路撒冷的战争。在祂看来,这些人(尤其是法利赛人)打着神旨意的旗号,并不是神国复兴的方式!神的做法,要比他们那种革命快一步(主要指66至70年的革命)!在法利赛人的概念里,神会差遣一位弥赛亚,打一场关键的战役,然后洁净圣殿,如同大卫击杀歌利亚一样,拯救这个被强敌蹂躏,多灾多难的民族,复兴成像大卫与所罗门王朝一样。然后,这个神在其中居住的国家,要影响全世界。那时,亚伯拉罕那种祝福万国万民的应许,也就完全实现了。
从弥赛亚打败敌人到建立王朝,然后又影响全世界,这一系列的过程要多长,法利赛人思想里没有太具体的时间。不过,弥赛亚将以大卫王室的所有内涵出现:如同大卫打了胜仗,经过多年之后正式登上王位,然后筹建圣殿;所罗门则兴建圣殿;希西家和约西亚,包括马加比家族的铁锤犹大,洁净圣殿;而所罗巴伯和大希律重建圣殿。他们也希望弥赛亚保卫圣殿(如同西门•巴乔拉),并再次兴建希律后的圣殿(他们对希律所建的殿有非议)。
我们看到,君王与圣殿是作为弥赛亚及其行动的基本要素。但耶稣说,如今神所差遣的弥赛亚,不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出牌,祂现在就要让外邦人和犹太人称兄道弟,这等于马上就将亚伯拉罕的约实现了,省略了法利赛人以为的那些中间环节。
这样,对于耶稣的门徒而言,问题就来了,如果门徒依然听从法利赛人的方法,或者加入他们的队列中,这就破坏了上主现今正在进行的计划,反而,未能将亚伯拉罕的应许实现。
那么,耶稣所说的这位独一的神,祂是怎样实现亚伯拉罕祝福万民,让外邦人和犹太人称兄道弟的愿望呢?耶稣说,就是透过十字架,以祂这位“新型”的弥赛亚在十字架的牺牲!
二十四章45至51节,就为此作了铺垫,与二十五章1至30节这段,共同构成“如何作忠心的仆人”的议题。
门徒被呼召要作耶稣这位弥赛亚的忠心见证人,如果他们加入法利赛人的阵营中,势必加深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分离,更难将亚伯拉罕的约实现!在旧约先知书里,忠心是经常被用来描述在异教之下,或是民族背叛独一神的语境下,能够持守忠诚于独一神信仰的人,有可能他们要为此遭遇殉道的后果。耶稣就在这种百姓整体背道的情况下,教导门徒们要作忠心的仆人,他们有责任将耶稣的警告放在心里面,好使神的旨意不被当时流行的复国思潮所掩盖。因为这种主流的复国思潮,不但将造成犹太人和外邦人再一次更大的分裂,同时,犹太人也将再次遭到灭顶之灾,圣殿也将再次被拆毁。耶稣也说,当发生这些事的时候,正是弥赛亚重返之前的征兆。那么,门徒作为弥赛亚忠心的仆人,就要将这样的信息传出去,让所有神的百姓,在混乱的时局中警醒预备。二十五章就在处理这样的一个话题。
警惕的嘱咐
1至13节中十童女的比喻,是以古代近东熟悉的婚姻场景所作的比方,以此来劝勉门徒,要求他们在耶路撒冷全面被毁到来之前,能作忠心的仆人,如同婚宴时那负责等候新郎的童女。
他们的婚礼是在晚上举行,而且将这整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新郎在娶亲的时候,往往会在前面一个地点耽延一段时间,最后由伴娘(童女)陪伴他,来到婚筵现场。但新郎在前面地点到底耽延多久呢?时间往往不确切。所以,负责等候迎接新郎的伴娘,要在自己所负责的地点一直等候他,如果新郎突然来了,而她没有在现场等候,就极其失礼了。
以色列经常被比作是以那位独一神为丈夫的新娘,他们也将与上主的相遇,比作是一场筵席,最大的筵席就是他们的神以王者的身份出现,来审判万民的时刻。耶稣就以这种婚礼,来比喻主后70年祂以王者的身份,回来对耶路撒冷所作的审判。这审判,对于敌对祂的人而言,是悲剧;而对于忠诚于祂的门徒而言,则如喜乐的婚筵。
在这个带着危机与欢庆的大筵席来临之前,作为耶稣的门徒,他们要随时做好准备,因他们被比喻为受邀请的那群人。他们会不会变成“愚拙的童女”呢?那么,松懈是绝不应该的,他们不能像二十二章2节里所说的那群以色列百姓,他们本来是受邀参加筵席的,最后却被丢到外面去了。
历史证明,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之时,犹太籍的基督徒没有参加这种保卫运动,他们被保全了,如同那五个警醒的童女。其中主要缘由是听了耶稣和祂的仆人们类如这里的警告。
才干的托付
14至30节中所记述的按才干受托的比喻,不是讲天国的考试制度:看看哪些人,经考核后合格进入天国。其实,这比喻与二十三章对法利赛人所发出的七祸的审判,构成一致性的题旨。
以色列这个上主的仆人,蒙神的恩典,得到了神的律法,也有象征着神同在的圣殿,他们被赋予使命,要在拜偶像的外邦世界里,将独一神的信仰彰显出来。但是,他们自身成为问题:他们拜偶像,与其他民族无异;他们的社会也是强权欺凌弱小。这样,他们不但没有完成使命,而且还把这种祝福管道废除了,这就如同将发光的宝贝埋到土里面。
法利赛人,他们自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带领者,摩西律法的践行者,而他们却被耶稣称为假冒为善的仆人,因他们蛊惑百姓,加入他们的行动,与罗马人打仗,并认为这是忠诚于神、复兴民族的作法。这等于在罗马人与犹太人之间,树立更高的墙,使罗马人离独一神更远。
这点就像十字军东征,并没有把非基督徒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带到神的宝座前,而是加深了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仇恨。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来讲,十字军所信的耶稣,就像是恶魔一般,哪里还有祝福万民的弥赛亚色彩呢?法利赛人的这种复国思潮,就是将神要他们作外邦人的光的使命,埋到了土里。
显然的,才干故事的核心就是——耶稣期盼祂的门徒,要以上主仆人的身份,将神所给他们的托付呈现出来,将从神那里所领受的才干贡献出来。反之,假如他们像是那个将所领受的一千两银子埋在土里的仆人,最后,等主人回来时,将遭到惩戒,原来所拥有的一千两银子,给那有一万的,还要把他扔到外面的黑暗,并接受永远的审判。
所以,这个故事和十童女的故事一样——是在警示祂的门徒们:要作忠心的仆人!那么,跟随耶稣、与见证耶稣就是仆人忠心的标志;而跟随法利赛人,树立与罗马人更大的民族冤仇,则是埋没恩赐,这种后果,将遭到永远的审判!
人子所作的审判
31至46节,这段就继续强化耶稣将以王者的身份,审判背道者与祝福忠心的人这种题旨。祂引用了但以理书七章13节里的那位得了权柄,审判列国的人子,用来形容祂在70年,以荣耀的王者身份,来审判万国的事件(31节)。
在但以理书这段,描述了但以理在异象中所看见的景象,有一位亘古长存者,和有一位被领到亘古长存者面前的人子,他们联合在一起,来对兽施行审判,建立永恒的国度(但7:9-14)。耶稣在这里(31节),将但以理书里的那位人子,代入在祂自己身上,来作为对万民的审判者。不过,但以理书中的对兽的审判,这里换成了二十四章所说的,在主后70年对耶路撒冷的审判事件。
在这个被称为大审判的末日里,要将被审判的人区分为两种人,好像牧羊人在晚上,当羊入圈的时候,将绵羊与山羊分开。对近东人而言,这也是他们特别熟悉的,牧羊人在白天将绵羊与山羊混合放羊,到了晚上,他们往往会将不那么御寒的山羊分出来圈放,以免遇到骤然降温而生病。在黑夜里,要分出哪只是绵羊、哪只是山羊确实不容易。不过,对于有经验的牧人而言,则不成问题,因为绵羊的尾巴下垂,而山羊的尾巴上扬。
耶稣用这个比喻,是要说祂这位未来的弥赛亚(人子),将是一位有经验的牧者!在祂以王的身份审判万民,将世界回归正轨的时候,祂要分出谁将是属于神的百姓,谁将不是,哪怕在以往的时刻,不容易区别。
那么,谁是神的百姓,谁又不是,就要重新定义了,就要看他如何看待耶稣和祂的跟随者了。这种说法,在十二章49至50节,就说过了。那些耶稣的跟随者,尽管在现今的世道中,属于饥饿的、口渴的、漂泊的客旅,他们赤身露体的、被下到监里,他们为见证耶稣而遭遇了这一切。
而在人子来临,作为万民的审判者之时,一切真相都要大白了!那些为了跟随人子而遭遇艰难、欺压的,以及接纳这些社会“渣滓”的,将证明是属于耶稣的跟随者,他们要以亲人的身份,被接到神永远的国度里;反而,那些在现世曾经左右逢源、春风得意,而漠视耶稣及祂的跟随者,则要在这大审判日里,被人子惩戒、落入永远的刑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