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7月12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91天前 | 262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祢的心思极其深
2. 每日旧约 | 耶8章-伤怀
3. 默想之一 | 遭到神的审判
4. 每日新约 | 太22章-大筵席的邀请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2日 祢的心思极其深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二篇5-11节


5 耶和华啊,你的工作何其大,

  你的心思极其深!

6 畜类人不晓得,

  愚顽人也不明白。

7 恶人茂盛如草,

  一切作孽之人发旺的时候,

   正是他们要灭亡,直到永远。

8 惟你耶和华是至高,直到永远。

9 耶和华啊,你的仇敌都要灭亡,

  一切作孽的也要离散。

10 你却高举了我的角,

   如野牛的角。我是被新油膏了的。

11 我眼睛看见仇敌遭报,

   我耳朵听见那些起来攻击我的恶人受罚。

 

省思:

人有时对于确凿的因和果都很麻木。

但我们若睁开眼睛,

很快就会看见到处皆是神的明证。

敏锐的眼目总不断发现新的赞美素材。

“相遇时我迎向祂,明白时便赞美祂”。

(Gerard Manley Hopkins,“The Wreck of the Deutschland”)。

 

祷告:

神啊,

赐我灵敏的心思,

在一切事物中见到祢的手――

祢在创造中的美好作为,

祢在救赎中的坚定旨意。

我不愿在暗中摸索,

而愿与那些行在祢光中的人为伍。

阿们。


02
每日旧约

耶利米书 第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8章|伤怀


以色列百姓所遭遇的灾难难以想象,入侵者要将死人从坟墓里挖出来,抛尸荒野。这种野蛮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得到陪葬品,或是为了羞辱当地的人(1节)。令人深感羞耻的是,这些尸骨暴晒在他们曾经崇拜的“日头、月亮和天上的星星之下”。这些天上的物件,都是他们曾景仰和膜拜的,如今,这些神明却给不了他们任何的庇护(2节)。由此可显出百姓的悖逆和愚昧——他们在拣选一条求死不求生的路(3节)。


何以见得?


在4至7节里,先知指控百姓彻底地执迷不悟,如俗话所说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按常理,人跌倒了会爬起来,犯错了会改正,耶路撒冷的人却不知悔改。空中的鹳鸟,知道季节更换的规律,但神的百姓却不知道神的法则。

更甚的是,那些百姓却说:我们知道雅威的律法!他们被那些教导律法的文士和所谓的智者欺骗了,就连这些人都被敌人捉拿了,他们去哪里寻得生命之路呢(8-9节)?


所以雅威要使这些百姓的领袖与百姓一同遭受敌人的杀害和掳掠,这些给百姓空头支票,假许平安承诺的祭司和先知,都要在死人堆里一同扑倒(10-12节)。百姓不但被屠杀,村庄屋舍与庄稼,也将被尽行毁坏(13节)。

面对这般遭遇,先知只得哀叹:


因为这些灾难是出于雅威,是雅威要把苦胆给他们喝(14节),是祂发动了战争,驱使敌人入侵,使他们不得平安,只得灾殃;是祂差使毒蛇来咬他们(15-17节)。


面对这般事情,先知只有以泪洗面:


他听到百姓绝望的哀嚎声:帮助他们的雅威,拂袖而去了,因祂对以色列人敬拜偶像的行为始终耿耿于怀,绝不息怒(18-19节)。


他一直等候,希望神能回来,然而,秋去春来,夏令已至,也不见雅威出来救助百姓(20节)。痛苦不堪的先知,看见受害的百姓,自己的身体也因哀痛而受损,恐惧和惊慌也充满了他的心灵(21-22节)。


03

默想一


南宋名将岳飞在面对国破家亡时,写了一首名为《满江红》的词,里面的那句“仰天长啸”,其中的情怀,也道出了耶利米的苦情。更令耶利米痛苦的是:这些灭国的灾殃是出于他所信仰的神,岳飞有仇恨的对象,可是,耶利米却没有!因为发动敌人来侵略耶路撒冷的是雅威!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犹太信仰里,时常将救赎者和毁灭者合为一位——就是创造他们、救赎他们、施恩与他们的雅威。这点与岳飞不同,岳飞可以将恨全部倾倒在敌人身上,而犹太人,当他们因遭到敌人的入侵而毁灭时,却不能如此,因为灾难的发动者是他们的神,而他们遭到神的审判,是因他们自身的罪恶,因为他们离弃神、敬拜偶像,在社会上大有欺压、不公之事。


试想想,犹太人的出路在哪里?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当遇见被别人伤害时,可以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实践吗?


04

每日新约 

马太福音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22章 大筵席的邀请


上一章,耶稣借着石头的比喻来谈论圣殿,因为圣殿是以色列的核心。二十二章,耶稣依然用“比喻”与“故事”来讲天国的特色。这就是1至14节“喜宴的比喻”;15至22节“纳税给凯撒”;23至33节“复活的话题”(复活也是关于以色列复国的问题);41至46节“基督与大卫”这些比喻或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如果二十一章33至46节的“凶恶园户的故事”,是关于圣殿被毁的阐述。那么,二十二章1至14节的“喜宴的比喻”,针对的就是“末世的到来”这一信息的宣讲。就以色列的传统故事而言,末世,就像一位王在邀请大家来参加的盛宴。耶稣的这个喜宴比喻,就用了这样的语码:里面的王,为他的儿子摆设宴席,而大家都不肯来参加(8-9节)。于是王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这个语境仿佛像是祂从加利利出来,家乡人不欢迎祂;来到耶路撒冷,这里的人也不喜欢祂。


耶稣藉这个故事,来比喻祂所带来的“崭新的天国”——就是以色列人久已期盼的末世。故事里的王,比喻上主!王的儿子,比喻祂自己,那些不肯来参与宴席的,就是耶稣的家乡人和耶路撒冷的那些人。那么召来的是哪些人呢?就是前面所讲的,被定位为“罪人”的“税吏和娼妓”等。祂带来天国,并呼召那些本来属于祂的百姓,可是,他们却不进去。结果,故事里的那个灾难要落到他们头上——王要发兵剿杀他们!


故事还没有完!“当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这一段看起来不讲情理的故事,实际是在呼召那些,被邀请进入天国的人,生命要有个改变——如果仍然停在“恶的”上面——将参与王的盛宴,当作平常,不愿意将“善的”衣服穿上——不把它当作是一个重大而且蒙恩的事实,最终要遭遇被弃绝的光景。这样反过来加深前面所说的效果——以色列被邀请进入神的大筵席里,可是这些进去的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现在他们不是正中了耶稣这里所说的吗?他们的造物主来了,邀请了他们,他们当中有些人,却有着各种借口,不愿意进去,有些即使进去了,也不愿意改变!


这个故事衔接了前面凶恶仆人的比喻的意思——神国来了,不进来的,要毁灭;而进来的,却不警醒,也要被对付。


纳税给凯撒


15至22节,所记述的“纳税给凯撒”的问题,常被拿来当作政教分离的证据。其实,是耶稣因着祭司的陷害,而引出的一段话,也是自己脱险的回应。


法利赛人打发他们的门徒和希律党的人去陷害耶稣。这两个派系本来水火不容,但为了要抓耶稣,他们联合在一起,问耶稣纳税给凯撒如何。


耶稣要他们拿一个上税的钱币过来,这钱币,就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一面写着神圣的大祭司神的儿子,另一面是凯撒的头像。


这其实是一个阴谋!在犹太洁净礼仪中,认为触摸带有偶像之物是不洁净的,罗马的钱币有着凯撒的像,就犹太人而言,这是不洁净的。祭司们为了保持礼仪的洁净,在圣殿里,提供了一种圣殿币给人,可以兑换带有罗马皇帝称号的钱币,以免触犯不洁的律法。


法利赛人在问耶稣的这话,绵里藏针,如果耶稣说可以纳税给凯撒,耶稣就自投罗网了!说明耶稣是站在凯撒那一边的,会引起群众的愤怒;如果耶稣说,不用纳税给凯撒,那就等于公开造凯撒的反,这自然会引来杀身之祸。

耶稣的回应,说:“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祂的意思是:你们的口袋里装着凯撒的钱币,这本身就是不洁净的。可是,这些被你们视为不洁之物,你们每个人口袋里都拥有!你们想脱离凯撒的统治,但你们每个人都想拥有像凯撒一样的能力!


事实上就是如此,罗马人好战,必须有大量的财力来维持高昂的军费;希律为了讨好罗马人,经常运用罗马的武力镇压犹太地,想办法收税;撒都该人也是维持他们的地位,常常讨好罗马人;法利赛人呢?他们是民间压力组织,尽管他们不是主流人群,但他们比较得人心,撒都该人都惧怕他们三分。


那么,耶稣的意思就是:你们要放弃像凯撒一样的复国思维。真正神的弥赛亚国度,靠的不是武力与势力!祂的弥赛亚国度运动,不是靠镇压与造反,而是为了促使犹太人与罗马人的和解。祂自身也给出了具体方法,就是以将自己牺牲的方式,来实现犹太人与罗马的和解。


复活的争论


23至33节,是关于复活的问题,如同“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一样,也具有政治性的色彩。


对犹太人来讲,关于复活的主题讲得最多的是两卷书,一卷是以西结书,关于枯骨复苏的(结37:1-14);第二卷是但以理书,在十二章,有义人要复活的阐述,篇幅不多,但交代得很清晰。


这两卷谈复活,都是在展望以色列国的复兴。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言下之意,撒都该人认为以色列,并不会按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里面说的方式复兴,因为他们并不认同先知书和著作,只认同五经具有正典的权威。但最多关于复活的讲论,是在先知书和著作里,五经几乎没有复活的话题,也鲜少谈到被掳归回、重建以色列国度的内容。从这点看来,撒都该人不相信复活是很正常的。


另外,撒都该人是亲罗马的,他们并不希望革命,如果赶走了罗马人,他们的利益直接受损;而法利赛人是民间组织,没有真实的社会地位,他们主张革命,期望将罗马人赶走。


撒都该人用五经来与耶稣对话,说:“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兄弟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第二个、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末后,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人中哪一个人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她。”


耶稣回答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祂所说的“天上的使者”,让我们想起但以理书里“睡在尘埃中,必有多人复醒......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


有复活!这是法利赛人的主张,耶稣认为以色列人有复活、有新世代的来临,这观点与法利赛人一致。所以,当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他们似乎感到耶稣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34节)。

耶稣对撒都该人说:复活以后的世界,是不需要像现在这个世界一样,以嫁娶来维持。祂的这番话带出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只要有嫁娶,就意味着有种族、血缘,和因这些所引出的尊卑关系。祂的意思是:复活所带来的新世界,将废除以嫁娶为主要特征、有地位卑贱差别和民族歧视的旧世界,而这些正好是撒都该人拥有的思维。


祂对撒都该人说:“我(耶和华上主)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32节)。耶稣以撒都该人所熟悉的五经里所记载的亚伯拉罕与神交往的故事,来提醒他们,神兴起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目的就是为了“复活”——克制人类因着罪所带来的死亡和种族之间的藩篱!


另外,“神是使人死里复活的神”,这意味着:原先那种靠着“血缘、种族、尊卑”等来对抗死亡所带来的咒诅、将生命延续下去的做法,如今,被废除了!上主以复活的模式,实现亚伯拉罕所展望的 “复活”的未来,不但带来以色列的复兴,也带来对万国的祝福。


所以,耶稣说他们不懂圣经——天天读亚伯拉罕的故事,却不知道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目的。


最大的诫命


34至46节,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内中有一位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34至40节这一段话,是以色列人的“示玛”,他们每天都用的祷词。我们需要将这一段与后面的41至46节连在一起,才能明白他们在争论什么。


41至46节,记述了法利赛人来问耶稣,怎样来实现“爱神和爱人”的诫命?耶稣就用当时大家都关心的“弥赛亚”(希腊译名:基督)这个例子,与他们辩论。


耶稣问他们:“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呢?他是谁的子孙呢?”(42节)


法利赛人对这种话题,不会陌生,因他们一直在等候一位大卫王室的后裔,认为他是耶和华上主给他们的应许,将带来以色列复兴的弥赛亚。当瞎子称呼耶稣是“大卫的子孙”的时候,耶稣并没有否认,祂承认了。从某种内涵而言,耶稣就是法利赛人所期盼的。


在这里,耶稣抛出的问题: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吗?还是大卫的主呢?或者,两者都是呢?


神和大卫有约,以此来实现“爱神与爱人”的诫命,不过,这位文韬武略的大卫,并没有实现申命记里对王的要求(参申17:14-20)。比如,说王为自己多立嫔妃,可是,大卫多有嫔妃,还因此犯下奸淫、杀人的罪,他也不喜悦瞎子、瘸子进入他的国度里(耶路撒冷城)。


耶稣的话就显而易见了——如果你们要大卫式的弥赛亚(基督),你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最大的诫命(示码)!


所以,真正的弥赛亚,必须是双重身份,既是大卫的子孙,又是大卫的主,必须是与法利赛人所期盼的不同——哪怕祂是来自大卫,但必须是内涵不同。祂也必须要拥有比凯撒这样“神的儿子”更全备的身份,才能拯救以色列,将亚伯拉罕的应许实现;祂也必须是大卫的主,才能胜过死亡和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