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1日 | 称谢本为美事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二篇1-4节
1 称谢耶和华,
歌颂你至高者的名;
2-3 用十弦的乐器和瑟,
用琴弹幽雅的声音;
早晨传扬你的慈爱,
每夜传扬你的信实,
这本为美事。
4 因你耶和华藉着你的作为叫我高兴,
我要因你手的工作欢呼。
省思:
向神称谢并非出于勉强的礼貌,
而是一种按捺不住的欢喜奔放。
感恩不是规矩的客套寒暄,
而是迸发式的喜乐歌声。
每一天都有新的颂赞机会和方式。
祷告:
亲爱的神,我愿迎接晨曦,
彷佛那升起的,是祢爱我的光;
我愿每晚跪下,接受祢的祝福。
晨昏之间,
我要用自己所知的一切乐章颂赞祢。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7章|圣殿被毁
既然犹大是以锡安圣殿为其民族的标徽,那么,真神敬拜就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在1至15节这一连串的审判话语,其打击的核心就是圣殿。他们被掳,则是离开以圣殿为中心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没有了核心,则如行尸走肉。
为何要打击这个他们生活的中心呢?因为圣殿也正是他们腐败的中心!就好像一个国家的腐败,往往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段的圣殿讲道,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先知首先攻击在圣殿里虚假的敬拜——领袖们常说:“这是雅威的殿,这是雅威的殿!”但他们却忽略圣殿具有的特征——这是雅威的殿,而万军之雅威,却乐意与谦卑人为伍,而这些称是雅威的殿的人,却忽略公平,欺压孤儿寡妇和寄居者,而且对神三心二意,生活中充满了谎言、偷盗、杀害与奸淫;甚至,他们在嘴上敬拜雅威,而实质在拜巴力——想通过敬拜雅威而肥己!圣殿像是窝藏贼寇的地方!他们对雅威大大不忠,势必会被赶出圣殿!
16至20节,插入一段神禁止耶利米为犹大代求的记述,因为犹大的男女老少,都热心于崇拜天后,也即是对亚述、巴比伦的女神伊施他尔的敬拜。犹大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地污秽先祖信仰,将遭到严厉处罚,既然他们那么热衷于伊施他尔和亚斯他录,那就把他们掳到伊施他尔和亚斯他录的家乡吧!也就是说,雅威心意已决,要毁灭耶路撒冷,不容耶利米再啰嗦。
在21至28节里,雅威弃绝他们所献上的祭,这里不是说,雅威出尔反尔,自我否决自己吩咐以色列当行的宗教责任,而是说,忽略了西乃之约那顺从与圣洁的要求,光献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雅威先颁布了主要的条例,然后才制定完备的献祭制度。看来,献祭与悔改是多么重要(22节)!
所以,现在是举哀的时刻,因犹大的罪行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百姓必须剪发,马上开始哀伤,神已经离弃了他们(29节)。因他们将可憎的偶像设在圣殿中,亵渎神的行为如此令人不齿!陀斐特是罪恶的地方――玛拿西时代曾有人在此献人为祭(参王下23:10),欣嫩子谷也曾有人在此效法亚扪人敬拜摩洛的行为,他们这种拜偶像的行为,将导致他们被来犯的敌军杀戮(30-34节)!
03
默想之一
耶利米书中的百姓,他们错误地认为圣殿不会被毁,以为他们必安然居住,永保平安。耶利米证明,他们想错了!
今天,或许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东西会永葆青春,不会毁灭消失。但是我们会认为有一些东西是缺一不可的。你能否安静一下自己的心,有哪些东西对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他/它,就感到不安?试列举1至3样,并在神面前检视自己的内心,这种不安,是不是表明从神而来的安全感不够?然后在神面前恳切祷告,求神来代替这些东西,来满足你!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二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2:(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21章 | 新的忠诚
谁拥有权柄?
在进入二十一章的讲解之前,先对主前第二世纪中叶的马加比革命作些简要的讲述:
主前164年12月14日,当时祭司马提亚的第三儿子铁锤犹大(马加比犹大),带领同胞,成功地将欺压他们的外邦大军打败,收复了被安提阿古四世占领的耶路撒冷(自主前167年,马提亚带领众子开始抗击安提阿古四世),然后,他进入圣城耶路撒冷。那时,百姓们挥动棕榈枝,夹道欢迎铁锤犹大。
当耶稣骑驴“荣入圣城”之时,百姓也夹道欢迎,并挥动棕榈枝。这仿佛是一百多年前欢迎“犹大马加比”得胜外邦的场景。犹大马加比,进入圣城之后,洁净被外邦军污秽的圣殿。耶稣在这里,也洁净了圣殿(12-13节),似乎也在刻意回应犹大马加比的做法。
之后,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23节)。本来,洁净圣殿这事情,应该是由祭司或君王来做的(犹大马加比王朝,长期担任祭司长之责,引起当时犹太群体的强烈反对),圣殿的治理权柄,就在君王和祭司长之间来回权衡。希律家族在当时是“犹太人的王”,他继承马加比家族,兴建圣殿,以示对圣殿所拥有的权柄。但犹太人不认同希律是他们的王,这不但是因希律血统的问题,还因为他与罗马人结盟,欺压犹太人。罗马在巴勒斯坦地的利益,主要就是靠希律来获得。希律不但对百姓残暴,对他的家人也很残暴,当时有句来自罗马皇帝的谚语,广为流传——“宁可做希律的猪,也不要做他的家人”。所以,犹太民间组织,特别盼望类如马加比王朝一样的弥赛亚出现。
不过,假如希律来洁净圣殿,祭司长即便是不同意,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更何况现在的圣殿是他们家族重建的。可想而知,耶稣在圣殿中,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12-13节),在圣殿中教训人,这些做法,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在公开挑衅祭司长的权柄。
怎样的为王方式?
耶稣骑着驴驹进城,用当时人的眼光来看,这不是近东王者得胜归来常有的样式。与王匹配的,应该是战车和战马。驴驹让人想起在撒迦利亚书所说的:“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9:9)。
耶稣的做法,似乎想告诉当时的人们:“我就是你们所期盼的,类如犹大马加比家族那个为王的人,但是,我又与他不同”。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的和散那”(9节)。这种欢呼和散那的声音,是在高呼得胜——耶稣的行动被称呼为“奉主名来的”。这里令人感到困扰的是,这种崇高的欢呼,与驴驹子的卑微,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位和散那(被称颂的),却是以卑微的方式出现。耶稣似乎在刻意打造有别于当时流行的王室形象,呈现出“另外一种为王的方式”。
耶稣在圣殿里推倒了桌子和凳子,这行动是在否定圣殿所进行的事物的合法性。在祂的眼中,这里的权力部门,已经把它变成暴力的地方。本来,圣殿是以色列人赎罪、祷告和敬拜上主的地方,如今,反倒变成贼寇运用武力的地方。
这也正是祭司之所以可以坐稳这个位置的原因,他们依靠罗马人的权势,运用暴力,欺压和剥削百姓,变得很有钱。他们不希望革命,“维稳”是他们一直所期望的。而民间组织,没有多大实权的法利赛人,则期待革命,希望尽快结束祭司和罗马的殖民统治,将半调子的希律王室推翻掉。
耶稣在这复杂的意识形态之下,进入了耶路撒冷,并在圣殿进行“洁净工作”,否决现今圣殿一切运作的合法性,与祭司针锋相对,彼此间开始了生死之战。
祂在殿里医治“瞎子与瘸子”,也以此作为洁净的模式(14节),这其实也是在挑战圣殿那群管理者。约翰福音里面说的,要把瞎子或瘸子之类的病人,扔到毕士大池里,这样做或许有机会被医治(约5:7),这意味着圣殿具有洁净的功能,而耶稣没有采用类如这种“洁净”的模式,而是用命令的方式,就把他们治好了,这作法实际上是在取代圣殿的功用。
也就是说,耶稣在这里医治他们,以此取代圣殿的功能,导致祭司长和文士对祂行为目的的质疑。耶稣与圣殿,已经构成权力的张力!当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圣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15节)。
耶稣看清这个形势,对他们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16节)。话中意思:祂在圣殿里所做的弥赛亚行动,成全了婴孩和吃奶者赞美神的事实。祭司们大受刺激——耶稣原来在否定他们!看来,懂得弥赛亚作为的,就是这些无用的人(婴孩),而不是他们这些属神的代表!
18至22节这段,记述了耶稣看似非常无理的行为——咒诅无花果树。这与前面否定圣殿的功用,有着同样的意思。圣殿那么大,却不能成为祷告的殿;无花果树有很多叶子,却不能结果子。两者都是徒有其表,毫无用途。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就枯干了呢?”他们的问话,是比较中性的。耶稣引导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21节)。
耶稣似乎答非所问:门徒关心无花果树为何会死掉?耶稣却说你们也可以成就这事,甚至可以将整座山都挪移!其实,耶稣要他们将无花果树枯干的现实,与最近发生的事作关联,尤其是要与“圣殿的事”作关联!
这里所提到的“山”,就是圣殿的山,在耶稣的眼中,这一座圣殿山,象征医治(瞎子可得光明)、以及可作万民祷告的地方,这些功效都已作废了。祂对门徒所说的话,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假如你们知道祭司和法利赛人所倡导的神国意识形态,是错误的;假如你们能听明白我所讲的神国,是怎么样的;具备了像我这样的神国思维,你们就会有翻天覆地的能力,将这座代表上主的圣山移掉——言下之意,就可以将耶路撒冷现今的功用(贼窝)作废。
谁拥有圣殿?
我们很容易把福音理解成温婉的、儒雅的,与世界处境不太相干,尤其是与政治关系不大。而耶稣与祭司和法利赛人,他们之间明显有很大的冲突,他们之间对峙、冲突是在政治上——该用什么方式复国?采用耶稣的牺牲模式?还是法利赛人的武装革命?抑或祭司党们依仗罗马的权力?他们之间,很多是关乎国家应该怎么治理的问题,不只是在说我们所理解的信仰,而是在说怎么复国、治国的问题。有一本书叫《耶路撒冷3000年》,里面所陈述的第二圣殿时期以色列的信仰景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耶稣当代的背景,充满着政治和军事、民族和各种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耶稣备受质疑的是:祂的复国方案可靠吗?祂攻击圣殿,不与当时的主流合作,一起来抗衡罗马人和希律。甚至,祂还被钉死在罗马人手下,祂的做法可靠吗?一个人如果想拥有民众的话,去挑战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很危险的,比如在安息日干活、不洗手吃东西等等,耶稣这么做,其实会失去人心;包括医治瘸子和瞎子,不去结交名流......耶稣在走一条在世人眼里看来是不切实际、乌托邦的路。他的复国方略可靠吗?
而耶稣的弥赛亚行动,既冒险又具有挑战性。祂在圣殿的各样奇怪、出格的行动,激怒了祭司们。大祭司质问祂:你的权柄是从哪里来(23节)?言下之意:你真的认识弥赛亚吗?或你真的是弥赛亚吗?像你这样!真的像是弥赛亚吗?
如同本章开头所说的,在耶稣出生前的160年左右,当时的祭司马提亚(马加比家族)的三儿子铁锤犹大,骁勇善战,驱赶了希腊人,带领百姓脱离了外族的统治。他广得人心,在主前164年,他进入了圣城,大家夹道欢迎。随后,他洁净被希腊人污秽的圣殿,大家拥护他作王。他死后,他的哥哥们后来取了祭司的身份,这却引出很大的争议——到底是王拥有圣殿,还是祭司掌管圣殿?马加比家族刻意模仿大卫的传统——王室有权柄掌管圣殿。但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会认可他们家族的做法,有些人则反对王拥有这个权力。
大祭司与希律家族相互牵制,大希律娶了哈尼斯王朝(马加比家族建立的)的公主米利暗一世为妻[1],取得了名义上合法的犹太君王身份,他兴建圣殿,表明他拥有圣殿的权柄。而祭司则认为必须是撒督家族才是拥有圣殿权柄的合法者。
所以,当耶稣在圣殿行事时,在祭司们看来,祂似乎在重复马加比家族的动作,耶稣在圣殿推倒桌子,赶走那些做买卖的人,意味着祂对这个圣殿拥有权力,而且,祂还说:你们把圣殿当作贼寇的窝了!他们之间产生了对峙。祭司长和长老质问祂:是谁给你这个权力行事与说话?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耶稣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逻辑回应他们。如果祂说,祂的权柄是来自上主的话,他们会认为耶稣已经公开承认——祂就是哈尼斯王朝式的王,那很显然的,祂是来推翻罗马政府的,那耶稣不就是公然打算建立另外一个暴力政权吗?
耶稣反问他们:你们认为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25节)?祭司们都知道,约翰是百姓公认的先知,他呼召百姓悔改,迎接他所预告的弥赛亚和祂国度的到来,这些都是百姓认同的。所以,祭司们不作正面回答,他们不敢否定约翰所说的神国的正确性。如果说不是,百姓就会造他们的反;他们也不愿意说:约翰的洗礼,是从神而来的。如果这样说,表明他们必须接受约翰所说的弥赛亚——那不就在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吗?这不就等于接受耶稣对圣殿的权柄。出于权宜之计,他们说:不知道!耶稣将计就计,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事”!意思就是:我也不说我是不是真的弥赛亚。
这一段对话的重点是:到底谁对圣殿拥有合法的权柄。祭司?还是耶稣?
怎样的忠诚方式?
在28至32节中的两个儿子的比喻,重点是说:谁才是上主的真正的儿子?谁才是真正忠诚于上主的人呢?
故事中的大儿子,表面不顺从,但内心顺从;小儿子表面看起来顺从,内心却不顺从。这显然就像是耶稣和大祭司身份的比喻,约翰和耶稣,他们所倡导的是关于神的国的事,大祭司所坚持的也是关于神国的事。他们之间所对峙的是:到底谁更正确呢?谁才是上主忠心的代言人呢?耶稣说:那看起来忠心的,却不忠心;看起来不忠心的,实际上才是上主真正的代言人。
如果说“两个儿子的比喻”,还算温和的话,那么下面“凶恶佃户”的比喻,就显得非常犀利了。
耶稣在这里作了一个转换,前面故事的大儿子,在这里就是凶恶佃户的主人的儿子,而小儿子就类比于凶恶的佃户,他们杀害园主的儿子,成为与神作对的人。
故事之后,耶稣对此作了结论性的描述:“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42节)。祂再一次回到圣殿的话题中——这里所说的石头,是指建造圣殿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有一块是被建圣殿的匠人丢弃的。可是,这块被丢弃的石头,却成为“另外一个房子的房角石”!这比喻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味着新的圣殿要被建起来,而这个殿却是被当时号称是上主的代言人——祭司们所丢弃的。那么,到底谁抵抗了上主,谁才是神的真儿子,则是显而易见了!
所以,耶稣说:“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43节)。甚至,祂还说:谁掉在这石头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44节)。
这话更令祭司和法利赛人极不舒服。因为在他们熟悉的但以理书中讲到,在异教国度里,神将兴起一个大石头,要把兽像砸碎,这个比喻是说:神要兴起一个“大石头”,要把强大的、像兽一样的国度,打个稀烂,为被欺压的以色列人申冤(参但2:31-35)。耶稣把祭司和法利赛人当成兽的国度了!本来他们是想质问耶稣权柄的合法性,没想到耶稣反倒说他们不合法!祭司和法利赛人,觉得非得把耶稣捉拿(46节),他们之间成了你死我活的局面。但他们又不敢马上下手,因为众人都认他是先知,他们暂时不想打草惊蛇,惹祸上身。
[1] 米利暗一世被母亲于公元前41年定亲给大希律王(当时罗马帝国在犹太行省耶路撒冷的代理王),并于四年后在撒玛利亚成婚。米利暗一世给大希律王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亚历山德罗斯和阿里斯托·布鲁斯(都于公元前7年被杀),两个女儿:Salampsio 和Cypros。参https://baike.so.com/doc/912814-964833.html下载于20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