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4日 | 因祢的怒气而消灭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篇7-10节
7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
因你的忿怒而惊惶。
8 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
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
9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10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省思:
马丁路德写道:“我以前作神父时,
往往一读到这诗篇就要将之放下,
当时还不明白摩西这些可怕的真理,
并不是针对一个惊恐惧怕的心灵。”
(Martin Luther, Luther’s Works,13:86)
等路德醒悟何为福音的真义之后,
这诗篇不再可怕,反成为安慰,
因为“祂的愤怒是怜悯的义怒。”
祷告:
我主我的神,
我生命中许多无用的东西
有待修剪除去:
我乐意把自己交给祢检验。
我知道祢的怒气
是祢爱的另一面,
我所经的痛苦
乃是我在祢爱中的一种成长。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以赛亚书 第六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赛亚书》第66章|锡安的荣耀
本章一开头(1-4节)与结束(18-24节),都在谈神的殿,中间的两段分别探讨两群人:因神的话而战战兢兢,得到了保证与盼望的人(5-14节);另一种是假的敬拜者,他们则被神的烈火审判(15-17节)。
在所罗门献殿的时候(王上8:12-29),提到一个关键问题:神果真住在地上吗?其答案是“是的”!他肯定殿为神的居所(王上8:12节),是神下令要建造(王上8:14-21)。而且神降卑其中与百姓同在!归回的以赛亚在这里则说:天是神的座位,地是神的脚凳(1节)。如果单从建筑来看,圣殿根本算不了什么。那么,神为何会来到殿中呢?因为祂看重那些卑微、虚心(贫穷)痛悔的人;而虚假的敬虔与邪恶的为人,却是他所憎恶的(3节)。他们不听雅威的话,最后要被神丢弃,要遭遇严厉的审判(和合本:迷惑的事,4节)。
但另外一群人的结果截然不同,他们因神的话战战兢兢,虽然先前遭嘲讽(5-6节),但终究要欢欣兴旺(14节),因为神已应许这些锡安的儿女(7-9节),将会获得平安(12-13节),他们要由悲哀转为喜乐,就像是临盆的妇女一样,雅威必重生这些住在锡安的人(7-9节)。
如今,锡安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整个情况不但喜乐充盈,并得到丰富的供应,先知用了两幅哺乳的图画来形容:第一幅强调婴孩的满足,第二幅讲的是母乳的丰盛超过所需(10-11节)。
锡安如江河满溢充盈,也被眷顾滋养与关怀(12节),得到亲昵与安慰(13节),与列国之间不再是仇敌,彼此为荣,别人也得到锡安那母亲般的关怀。因雅威一笔勾销了他们过去的事,祂成为彻底的保护者(14节)。
不过,雅威同时对他们发出公义的要求,只有这位公义的神,才能提供“母亲”般的眷顾!只有这位痛恨一切仇敌的神,才能给冤屈者提供保护,也只有圣洁的主,才会灭绝背叛者(17节)。
如今,新的殿成为新世界的中心:新世界(65:17节)――新的城(65:19节)――新的社会(65:20节下)——新的殿(66:18-21),构成了一个圣洁子民敬拜的末世异象。
列国都被召来敬拜,并传扬到普天下――由殿延伸到列国,万国都因神得荣耀,往返于殿与列国之间,供物与圣洁成为主题。而且,这些列国的人也都成为利未人与祭司;万国都成为雅威的国。这是一幅将出埃及记里的意象延伸出去的末世景象(18-21节)。
新世界、新城、新殿,其中的百姓已经再生,享受雅威同在的祝福(22-23节)。
最后1节,所描述的是一个墓地。“凡有气息”前来敬拜的人,都要出去观看这个墓地,看看他们脱离了怎样的命运,他们不要忘记有一桩事――神报仇的日子所杀之人的墓地。看来,神的审判是真实的(16节)。
03
默想之一
以赛亚书最后几章所描述的末日景象,它是如何保持两方面的平衡?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十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14章 | 新的牧人
希律安提帕(大希律之子)是被罗马政府分封的犹太人的王,约翰就死在这位法定的君王手下,马太将施洗约翰被杀的事件[1],和耶稣被家乡人弃绝的经历连在一起,是要让人去理解,耶稣时期的犹太人信仰光景和政治环境。
当耶稣听见这事后,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13节),这有可能是为了回避风头,因祂所表达的国度意图与约翰是一致的。
新的牧人
当众人知道耶稣的行踪之后,就从各城步行来跟随他。这些跟随耶稣的众人,明显是痛苦流离、生活上没有着落、没有什么可吃的流民。他们跟随耶稣,期望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传统的犹太人的王,被赋予牧养百姓的责任。耶和华兴起大卫,要大卫去牧养以色列百姓。而被封为犹太王的希律安提帕,接续他父亲作王,尽管他只管辖加利利地区,而他也继续建造犹太人的圣殿。可是,这有着王室合法地位的他,并没有去解决人民的生活痛苦。犹太人一直盼望,神赐给他们一位真正的君王,来推翻罗马的殖民统治,把他们从半调子的犹太王希律和撒都该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不过,耶稣的解决办法很特别:祂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之后,就拿着从别人手中递过来的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传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在这神迹的记述中,有个关键词:怜悯!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个神迹,当作是神通过耶稣而采取的怜悯行动。当祂把饼递给门徒,要门徒分给百姓,让百姓得享透过耶稣所带来的祝福。
这个故事是耶稣所有故事里的一个影子,指向那伟大的牺牲故事。在这里,并没有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血”。我们在客西马尼园的故事里,看到了耶稣这种表达;最后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变成牧养百姓的原材料,以这种舍己的方式,来牧养神的百姓。
祂在此也是为门徒作示范,后来成为基督教圣餐的典范。如果门徒真的要明白未来以色列国是怎样的,如果他们想带给这民族祝福,如果他们想来为这个国家作革新运动。来!像耶稣一样,用这种舍己的方法,来牧养这群痛苦流离的百姓。
门徒把吃饱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有可能是指向十二个支派得到了新的牧养(20节)。尽管,他们对此事还似懂非懂,但已经开始成为新的国度事工的参与者了。
而正在做王、本当承担、解决民生的希律,却在杀人;真正牧养那群痛苦流离百姓的,却舍弃了自己的身体。这些神迹,给人的印象并不浪漫,反而是舍己以及痛苦的牺牲。在最后的晚餐,重现了这里的情节,表达出耶稣以祂所经历的痛苦,牧养痛苦的人。
新的君王
十四章22至33节这段,记载了“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的事件,与13至21节这段所表达的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非是祂作为神性之子,超然力量的显现。如果说五饼二鱼的神迹,回应了以色列在旷野经历的吗哪神迹,表达上主在供应他们。耶稣在这里,将吗哪转换为自己的身体,来喂养痛苦流离的百姓。那么,在海面上行走的神迹,像是出埃及记里过红海的故事的翻版。海,在近东文化是邪恶的象征,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也帮助彼得渡过危险,表明耶稣胜过了邪恶,如同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胜过红海一般。
故事也可以与1至12节所记载的,希律那黑暗的力量作关联,假如将这里的耶稣,类比过红海的摩西,那在1至12节里的希律,则可以类比法老。马太似乎邀请他的读者,要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耶稣(这位“牧养以色列的代表”)的作为——祂以胜过阴间的势力,来胜过这个世界。
这种弥赛亚风范,门徒依然未有足够的认知。当他们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因未能认出祂来,就惊慌,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26节)。尽管他们亲睹亲历了五饼二鱼的神迹,而他们对耶稣身份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依然停留在“祂是个鬼怪”这一认识上;对耶稣作为新牧者,观念上依然如同文士那种新旧参半,一旦碰到邪恶的现象,就变得模糊不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们在客西马尼园时,看见耶稣被捕之后,信心完全失去,四处逃跑!
门徒经历这事后,称耶稣为“神的儿子”,这是当时人们最熟知的称呼,因是凯撒的专用词。而在这里却有一点讽刺的味道: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至高的君王,但祂不是像凯撒一样的“神的儿子”!乃是如同先锋施洗约翰一般,最后要遭受“犹太人的王”——希律及其他强权者的杀戮。
当门徒说祂是“神的儿子”的时候,祂并没有像摩西胜过埃及的法老一样,直接打败凯撒或希律,而是胜过了象征阴间与黑暗的海。因此,马太是要表达:耶稣不是要胜过罗马的凯撒,而是要胜过罗马、凯撒背后的阴间权势。祂是以色列的牧者,是君王,但祂不是凯旋式的弥赛亚。
34至36节,记载了耶稣和门徒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那里的人认出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祂那里,只求耶稣准他们摸祂的衣裳繸子,结果,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这里的人要比耶稣的家乡人友善得多了,他们一下就认出耶稣来,对耶稣也充满了信心,尽管他们对耶稣的认识不见得有多深,但至少他们表达出对耶稣积极的态度。
这一直是马太的想法:这些卑微的、软弱的、困苦的,陷在罪里的人,反倒最先进入耶稣所开创的、上主怜悯人的新的国度。虽然,他们对耶稣的认识需要不断更新,尤其是祂经历十字架死亡与复活后,他们仍需被改变,需要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弥赛亚。但在这里,他们至少对耶稣有一个最直接的认同。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信耶稣,他们很单纯地接受,这也有它的好处。
[1] 将施洗约翰砍头的那位分封的王希律安提帕,是第二章中因着耶稣降生,杀尽伯利恒四境两岁以内所有小男孩子的大希律的儿子。大希律一边讨好罗马人,一边维持与犹太人的关系,娶了犹太马加比家族的公主米利暗,这样的联姻让他有了合法的身份。参赛门·蒙提费欧里著,黄煜文译:《耶路撒冷三千年》(台北:究竟,2014),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