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7月1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302天前 | 25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诗八十九:49-52-羞辱……称颂
2. 每日旧约 | 赛63章-落差再现
3. 默想之一 | 不断接纳自己
4. 每日新约 | 太11章-新的主张
5. 默想之二|犹太人的神国思维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日 羞辱……称颂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八十九篇49-52 节


49 主啊,你从前凭你的信实向大卫立誓,

     要施行的慈爱在哪里呢?

50 主啊,求你记念仆人们所受的羞辱,

     记念我怎样将一切强盛民的羞辱存在我怀里。

51 耶和华啊,你的仇敌用这羞辱,

     羞辱了你的仆人,

     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脚踪。

52 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

     直到永远。阿们,阿们!

 

省思:

这诗篇从整体上,划分有致――

诗人将怨言突兀地安插在

有关神之应许的长篇见证中。

用前后三十九节表白信靠的诗句

来衬托中间那十三节抱怨的言词。

对神的倾心吐意中

既有信靠也有诉苦,

祂会在耶稣基督里带来最终的祝福。

 

祷告:

“主的大能长期以来赐福我,

必继续引领,

经过沼泽、险崖、激流,

直到夜尽天明。

黎明中,我将重见挚爱多年、

一度失去的亲朋展笑颜。”

(John Henry Newman, “ Lead Kindly Light”)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以赛亚书 第六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赛亚书》第63章|落差再现


六十三章1至6节,将雅威描述成为穿着波斯君王衣裳的报仇者形象,与前面拯救者的形象构成反差(59:15-16)。雅威“看见无人帮助,诧异没人扶持”,所以,祂就自行施行拯救,并发出烈怒,这样,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恩慈的救赎和愤怒的审判同时发生。


基于上主审判与救赎的心意,第7节,先知邀请百姓开始作出反省:现今归回耶路撒冷的他们,必须按照祂的旨意来祈求,因对神性情的认识,本是记念的焦点——神的慈爱和美善永不改变,祂定意要眷顾百姓(8-9节)。


不可像在历史中惯常背叛雅威而遭到雅威攻击的百姓(10节)。在历史中,当他们因犯罪遭到神审判的时候,他们就一而再地渴望祖先出埃及所经历的供应和眷顾,他们会追想在出埃及之时,神将自己的名字与百姓的福祉交织在一起(11节),他们虽经历深水,人与牲口却都得到引领、牧养。百姓虽然悖逆,使上主的圣灵担忧,然而,有领袖摩西的带领、牧养(11节),人与牲兽都得到自由(13节)、安息(14节)。


现在,先知也像那些追想出埃及故事的祖先,他开始了祈祷,因他已经看清楚,神永远站在百姓这边,祂的爱永无穷尽(7节)。虽然他们的罪令神忧伤,但神能够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8-10节)。虽然他们承受神的烈怒,但却有一道怜悯之门为他们开启(10-11节),神总会因祂名的缘故采取行动(12、14节)。


先知感情丰富,略带几分伤感,他说:百姓的罪,严重到连亚伯拉罕都不愿意承认是他们的祖宗了。然而,雅威的热心、爱、怜悯却没有失去!祂仍要成为他们的救赎主,因祂万古以来就是,祂必要垂顾居所耶路撒冷(15-16节)!


在伤感中,先知说:“你为何使我们走差,离开你的道”(17a)?这当然不是说,神故意使百姓背离神,而落入不敬畏中,导致圣所被践踏。这其实是哀歌的表达方式,为的是要表达相当悲切的感情,就好像一个丧偶的老人,老泪纵横、痛不欲生地哭泣着:“你为何丢下我,一个人去享清福?留下我孤零零一个人?我怎样过这日子?”耶路撒冷已经成为没有人要、被欺负的孤儿!连神,曾是她的救赎主,今也躲得远远的。



03

默想之一


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一个现实:神的美好旨意与神的百姓自身生命的劣根性,构成极大的反差。这情形也是我们个人的经验。像是古时的犹太人一样,我们经常看自己是无助的受害者,我们讨厌自己在罪中的光景,向往在神恩典中那种自由喜乐的样式,但我们发现自己与神的期望实在有差距,但我们自己又无力改变,也没有人能够帮我们改变我们本来的样子。这常常使我们感到伤感,我们会像先知一样哀叹说:将祂的圣灵降在他们中间的,现在哪里呢(参11节)?


我们的出路是:不断接纳自己——已经被神接纳,无论我们的状态如何,神都不会改变祂的慈爱、怜悯与热心。这正是“福音”所表达的真相。


试分享你曾经有过的这种“反差性”的生命经历。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默想

马太福音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谁比施洗约翰更大呢?


释经音频2——谁是智慧之子呢?




《马太福音》第11章 新的主张


谁比施洗约翰更大呢?


耶稣要在这地上建立的国度,与以色列主流所传讲的,有相同的部分,但关键的部分却很不同。关于传统的一神论之下的创造与立约、拣选、被掳归回和终末论,与主流有相同之外,耶稣作出了很多的延伸、升华,甚至颠覆了当时主流所推崇的;对于他们的三大象征:君王、圣殿与妥拉,既有继承的部分,又有许多更新与翻转。也就是说,当耶稣差遣门徒到以色列各地,宣扬祂作为弥赛亚时,有一个现实要面对——他们将与主流人群的思维、价值之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在十章34至39节有着详尽的阐述。


耶稣教导门徒,在这种环境之下,对自身的身份与传道事工要有信心!十章40节,祂告诉门徒,在宣教经历中,可能会遭百姓的拒绝。然而,他们的地位如同古时的先知,也如同那些为信仰受苦,至终被神平反、伸冤的义人。而且,他们传道的价值很大,连有人因着门徒的名,将一杯凉水给一个小子,门徒都可从神那里得赏赐。


这对门徒而言,非常有着“牧养意义”,因为连施洗约翰都因着遭当权派希律的逼迫,而动摇了对耶稣的信心。在三章11至14的记述中,施洗约翰已确认耶稣是弥赛亚,而这里,他却叫人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施洗约翰可能因自己被抓到监狱,和耶稣在巡回布道中逐渐被敌视,而产生对耶稣消极的看法。他可能担心耶稣最后的结果,会不会和他一样呢?轰轰烈烈的开始,很快就会被终止!如果耶稣最后的结局和他一样,那神的国度怎能成就呢?如果神的国度不能成就,耶稣怎能是弥赛亚呢?


耶稣对约翰的弟子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4-6节)。祂用的是以赛亚书三十五章5节的经文:“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朵开通,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


其实在以赛亚书的好几章都有这样的讲述,在三十五章1节,“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这些经文是在预告,有一天,神要做一个新的事情,将祂的百姓从被掳光景中救赎出来,带给他们新的创造,如同在沙漠中看见生机。这经历像是出埃及、走旷野,神在其中荣耀地与他们同在。


耶稣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当看见祂“让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得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这些事发生之时,表明他们的王回来了!祂正是带领他们被掳归回的王,祂正是施洗约翰所期待的那一位弥赛亚。 


耶稣在这里用了带有怜悯及洁净的特征,描述天国的特色,这正是施洗约翰所熟悉的“语码”。施洗约翰不正是在旷野等候这些事情发生吗?所以,耶稣再次坚固他,同时也提醒他:不应该因耶稣而跌倒!(11:6)。祂的言下之意:我就是带来新造的那一位!不过我不是那位战斗的、凯旋的王,而是带有怜悯的、将福音传给穷人的王。尽管这些特征是很容易让人跌倒的,因为世人会认为我没有什么成就,而我就是以赛亚书中所说的那一位,不是战争式的君王,而我是让沙漠与干旱之地产生生机的那位,这与战争所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因此,你要以另外的角度看我。


于是,耶稣就施洗约翰的话题做出一番讲论,以此来教导门徒(11:7-14)。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出到旷野做什么呢?不就是要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吗?而他的洗礼,不就是为了等候上主新造的时刻到来而做的准备吗?他就是上主所差遣的,为我预备道路的那位使者(参10节)。


接下来,对施洗约翰的身份,耶稣作出了更多的延伸,将祂与天国中的成员,做出了对比:“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11节)。这里所说的“天国”,指的是施洗约翰所预备,由耶稣所带来的弥赛亚国度。耶稣说,在祂的国度里,最小的都比施洗约翰还大。这是什么意思呢?


施洗约翰为耶稣的弥赛亚国度预备,但他自己并没有机会进去,因为当他在世之时,耶稣还没有从死里复活,尚未成就祂的国度。如同摩西,他在风烛之年看到了应许之地,却没有进去。施洗约翰就像摩西看见了应许之地却没有进去,他看到了弥赛亚国度的君王,但却没有进去。那么,得以看见耶稣从死里复活、并进入祂所成就的国度里的人,是不是比施洗约翰还要有福气?还要大呢?


耶稣继续解释:“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13节)。祂的意思是说,施洗约翰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代表了旧的世代(先知和律法)的结束,预告一个新的国度(弥赛亚)来临。就此而言,他是一个隔河相望的先知!而进去的人比施洗约翰还要大。


这样,就比较好理解12节“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这句的意思。因施洗约翰出现之时,天国尚未完全呈现,大家还需猜测——谁才是真正的弥赛亚呢?包括施洗约翰自己,都有信心软弱之时,未能肯定耶稣就是弥赛亚。所以,属于“施洗约翰阶段”之时,需要努力辨识,才能进入天国。如今,耶稣承接了施洗约翰,将天国彰显,就此而言,进入天国显得容易了。


谁是智慧之子呢?


于是,耶稣作出很严厉的警告 ,因为约翰就如同以赛亚预告的那位以利亚,那他所宣告的关于弥赛亚的信息,就当侧耳而听(14节)。可是,令人伤感的就是,“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16-17节)。


这个世代,完全不配合约翰与耶稣他们两人的信息和行动。“我们向你们吹笛”的意思是:当开心的事情来了,百姓不跳舞、也不高兴,毫无反应;“我们向你们举哀”的意思是:施洗约翰一直在旷野表达他的痛苦——百姓背叛上主,遭遇上主的审判,但百姓看到他之后,并不捶胸、悔改以作回应;如今,弥赛亚已向当时的人显现,带来了令人高兴的世代,神要透过祂来饶恕百姓,可是,百姓麻木不仁、毫无反应!


更悲哀的是:“施洗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第18节)。施洗约翰不吃正常的食物,吃旷野中的蝗虫与野蜜,以这种方式来禁食,表明当时是一个需要举哀、悔改的时刻,却被说成是被鬼附的假先知。


而耶稣的遭遇呢?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祂说“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第19节)。人子来了,也吃也喝,是表示这是应该庆贺的世代。耶稣说自己是新郎,新郎来了,就不用禁食了,因为这是一个欢喜快乐的时刻,表明神已经接纳了祂的百姓。而祂却被中伤为与“贪食好酒、税吏和罪人”厮混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告:“贪食好酒、税吏和罪人”言下之意,耶稣如同带坏百姓的异教徒!和前面那个被鬼附的是同样的意思。


 这个世代,谁才是真正的“智慧之子” 呢?谁能够看懂施洗约翰的行为,和他所宣讲的悔改信息,那他就是了!这个世代令耶稣感到悲哀,犹太诸城已经听到施洗约翰悔改的信息,也看见耶稣在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等城邑,所行的许多异能,而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祂由此宣告这些城市将要被审判,而且要遭遇比推罗、西顿和所多玛更重的审判,因为耶稣在犹太诸城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所多玛,那些地方的人,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可是犹太诸城的人却不悔改!他们的国度理念离不开革命,离不开刀剑、长矛和奇袭。他们信奉:“爱邻舍、恨仇敌,如果有人打你的脸颊、强逼你走,你就用匕首去对待他。


以色列这迷失的羊却不悔改,最后的结果,要彻底遭受极重的审判。耶稣对举国表示悲哀! 这就是十一章20至24节的信息!


接着,在25至30节,耶稣又表现出乐观的一面,祂祷告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这里的“显出来”,要理解成揭开,像幔子一样揭开。上主将祂的真理、祂的面容向那些无助、不被看重的婴孩的“它”敞开!而那些自以为“聪明通达”的,则成了看不到上主面光的人。那谁是智慧之子呢?就是那些婴孩和女人!当时的“婴孩”和“女人”是不算人的“它”,他们无助、没有地位、在社会上被歧视。在希腊世界里,作父亲的可以随意杀死自己的孩子而不犯法。这句话直接翻译大致是:父啊,你向那些在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就掩面不看他们;而向那些在社会上看起来是耻辱的、无知的、无助的,像小孩一样的人,你就对他们揭示你的真理;像女人一样无地位的人,你就向她,彰显你的爱!


这样的大智慧,事实上证明,不容易让人觉察到,所以祂说: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27节)。父向祂显明、指示了一切,祂代表整个以色列,新的以色列,不是那个好斗的、文攻武略的以色列。祂带给以色列出路,使人通过祂认识父,并与神之间重新建立父子关系。

 

所以,耶稣说:爱祂要胜于爱一切,意思是你要颠倒你的价值观,颠倒对天国固有的思维,这正是天父的本意(26节)。祂用看起来不像是正常的方法、非武力的方式,没有强权的味道,用了看起来软弱的、失败的、耻辱的、无助的方式来彰显神的旨意。懂得这些、获得这些,才是有福的!


可是,现况中的以色列,经过了许多的改革,他们经过了马加比革命、法利赛人运动、爱色尼派的洁净。他们天天期盼神回来,但他们没有一天活得安宁,没有得到真正的安息。现在以色列的国歌,充满了哀叹,正好表明他们尚未得到安息。


故此,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28-30节)。


在整个摩西和先知教导里面,都在教导以色列人要学习和效法上主。耶稣在这里说,如果以色列要想真正得享安息的话,就要像祂一样,要效法祂的样子,像婴孩儿一样的无助而依靠的样式、被钉十字架那样担当的方式。祂所提倡的弥赛亚特征是:安静、温柔、医治,把上主的爱带到以色列和世界的黑暗中去。祂没有所谓的文攻武略、强权、王霸之气,反倒是真正的柔和谦卑——一种放弃控制自己的能力,甘愿变成软弱无助的样式。无助、被钉十架的方式,才能真正让以色列得释放。这表面看起来没有能力的方式,才是真正能够解救以色列的方式。


被审判的以色列,能看到这等出路吗?哥拉汛、伯赛大与迦百农可以脱离将要来临的审判吗?来看耶稣,祂真正为如同所多玛一样的城市指明一条出路(25-30节)。






附录7:犹太人的神国基本思维


释经音频3——附录7:


对第一世纪犹太人关于神国的思维作些介绍:


第一方面,先来看犹太人的末世观。他们相信,有一天,他们的神会回到地上,重建一个像大卫或所罗门时期那样的国度;并且会透过神所膏立的以色列的君王,来治理全地,这时间就是犹太人所说的末世。那时,压迫他们的外邦人,就会被上主惩戒;而在被压迫之时,坚持相信上主的人,会被平反,这些人就是以色列人中的义人。也就是说:以色列人的末世,也就是被掳归回、弥赛亚王国彰显之时。


第二个很要紧的思维就是,身体和灵魂一体(不是合一)的生命观。以色列人从来都没有想过,神会带领他们离开现今这个世界,而进入一个无时空限制的世界;也不存在:当神回来时,先拯救他们的灵魂,然后再使他们的身体得救的属灵观。关于人死后会怎么样,以色列主流类如撒都该人,他们在这一方面没有太多的思想,至少在耶稣之前或耶稣时期,他们较少会想人死后具体会是怎么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的篇幅不适合对这个主题谈论太多。所以,他们所理解的国度的来临、与神同在的落实,不是无物质现实的未来,而是就在可见的现世。


我们现在基督徒说,信耶稣就会灵魂得拯救,死后,灵魂与神在乐园里,而身体则埋在泥土里,等耶稣再来之时,身体和灵魂就会整合在一起。这对以色列而言,他们是很难理解的,犹太人所盼望的就在地上,他们很努力地在地上建造一个属神的国度。教会从地中海传到广阔的罗马世界,尤其是在君士但丁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因在希腊罗马语境下所受的影响,慢慢产生了这种——不在这世界,而在另外一个地方,甚至是超物质所在的天堂观。





附录8:所多玛与兽的国度


释经音频3——附录8


所多玛


第十章的后面,耶稣将这“被平反”的语境用在门徒的身上。那些接待祂、为祂的名传福音,在人面前承认祂、背着十字架来跟随祂的门徒,以及接待传耶稣福音的门徒的人,他们将会为此受逼迫,但至终神会为他平反。耶稣的言下之意,门徒如同创世记里活在异教世界、被逼迫的神的子民,比如亚伯拉罕和罗得。只是压迫者不是所多玛的人,而是同胞!


这里让我们看到,祂在这里置换或改变了谁是神的百姓的定义:“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背起十字架跟随祂的,便是上主的百姓。抵挡祂的城市,则变成如同所多玛一样。所多玛因道德沦丧,公然挑战传上主信息的天使,并压迫坚信独一真神的罗得而成为抵挡神的象征(参创19)。


耶稣吩咐门徒,要如何对待这些如同所多玛一样抵挡他们的城市,“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呢!”(11:24节)。那些不信祂的以色列人城市,已经成为与所多玛没有两样,并要遭受毁灭的审判。


兽的国度


被审判、得赏赐。这本是但以理书里的讲法:有一群坚信独一真神的人,在兽的国度下受压迫,他们坚决不向偶像屈膝,至终得到平反(参但3:28,7:26-27,12:9-13)。


当耶稣说:“以色列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正是结合了但以理书第七章的意象。在但以理书里受逼迫的义人,要因着人子的驾云降临,得到平反(参但7:13)。也就是说:跟随人子耶稣的门徒,他们传道的范围,还没有达到以色列全部城邑,人子耶稣就已经得到审判的权柄,将这些逼迫门徒的人惩戒。


耶稣在这里也将身份置换,以色列人成为了压迫上主百姓的人,和但以理书中公然对抗神的“兽的国度”一样(参但7章)。


马太福音的最后,让人看到,以祭司和法利赛人为代表的主流,成为杀死耶稣、压迫门徒的一群人。所以耶稣在强烈地要求说,你要在人前认我,背着十字架跟随我,祂希望门徒像但以理书里忠诚上主的人一样,来忠诚于祂。门徒也由此变成了非常特殊的一群人,代表上主百姓的一群人。只有跟随耶稣的人,才是上主的百姓,不跟随耶稣的人,不管贴什么标签,都成为异教徒。而祂则以人子这一特殊的身份,要为遭遇逼迫的门徒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