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6月2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6月2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6月2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罗马书》5: 1~11(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2、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3、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
4、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
5、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6、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
7、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
8、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9、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
10、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11、不但如此,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藉着他以神为乐。
2024降临期3|重建关系
序言|经典
追溯经典,是所有有素养的学者的习惯和方法,人类著作经典的罗马书作者保罗,当他在讲述耶稣基督的跟随者,所获得与造物主、以色列的上帝那种特殊的关系之时,他也追溯经典!以此来证明,原先不属于以色列神的百姓的外邦人,如今成为神的百姓,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其实,在以色列的历史上,甚至就在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的身上,就早有预告。
在罗马书的第四章,保罗回顾了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目的,是要恢复宇宙性的公义,让全地都得着救恩,也就是倒转创世记11章巴别塔之后,人类分崩离析的光景。这也成为亚伯拉罕后裔的使命。在创世纪12章之后,记述了亚伯拉罕的妻子,由不孕到有育的奇迹,这个奇迹实际象征了这世界在死亡中得到新生的真理,而亚伯拉罕自己,也就成为多国之父,我们从他生的另外一个孩子以实玛利,以及他为当时的部落酋长亚比米勒祝福,使他一家的妇人由不育到生育的神迹中,看到“祝福万民”使命的初步实现。也就是说,被咒诅的世界,会因着亚伯拉罕而被祝福,有个新的开始。在保罗的习惯性表达就是——死里复活。
保罗将亚伯拉罕与上帝,别的民族因亚伯拉罕而与神建立的关系,称之为:因信而得到的义。如今,造物主信守对亚伯拉罕的承诺,通过耶稣基督,与全人类建立互信的关系。简而言之,就叫“因信称义”,耶稣的死里复活,就是上帝信守承诺的表达(4:24-25)。
五章1至11节,是保罗对这种新的关系,所作的细致性表达。在这一段首尾出现的词:相和与和好(参1与11节),正是这种关系的描述,最起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进入荣耀的恩典中(2a节)
2、活在活泼的盼望中(2b-5a节)
3、成长在神爱的浇灌中(5b-11节)
一|进入荣耀的恩典中(2a)
这里所描述的荣耀的恩典,是一章18节所描述的人类悲惨现况的反转:全人类因着悖逆神、落入上帝的愤怒,而导致死亡,如今因着耶稣,进入由枯而荣,由死而生的全新世界里。因为这是一个神信守承诺、全新的行动,而非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愿望的成就,所以,保罗称之为“恩典”。
这种未来充满荣耀的世界观,是圣经独有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很明显的思维是——以前比现在更好,这是复元主义思想的表达。
春秋时期的孔子[1],他认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所以他呼吁那时代,要回到西周的礼和乐里。礼,指“周礼”,即五经里面的《礼》;乐,指庙堂之乐,指的是当时的巫祝文化。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史前文物,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部分都是巫祝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孔夫子所感叹的是西周那个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和巫祝文化,破产了。但我们从考古中看到,西周及之前的社会,并不比春秋时代昌明。孔子从社会的一方面败坏或者变革,武断地推断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没想到,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以儒家治理为本的中国文化复原主义,这深深影响中国主流意识几千年。
比如,在东汉时,官方倡导要回到三皇五帝,其实是一个寻找正统的权力表达,从中也可以看出复原主义的思潮在起到作用。复元主义的思想,甚至在孔子之后的嘉庆皇帝身上,也体现出来,因他反腐无力,又无新的机制产生。最后,这个大刀阔斧的改革派君主,变得非常固步自封——坚持祖训不可改。最后,他成了一个碌碌无为、自保的老头。清王朝也就由康乾盛世,变得家道中落!这也可以理解为复元主义在他身上阴魂不散导致的后果。当然,家道中落,不纯粹是复元主义在嘉庆身上所带来的后果,毕竟,一个朝代的兴亡,有着多方面极其复杂的因素。在这里只是说——复元主义如何影响了自古至今的中国人。
我们不否认,在古代所发生的邪恶事情,今天仍旧会发生,甚至有时会更严重,有些文明被严重地摧毁,自然环境比原来更糟糕。然而,笼统而言,今天是比以前更好了。评估的标准是: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得到更多的平等,越来越多的人是不是获得生存的权利。就比如,在中国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很多人都认为那个时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包括孔子,他就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就比如百姓这个称呼,在秦以前,普通群众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百姓指的是百官,全体贵族阶层,而不是群众[2]。
所以,我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从亚当夏娃堕落后,宇宙就落入邪恶中,我们就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参1:18-3:20)。而自耶稣复活之后,世界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神的国度来临于这邪恶的世界,叠加在其中。恶与死亡尽管仍然存在、甚至有时猖獗,但已被基督根本性地克制了,其圣灵不断将荣耀浇灌其上,不断地通过教会和其他的渠道,更新着宇宙及万事万物。
二|活在活泼的盼望中(2b-5a节)
那么,保罗是否说:生机勃勃、充满荣耀的全新世界,已经完全来临了呢?答案显然不是!你看,现今我们的光景,有着患难、有着羞辱!有着罪恶,也存在着死亡!这些都是与荣耀相违背的事实。那该作何解释?
保罗对现今处境的描述是:我们已经进入荣耀的恩典里,不过,我们仍旧属于盼望阶段,荣耀的恩典尚未完全得到落实。那么,现今的世界有其正面,是在上帝的荣耀里,或正被上帝的荣耀更新中。另外,世界仍有其负面:尚在患难中,罪恶和死亡依然存在。不过,无论是患难也好,罪恶也好,包括死亡,都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主题,因为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缘故,上帝荣耀的恩典,已经进入、而且不断在克制着这罪恶的世界。
所以,我们经历着这两种极端的事实——我们在恩典中欢欢喜喜,也在患难中痛苦。那如何面对这种分裂的现实呢?也就是说,该有怎样的生存之道呢?保罗说:带着盼望和忍耐吧!他所描述的信徒经验,并不是一个在“天下太平的世界”,而是在一个恶仍旧存在的世界里生存的经验,不过,恶也正在不断被克制。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未来观: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已然未然的状态,而且未然不断朝向已然,世界与我们正被更新,而我们仍需在各方面努力。这正是教会在地的意义——要将新世界的来临,及这罪恶的世界,终将被改变的事实,传扬和实践出来。
三|成长在神爱的浇灌中(5b-11节)
保罗前面说:患难的人类,已经进入到上帝荣耀的恩典里。接下来,他描述我们与神之间,已经建立非凡的关系——活在上帝的爱里。那在患难的世界里,神怎样将死的世界转化与维系呢?祂的方法就是——赐下圣灵、用爱来浇灌、来逆转、来维系、来更新这个死亡的世界,具体行动就是:
A、赐下基督,为我们而死!
B、使我们被拨乱反正
C、也除去对我们的忿怒
这三个描述,都是与神和好的不同表达。就保罗而言,神的爱,已经浇灌下来了,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这样,未来的世界就会不断的改变。
前面所说的复原主义,也照样影响到教会,当我们说:世界像一艘将沉沦的船。即意味着我们的世界观是悲观的——我们根本不相信上帝这位造物主,眷顾着、爱着这个祂所造的世界,更不相信上帝在改变自己所处的世界。在教会的运动中,所听到的类如回到使徒时代,回到教父时代,回到宗教改革的神学运动,回归耶路撒冷的宣教运动,这些都是复原主义的表现,都是错误的世界观导致的——总认为以前比现在好!
有人采访某个神学院的院长,这位院长是中国教会研究专家。他们问:你对中国教会的前景是乐观还是悲观,院长说:乐观!我们确实应该如此。尽管看来有许多艰难,但上帝在掌权,耶稣复活的能力,和圣灵的工作,一直在更新这世界,更何况是祂的教会。
比起100年前,甚至三十年前,中国教会其实也在复兴,对社会也有不少的贡献。就上一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河南、山东大复兴,90年代温州的大复兴、2000年北京高校师生的信主突进,与现在相比。显然不能说:教会以前比现在好。举目望去,原来的那种帮派意识、异端邪说,迷信般的信仰,显然越来越没有了市场,教会与教会之间的冲突,也显然少了很多,就90年代,山东、安徽和温州这些复兴的地方,由于神学上的缺欠,加上受到山头帮派主义的影响,可以因:持守救恩稳固和不稳固,而闹得沸沸扬扬,教会与教会之间相互拆台,不相往来。
今天,新一代的教会领袖,因为有机会接受更好的装备,无论在见识和实践上都超过前辈。这里并没有否定前辈的价值的意思,毕竟前辈也有卓越者。不过,从整体素质而言,现在比以前确实强得多了。包括教会人数,比上一世纪末也明显更多了,信主人群的结构,比例也有了改变,以前是以老人家为主体的,现在各个阶层,都有有见识和虔诚的信徒。当然,我们知道,这一切的成果,都不是我们这一代所赢来的,都是前面一代、二代、甚至是西方宣教士给我们留下的,如俗语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的意思:神没有让世界继续腐烂,祂在教会的工作一直持续,也卓有成效,因为祂深爱着这个世界。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现况改变了——尽管仍有着患难与痛苦,但死亡已被克制,神的荣耀,生生不息地更新与改变这世界;人类与神的关系,也被改变了。我们从此活在上帝的爱里,因着基督免去神的忿怒,我们也焕然一新,如今也活在全新的生命状态里——因基督的生而得救。
故此,我们人生活着的目的,也彻底被改变:换成了与神为乐的状态与目的。对死亡的恐惧,可以以盼望来应对,对苦难的焦虑,可以用忍耐来应对;对上帝(或其它鬼神之事)忿怒的惧怕,却以安全(称义)来对应。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只有诸侯国的嫡长子(君主继承人),才能够继承君主的 姓。比如姜子牙,是齐国的君主,只有他的嫡长子才能够姓姜,作为世子继承他的国君位置,他的其他儿子姓什么呢?只能姓公子,比如老姜头的三儿子叫羊,那么他的全名就是公子羊,他的姓就是公子。 所以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称为公子的,一听到一个人 名字叫公子羊或者公子牛,一定是国君的儿子。 国君的其他儿子姓公子,公子的儿子就姓公孙,公子羊的儿子如果名字叫豹,那么他的全名就叫公孙豹。 只要有人姓公孙,一定是君主旁系的孙子辈。 公孙胜如果生了儿子,他就不能姓公子或者公孙等表示君主家族身份的姓,他只能以公孙豹的名字为姓。假设公孙豹生了个儿子,起名叫虎,他的儿子只能姓豹名虎。虽然是贵族,但是已经断掉了跟君主家族的联系。 总之关于姓,是贵族的专利,百姓则是贵族阶层的统称。
代祷事项:
1、为教会祈求,求主的圣灵将盼望与忍耐浇灌在我们中间,使我们不只看到世界罪恶残破的一面,更有属灵的眼光,看见神在其中更新改变。
2、感谢主除去神对我们的忿怒,以恩典待我们,使我们不再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只要我们愿意亲近主,总有出人意外的平安与我们同在。愿我们学习在平常生活中与主同行,经历神的信实与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