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复活期4|建造新圣殿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372天前 | 25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复活期4|建造新圣殿
彼前2:11-25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4月21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4月21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4月21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彼得前书》2:11~25(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1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12 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鉴察或作眷顾),归荣耀给神。

13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14 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

15 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

16 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借着自由遮盖恶毒(或作阴毒),总要作神的仆人。

17 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18 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19 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

20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

21 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

22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

23 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

24 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

25 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2024复活期4|建造新圣殿

《彼得前书》2:11~25


序言:团结的智慧


第一世纪的教会,是处在一个敌对的世界里。假如他们要生存、要发展,彼得认为,假如教会群体要发展,他们就要有团结的智慧,就要有共同的目标。用他的话来讲,他们要同心竭力建造灵宫。他的这个说法,是对应第一世纪的人很熟悉的说法:建造王宫、建造神明的宫殿,甚至是耶路撒冷的圣殿。用实际的话来说,就是劝告他们,以有别于世界价值体系、生活方式,搞好教会,让世界上的人,看到教会的优越性,而被吸引进入教会。当然,彼得并不是叫他们独善其身,或者像是秘密组织的方式而存在,反而,他鼓励他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并作些并有益于社会的事务。在二章11至25节,他提出几项确实可行的方案。


1、是寄居者(12节)


首先,教会需要知道自己在世的身份:是客旅、是寄居者。


在第9节,信徒被称为圣洁的国民。而在现今的罗马世界却是客旅、是寄居的。这种称呼,是沿袭了犹大百姓“被掳在外邦”的思维。意思是说,基督徒,就像是寄居在自己土地上的那些犹太人,因他们被罗马殖民,他们虽生活在自己的国土里,却没有主权。基督徒虽然生活在“天父的世界”里,但仍旧属于“被殖民”的时代——因为耶稣基督还没有回来,还没有将世界完全更新改变。


不过,彼得并不是在鼓吹一种“与世界隔绝的属灵世界观——就好像我们经常会唱的一首歌——这世界非我家!所传递的错误世界观,以为彼得是在告诉当时的信徒,不要关注这个世界,要向往一个在时空上、完全与这个世界不同维度的另外一个非物质的世界。其实,这是希腊的世界观,与彼得所说的完全不同。彼得是用一种较为象征的表达方式,来告诉当时的信徒,他们的独特身份,所处的那种独特的处境,就像被殖民的以色列百姓,寄居在自己的地方上。


也就是说,基督徒是带着强烈的目的而活着的群体,在等候基督的再临,到时,这种被殖民的状态,就是被结束。所以,当他们面临被罗马帝国、和犹太社群排挤(小亚细亚教会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相容的教会),没有权利,甚至没有住处之时,需要抱着强烈的盼望活在这个世界[1]


2、要荣耀神(12节)


当他们搞懂了自己在帝国中独特的身份:属于上帝的百姓,却处在被殖民的处境里作寄居者。接下来需要明白的就是,在这个世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彼得直接说的,要以上帝大使的身份,荣耀神而活!


假如要荣耀神,先需要禁戒与灵魂相争的、那种属肉体的私欲。


那到底什么是与灵魂相争的属肉体的私欲呢?我们从字面看,以为彼得是在宣传一套与希腊哲学、或其它宗教相类似的“个人修行”,尤其是那种克制物欲的灵命观。


我们从上文看到,彼得劝导他们要活出“出黑暗、进入光明的美德”,也就是活出作为真正上帝百姓的生活方法。在下文,彼得劝导他们要遵守人间制度。看来,彼得并不是在演说一套不食人间烟火的属灵观,而是一套与现实相切合的“为人与生活的方式”。那么,属肉体的私欲,一定是与耶稣基督的身份和祂的救恩有关。


初代教会被社会质疑,犹太同胞认为他们是异端,因为基督徒不参与推翻罗马的弥赛亚主义运动,被毁谤为离道叛教。而罗马社会毁谤他们没有人伦,把谁都称呼弟兄姐妹,还吃人肉,喝人血,(需要解释一下,有新来的)他们被看作是有害于罗马社会的秘密组织。


在这种社会舆论相当不利于教会的背景下,彼得叫他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要行得正。那么,极有可能指的就是,叫他们不要参与犹太人的武装暴动,要给当时的罗马世界看到——他们是和平主义者!他们并不是起义军,不准备推翻政府。在他眼中,“属肉体的行动”,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与犹太人革命行动相关的一切行为。


另外,彼得说,假如他们能禁戒肉体的私欲,能行得正,就能在神鉴察的日子,蒙神眷顾,这句活也能成为佐证。鉴察这个词,其实是对神审判行为标准的描述。基本不会用在基督徒一般的道德问题上,道德上有瑕疵,不至于遭上帝这么严重的审判。就新约圣经而言,神审判的日子,指的就是主后70年所发生的大事件。那时,罗马提多将军攻陷耶路撒冷,烧毁了圣殿,仅留下西边一道围墙(哭墙),并将反抗者全部杀死。基督徒没有参与这反抗运动,得以保存。彼得称为——蒙了神的眷顾,而那些毁谤基督徒为叛教者,则被耶稣定义为再次背叛神而遭审判——如同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摧毁耶路撒冷,圣殿被毁,是犹大国背叛神被审判的遭遇。提多这次攻陷耶路撒冷,正是上帝对不信从耶稣基督的犹太人的审判,而对基督徒而言,则是荣耀神,彰显耶稣预言成就的时刻。彼得有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时刻。


那么,禁戒肉体的私欲,指的就是不要参与这一切的行动,因为这些行动,是种族和国家主义的内容,与基督的救恩所要废除各种族冤仇的目的,背道而驰。



3、顺服君王(13-17节)


在受到罗马政权逼迫、同胞的排挤,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如何去落实“教会的身份”,以及“在世的目的”呢?彼得作出两点实际的指导,都与顺从的品性有关。


当时候的罗马政权,是敌对犹太文化以及基督徒的,基督徒对皇帝没好感,甚至是敌视的情绪。但彼得教导他们,这种敌对情绪与神的旨意是相违背的。历史上也表明,受排挤的少数群体经常会蠢蠢欲动,寻找机会叛乱(以正义的方式)。彼得说,不要这样作,这反倒会给教会这圣洁的国度,带来更大的麻烦,使当局实施更大的压迫。


当然,彼得的顺服教导,并不是像历史上或今天某些极端的教导,只要出于政权的,就绝对遵从。这种懦夫不是基督徒应当作的,基督徒不应因政府的天赋权力,而顺服当局,他们应该为主的缘故而顺服,为了作神的仆人而顺服。当当局的要求,凌驾于主(的要求)之上时,基督徒都进行公民抗命(参徒45:18-20,来11:23)。彼得的教导,更像是要求基督徒要作良好的公民,不能被犹太人的弥赛亚主义而诱惑,去参加起义。这其实是恶毒的行为,参加他们的起义,反而不能作神的仆人,反而会使别人误解——基督徒不遵守罗马法律。所以彼得要他们在原则上顺服凯撒的王权,免得被当时的人,误解基督徒是不遵纪守法、反社会、反国家的秘密组织。


所以,他们在面对当局的时候,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是宇宙的君王的大使。但他们是以另外一种世界和王权观,而活在这世界,所以,无需与当局一争高低,反倒要通过好行为,让人看到一个比凯撒更高的国度的君王,是如何通过牺牲自己而救赎人类的。



4、顺服主人(18-25节)


在当时的罗马社会,三分之一的奴隶,所以彼得对他们作出切实的教导。不过,是与17-18世纪的美国黑奴的形象是不同的,奴隶是罗马社会的经济基础,他们中有医生、教师、作家……。而且,他们也有可能获得自由之身。


作为奴隶的基督徒,当听到基督徒是自由之身时,容易产生一种望文生义的愿望,尤其是当碰到自己的主人也是基督徒之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与主人平等的意识。不过,彼得劝导他们,要作良善与顺服的奴仆,以此来见证神的恩典,不可给别人任何机会诋毁这个新兴的教会。如果他们不顺服主人,就会破坏自由敬拜的机会,更有可能拦阻了福音的传播,因为当时基督徒被指控是推翻奴隶制度的,所以,彼得希望他们的行为,要超越社会的标准,借此来反映他们的行为是来自神,以此来欣赏他们。


彼得将顺服的理由放在:取悦神(19-20节),奴隶在乖僻的主人之下,经常会忍受冤屈,彼得认为,这种在顺服之下的受苦,就是神的旨意,但如果因不顺服的缘故而受苦,则是违背神的旨意。所以,彼得进而主张:受苦是神给那些奴仆的呼召,因这是源自于对耶稣的追随(21-25节)。祂的生命样式,也应该成为他们的生命样式,祂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模式,也应该是基督徒存在的标记,祂是奴仆的形象,却换来牧长的身份。祂以相当独特的方式,来回应别人的敌对,祂被人诋毁时,却不以尖刻的话来反驳,也没有恐吓那些令他受苦的人,相反,祂将自己的案件,交托给公义的神,等候神的伸冤。


那么,如今在罗马社会的基督徒,假如能效法基督,以仁爱来回应的话,就能够带领他们回到神的面前(作君尊的祭司,参2:9)。


5、祝福世界


彼得所给出的信息里,让我们看到,教会不是一个党派,而是一个应许,是一个祝福。世人可以因着我们得到神的悦纳,并因着耶稣基督,可以不再被令人绝望的死亡所控制。所以,假如说:基督是世界的唯一盼望,那么,我们也就是关键性的管道,那我们活在地上的见证确实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看到,我们虽然卑微——就像第一世纪的教会一样,但我们对教会之外的社会有责任;教会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因为我们属于社会的边缘,而显得过分的自保,对教会之外的社会怀着太深的敌意;我们要学习突破孤立主义的倾向。在现今中国教会的处境,可能不容易谈论太多的主动性的责任,但我们确实不能因为边缘化而对政府有敌对的情绪。


当然,我们需要确立我们的原则,在基督教基本真理方面不能妥协。很多时候,我们要支持官方,但也应该做准备,在有需要的时候,需要批评官方。尊重官方,但当良心发出要求时,我们需要说真话。不过,时刻要作准备,为信仰付代价。这点可以引申为: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基督徒,可能不能完全顺从单位对我们信仰的压制,有可能会因诚实而丢工作。


就长远而言,政治是次要的,我们需要向我们的主负责。然后,仅仅是然后,才是向政府负责。美国牧师批评当今美国教会,太多人在这方面走歪了,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我们看到美国两派之争,很多基督徒卷入不公义的试探里,确实失去了见证。现在面临美大选,很多基督徒又开始站队,可以多讲一点,比如:美国的基督徒忘了自己首先是基督徒,要向神负责,然后才考虑你是支持民主党或是共和党,如果党派的观点与神的要求相冲突时,应该顺从神而不是顺从党派,更不应该为了支持自己的党派,做出得罪神的事情!同理,我们也不能因为顺从党或政府而得罪神。我们别那么傻,被那些政客牵着鼻子走。彼得期待基督来审判当时的时代,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犹太人的没有主权的团体,都要遭神审判。我们也知道,基督要终极性的来临,到时,无论哪一个政府,都要融入神的国度,而那个终极的国度,不会容许任何地理和权力的分野。


我们应该尊重政府,更要尊重教会。


基督徒万万不可标榜我们自己国家的优越性,在教会历史上,从没有过真正的基督教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信仰上更有优势地代表上帝。我们假如提倡国家的优越性,会深深伤害别人的良心。而剔除优越感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需要深深地悔改,看到上帝是如何把我们放在一个尊严被恢复的境界,基督的福音使我们平等,把凡信耶稣的人都归到一个国际性的群体里。教会是我们效忠的对象,当我们宣告我们信圣而公的教会时,表明我们也同时宣告,对自己国家的效忠是次要的。


当然,我确实不能太理想化,当面对敌对的官方,我们不能顺从之时,到头来唯一的选择就是受苦。不过,我们深深的相信,如同彼得这段话的中心——这些苦难都在反应基督的苦难!


另外,去除优越性,实际的做法就是关心穷人,因为这反映怜悯的美德。如果神是充满怜悯和同情的,那我们也当向这个世界彰显这样的同情与怜悯。我们需要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与不分阶层,这点可以引申为:各方面有需要的人,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忽视别人是我们的通病,人能够在物质上照顾别人,是所有美德的中心。同时,表明我们愿意在苦难中与人、与主同行。这正是寄居者所具备有的本性。


[1] 如果彼得的这封信写作时间是60年左右的话,正是尼禄疯狂逼迫基督徒和犹太人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基督徒是被排挤、被压迫的对象。





代祷事项:


1、为每位祈求,愿我们不被世界的价值观迷惑,牢记自己是寄居的,是神国度的子民,应该活出圣洁国民应有的样式,不与世界同流合污。


2、为教会祷告,使我们有智慧活在当今的社会,尤其在事业单位的肢体,愿主帮助我们在忠诚于主的情况下顺服政府或单位,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主的见证,成为周围人群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