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复活期2|重生为新身体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388天前 | 22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复活期2|重生为新身体
彼前1:3-12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3月31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3月31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3月31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彼得前书》1:3~12(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3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1:4  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1:5  你們這因信蒙 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1:6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

1:7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1:8  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1:9  並且得著你們信心的果效,就是靈魂的救恩。    

1:10 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地尋求考察,   

1:11 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甚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  

1:12 他們得了啟示,知道他們所傳講(原文是服事)的一切事,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你們。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





2024复活期2|重生为新的身体

《彼得前书》1:3~12


序言:感恩


在复活期,碰上了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很有意思。在大家缅怀先人的日子里,我们却来看彼得前书这段感恩词,也算是应景吧。


彼得为神在小亚细亚信徒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作为而感恩,他把基督在过去所成就、现今正在成就,及未来将要成就的救恩,比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过去所得到的重生,也即是信徒新生命的开始,比作是建楼房打地基的阶段,是未来得基业的基础;而现今的磨炼,则是建造永恒基业的重要方法。


1、在过去(3节)


首先,彼得为基督的救恩,在小亚细亚信徒过去的作为,即他们在过去所得着的新生而感恩。他们能得到重生,其原因是:因着造物主上帝的怜悯,祂藉着基督的死里复活。在他们得到重生中,相应得到活泼的盼望。这点很好理解,一个能够得到超越死亡新生命的人,他的人生幸福的指数可想而知,是有多高。


彼得希望他们能晓得上帝的性情,祂不以人类自身的软弱与失败,以及那种无力纠正自身的罪恶,来报应人;祂反倒以怜悯,来回应人类,使他们成为自己所喜悦的人,也将全新的生命,赐给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与基督死里复活相同的生命。这个死里复活的生命,与人类本来那种朽坏、绝望与死亡的生命,全然不同。


这对于活在周遭充满着“神权”统治的小亚细亚信徒,有着很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在他们习惯思维里,至高的神明,比如亚底米女神,总是以权威及不可侵犯的方式出现,更为具体的就是,以皇帝的意旨体现出来。而基督耶稣的上帝,则是一个以慈父的形象,以舍己的方式出现,而且关注这群在社会上毫无地位的人的福祉。


2、在将来(4-6上)


接着,彼得希望小亚细亚的信徒,能够有更高的领悟力,来明白:当他们得了重生之后,生命将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就好像我们所说的骨牌效应。他们所获得的新生命,会从过去,延展到未来。这种状态,彼得称为得到了活泼的盼望,更具体的描述则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会衰残的天上的产业”。这种基业也被称为:神为他们提前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所以,他们是以新的方式(盼望)活在当今的日子,包括他们在神面前的地位,也得到了改变:成为继承产业的人。这对于活在殖民之下的小亚细亚信徒,是十分震惊的事实,在古代,除了极个别的权贵阶层,80-90%的人都是没有地位的“贱民”,更不可能有什么产业。而基督徒,却被至高的神接纳,还说,神要将属于继承人的产业,赐给他们。可想而知,救恩的宝贵程度有多高。那么,信徒要以喜乐来回应,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邀请(6节)。


3、在现今(6下-9节)


不过,彼得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没有认为,获得救恩,拥抱未来大盼望的小亚细亚信徒,他们现今的生活会很容易。反而,他希望他们不要成为信仰的理想主义者。这位展望上帝伟大事业的使徒,并没有忽视信徒在现今世界的遭遇。他坦然认为,将要在未来得到永恒基业的信徒,在地上必然要遭遇百般的试炼,在试炼中,也不是很好过的,忧愁与各种难事会困扰他们。


当然,我们不是很清楚当时的小亚细亚教会,遭遇了什么(参4:12),不过,从经文的语气中看来,他们所遭遇的不是一点小困难。这也是彼得会如此郑重的建议他们,要来思考苦难的目的及意义的原因:


A、苦难可使信心变得更加宝贵,就像金子在经历火炼之后,去除了杂质,信心经历了苦难的试炼,更显出宝贵,可以在未来,得着在基督(末日)显现的时候的称赞。显然,苦难之于信仰,是十分必然的。


B、苦难促使他们更爱耶稣,当彼得对他们的信心表达称赞之后,接着又称赞他们现有的爱心:在试炼中,爱一位未曾蒙面的耶稣,并因一位尚未得见的耶稣,而心存大喜乐,以致从中看出他们在试炼的可靠。从这个角度看来,苦难可以考验一个人对主的爱的程度到底有多深。这点我们也可以理解,就好像一同受苦的夫妻,彼此的感情会变得坚贞不渝。


4、在传统(10-12节)


在10至12节,彼得将思维延伸到更久远的“以色列传统”,目的是要使小亚细亚这个外邦世界的信徒明白——他们也有传统!因他们如今所得到的救恩,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根源的,有着以色列先知的传统。


彼得认为,先知曾努力认真地考察基督救恩的渊源,他也认为,先知们这么作是基督的灵促使之故。也就是说:先知们所得到的关于救恩的“思想”,与小亚细亚的教会信徒,是一样的——同受于基督的灵。


另外,彼得的这句话,也可以作些延展。在以色列先知传统中,一直有这样的思想:有一天,外邦人也要得到神的救恩。


那么,小亚细亚信徒就要知道,他们所获得的救恩,并不是上帝临时性的想法,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计划。不过,这种外邦人与以色列,一同得到救恩的事情,实在太伟大,连天使都惊叹不已,都要下来察看。因为他们在以前,根本没想到,上帝会用“基督受难、得荣耀”的方式来成就。所以,当他们明白过来了之后,发现自己也成为基督救恩的预备者和见证者(11-12节)。


5、在当下


从彼得的行文中,我们看到,小亚细亚教会落在苦难中,是因为他们得到救恩。也就是说:他们为什么会受苦,是因为信耶稣。对于今天,很多时候,基督徒受苦,也是因为信仰。毕竟,我们的生命,会与世界的罪恶,产生冲突;在无形中,基督徒与周遭的人群,会有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之间的落差。这些差距,如果不当真的时候,彼此之间可以相安无事,而一旦面对着利益之间的冲突,往往就会因之受苦。如同保罗所说的:“凡立志在基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保罗对第一世纪教会的劝勉,不过,基于我们生活在世界堕落的事实,假如我们要忠于信仰,都会遭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反对,也会因此而受苦。我们或许不会因信耶稣而被处死,但因信耶稣(假如你敬虔的话),而遭遇在事业单位不被重用,或在各样环境下并不如意。


有时,基督徒会因诚实的生活,而遭到不公的对待。因为这个社会尽管提倡诚信,但事实上,持守诚信,一样会遭遇不公的待遇,更何况为了信仰的诚信,更不可能获得“风生水起”的成功,假如我们太顺利、太成功,没有因信仰而遭遇到不测与不顺,反倒需要小心——我们是不是不再委身于基督?不再愿意过圣洁的生活呢?


然而,不再为信仰而受苦,会失去在社会中的见证,因为这是与基督的救恩相违背的,因为救恩本身是要通过我们而彰显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一点一滴的见证,看似虽小,往往却能影响到别人,就好像以色列在先知以利沙时期,一个被掳的以色列女子,所起到的作用,是何等的大;在21世纪,有个阿姆瑞特但的弱女子(特蕾莎),她对穷人的委身所带来的影响力,令最大的权贵者羞愧。


另外,作为基督徒,要明白神的旨意与作为,是通过建立我们为新的身体,来借着我们的新身体,让世界有一天焕然一新,使这个败亡的世界,成为永不衰残、永不朽坏的“基业”。也就是说,世界未来真正改变的核心力量,是在获得救恩的基督徒身上,就这点而言,与今天的世界是相冲突的,毕竟,我们所处的世界,崇尚多元、共融。


其实,这种多元与共融的思想,也是十分有限度的,它只容许主流人群所认为的方式而已,以致当我们在谈论救恩时,往往被认为是反文化的行为,毕竟,在大部分的文化系统中,基督信仰属于小众,属于边缘的文化,甚至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基督徒在这样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教会)有时会面临着试探,我们因害怕别人不接纳我们,而容易被误导去跟随社会上的方法,而不是跟随基督去走救恩之路。而我们传讲与世界所主导的文化相反的救恩,经常会遭遇被排斥,甚至受苦的现实。因为罪人需要被救赎的教义,是现今文化所讨厌的。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多元主义,是来自我们的世俗世界,当然,我们不能说,多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多元的思想,会有它正面的价值,毕竟,它容许人做别样的选择,我们并不主张霸权式的真理观。


不过,我们需要看到,对基督徒而言,多元主义很容易驱走我们的生命中心——我们的神学与我们价值观,使我们不再将基督,当作是我们人生幸福的唯一选择。而当这种多样性的选择,成为我们核心信念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忠于一个群体(基督的教会)这公共领域,而转向个人领域。在那里(个人领域里),人可以根据自己想相信的事,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不需跟别人辩论,也可以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这种宗教式的多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一样——“条条大道通罗马”,“所有的宗教都引向同一位神和同一个天堂”,这就是现今西方社会的主流现况。其实,这种现况必然导致——多元不再是一种宽容,反而成为一种霸权,只要不符合多元的,就必须打压。西方的政治正确,正是在这种多元土壤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当一个文化群体,不再将基督信仰中的唯一性,作为他们的选择的时候,多元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维,将成为压倒性的东西,使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对我们而言,彼得所讲的福音那种具有排他性的特点,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得到救恩,也只有在祂的身体里,才能看到神旨意的真实可靠,从中也使我们被建造、并通过我们来建造新的“基业”。所以,我们不能因其他的原因或需要,而忽略宣扬福音与建造“基业”;也不能害怕被社会不认可而减弱福音的排他性,更不能因基督徒的身份遭到排挤,而不敢宣告福音的唯一性,甚至过分讨好别人(包括自己的单位和身边的人)。其实,这种看似宽容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选项,并不能使人真的得到益处。对于基督徒而言,唯有宣扬福音的唯一性,才能落实无私的爱他人。


6、故事


以下讲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来回应彼得对亚细亚受苦教会的劝勉。上帝给了一个人两个盒子,一个是黑的,一个是金的,上帝对他说:当你感到悲伤痛苦的时候,就把悲伤和痛苦放在黑盒子里,而当你感到快乐的时候,就把它放在金盒子。这个人照做了,他不断地给黑盒子放进自己的痛苦和忧伤,也在金盒子里放进喜乐。过了一年,他发现金盒子越来越重,而黑盒子好像没有变化。他觉得十分好奇,打开黑盒子,结果在盒子底下发现一个洞,他因此感到纳闷,就问上帝,怎么我放进去的悲伤,到哪里去了?上帝微笑说:孩子,它们都在我这里!他就问上帝,为什么要给他两个盒子?而且一个是黑的,而另外一个是金的?上帝说:孩子,金盒子是给你数算恩典的,而黑盒子是要你放下的!

 









代祷事项:


1、求圣灵赐给我们——主的视觉,使我们看到未来的基业的真实可靠,使我们愿意为这永恒的基业而付上代价。


2、求主赐给我们有受苦的心志,也能看到受苦的群体的实际情况,也乐意地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