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4年2月26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28天前 | 41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四围都是惊吓
2. 每日旧约 | 伯27章-神看重人
3. 默想之一 | 与神的互动
4. 每日新约 | 林前13章-爱的真谛
5. 默想之二 | 与爱更接近

01

每日诗篇祷告

情祷

(作者:尤金·毕德生)

2月26日 | 四围都是惊吓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一篇 9~13 节

 

 9   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

       因为我在急难之中。

       我的眼睛因忧愁而干瘪,

       连我的身心也不安舒。

10  我的生命为愁苦所消耗,

       我的年岁为叹息所旷废,

       我的力量因我的罪孽衰败,

       我的骨头也枯干。


11  我因一切敌人成了羞辱,

       在我的邻舍跟前更甚;

       那认识我的都惧怕我,

       在外头看见我的都躲避我。

12  我被人忘记,

       如同死人,无人记念。

       我好像破碎的器皿。

13  我听见了许多人的谗谤,

       四围都是惊吓。

       他们一同商议攻击我的时候,

       就图谋要害我的性命。


省思:

神是富于同情心的聆听者,

我们将自己的痛苦一一置于其前,

心中的孤苦煎熬就减轻许多。

祷告能使人从神的角度看待苦难,

并开始参与——神对苦难的救赎。

苦难深重、迫切求告的耶利米先知,

就以这首诗篇中的部分内容

来祷告(耶二十 7~18)。


祷告:

神啊,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

使我认识到——

祢复活的大能可以

胜过一切的屈辱和痛苦。

我确信祢的救恩,

愿将自己受到的一切伤害

都置于祢面前。

阿门。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二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伯记》 第27章|神看重人


约伯真的认为,人可以坚守“忠信义”,因为人是神所造的,这样人完全可把案件交给神,哪怕是指控神(1-3、4、6节)。所以,他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责骂、咒诅这些朋友,说他们才是虚妄的,也将被神丢弃,患难必会临到他们(5、7-12节),他们对约伯的数落,要一一报应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的后代都要如烟被吹散(13-23节)。


那么,二十七章的基本论调是:恶人遭殃这种报应神学,需要看对象。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规则,但不适用在约伯身上,因为他并没有犯罪。有时候,受苦的原因是出于上主“莫测”的作为。而约伯的那些朋友显然是在诬告约伯,肯定要遭到这普遍规则的制裁。


如今,焦点很明显,约伯与朋友,谁有义?在约伯受苦这事上,谁对了?约伯的受苦到底是因为罪?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这样,就延伸出前面所说的:我们人类(包括约伯的三个朋友)基本的思维是:一旦看到人(尤其是信徒)落在苦难中,第一个反应——他或许犯了什么罪。也就是说,我们会将神限定在法官这一身份上,也会将人与神之间缩减为:罪人与神圣的神之间的关系。


其实,神的身份非常丰富,人与神之间的互动,也不单纯是在道德层面,还有创造与欣赏等方面。比如,祂是宇宙穹苍的造物主,祂怜爱、看顾、欣赏祂的受造物。人在神的面前,是卑微的,但也不是像奴隶般抬不起头,人有能力探讨许多问题,包括罪恶、死亡、上主等等问题。


人也可以根据神所给的智慧,来判断自我的状态——比如约伯知道自己并没有触犯神的诫命,他所受的苦,也与他自己的行为无关。



人更是可以向上主喊冤,尽管不能确定上主会在什么时候回应——就像是约伯无法知道,神什么时候会显现,回答他的问题,为他昭雪。但上主最终会为人负责,更会为祂的决定负责,就好像——上主开始决定让撒旦攻击约伯,最后祂会以圆满的方式来处理祂起初的决定。


03

默想之一


神看重人的价值。这种神学有无调整我们的观念呢?我们可能会非常在意自己是不是得罪了神?当然,不要陷入误区——认为神对人的犯罪毫不在意。


从神的属性来讲,神绝对看重衪的受造物,过于受造物的缺点。相反,这正是一开头撒旦所关注的,撒旦关注约伯,不好的动机过于好的动机。也就是说,人与神之间的互动完全有健康的可能:神会看重人,人也可以蒙神喜悦。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会促使我们——既轻松又负责任地与神互动。如果认为人的义无法满足神的心意,那我们可能会将神看为暴君,诚惶诚恐的活在祂面前,或会努力使自己逃得远远的,企望神不要来干预自己。


试谈谈神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约伯从控诉到欣赏神的创造的态度,有无调整你对神的看法?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哥林多前书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哥林多前书》第13章 | 爱的真谛是什么


哥林多充满了东方人、犹太人、希腊人、埃及人、水手、比武者、赌徒和车夫,还有由奴隶或淘金者奋斗跻身在上流社会的企业家。这城市以激烈竞争的精神名噪一时,还以崇拜“爱神”(雅典娜Athena)出名。不过,也以污秽和醉酒闹事而声名狼藉。


因着一对犹太夫妇开放了自己的家,保罗在此建立了教会,他呆了18个月,与这群热心的信徒相处。没想到,当他离开后,这教会变得一片混乱、道德沦丧。与基督耶稣的谦卑、圣洁、合一毫无关联。他们恩赐满溢,却充满着竞争和分裂。


12章,保罗给哥林多人排了属灵的次序,本该紧接着14章1节,继续谈当追求最大的恩赐——“作先知讲道”的主题,而他先自行打断了。


他先要将“最妙的道”讲出,才继续谈最大的恩赐,因“最妙的道”是三个重要的职分,和诸多的属灵恩赐被赐下的唯一目的。当我们虔心聆听,发现“最妙的道”是耶稣基督所反映的、上主之“恒久忍耐、恩慈、自卑、圣洁,对百姓永不止息的‘爱之本性’”,以及透过基督所要成全的:无尊卑歧视的 “种族合一”。这与哥林多社会的竞争意识、道德不洁,及崇拜的“爱神”多么不同。作为基督身体的哥林多教会,他们将哪一样反映出来了呢?他们不感到羞愧难当吗?



保罗的这首被教会广为喜爱的“爱之颂歌”,是教会所有恩赐、能力和知识的核心,保罗的焦点是相比于爱(舍己)来讲,说方言和知识,瞬间即逝。


不过,我们需要小心,这首诗也成为教会(有些信徒)指责别人没有爱的武器,也成为否定恩赐和知识(包括讲道)的理由。保罗是针对哥林多教会分门别类、高举个别恩赐而讲的,甚至,在圣餐礼拜中,哥林多人竟然有排挤其他信徒的事实。就像今天,当我们用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之时,也落入哥林多教会分门别类的罪恶中。


05

默想之二


今天,如何理解保罗的这首“爱的颂歌”?


或许,将教会最后一桶垃圾倒了;或闻到厕所的臭味而留下来将它除去;或递一杯凉水给坐卧不安的人;或去看望一个看起来对教会不再有贡献的孤寡老人;或每天坚持为一些事祈祷,持续十几年不间断;或赦免一位深深伤害你的人,伤害你的却是你陪伴多年的信徒/朋友/家人……



这些,或许与爱更接近。 你认为呢?




▓ 本文插图选自法国画家 欧仁·勒罗伊 ( Eugène Leroy 1910 - 2000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