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2月11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2月11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2月11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马太福音》5:13~20(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3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14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15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16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17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19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2024年主显期 第六主日|光明国度(三)
序言、怎样的革命?
当耶稣在5章1至12节,革命性地宣告,祂将带来公平的社会,原来被压迫、低等的人群,今天有望了!他们将得到蒙神眷顾与幸福的生活。那么,就存在这样的疑问:祂没有要求人因遵行妥拉而成为上帝的百姓,也没有说:遵行上帝律法妥拉的人有福了!要知道这本身是摩西在申命记里所要求的。那么,祂的革命,到底是什么样的革命?是不是在妥拉与先知传统之外的革命呢?
于是,耶稣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祂的革命其实正是与圣经中古时的故事和应许深刻吻合,而且,在祂自己身上将所有这一切都实现出来——祂要来成全妥拉与先知!不过,祂的革命,确实与当时候其他类型的革命截然不同!这个“成全”正是将祂的使命(接下来的事工)的主轴勾勒出来,因此,这几节,就像是一个闸门,所有经文由此通往下面的经文,具体地告诉我们,祂与祂的天国的样式到底是怎么样?或祂是怎样去实践所讲的——祂是如何成全律法和先知(成全意味着,律法和先知的体系尚未达成上帝的目标)。更清晰一点而言就是——祂是怎样使以色列的呼召得到成就!
1、盐与光
首先,耶稣呼吁当时的人,回想起他们的呼召——成为世上的盐和光的呼召!这其实有着唤醒的意图,对今天基督徒也同样适用。
以色列本来就像是世上的盐一般的存在,神的本意是要透过他们,为了使这世界不腐化(古代世界食品的防腐剂主要是食盐)。然而,以色列和其他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权力与政治思维(可悲:那时跟随耶稣的门徒也一样有着自己的权力与政治思维),以及党派抗争和自己的武装革命!当然,耶稣没有理想化当时的时代!祂是说:如今这一切都要得到改变——因为这个真正的以色列之子出现了!祂要来成全律法和先知的应许与盼望——一个让卑微无助的人,得到福分的时代来了。放下武器和政治权力,已经成为可能!祂自己正是朝这方向走去,并为此付上代价!
以色列是世上的光(参赛42:6、49:6),他们要将上帝的荣光,照耀在世界各个角落,那些角落是没有永生神的见证,彷如在阴暗的角落没有生机的存在,所以也被称为是死亡的地方。以色列人不但有责任指控外邦人的恶——偶像崇拜和道德沦丧;而且要使这些黑暗中的人,找到出路——如同在黑洞里摸索的人,如果碰到有个向导带有火把或手电,那大家都有救了!然而,以色列自己却背离了律法和先知的道路,而落入黑暗中——他们反过来学外邦人的样,去拜偶像,社会也因此变得不公义,与异教世界无异!这正是耶稣挑战他们的地方。如今,他们除了有耶和华这标签之外,很难让人看到与众不同之处——拜偶像与不公义仍旧充斥着他们的世界。
耶稣说:如今,让这些黑暗变为光明的时刻,已经来到了。
2、城与灯塔
耶路撒冷,这座城,建在山上,在地理位置上十分突出。这座城的建造,有着象征意义,她是世界盼望的灯塔,使外邦拜偶像的世界,知道真神在这里存在。以色列人通过祭祀等生活仪式,彰显出他们所侍奉的神是一位公义、怜悯、和平、愿意赐福给人的上帝。如今,耶路撒冷却成为被审判的城市,因为以色列人反而藉着这个信仰上的优势,缔结了更多的仇恨与杀戮。马太没有太理想化,甚至一开篇,就将杀戮的场面向人们呈现——耶路撒冷成为杀戮之城,屠杀自己的先知,与她的名字内涵(平安之城)相违背。
耶稣重拾以色列的呼召:将这个城所象征的和平实践出来,祂也要求跟随祂的人应该如此。不过,假如要实现以色列与这个世界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并不会轻轻松松就实现,耶稣也因此成为受害者。然而,就因着祂的受害,被挂在山顶那个高高的十字架上时,也正是灯塔在山上出现的时候。上帝赐下赦免,人世间的冤仇得以解决的那日,得到实现了!
3、呼召
那如何实现前面所讲的目的呢?
耶稣直言不讳——用一种超越文士的方式!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无端捣乱,更不是教导他们的百姓拜偶像和过不公义生活的人,他们是教导百姓要对神忠诚——照着神的律法和各种敬虔的方式来生活,但他们自己能不能达到他们自己所说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整体而言,他们确实不是教导人背离神,效法异教崇拜的那群人。
不过,耶稣说:今天情况有变!神自己权能的治理,就是天国,已经破门而入!凡是想进入这个天国(神掌权的世界),想要找到一种持守与神立约的行为方式,不能用法利赛人所倡导的——通过律法!必须换方法了——来跟随耶稣!祂正带着天国破门而入、闯进了这个世界!
这正是耶稣所说的,祂原不是废掉律法和先知的意思。先知和律法是上帝启示祂自己的途径,不过,以色列整个故事、诫命和应许,甚至所有的一切,却要在耶稣身上才能真正的实现!祂的任务和能力不但像摩西和各位以色列的先知先贤,教导他们忠于神,持守诫命,等候他们的弥赛亚来临,迎接上帝国度的到来,祂自身就去成全自己所教导的这一切。
也就是说:祂不但在教导,还在行动,为以色列开辟了一条通往上帝国度的道路,也为世界开辟了这条路,让神的约在跟随祂的人身上得到实现。从此,他们的心思意念和行为也都得以改变,以致他们知道,神的国真正的模样是在耶稣基督身上。在下面的篇幅中,祂就告诉他们,祂在这些跟随祂的人身上,所成就的是如何超越文士的义——在天国的人,是如何完美地呈现真人的形象!祂并没有说文士的教导是错的(祂责骂文士和法利赛人,是以后的事)!而是说:跟随祂的人,已经被里外更新,是一个表里如一的生命形态。
就我们而言,我们一旦发现我们不是如此,就需要来祷告:寻求祂!比如当我们发现,我们仍然保持世界的那种竞争和杀戮的思维,仍然缺乏和平的特性,以及对软弱及贫穷的人缺乏同情,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我们的内心,并没有被天国的能力改变,我们就需要悔改,需要求主怜悯、求主赐下恩典改变自己。
4、自保
香港学者从邓绍光对华人教会中的那种中产阶级思维特征作了反省,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们讲教会见证在地,基本是说:教会在当地的贡献,按照耶稣的话,就是盐、光、城和灯塔的隐喻,其中的贡献往往是与付出和担当有关!邓绍光在反思主要由中产阶级组成的教会时,他十分怀疑教会的见证。他认为,由中产阶级主要成员组成的教会,他们不但没有脱离中产阶级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视野,更是把中产阶级这种视野带到教会,使教会的精神面貌也产生中产化。中产阶级对大部分问题的回应,都是倾向先想个人能力范围内解决,背后有一种工具主义的心态,对道德承担的问题,没有太多兴趣;对社会问题的担当态度更难说有什么责任。当然,他们能说出一套又一套的社会问题,但除此之外就不再有什么东西,甚至他们以置身事外的态度来谈论,很少有自我反省和担当的精神,无论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教会的问题,他们都觉得这些问题与自己没有关系,问题都是执政党和社会所造成的,或者是教会的领袖所造成的。他们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一个坏的环境里能够好好保护自己,有一种独善其身的意思。他们对于公共事情(也包括教会生活这一公共事件)的参与,始终有保留,有时会短暂参与,但一旦形势有变,就会退下,静观其变。
邓绍光称这种阶层成员,属于非伦理的人格,这种缺乏承担的人格特征一旦落入教会,很容易变成一种自私、非社会性的信仰群体。就像中国古人说的:同桌吃饭,各自修行!他们首要提议的是个人的信仰,而非群体的彼此守望,彼此担待的见证!
我们会不会觉得,邓绍光似乎在说我们呢?看看今天城市人所组成的教会中的信徒,就普遍而言,有比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生活比较稳定、或有公职在身的教会成员,总是与人保持着客气和有距离的关系,这其实是将他的工作中的竞争逻辑带到了教会,而产生的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看起来很有修养,但其实是过多考虑自己的得失,较少担当的行为。
我们无论是属于社会的哪个阶层、地位如何,财产如何,都不应当有过强的自我保护。尽管社会的生存环境,好像要求我们要这么做。但这与基督信仰那种舍己和付出是背道而驰的。虽然有时因着家庭、孩子、职场等看似的危机和需要,需要短暂放下服侍,但我们千万要知道,我们所有一切的保障都来自神,假如我们不能对信仰群体开放,缺乏学习在教会里成为一个付出和担当的成员,我们对这个世界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见证和贡献!也就是耶稣基督所说的光与盐,城与灯塔的见证。
5、公共
我们需要来思考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作为耶稣基督的见证群体,我们需要看重“信仰的公共性”价值。就现实而言,一个被恩典改变的群体,仍然是不完美的,但她仍旧是可以见证上帝对这世界的治理,因为一个现实是明摆的——神的恩典已经进入这世界中。这也正是耶稣呼召祂的新群体,去成为世界的盐,世界的光、世界的灯塔的缘故。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比别人先蒙恩进入神的家的人,要成为别人进入神家的途径。
曾几何时,我们将神的恩典更多从私有化的角度理解,认为恩典是属于个人层面的。但就其本质而言,恩典是公众性的,属于带给社会益处的内容。当然,在这里并没有否定个人蒙恩的层面,而是说:恩典的本质是公众性的,是一种驱使全宇宙更新的力量。那么,假如我们能先从教会的层面来理解恩典的话,其中对社会的见证显然是非常有力量的。
潘霍华说:耶稣从来不会将一个人的私人生活与他的公共生活分开,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私人化,相反,我们的存在,是由不同的责任所组成。所以,如果我们被攻击,我们是带着这些身份被攻击,比如:我们是因教会的牧者,或某某单位的职员等身份被攻击。我们都是带这些具有社会性的身份被攻击(参侯活士;《马太福音神学注释》页82)。就基督徒身份而言,我们的见证一定是群体性的,而我们的公共性的身份就是:教会成员。
所以,潘霍华认为,属于天国见证的教会,就是成为可见的群体,他们在一起生活,他们在一起掰饼,他们在一起祷告……这不是说:他们要努力这样做,为了使人认可:哦,这是天国的人群!或者说:这样做,为了使我们与众不同。而是说:当我们跟随耶稣,就会形成一种很特别的生活方式,结果就会被人看见,也将变得与众不同。毕竟,怎样的人,他们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们的主,祂对于人,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一种超越种族、政治歧见、经济地位,或曾经有的宗教背景……这种超越性,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彼此担当、彼此分享,成为成员之间相处的基本逻辑。因此,我们需要关心的是:通过我们的生活形态,我们是谁?我们跟随了谁?我们最基本的身份特征是什么?
代祷事项:
1、愿我们在面对嘲笑、逼迫、高压时,不用更强的恨去面对他们。因这样的话,我们仍活在世人的逻辑里,用世上的方式去跟随主。愿我们用耶稣带来的和平、饶恕来面对这一切,成为光与盐的见证。
2、为教会祷告,感谢主赐给我们这个群体,可以一起敬拜,一起生活,彼此扶持。求主怜悯,使我们每一位不脱离群体,能参加主日与小组团契,能彼此担当、彼此分享,共同活在当下,一起见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