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2月8日 |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三篇1-6节
1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2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3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4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5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6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省思:
神就像一位好牧者,
在顺境逆境中,都看顾我们。
祂也如一位慷慨大方的主人,
请我们进屋享受其庇护与财富。
祷告:
神啊,我接受祢作我的牧者:
帮助我信靠祢的供应、听从祢的带领。
我相信祢是我生命的主:
帮助我在祢的保护下、安然自在,
在耶稣基督里,认出祢的临在。阿门。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的版画《约伯的噩梦 Job’s Evil Dreams》,描绘「你就用梦惊骇我,用异象恐吓我」(伯七14)。
《约伯记》第7章|约伯的哀叹
六章28至30节,约伯呼吁朋友们来看他,是否像他们所说的一样,对神的控诉不合理?他先从多舛(chuǎn)的命运说起(1-10节),接着悲叹上主无视他这多灾多难的人生(12-21节)。
在1至10节,他结合整个人类的苦难经验来叹息他那苦短,全然活在奴役般的日子(1、2节上):每天不得安息,晚上等候早点天亮,而早上又盼望早点天黑(2、4节),这等焦虑地等候,貌似雇工在等候一天劳作的工钱,其实等到的却是极少的收获,每个月下来,依然是口袋空空(2、3节上)。
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坎坷无奈的日子,也就作罢,在他身上所长的蛆虫与所积的灰尘可当衣裳了;更痛苦的是,伤口一直不愈合,都流脓发臭(5节)。这样的人生,痛苦而毫无意义,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就像梭子般来回穿过,不留痕迹,也不带来希望(6节);能够看得见的只是一口气而已,毫无幸福可言(7节)。更可叹的是,他说过的这种流云般的日子,也要旋即消失,因为他很快就将进入阴间,那就更无希望了(8-9节)。
经历这种悲苦的日子,怎会泰然处之,心里所积的怨恨,岂能闭口不言呢(11ab)?他说,必须抗议(11c)!于是他发出对神的申诉(12-21),他认为上主罔顾他的苦难。
他认为上主把他当作海中的怪物,来看管防范(12节),加以折磨,不让他睡上一次安稳的觉(13-14节),使他过得生不如死(15-16节)。他讽刺上主,为何这样看重人、抬举他?什么原因使祂这样关心(17节)?天天早上提审,一刻不停地考验(18节)?
他期盼神放过他,使他可以咽一口唾沫,而得到片息安宁(19节)。他更是以讽刺的口吻祈求:你这位监护人啊,何苦把我当作靶子?费那么大的劲,值得吗?纵使我犯了罪,又能骚扰到你吗(20-21节)?
约伯认为,神居高位,能力非凡,区区一个人的罪行,就能威胁到祂吗?看来,神真的太在意这些了,如果不是,为何不赦免他的罪(21节)?当然,约伯并不是说,他犯了罪!而是讽刺神缺乏大度的心胸,也缺乏“明察秋毫”的能力,哪怕对他早晚审查,也查不出什么来,哪怕约伯到了阴间,也不会留下什么证据,可让神找到(21节)。
03
默想一
人与神有着巨大的鸿沟!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经验。孔子在与王孙贾对话时,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其意思大致是:如果你得罪了上天,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你祈祷什么神,都是无用的。在孔子的眼中,天只会赐福予顺应天道而行的人,反之,则要遭受报应追讨,以此成为解释王朝更换,人生兴衰的理据。
而在约伯的理解里,他并没有招惹上主,也没有主动得罪上主,却遭受难以名状、无法承担的苦难。这种人神之间的鸿沟,则是孔子无法解释的。而这位与人有鸿沟的上主,却是可向祂申诉的。
试分享,当你在怀疑人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像孔子,还是像约伯?
[1] 出自《论语.八佾第三》。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 (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11章 | 以色列在基督、圣灵之外没有出路
9至11章,还需要处理两个问题:
1、保罗为何会对同胞如此痛心呢?
有可能是以色列国难当头,类如马太福音24章里的灾难(主后70年耶路撒冷再次被毁),所以他迫切地传福音给犹太同胞——“已临终末论”支持他这么做。他盼望同胞们接受他的信息,接受耶稣就是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这样,他们就不会去掀起对抗罗马人的革命,这样不但与弥赛亚的主旨相符,也保全了民族。
当然,基要主义式的“末日论”——邪恶的世界要被遗留下来,圣徒则被提上天,在贵宾台看哈米吉多顿大战,这个终末论的看法匪夷所思,完全与这里的犹太式的已临终末论相违背。
那些听到福音的群体,要像亚伯拉罕、出埃及、在律法下受教,和众先知的责备下受教一样,作光明的儿女,在这黑暗的世界里作见证。然而,这些本属于神儿女的群体,他们的响应令人担忧!如今,众先知宣告的那个更新的末世,已由耶稣弥赛亚带来,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尚未进入耶稣弥赛亚里,就等于仍在被掳中。甚至,耶路撒冷很快将遭受空前浩劫,而且就保罗的看法而言,这等于以色列再次被掳,如同公元前587年被掳去巴比伦一样。这等现实,保罗怎能不痛心呢?
2、以色列全家得救的问题当如何理解?
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在基督、圣灵之外有其他出路。其实,9至11章大量重述圣经叙事的重点是:以色列一直以来,从亚伯拉罕、摩西、到先知的时期,他们所遭遇的,都是出于神的心意。因为本来他们是解决世界拜偶像的问题的媒介,可他们反成了问题(10:1-4)。
在10章14至18节这段,保罗陈述了他的宣教策略,来解决按肉体生的以色列人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被禁止回到这被更新的家,因这家本来就是他们的,他们因不信而被隔离,今天,这家唯独用信心——即是信靠耶稣基督才能进入。
事实上,当他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6节)之时,是响应10:13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然得救”,正好回答以色列人得救的问题:只要他们不是长久不信,就可以被接上! 事实如此:每一个时代都有以色列人归向基督。造物主这样的作为,保罗怎能不颂赞呢?
05
默想二
“外邦人数目添满”与“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意思刚好是彼此对称,为了要说明神旨意之完全,以色列全家是指:蒙拣选的、而现在尚未蒙耶稣基督恩的人,他们不是指民族性的以色列。保罗在前面早就说过,外面受割礼的不是真以色列人(参2:28),他们(信耶稣的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一同组成属于弥赛亚和圣灵的大家庭。这响应10章13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然得救”的呼召,没有必要以数量来解读。这种解读,你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