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1月28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1月28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1月28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马太福音》5:1~12(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2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4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10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11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12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2024年主显期 4 | 光明国度(一)
序言 | 反向的
有时候,越是著名的人物或他们的讲论,越容易使人对他们及他们的东西,产生多样性的解释,甚至,有时,有些解释已经误解了他们及他们的意愿。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解释,千人千面,那到底怎样的解释才是对的呢?有时很难下结论。又如像一些著名的帝王,人们对他的评价甚至有时会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比如,对秦始皇的解读,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因为他将一个较为民主的世界,改变为中央集权的帝国。而有些人则会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将混乱的世界结束,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这种千人千面,多种解释,甚至相反方向的、有可能误解的情况,用来说耶稣的登山宝训所遭遇的,也合适。
1 另类的祝福
在历史上,不少人从这著名的登山宝训中获得灵感,掀起了颇有影响力的革命。比如,印度的甘地,他从耶稣的宝训里,获得灵感,在印度掀起了非暴力革命。他批评欧洲的基督教团体,并没有认真对待耶稣的登山宝训,也认为自己比许多基督徒,更加接近登山宝训的精神。我不是否定甘地带给印度人的价值,而是说,耶稣的登山宝训这段经文(包含5-7章),其中的重点并不是在教导人要活出这种行为标准,并不是说:如果大家都遵守宝训的话,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认为耶稣是在教导一些让人行为举止得当的东西,我们就误解了耶稣,这些经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尽管,耶稣的跟随者过得的确是“八福式的人生”。但这是当他们蒙了耶稣的祝福后,按照现在的话来讲,他们已经进入了神国之后,仍旧会保持的生活方式。首先,这不是对他们的要求。甚至按照世界的常理,这里所列举的“八类人”是不蒙福的。但在神的眼里,却不然,反而是有福的。
其实,耶稣是在这里发出祝福(有福了)。就像是摩西在申命记里,对即将要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发出祝福一样。在这里,并不是说:这样行,或要努力这样行,就会得到神的祝福。祂的意思是:今天,像这样的人,就是八福里所描述的人(按照当时的世界,这些人都不是有福的),比如:灵里贫穷的人,这里对灵里贫穷作些解释。按照耶稣时期的人所在的处境,有可能的解释:因为他们坚持等候弥赛亚,而备受折磨,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折磨 [1]。故此,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有福了。因为你们等候的天国,如今来临了,应该好好庆贺一下,因你已经是蒙神祝福的人了。
2 另类的宣告
耶稣也不是在表达一些放之四海皆可的永恒真理。因为在世界上,哀痛的人往往是不受安慰的;温柔的人,也没有承受地土(弱者是占不到地盘的);饥渴慕义的人,往往带着伤感离开了世界;为义受逼迫,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耶稣到底在说什么?这些正是需要人去留心的。其实,祂正在发出一项宣告——借着祂的事工,这些事都要实现了。也就是说:祂在宣告福音。因天国福音的来临,要改变在原先世界里活在悲苦、灵性贫穷等软弱和有缺陷的人和他的境况。
八项祝福并不是要求听众:要变得灵性贫穷,要变得哀痛、要变得虚心、要变得温柔、要变得饥渴慕义、要变得清心、要变得使人和睦、要变得“天天被人整(为义受逼迫)”,尤其是因着耶稣被人整。不是的,并不是说门徒要变得灵里贫穷,才能承受上帝的国。因灵性贫穷,本身不会使人变成耶稣的跟随者。
这里在宣告说:那些因期盼上帝的弥赛亚来临,而饱受折磨,甚至无依无靠,痛苦悲哀,也包括那些心思简单,无力与人抗争、甚至常被人整,抬不起头来的这些倒霉的人。因为听了耶稣的呼召——来跟从我。他的命运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福变有福。悲惨命运变福气满满的人生,这正是信息的奇妙之处。也就是说:耶稣所宣告的天国,对人的定义彻底改变了。它接纳一切的人,也将改变一切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颠覆性的情况呢?当然,就要看祂的了。
3 另类的邀请
故此,宝训不是要求人变成这种:贫穷的,温柔的、为义受逼迫的……。没有人被要求要变得灵里贫穷,或成天活在哀痛中;以及变得柔弱(温柔)。宝训是在告诉你——神正在通过耶稣,进行一项新事;祂在邀请人来跟随耶稣。包括那些在社会上毫无指望的人,有时是那些常年期望神的国度来临,却毫无结果的人,也就是这里所提到的八类人。如今,他们被耶稣邀请进入祂所开启的新世界。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用这世界的福分的标准,来衡量耶稣所说的:福气及有福的人的状态。在我们的世界里,幸福和福气属于成功人士、财富巨人,长寿的、打胜仗的、强大的这些人。对以色列而言,他们相信,假如他们的神回来,或者说,神所赐的弥赛亚来临,也将带给他们一个强盛的国家,让他们过上像前面所说的幸福和有福的生活。而那些悲催的,没能力的人,是没有份的,他们不会蒙福的。
然而,耶稣说,祂将改变这一切。长期活在这些悲催光景的人,如今被邀请进入神的国度里,那些悲催的、软弱的人,尽管在这世界里这些人没有什么地位,甚至被人欺压,但如今神国却为这些人开放。这就是八福的重点:因为耶稣的到来,那些一直以来没有福气的人,也就是在社会上毫无地位,被人歧视与欺压的人,现在要蒙福了。
故此,我们不要觉得奇怪,在基督徒当中有些人是柔弱、贫穷、哀痛的,甚至,当这些人信主了之后,在许多人看来,仍旧软弱。但这不等于他们不蒙福,因为他们已经被邀请进入神的国度里,神要将祂的福气赐给他们,虽然这些福气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但神的标准不是用人间所定义的观点来定义的。
4 另类的生活
在这宝训里,两次提到天国,一次提到天上,我们很容易会以为,这些应许的实现,需要等到天上的时候。第3节、10节和11节,似乎支持这样的观点。经文都在说:天国是属于虚心、受逼迫的人,当他们经历这些逼迫之后,在天上的赏赐,也是大的。
如果是这样,则完全误解了“天上”的意思了。天上是指属于神国的空间,神全部的实体都在那里。意思并不是指:死后完全没有身体的所谓灵魂的天上。我们从第5节就能看到这种情况: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显然是指在地上。
甚至,我们在下一章主祷文:神的国降临,神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成就在天上,让我们看到——天上的生活,是指神已经作王在那里的生活,是在地上实现的,将地上的生活,变成神掌权的那种喜乐、充满生命力的生活,这就是天上的意思。而不是天天期盼神把你接到空中,脱离尘世的那种奇怪的存在。
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就是照着这个规则,也就是新世界规则生活的人,他们完全按照不同于这世界的规则而生活,乃是按照神所应许的必要成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因为这很快就临到拿撒勒人耶稣身上——祂就是八福里讲的那个人。尽管这种生活方式,按常理看来是颠倒的,但这是一种新世界的生活方式。当然,具体该如何生活,还需要跟着耶稣继续看下去,毕竟,宝训是祂刚刚出来传道时讲的,包括祂自己,还有很漫长艰难的未来需要去面对。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哪怕我们所遭遇的,正像拿撒勒人最后所遭遇的一样,但要知道这是神同在、天上已经来到地上的生活形态。你也要相信:因为你跟从了祂,你就活在有福当中,哪怕所遭遇的如同耶稣。
5 另类的信念
耶稣的登山宝训,给我们今天的思考是:怎样的人属于跟随耶稣的?在君士但丁时期(主后313年起,最起码到1500年左右),如果要否认自己是基督徒,人需要异常的勇气,因为皇帝是基督徒,基督教是国教,公民都认为上帝在使用皇帝来管理世界。如果有人敢说自己是异教徒,那就等于现在在北韩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一样。
在这样基督徒身份几乎等同于国家公民身份的情况下,你要分辨出谁是真正跟随耶稣的人,是需要信心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在名义上都是基督徒,而实际上,有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因为基督徒不等于是教会分子,因为教会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并不选择跟随耶稣!
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尤其在英国,做基督徒的意思是,选择与非官方的教会、也就是那些被逼迫的信徒在一起。
今天在中国,你要成为基督徒,也需要接受异常的信念,因为周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是否定基督信仰的,尤其是官方,完全在打压基督信仰。你要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和坚持基督徒的活法,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群体的智慧。在上一世纪的50至70年代,甚至在今天,选择非国立的教会(家庭教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表明跟随耶稣的标志。然而,这种选择,意味着你将遭受逼迫。甚至会连累到你的家人。
基督徒必须让人看到是一群可见的、甚至有点与众不同的。假如我们与周遭的文化等同,尤其是受制于官方,我们就不再是跟随耶稣的群体了。当然,这不是说,跟随耶稣的人,一定要与社会及国家决裂,或纯粹为的是贴个标签,打个广告,让人看出来。也不是说,我们被召成为不同的人,为的是与众不同,乃是因为,耶稣祂是神的儿子。我们跟随祂,在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变得与众不同。
6 另类的实践
我们看到,跟随耶稣的这群有福的人,不再单纯是由犹太人组成,因种族性的群体,不能再作为上帝百姓的标志,这些群体是由“虚心的、灵里贫穷的、温柔的……”的人组成, 这些人,有的是犹太人,有的是外邦人,有的是虔诚人,有的是狂热份子,有的是富翁,有的是穷人,有的是生在一神论的家庭,有的是正在挣扎脱离拜偶像的人。当耶稣呼召他们结成一群又一群、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祂就把新的生活方式赋予他们,要他们在其中去实践、去克服因着种族和不同的人群,所造成的张力。所以,他们需要去:
● 用宽恕来面对那些得罪他们的人;而且这是成为真信徒群体最基本的特征。
● 需要以受苦的心志,去面对有可能遭受的暴力冲击。确实如此,无论是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这个充满冲突的地方,还是在历史上的欧洲等地,还有在今天的处境,假如要忠诚于耶稣,要忠诚于耶稣的群体,可能就会因着社会、及家族等内外压力而受苦。
● 我们也需要去分享,尤其是对那些在金钱有匮乏的人。这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其实有很多的不幸的事情,因为被太多美好的事情掩盖了,使我们看不到那些悲惨的事情。那么,在群体中,看到有匮乏的人,我们需要力所能及地为他们付出。
● 我们在这个另类的社群里,要尽用自身的恩赐。教会是个群体,既然是群体,就会有各方面的需要,在每个领域里,都需要不同的人才,神也没打算将所有的才华给一个人,每个人贡献才华的目的是建造教会(或把教会带到世界中)。在教会中,并不是没事可做,当你有心的时候,可以让你发挥恩赐的事情,会不断地出现。只要有心,就会有事情等着你,神就会用你。
● 因为神要我们参与服侍的地方就在地上(在地如在天),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工作,不过,要将焦点放在——为了敬拜上帝上面。工作的终极意义,并不是为了升迁和发达,而是为了敬拜上帝。当然,不好好工作的人,在这里不要狡辩,说,我是为了敬拜主,而不是为了工作。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有资格说:工作是为了敬拜主!不过,又得说了:假如用工作掩盖了敬拜。比如,连主日聚会,或平时默想圣经的时间都放弃,那这样的工作就成了没有目的的旅程。
清教徒之父理査德 · 巴克斯特极力敦促人们:“ 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侍奉上帝的职业或天召 。 不要选择最能致富或最能获得世上荣誉的职业 ; 但要选择那些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好事、并能尽量远离罪孽的职业。”清教徒对闲散强烈反感 , 对工作加以赞扬 ,为了人类的好处 ,工作是必须的 。 “人每天都有一定劳力劳心的工作,这正显示他的尊严,以及天父对他一切作为的关心 。 ”不过,他们也一样反感:工作狂式的事业态度。对于那些自称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并用赚来的钱奢靡地满足自己物质嗜好的人,他们是不屑一顾的。早期清教徒休伊 · 拉蒂默论及财富时这样说 : “ 我们不可以像许多人那样昼夜不停贪得无厌地追求财富 。 人们苦干、禁食,祈求财富 , 弄得筋疲力尽 , 这是徒劳的 , 因为只有上帝才能赐福于人 。 ”
我们从中可以瞥见,清教徒的工作观是平衡的,他们相信上帝呼召人去完成任务,相信工作是尊贵的,相信人若对工作目标有合适的态度,每项任务都能够变成圣工,但他们绝对反对工作脱离了敬拜的目的。
[1] 天主教优秀的犹太教研究学者保禄·萨奇(Paolo Sacchi)也有类似的观点,参该著,胡皇伃译:《耶稣和他的子民》(台湾:启示,2022),页172-173。
代祷事项:
1. 为每一位蒙恩的人祷告,愿我们为神所赐给的福气向主心存感恩,并将这些福气活在生活中,用神所应许要成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用神喜悦的价值观活在世界中,或许会因此受苦,也在所不辞。
2. 为主日聚会祷告,求主怜悯我们,使我们看重主日,不以工作、赚钱、交友、旅游和一切的私事占用崇拜的时间,使我们的主日成为蒙福的日子。
▓ 正文题图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