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年主显期第三主日|光已显现(三)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64天前 | 23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主显期 第三主日|光已显现(三)
赛9:1-7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1月21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1月21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1月21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以赛亚书》9:1~7(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9:1 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 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

9:2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9:3 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像收割的欢喜、像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

9:4 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

9:5 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并那滚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为可烧的、当作火柴。

9:6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9:7 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2024年主显期 第三主日|光已显现(三)

《以赛亚书》9:1~7


序言|蓝图


蓝图,对于做规划和设计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预示着图纸中实物将会是怎样的,蓝图也让人产生希望,尤其是落入困难的人们,他们非常需要蓝图,来重建信心与希望。因为有了对未来的构想,再艰难困苦的日子,也都愿意去面对与承担。因为知道,未来可期,现在的艰难,就算不得什么了。


对于落入被掳、遭受异邦压制的犹太百姓,他们非常需要一幅能指向未来的完美、公平,平安的蓝图。在以赛亚书九章1至7节中,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在残酷的现实中,呈现美好未来的蓝图。经文以盼望的信息,来对比八章21至22节所描述的黑暗光景。1至3节,首先描绘了蓝图的内容,从被藐视的地方被高举,被欺压的人得解放,被神疏离的光景得改变,这三方面来描述局面被改变、被倒转的现实。在4至5节,描述这种蓝图的基本特色:武力和压迫被废除,迎来了和平的景象!6至7节,则交代了谁来落实这未来的蓝图。这位实施者,无论在身份上,还是在他的作为上,都出乎人意料之外。看起来并无雄才大略,是位软弱的人,可是他要颠倒乾坤,以和平来代替不公平的世界,祂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行动,要建造一个全新、光明的世界。


1、倒转(1节)


在以色列北边的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包括加利利海的西边与西南边,这些边陲之地,一直是被藐视的地方,要彻底翻盘了,要被关注,要得殊荣。在公元前733年,亚述帝国入侵以色列的时候,这里的人被掳的被掳、被杀的被杀,留下的则过着奴隶的生活。活在无神、无尊严,被侵略、被奴役、被审判的光景下,暗无天日。


如今,神却说,要让这些原来被藐视的地方,首先得到拯救(荣耀),荒蛮之地,要被改变了!这里有点像在80至90年代的深圳,原来这里是一个边陲的小渔村,没想到,成为国际大都市!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了。


对我们基督徒而言,这些地名,不会陌生。因为,耶稣基督的救赎起点,就在加利利。或许,祂是要刻意回应这一段,预示着:被掳归回和复兴外邦的蓝图,要从这里开始。甚至在4至7节里所说的,有一子(以色列之子)也与祂的身份有暗合之处。从此,加利利,成为人类的新起点。因为新世界第一人,就从这里开始祂建造新世界的工作。


2、解放(2节)


如果第1节用地域来表述“翻天覆地”的改变,第2节则描述了这里的人命运的逆转!这些地方曾落入亚述的侵略,其中的人们,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如今要彻底获得新生!就好像二战的时候,南京落入日本人手里之后,这里的百姓遭到日本人血腥的大屠杀,如同人间地狱!


然而,先知说,血雨腥风的日子,很快就要过去了。今天的黑暗,将迎来明天的救赎。被糟蹋得寸草不生,被死亡笼罩的地方,如今要被强光照耀!那些被囚、马上要被处决的人,突然要被解放了。


是不是因为有先知言语的缘故,加利利在主前后1世纪,这里是出革命分子的地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耶稣也出生在这地方,不过,祂兴起了另外一种革命——不是以武装为特点的革命,而是以和平的方式,甚至自我牺牲,担当以色列因背道所带来的咒诅,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就连一直以来,以色列的仇敌,也要被祂搭救!


我们这些被耶稣搭救的人,对未信主的过去,都有记忆。我想,大家或许难以重复过去的生活,但对过去的生命体验,一定有过很不堪的记忆,有人曾落入各种情感瓜葛中不能自拔,有人则陷入各种难以控制的“瘾”中;另外一些人则活在对前途不可把握的惶恐中;而另外一些人呢,则被各种病魔折磨,痛苦中毫无指望。而遇见耶稣,有些人的境况改变了,而有些人,尽管外面的境况没有改变,而他却不再那么绝望了。我个人的深切体会就是——眼前好像一亮!似乎有一种光照着,这时,体会到原来生活的境况是灰暗的。



3、重逢(3节)


第3节,就更为具体地讲这种突然而来、戏剧性的改变:被掳的以色列,因为全然被释放,他们要得到不可言喻的惊喜。因为他们的神回到他们当中了!


他们曾长期背负了各种重担,在敌人的压迫下,没有喘气的机会,常年缺衣少食,食不果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乐趣。突然,境况大大地逆转,喜乐充满他们!原来是被死亡和黑暗笼罩着,如今,人丁兴旺起来了,这个被生命的主抛弃的地方,如今,要得到满满的祝福,丰收与得胜,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旋律!因他们的神回来了!


耶稣降生在以色列地,祂降生的事件,被称为以马内利,这个称呼实际是来自以赛亚书7章14和8章8节。祂的降生,使长期落入绝望的人们,与上帝喜相逢,并要得到神的眷顾!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与神喜相逢的经历。



4、折断(4-5节)



在1至3节,描述了被侵略的地方要被解放,其中人们的命运要被大大的逆转!在4至5节,描述了一个和平的蓝图:上帝将被压迫的人从各样重负中解救出来,使他们得到自由(4节)。战争被止息了,那些在战场上穿的靴子,和印染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鲜血的外衣,都被扔到火里当柴烧掉了。

神不但要解放以色列,还要成就一个普世性的和平,祂要创造出一个包括以色列,也包括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新世界。


5、兴起(6-7节)



那么,这种赢得全世界的未来,具体是如何获得的呢?6至9节的经文,从前面对蓝图的描述而转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改变了西布伦、拿弗他利、和加利利等地黑暗的光景,他就是普世和平的实现者!


上帝采用了不同于人类的逻辑,这个使被藐视之地得到复兴,实现普世和平的人,并不是一个文攻武略的角色,他只是一个软弱的婴孩。当这位软弱的人,长大之后,要被称为奇妙的策士!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他所展现的和平特征,非人类的思维能想明白,或愿意接受。这对人类的智慧是个讽刺!自古以来,哪一个君王是通过和平来统治世界的呢?他们都是用武力来使别人俯首称臣。


而这位软弱的人,在神那里也被称为是一个全能者。经文说他是全能的神,这里标准的翻译应该是:他拥有神的大能,所以未必需要将这位君王理解为具有“神性”。主要是说:他用神所赐的能力和方法,来对付邪恶的人间势力!


他还被称为是永在的父。这是古代近东对王室的称呼,如我们古代也这么说:庶(四声)民为子,官为父母。所要表明的是:这位弱者具有仁君之风,要视百姓为子。

最终,这位软弱者,被称为是和平的君王:并非藉着残酷,也不是通过摧毁一切,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来统治。人间很多的统治者,他们鼓吹——要先通过武装革命,然后才能建立和平。而这位软弱者,是以坦然、敞开、公平的方式来治理。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上帝的这个蓝图,最终由耶稣来实现!就从解经角度而言,我们不能将这里的经文说成是直接指向耶稣。较为客观的说法是,经文呈开放性,给多重解释留有余地。后来,耶稣实现了这里的经文指向。


另外,耶稣所实现的和平,不能理解为:在祂身上没有发生战争。耶稣是以被杀戮、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实现上帝的蓝图。也就是说:上帝国度的和平统治,具有公平的特征,不同于人间那种以暴力、及牺牲软弱一方来实现的“和平”。祂乃是通过自我牺牲而获得真正的和平。

现代教会的典范就是德国的认信教会,他们的领袖潘霍华,为了终结希特勒的邪恶统治,加入了秘密刺杀希特勒的组织。基督教色彩的和平,要与正义连在一起看。这也正是第7节所描述的,这里描述了:软弱者,建立了一个以公平和公义为基本特征的王朝,祂废除了压迫,因着祂在十字架上自我牺牲,使祂的国度里,不再有任何种族、文化、区域宗教之间的冲突,祂将不公平的世界逆转,使这里的人不再有尊贵卑贱之分。


6、盼望



今天,我们看到,耶稣已经开始了以赛亚书九章1至7节里的蓝图建设。表面看来,祂的行动是不切实际的,今天世界如此糟糕,光明有可能来到吗?无论是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与祸患,还是自然的灾害,都层出不穷,我们一点都看不出世界朝好的方向发展,那我们怎能相信,在两千年前,耶稣已经开始了以赛亚书所说的——被藐视的要得尊荣,世界要被和平之君统治呢?


关于这类的话题,假如要回答,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圣经最后一卷书所描述的未来蓝图中,和在人类历史的一些例子中看到,上帝对未来世界的规划,以及祂正在改变现今世界的真实。


在启示录里,我们看到,现今世界并不是最后的结局,世界将要被改变。当然,对于圣经所启示的未来新的世界,我们不能说我们能懂得多少,但圣经中确实让我们看到新造世界是如此踏实地发生在地上。在启示录最后部分(21-22章),我们看到新世界彻底的降临,这个新世界甚至超越以赛亚书九章1至7节里所描述的,各式各样的邪恶,彻底被击败了,一切不公平都被铲除了。莱特(Christopher J.H.Wright)描述了七个方面[1]


l  再也没有海(21:1)。海在旧约中代表混杂、不停息的邪恶,也是但以理在异象中见四兽在践踏蹂躏各国时的地点。所有这些叛逆、不受管治的敌人,都要消失。


l  再也没有死亡、悲哀、哭号、疼痛(21:4)。所有的苦难与生离死别都要过去,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招致苦难了。


l  再也没有罪,因为再也没有罪人了(21:7-8);新造中,既包括了一些,也排除了另一些:排除掉了那死不肯悔改、坚持为恶的。


l  再也没有黑暗与夜(21:25,22:5),也就是黑暗与夜所代表的一切。神的光出现,要驱走一切黑暗的邪恶。


l  再也没有不洁、行可憎或虚谎之事的(21:27),这些都是我们堕落时的最初特征。


l  再也没有国际纠纷(22:2),因为国与国之间,透过生命树和生命河都找到了医治。[2]


再也没有咒诅(22:3)。伊甸园的羞辱除去了,大地再也不受其辖制,居民也从它所受的咒诅中得释放。


7、改变



我们持定盼望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神确实通过历史上的一些小人物,在改变世界,这非同小可。先不论在初代教会如何改变罗马帝国的文化,还有教会如何改变整个欧洲的事实。这里举个在18世纪时的一个例子,一位19岁的英国年轻人约翰牛顿[3],他被人强迫征召作海军。但他非常讨厌当兵,做了逃兵,却被抓了回去,惨遭毒打。从此之后,他奋力图强,终于做上了船长,他将自身的愤恨,化作一个力量,用来从事当时最能赚钱的勾当——贩卖奴隶!


在一次海难之后,他成为了基督徒,他体验到自己以往所做的事是丧尽天良的,是一个瞎眼的人,犯下了滔天罪行。从此,他洗心革面,开始了他的传道生涯。在他一生中,竭力反对贩卖黑奴。在他所写的一首诗中反映他对救恩的理解,及对自身罪恶的认识。他说:奇异恩典,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找回,瞎眼今得看见!这首诗,传到美国,黑奴给它配了曲子,成为家喻户晓的诗歌。后来流传到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吟唱。你能想象吗?一个不把人当人,就像中国那些人贩子,把人卖到缅北的那些强盗,这种十恶不赦的人,竟然成了颂赞上帝的诗人?而那些曾经被他藐视和被他压迫的黑奴,却能与他这位曾经的贩卖者,走在一起,一同唱诵恩典的歌曲?曾经被压制的关系,却成为和平的景象,谁能想象呢?


这就是耶稣这位弱者所成就的“蓝图”!被压制者得释放,被藐视者得尊重,不公平的社会得和平。


印度的甘地,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受了马太福音中登山宝训的影响,回到印度,推动了人与人平等的非暴力革命。上一世纪美国的马丁路德金[4],他成就了一个梦!白人与黑人可以称兄道弟。还有德兰修女,她与她的修女们给临终的佛教徒、印度教徒尊严。南非的图图主教,在种族冲突的地方,提出—一设想——只有饶恕才会有真正的未来。明朝之时来中国的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为了将福音传给这个高傲的民族,努力学习中国的文化。他有一个中国梦——被真理改变的国度。中国在文革时那些前辈,坚持认为加入国家的体系,属于信仰的路线问题,因此惨遭逼迫。还有许许多多,你我不认识、不知道的人,他们相信耶稣的蓝图,已经在这世界开始实施,祂那和平的国度正叠加在这世界,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建设中,他们在按照图纸所讲的,尊重别人,为被欺压的人请愿!


假如中国的教会,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有所担当,我们确实需要效法这些前辈,这些人,有些是个人悔改的例子,比如约翰牛顿;有些则是为着种族而请命,比如马丁路德金;有些则是为别的民族而牺牲自己,比如利玛窦。无论是个人悔改的例子,还是为自身民族,甚至为别的族类,都因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和祂所规划的蓝图,在改变、激励着他们,使他们这么做。他们是真正持守盼望的人。


我们不能把指望放在中国的那些公知阶层,及权贵身上,他们都是一些高度自私的人群。包括一些哲学家,也未必可靠。马克思说:“哲学家只会解释世界......。但重要的问题是要去改变世界”[5]。世界上许多人,包括哲学家,他们的学说,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的这些基督徒前辈,却是改变问题的人,因为他们的能力是来自改变世界,摧毁邪恶的上帝。所以,我们要把目光专注在他们身上。他们像上帝一样,高度热爱祂的受造物,并为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为恨他的世人牺牲自己。


当我们说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有所担当之时,我们需要对上帝改变这国家的热心,要持定盼望,尽管我们中大部分的人,都不能是利玛窦、马丁路德金和特蕾莎那么优秀,但我们只要和他们一样,坚信上帝对这国家有美好的规划,神就会通过我们改变她。



[1] 莱特(Christopher J.H.Wright)著,黄从真译:《我不理解的上帝:再思苦难、迦南、十架、终末》(台湾:校园,2020),页94-95。

[2] 在90-95年中,人类的70多个国家,因着各种纠纷产生了93次的战争,而导致了550人次的死亡。参同上,页88。

[3] 约翰·牛顿(1725-1807年),生于伦敦,11岁时随父亲出海。后加入海军,继而从事贩卖奴隶的勾当。一次在海上遇险的经历,使他的生命发生了改变。1764年成为奥尔尼(OIney)教区的副牧师。1780年成为伦敦圣玛丽伍诺斯教堂(st. Mary Woolrloth church)的牧师。他的传道满有力量,并且一生坚决反对奴隶贸易.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年轻的威伯福斯。约翰·牛顿在1760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讲道集》;1764年出版了书信体自传并因此书声名鹊起:之后他还出版了许多作品,如讲道集、诗歌集等。他著名的诗歌除了《奇异恩典》之外,还有《荣耀锡安》等。

[4]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非裔美国人,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美国牧师社会活动家、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47年,马丁·路德·金被任命为埃比尼泽浸礼会教堂助理牧师。1954年9月,接受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的聘请,担任该教堂的牧师;同年,当选为蒙哥马利市有色人种协进会执委。1955年12月,被推选为蒙哥马利改进协会主席,领导了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1957年8月,建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并当选为主席。1963年4月12日,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8月28日,组织了争取黑人工作机会和自由权的“华盛顿工作与自由游行”,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同年,马丁·路德·金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1964年,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1]1968年4月4日下午,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洛林汽车旅店二层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终年39岁。2006年12月,马丁·路德·金被美国杂志《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8名。

[5] 引自 Karl Marx 及 Friedrich Engels, On Religion (New York: Schocken,1964),72,第十一篇Theses on Feuerbach。







代祷事项:


1.为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祷告,求主保守每位肢体在假期中能正常主日,正常每日读经与灵修。也求主赐我们有爱心、有智慧与家人亲戚相处,忍受他们对我们信仰的顶撞和嘲笑,服侍他们,见证主 (默祷)。


2、为中国的教会祷告,求主使用中国教会,在目前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没有盼望的时代,能够成为我们国家和同胞的灯台,成为他们的守望者,将我们所盼望的神国蓝图彰显出来,使人看见神的救恩,将他们带到救主面前 (默祷)。


        



▓ 正文题图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