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4年1月28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57天前 | 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愿我的磐石被人称颂
2. 每日旧约 | 斯5章-灭族谕旨
3. 默想一 | 使心灵的罪恶得洗涤
4. 每日新约 | 徒28章-带锁链的见证
5. 默想二 | 推向所有人的福音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8日 愿我的磐石被人称颂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八篇43-50节


43 你救我脱离百姓的争竞,

     立我作列国的元首,

     我素不认识的民必侍奉我。

44 他们一听见我的名声,就必顺从我;

     外邦人要投降我。

45 外邦人要衰残,

     战战兢兢地出他们的营寨。


46 耶和华是活神。

     愿我的磐石被人称颂,

     愿救我的 神被人尊崇。

47 这位 神,就是那为我伸冤、

     使众民服在我以下的。

48 你救我脱离仇敌,

     又把我举起,高过那些起来攻击我的;

     你救我脱离强暴的人。


49 耶和华啊,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谢你,

     歌颂你的名。

50 耶和华赐极大的救恩给他所立的王,

     施慈爱给他的受膏者,

     就是给大卫和他的后裔,直到永远。

 

省思:

如果神的工作是释放、救赎,

我们的任务则是见证、颂赞——

述说在永生神之下所发生的一切,

并且为之歌唱。

 

祷告:

救赎主,我歌颂祢。

祢提升我、释放我,

令我重新得力、行美善的事。

因为祢活着,所以我活着。

我颂赞祢伟大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以斯帖记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亚哈随鲁和哈曼在以斯帖的盛宴 | 伦勃朗

 

《以斯帖记》第5章明争暗斗


三天之后,以斯帖穿上朝服,违抗禁令,擅入内院见王。没想到,意外之事果然发生了,以斯帖冒险成功,蒙王伸出金杖得到特赦。甚至以斯帖还没有开口,王却许诺说:“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3节)


以斯帖的要求却非常简单,冒着生命危险,竟只求一桩美事——倘若王以为美,今日带哈曼来后宫赴筵席(4节)。


席前,王非常纳闷,他再次问以斯帖:“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以斯帖回答王,说她有所求,有所要!不过,显然不是王所许诺的“国中一半”,她要的是王明日继续带哈曼再赴筵席!到时必将所求陈明(8节)。


同蒙邀赴筵的哈曼,喜形于色,因他觉得自己不但蒙王宠爱,得与君把酒临风,也受到皇后殊遇——再次被邀请赴如此高规格的宴席。


不过,有一件事美中不足,令他十分不快!他看不顺眼的政敌末底改,仍坐在朝门。连皇上都对他宠爱有加,皇后也另眼相看,而这个末底改,却不识好歹,毫无向他屈从之意。哈曼想,要践踏他不就像对待一条野狗吗?而他为何仍然不屈从呢?


当哈曼回到家里,将这件不美之事,向他的妻子以及一切朋友陈述之后,这群趋炎附势的人,鼓动哈曼,“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日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哈曼的虚荣心,就此大得满足,以他们的这些话为美。他叫人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刑具,打算用来处死末底改!

 



03

默想一


圣经伟大之处之一就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里面的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乃是有挣扎、有斗争、有计谋,会犯罪的生命真相。


我们不能将末底改和以斯帖美化,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做法不是中性的,是在生存危机下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哪怕是合理的,但却不是完全良善的,甚至往往是相反的,就好像以斯帖记里多次出现类如“王若以为美”的话,其实所指的事情,几乎都是不堪、甚至邪恶的事。就好像4节里以斯帖说的——王若以为美,其实在以斯帖心中,是要哈曼的命!此事完全不美!


毕德生说的:“跟随上主的人,无法过一个无罪的生活,就好像我们徒手种植一株马铃薯,不可能不弄脏手一样......但我们也不需要整天黑着一双手”。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跟随上主的圣徒,都不是指品性毫无缺欠的人,乃是指:知道自己是黑着双手,需要洗手的人。我们的手脏了可以用肥皂、用水洗干净,而我们的道德、生命的污秽,则可以通过象征着罪得洁净的洗礼和每周的认罪礼仪,而获得神的赦免。


你觉得还有其它的方式,可以使你心灵的罪恶,获得洗涤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二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传道地图


《使徒行传》第28章 转化灾难的福音


使徒行传的最后几章,我们看到,神将显而易见的悲剧,转化为美事:保罗被捕,被送到罗马;遇见海难、沉船,而他们都因保罗而幸免于难;在岛上毒蛇咬了保罗,他不但把毒蛇甩了,还开始了一场对土著民的医治布道事工(1-10节)!


保罗被送到罗马,路加非常详细地记述了在那里的弟兄们对保罗的接待,他们从老远的地方来迎接保罗。要知道,亚比乌到罗马约有四十里,三馆到罗马约三十里。这里让我们看到,在保罗到来之前,福音已经在帝国的首都生根,那些蒙福音改变的信徒,成为保罗有力的支持,保罗也由此感恩(11-15节)。


保罗被软禁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虽然是囚犯,但依然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或许是得益于他那罗马公民的身份。他第一时间请那些在罗马的犹太首领来,这意味着他不是在主动疏离犹太群体,或背叛祖宗信仰。反而,他所传的信息,是他们一直所期盼的神国来临的内容。如今,摩西、先知与耶稣已有效地关联在一起了,成为与原先宏大故事相延续的终极版本。


与在耶路撒冷遇见的情况一样:听保罗信息的人,有些人接受,有些人则反对(16-25节)!


接着,保罗以特有的方式,引述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宣告他将福音传给外邦人(26-27节),意味着他追随的是以赛亚先知的脚踪!那么,那些拒绝保罗信息的人,显出的是如同以赛亚时期一样的人性叛逆,他们的背叛行为,也将遭到上主的审判。当然,这不意味着保罗放弃了犹太人,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推动向犹太人宣教的工作(28-31节)。



5

默想二


路加的第二卷书就此结束,尽管让人感到像是没有结束的结束,因为我们没看到保罗的命运到底如何?这或许正是路加的用意:现在并不是作结论的时候,而是要藉着圣灵的力量,为主做见证——“直到地极”。


而且,神的工作、未来的恢宏,并非一笔就能作结!那么,他的意图或许可以转换为:今天的教会正要继承保罗向全球传道的衣钵了。我们是否也有相同的看法,将保罗的衣钵接过来,将耶稣从死里复活的故事,向全世界、向身边的人传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