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6日 | 跳过墙垣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八篇25-30节
25 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
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
26 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
乖僻的人,你以弯曲待他。
27 困苦的百姓,你必拯救;
高傲的眼目,你必使他降卑。
28 你必点着我的灯;
耶和华我的 神必照明我的黑暗。
29 我藉着你冲入敌军,
藉着我的 神跳过墙垣。
30 至于 神,他的道是完全的,
耶和华的话是炼净的。
凡投靠他的,他便作他们的盾牌。
省思:
救恩令人兴高采烈。
许多人以为信仰生活一定离不开
辛劳、沉重的自我道德修行:
这位诗篇作者却展现了
在恩典中跃跃欲舞的振奋之情。
祷告:
伟大的神,
我的嗓门迸发出颂赞!
我的手脚充溢着爱的能力!
一切颂赞归于祢。
一切的爱归于我众弟兄。
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斯帖记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斯帖记》第3章|灭族谕旨
故事以选美开始,以亚哈随鲁王因末底改而获救为发展,故事到此告一段落。第三章叙述了末底改的遇难,他的故事以最终获救与高升为结束(7:10)。
哈曼与末底改两个人的故事结构相似:
两个太监试图造反,被末底改发现、被告密,最终获刑,亚哈随鲁王因此获救,末底改的名字写进了国家史册(2:21-23)。
宫中宠臣哈曼,被王抬举,爵位高居万人之上。叙事人在介绍他出场时,与末底改作了对比:末底改有功而无赏,哈曼却无功受禄。另外,哈曼原来是“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1]” 。
看来,叙事人把这两位生死冤家放在一个犹太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哈曼正如末底改一样,自己的身份未见得很重要,在于他是谁的儿子,他的祖先是谁。
高升的哈曼扮演着王的角色,他要求所有的同事向他屈膝,以示尊重;当他看见犹大人末底改不向他跪拜时[2] ,他也像王一样怒气填胸,甚至,大发愤慨,从王那里得到御令,要将与末底改同族的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通通杀戮灭绝,并且透过“掣普珥”来以示权威[3] 。这点极像瓦实提故事的重演,皇后违抗王命,导致王下令来维护男人的权益;末底改违抗的也是一个极不重要的命令,哈曼就像王一样小题大作;在他的自尊受损时,要将寄居在他们中间毫无地位的奴隶,通通处死。这是哈曼的建议,而王也接受了。哈曼还以一万他连得银子 [4],作通国犹大人性命的交换。
王以此为美,自尊被挑战的情感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哈曼将贡献出的银子,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约等于现今的3.3亿美元),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亚哈随鲁王岂能不动心!将这些不听话、又影响帝国形象的草民革除,十分划算。于是,王让哈曼随意对待犹大人。
风声一出,犹大人通城慌乱,而王与哈曼,却坐下来饮酒(15节)。
(上图:一个犹太人于犹太新年在西墙吹响公羊角制成的羊角号(shofar)。犹太人被掳巴比伦回归以后,吹角节成为犹太人的农历新年(Rosh Hashanah),这一天要一百次吹响羊角号。)
03
默想一
叙事人把哈曼的身份根源定位为“亚甲族”,是要刻意营造“圣战”的背景。甚至,回应出埃及时以色列在亚甲族面前获拯救的事件,来作为故事的原型,这可谓是说故事人的技巧。就好像我们在看抗战的电影,一讲起“汉奸”,我们就会知道他的结局一样。叙事人用亚甲族这个原型来塑造哈曼,目的就是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犹大人仇敌的结果。从文学角度而言,也增加了不少戏剧性。
你会将以斯帖记里的犹太人报复哈曼及其他人的事例,当做是圣战吗?试寻找圣经有关圣战的例子,看看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1]哈曼不一定就是出埃及记里面的亚甲族,叙事人有可能是用亚甲族来作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外邦敌对者,就好像在以西结书二十八章论推罗王,这推罗王明显是巴比伦王。又好像,雅各有时是指祖先雅各,有时又指的是以色列这民族。其亚甲族的根源更多的资料也可参考包德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斯帖记》,页74。
[2] 哈曼所要求的并不是类如上主的崇拜,只是高过众人的敬重,末底改不向哈曼下拜,也不是代表他在信仰上的忠贞,叙事人的目的乃是表明作为犹太人与亚甲族后代之间的冲突。可参考华侯活:《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页146 。
[3]这就是“普珥”的来由,掣普珥即是掣签,透过宗教仪式来寻求神明引导,与他的计划有利的兆头。可参包德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斯帖记》,页76。
[4]一他连得的重量约30公斤,哈曼拿出来交换末底改族人的性命的一万他连得,大概30万公斤,按照现今银子的价值是一公斤约1100美元,那么,30万公斤的银子折成现今的美元约3.3亿,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更何况当时的银子远远比现在值钱,亚哈随鲁王不可能不动心。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二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26章 | 带锁链的见证
在亚基帕王面前所作的见证,其实是一个极短时间的事,路加花了很大的篇幅,显然,他想细致地刻画,保罗是怎样由逼迫者而转为被逼迫者的形象:
1至3节,记叙了保罗在一个熟悉犹太律法的王面前申诉,谦和但毫无奉承,显明他正直的人格。4至8节,保罗的焦点是终末的盼望,这就是他被指控的罪名,这项内容在犹太人而言,仍然属于尚未有共识的议题,大家仍然为此辩论不休!这其实不足以定罪!更何况罗马法律无法处理这个议题。9至11节,回顾了他的转变经历,他原来是逼迫教会的人,而耶稣的福音转变了一个在宗教上自以为义,却充满邪恶的人。他的这个行动,与现在那些逼迫他的大祭司和长老们犯的是一样的罪。
12至18节,保罗讲了他不可思议的信主经历:
1)当时他是在做完全与现在相违背的事情;
2)当时是中午,出现了奇异的事情,照耀他的光芒比正午的日头还亮;
3)当时同行的人,一同仆倒可以为此事作见证;
4)他听到耶稣对他说话,其中有几个重点:
A)责备保罗的不义,如抵挡神一样,逼迫耶稣的教会;
B)警告保罗所做的是自吞苦果;
C)叫他站起来,意思就是洗心革面,去做他原来所敌视的工作——他自己首先要蒙救赎,然后去传让人“出黑暗入光明”、“脱离魔鬼归向神”,那个赦免、使人成圣的恩典。
19至23节,保罗想唤醒熟悉犹太律法的亚基帕:他正如同亚基帕所熟悉的那些传扬上主旨意的伟大先知,如今将上主对外邦的应许已经实现的事实,传扬出去。而犹太人拦阻他、捉拿他,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地违抗了神的旨意!
腓力斯打断了保罗,说他是疯子!保罗继续用先知的话题,来提醒亚基帕二世。最后,亚基帕和百妮基,都认为保罗没有犯该被捆绑的罪!但保罗还是带着非斯都和亚基帕二世合写的文书,前往罗马,上告于凯撒!
(上图:主后75年希律·亚基帕二世在凯撒利亚·腓立比铸造的硬币,上面有罗马王子提多的头像,以纪念他在犹太战争中获胜。早期的希律王都避免在他们铸造的硬币上雕刻人像,但从希律·腓力开始开始雕刻罗马皇帝的像,以表示对罗马的完全服从。亚基帕二世统治的时间最长,铸造的硬币也最多。)
05
默想二
我们从保罗辩论中看到:
1、救赎总以受苦的方式出现;
2、无论在何种境地,保罗总心存盼望;
3、在他的辩论中关切一位王的得救。
这三方面,如何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不被困扰,靠着主,依然而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