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4年1月2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65天前 | 336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我便不致摇动
2. 每日旧约 | 尼10章- 重寻圣洁
3. 默想一 | 圣经的诠释
4. 每日新约 | 徒20章-与人同工的保罗
5. 默想二 | 保罗的见证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0日 | 我便不致摇动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六篇7-11节



7 我必称颂那指教我的耶和华,

   我的心肠在夜间也警戒我。

8 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

   因他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


9 因此,我的心欢喜,我的灵(原文作“荣耀”)快乐,

   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10 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11 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

     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省思:

对神的信心乃建立在永恒的基石上。

在神里面的生命自有一种稳固,

不受焦虑的震撼影响,

甚至死亡也不能搅扰之。

 

祷告:

“主啊,求祢在白日里托住我们,

直至夜影拉长,暮色降临,繁嚣归寂,

忙乱的生活告终,我们的工作已毕。

请施恩赐我们一个安稳居所,

有属天的安息,最后的平安,

借着耶稣基督我们的主。”

(Book of Common Worship)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尼希米记 第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尼希米记》第10章重寻圣洁

  

如今,有了第八章“阅读妥拉”和第九章“认罪的祷文”这两个大前提,就为九章38节至十章39节更新盟约作了准备。由尼希米、西底家、祭司、利未人和他们的弟兄,以及人民高级代表,开始与雅威立约,目的是要使“这群归回的百姓,还原成一个有意顺服雅威的律法的群体【1】”,将他们这群圣洁族类的身份作具体落实。


归回者的名单包括四组:第一组是尼希米和西底家(1节);第二组名单是:大祭司和以斯拉等人(2-8节);第三组名单是利未人,包括了十七个家族或个人(9-13节);第四组名单是在各个领域或宗族做首领的人员(14-27节);还有其他人一致接受这立约的严肃性(28-29节)。


这种以祝福和咒诅来结束的立约仪文,是近东典型的立约模式,表明约的不可更改性,也更显示出与申命记的呼应(参申5:31)。约的内容当中有几个重要的主题:重点是持守安息日、禁止与外族通婚、遵守七年休耕一年,并且发毒誓遵行上主的律法(30-31节)。


这或许是考虑到当时异族人已在当地生根,百姓把被掳归回完全等同于出埃及,进入应许之地。这样,也就把现今居住在巴勒斯坦地的人,当作是旧时的迦南人了。


最后,他们立志献上当献的祭物,维持圣殿的常规敬拜(32-39节),特别是维持给祭司和利未人的供养(参民十八21-25,申十四28-29)。他们从被掳的原因中总结到,失败是自南北分裂之后,首先是圣殿敬拜系统的败落,那么,祭司与利未人的系统建立,是全面遵行雅威律法的有力保障。



03

默想一


我们从第八章至第十章看到,这些经文所主张的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在这里,谁才是合法的独特人群呢?他们诉诸传统,先以家谱作为基础,并以洁净礼仪来肯定,而其他人则被排斥在外。


我们既要看到经文带有社会和政治利益的神学主张,同时不能将它丑化为犹太人排他主义的极端主张。其实这两卷书都是严肃的犹太圣经,和基督教的圣经【2】,值得我们对当时的现实作出探讨和评价。


将传统与现实作出关联,诉诸经文权威,并对经文作出时效性的解读,这一办法在教会历史上也有不少相关的例子,比如马丁路德将罗马书主题诠释为“因信称义”的神学主张!其实他是深刻回应当时的教会对救赎的错误解释。而他的称义观,只是罗马书中非常次要的内容。但我们不会因此说路德是错的,只是说他的观点没能专注到罗马书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同时需要肯定,他的观点对当时教会是有实效的。


不过,我们需要留心的是:如前面所言,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属于严肃的犹太圣经和基督教圣经,而路德对经文的解释却没有这等权威。这就提醒我们,对圣经的阅读和解释,应该有弹性,有空间。因经文的解释具有循环、不断更新的可能。


试谈谈,你是如何评价传道人在讲台所讲的观点。


【1】参布鲁格曼:《布氏旧约导论:正典与基督教的想象》,页582。

【2】相关论点来自布鲁格曼,参布氏著,同上,页582-583。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二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20章 | 与人同工的保罗


20章,好像是保罗最后一次的教会巡回的叙事,他在前往马其顿和希腊的路上,同时也走遍了他生前的宣教工场,并且开展坚固门徒的跟进工作。


保罗在这里立下一个重要的假设——他可以返回原初的宣教地,因为他留下的福音,一定会有所进展,关键的是,他在那里留下关键的同工,来延续他所开展的工作。


在16章10节开始的“我们”这一段落,似乎指出,保罗把路加留下,牧养马其顿教会。在18章18节,他将“弟兄们”留在希腊,亚波罗也加入哥林多教会(18:27、19:1)。保罗把百基拉和亚居拉留在以弗所(18:19),陪伴从前是施洗约翰的门徒(19:1-17)。他这一切的安排,让我们看到,假如福音要生根建造,优秀又忠心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20:1-6,保罗再度返回马其顿,路加对他的跟进工作做了精简总结,并且回答了他为何那么成功的原因:


a)保罗鼓励以弗所的门徒,和那些在他过去宣教中信主的信徒(1-2节);


b)他也带领一群附近地区的门徒,并为他们付出(20:24);


c)他有许多的同工,一起参与并支持他的工作。


20章7至12节,记述了有个年轻人犹推古,他在保罗要离开的那个晚上,在保罗漫长的演说中,睡着而摔死了,他得到了保罗的医治。路加以此作结,保罗所传的复活福音是真实的,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有这能力的原因。


20章1至-35节,保罗与以弗所信徒及领袖告别,他为自己的福音特点做辩护:


A、 他宣传上主的整个目的,呼吁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凭信回应并悔改。


B、 他在金钱问题上十分忠心。路加认为,这属于内心忠诚的记号。


C、 他认同耶稣的受苦,一心一意忠于上主的心意,尽管前面苦难重重,但“勇敢”和“死亡”,以及“复活”的主题,一再呈现!他打算以自己的生命去作见证,以此与耶稣的生命吻合。

 


05

默想二


路加笔下的保罗,其行程刻意与耶稣相仿,你能举个例子吗?假如今天教会要与保罗相仿的话,你认为如何有创意性地表达 “勇敢”、“死亡”和“复活”这一题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