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11月26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11月26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11月26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以弗所书》4:1~16(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我 为 主 被 囚 的 劝 你 们 : 既 然 蒙 召 , 行 事 为 人 就 当 与 蒙 召 的 恩 相 称 。 2 凡 事 谦 虚 、 温 柔 、 忍 耐 , 用 爱 心 互 相 宽 容 ,
3 用 和 平 彼 此 联 络 , 竭 力 保 守 圣 灵 所 赐 合 而 为 一 的 心 。
4 身 体 只 有 一 个 , 圣 灵 只 有 一 个 , 正 如 你 们 蒙 召 同 有 一 个 指 望 。
5 一 主 , 一 信 , 一 洗 ,
6 一 神 , 就 是 众 人 的 父 , 超 乎 众 人 之 上 , 贯 乎 众 人 之 中 , 也 住 在 众 人 之 内 。
7 我 们 各 人 蒙 恩 , 都 是 照 基 督 所 量 给 各 人 的 恩 赐 。
8 所 以 经 上 说 : 他 升 上 高 天 的 时 候 , 掳 掠 了 仇 敌 , 将 各 样 的 恩 赐 赏 给 人 。
9 ( 既 说 升 上 , 岂 不 是 先 降 在 地 下 麽 ?
10 那 降 下 的 , 就 是 远 升 诸 天 之 上 要 充 满 万 有 的 。 )
11 他 所 赐 的 , 有 使 徒 , 有 先 知 , 有 传 福 音 的 , 有 牧 师 和 教 师 ,
12 为 要 成 全 圣 徒 , 各 尽 其 职 , 建 立 基 督 的 身 体 ,
13 直 等 到 我 们 众 人 在 真 道 上 同 归 於 一 , 认 识 神 的 儿 子 , 得 以 长 大 成 人 , 满 有 基 督 长 成 的 身 量 ,
14 使 我 们 不 再 作 小 孩 子 , 中 了 人 的 诡 计 和 欺 骗 的 法 术 , 被 一 切 异 教 之 风 摇 动 , 飘 来 飘 去 , 就 随 从 各 样 的 异 端 ;
15 惟 用 爱 心 说 诚 实 话 , 凡 事 长 进 , 连 於 元 首 基 督 ,
16 全 身 都 靠 他 联 络 得 合 式 , 百 节 各 按 各 职 , 照 着 各 体 的 功 用 彼 此 相 助 , 便 叫 身 体 渐 渐 增 长 , 在 爱 中 建 立 自 己 。
序言 | 合一有可能吗
在一个充满斗争,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相互敌视的世界里,谈论来建造一个和平、合一、相爱的社会,有可能吗?在一个充满着帝国意识形态的以弗所社会,所有的人都被要求向皇帝俯首称臣,假如有人反对,敢斗胆发表不同的言论,就被拉去坐牢的世界里,却说要以爱心说诚实话,是不是过分理想呢?保罗自己不正因此而被下到监狱里吗?他说,有一位君王将要以不同于凯撒的方式统治,在祂国度里,人将是不分种族、出身,不分高低贵贱的。包括罗马人的身份,在这里也不再有优越感,那些奴隶之身,在这个社会里也被看重,与那些达官贵人称兄道弟。
在罪人聚集,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这里找到安慰的教会,将舍己地相爱,现实吗?在这里,凯撒这位皇帝的身份也变得平常,他那具有神秘色彩的“神子”身份,也变得平常,说有一位权柄高过他的真正的神子将要统治他,罗马引以为傲的法律也被称为不公义的。
保罗在前面一系列的讲论中说,将有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合一的世界将要取代现今的世界,当讲到第四章,他对如何落实这个合一的社会,作出了实际的指导:
第一:要活出恩典(1-6节);第二:要全员参与(7-12节);第三方面:要诚实相交(13-16节)。这样的信息,在普世君王节里讲,是再也合适不过了,因为,宇宙性的合一正是耶稣这位君王的目标,教会真实彰显祂的异象的地方。
一 | 要活出恩典
(1~6节)
这位为福音而作囚徒的保罗,规劝在充满帝国意识之下的以弗所教会,假如要建设一个合一的教会,来反映上主将要成就的荣耀的世界(参1:10),他们就要以身作则,反映恩典(实际上按照保罗的上文下理,合一就是神的恩典,1节)。具体如何操作呢?
2至3节,保罗说,要用与这个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落实。这里用到“谦卑、温柔、忍耐”等等这些为人的态度,与当时流行的、提倡的方法不同。罗马世界不认为谦卑是美德,温柔却是弱者的无能表现,忍耐也不是强者的态度,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差不多。
“爱心”、“宽容”、“和平”,这些社交方法,也不是主流世界提倡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谈什么爱心、宽容、和平。自诩为神子的皇帝,他的位子就是靠征服义弟安东尼而获得的。包括保罗时期的尼禄,他所谓的伟大统治也是靠杀戮而来。
另一方面,保罗认为,无论是个人品性要彰显“谦卑”、“温柔”、“忍耐”;还是教会社群要体现“爱心、宽容、及和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他提出这些要求,就表明教会这个社群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被呼吁要爱心彼此相待的社群,表明在这方面是欠缺的;被要求以和平共处的世界,说明随时都会有分裂的危机;要求宽容相待,说明一定有一些难以让人宽容的事情发生。
所以,他会说,需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的“合而为一”的心。保罗将教会比作一个人,这个人的心脏呢?就是“合一”,每个成员要像保护自己的心脏一样,竭尽全力地保守合一。不过,他说,保守合一要拜圣灵所赐(3节下)。也就是说,需要双重性的工作:每个成员“尽心竭力”——因为教会现实有问题!为什么尽心竭力能达成效果?因为这是圣灵所赐,所成就的。
在4至6节,保罗为了说明神所赐下的合一的确凿无疑,用了七个一来强化说明,他说,我们每个人共同享有这“一”:同属一个身体,每个人属于身体中的一份子(指的就是由外邦人和犹太人一同组成的教会),同属一位圣灵;有着一同的指望,奔着同一目标;有着同一位父亲,属于一家人,骨肉至亲的关系;也同时服在一位主的名下,一同侍奉祂;与基督建立关系的方法也相同——用的都是信靠,就凭着接受相同的洗礼可以显明;更何况,教会中每个人都降服在这唯一的神的名下——祂是所有人的创造者,祂比所有人更高,所有的人也因祂而被联络在一起;祂也与所有的人同住,意思是祂提供能力与需要,保护与支持众人。
很显然的,他对竭力保守合一的呼吁就显得十分有道理了。在文化、个性上再多的不同,也不能否定这七个相同。就好像我们今天各个教会再怎么不同,相同的部分始终比不同的多。
二 | 要全员参与
(7~12节)
接着,保罗呼吁教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来参与这合一的工作,就好像前面(3节)所说,合一不会自动在教会中产生,需要每个人尽心竭力去保守。
在7至12节,他说,假如要将合一落实,成员需要贡献恩赐,全员参与。不过,在讲这些要求之前,先讲述我们每个人贡献恩赐的可能,因基督的所得及基督的所赐,使我们贡献恩赐与才干变得可能,不至于枯井取水。
第7节说:我们可以活出恩典,落实合一,是因为靠着基督所给我们每个人的恩赐。他用了诗篇六十八篇18节所描述的一位得胜归来的君王,带着战利品在城市的街道上游行,并将这些战利品分享给他的百姓的场景,来描述基督得胜了敌人,也将战利品分享给属于祂的人。当然,基督所得胜的,乃是人间帝国的主宰背后的权势,与诗篇所说的不同,诗篇是说得胜的君王获得了俘虏、金银财宝等战利品。保罗在27节,及二章2节、6章11至12节对这种权势,也就是基督的仇敌作了更多的说明。当然,肯定不是在空中飘来飘去的幽灵般的鬼,乃是操控帝国政治经济的各样权势。
保罗说,基督为了实现对这世界行动统治,祂先降下来(指祂的道成肉身),当祂复活后,得到了治理全地的权柄,这正是升上去的意思(9节)。祂治理天下的办法,不是毫无秩序的,就好像一个君王,祂征服了一个国家,他将委任一些重要的人选,施行新政。如果他不建立一套治理模式,不安排一些得力的人才来辅助他施政,这个国家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基督打败了掌死权的魔鬼,掌握了全地的权柄,在这个世界的统治,给了人心自由,祂也没有放任,乃是施行新政,设立行政班底,来将祂所获得成果维持,落实祂的统治理念,并不断建立,使这个合一的国度得以完全呈现。
祂落实行政,采用的人选很特别:第一个代言人是使徒;第二个则是先知;第三个则是传福音的,其中还有牧师和教师。选这五项人才的目的是要使教会中的成员,围绕着上帝的道为中心的思想,使他们在其中能得到造就,并能各善其职,人尽其才,一同来建造基督的身体,即教会。
就教会历史的现实来看,大公教会认为,教宗秉持使徒的传承,使徒是指跟随耶稣的十二门徒和保罗,及相关个别人,或者巴拿巴也算。新教则认为,在圣言启示完毕(27卷新约),使徒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不再有使徒的职分给予教会。而先知,在新约则是低于使徒的职分(徒十一28,二十一9、11,徒十五32,二十一8),不同于旧约的先知。传福音的大致是伴随使徒的那些宣教士,类如提摩太(参提后四5)。牧师和教师,是相对于使徒、先知和传福音的这些跨地区宣教、建立联络的成员而言,他们属于地方性的教会领袖,负责牧养和教导固定堂点的信徒。有时是一个人,有时又有分别。
这些职分的关系不像相互辖制、相互制衡的人间国家及机构的模式,其目的乃是为了建立教会这一基督的身体(12节)。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保罗为什么那么喜欢用身体来比喻基督及祂的教会呢?其实是非常应景的。在以弗所,包括在帝国的各个地方,到处可以看到用石头或其它材料做的皇帝的塑像。皇帝这样做,把他的像搬到城市的中心,其目的是要告诉他的臣民,他与这个城市的人民同在。
基督与祂的百姓同在,不是以这种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的泥巴偶像的方式,乃是以圣灵住在活的身体里面的方式。为了加以说明,保罗再用了三点,来说明基督的身体得到建造到底是什么意思: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长大成人。这三方面——道、神的儿子,以神的儿子为首的身体(教会),内容极其丰富,很难一句概括,保罗以拟人化的方法,以一个会成长,最终达到完美的身体,来形容世界终末的状态。
那么,现今的教会,目的就在于此,个人用各自的恩赐,彼此建造,来彰显基督这位君王在其中掌权、最后完全掌管天上地下。
三 | 要诚实相交
(13~16节)
要将教会建设成像一个完美的身体,有了那些可见的职分之后,这些职分运作的规则有什么呢?在13至16节,保罗大致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反面:对外,不要被异教掳掠(14节);正面:对内,要用爱心说诚实话(15-16节)。
教会活在这个世界,要如何与世界相处呢?因教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她与世界连接,对世界各样风气不见得有免疫能力,容易受到各样不健康的、甚至异教、异端的侵蚀,所以教会不要像小孩一样,过分天真。对各种思潮、意识形态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思想是带着中立色彩的。所以要明辨是非,寻找真相,不要被这些虚假的思潮迷惑。
另外,就内部而言,彼此之间要如何相处呢?在圣灵保守下的各样恩赐,也有可能被滥用,所以,在使用恩赐的时候,要以爱心、诚实为本。因为往往运用恩赐是通过说话与教导(就看那5种职分大概就知道了)。所以他会说:爱心说诚实话。这点对于教会现实而言是不容易的,因为世界的语言的模式是以“技巧著称”,类如异端,类如销售的语言。如果是容易辨认的,就不会迷惑那么多聪明人了。它往往透过颇有技巧的包装,取得人的信任。所以需要“爱心加诚实”,既不滥用恩赐,也不为了自保避重就轻。反倒,为了别人的益处,为了团体的益处——这是爱心的表达,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言语简朴,诚诚实实的相交,诚诚实实的说活。
这样对外明辨真假,对内诚实,两个都是一个“真”字。最后达到的,与13节所表达的一致: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整个教会活在一个运作合理,挥洒自如,各尽其职,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16节)。
回应 | 合一的呼召
需主动回应:
保罗合一的呼召是历世历代教会需要持守的,因为这是上帝对世界最终的心意。尽管合一是不容易的,是需要努力的,因为这有教会外面的阻力,以及内部的软弱。要在一个会犯罪、有破坏力,有血有肉人群里落实,确实是不容易的。
然而,保罗说的肯定不是幻想,他清楚自己是谁,他是落难的囚徒,甚至生死未卜。但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崇高的,他的生命是神圣的。他也认为教会是美善的未来与现今这个黑暗世界的交汇处。所以,他认为,在罗马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彰显合一,格外的有价值。
对于现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我们也需要强化合一的价值,因这是蒙恩的呼召。谈论教会合一,我们必须悲观的接受,现代基督教会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每个信徒对自己的行为会不会造成教会的分裂,或朝分裂教会走去,好像也不关心。而且,教会的分裂,几乎与神学无关,往往与文化、性格和个人的罪性相关。
所以,保罗在2节所提到的促成合一的美德,是我们今天需要好好来回应的,“谦虚、温柔,忍耐”,当然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不过总的来讲,我们得承认,这些不以自己为中心的与人相处之道,都不是我们擅长的,所以群体生活会暴露我们的本性,这也正是群体生活的价值,使我们彼此认罪、互相宽容。我们不能靠自己而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必须在一个可见的群体里,朝着合一的目标;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反过来也帮助别人的这种循环系统中渐渐成熟,在对教会的付出中自己也得到建造。上一世纪伟大的新约圣经学者布鲁斯(F.F.Bruce)说:“一个疏远主内肢体的信徒,不可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到更高的层次”[1]。这就要求我们,竭力保守“合一”是我们对神恩典呼召的回应。
需全员参与:
合一,就不能光靠教会几个人的努力,保罗在这里罗列“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并不是说建造一个合一的教会,就由他们这些人去干就好了。保罗的意思是说,由这些人挑头,训练教会各成员,以上帝的道为中心,参与不同层次的侍奉。不但未来的牧职人员,需要训练,其实所有会众都需要接受训练,使教会有能力完成神托付的使命。更何况每个人都从神那里得到了恩典,每个人都起码有一项恩赐,可以用来服侍教会。
当然,信徒侍奉的范畴,不应该只是局限在主日崇拜或主日学上,信徒的侍奉应该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有一些是不容易让人发现的——比如代祷和默默无闻的打扫卫生。而另外一些是较有计划、较明显的进行活动,比如诗班等。我们不可过分高举默默无闻的服侍,也不可过分诋毁在公开场合的服侍,两者都应该被尊重,也一样地被神记念。只要他带着让神得荣耀,使人得益处而作的服侍,都是被尊重的。
[1] Bruce,The Epistle to the Ephesians, 87.
代祷事项:
1. 求主加添我们对教会服侍的认识,使我们众人看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对建立合一教会的责任。使我们每个人都能贡献神给各人的恩赐,一同来服侍教会。从而不但使神的旨意得以实现,也使我们每个人得以建造(虔心祈祷)。
2. 求神使国内教会每一位基督徒看到自己在真道追求上的亏欠,因为教会的兴旺是从每个人对道的认真追求开始的,如果教会弟兄姐妹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真道上,教会很难立稳根基。愿教会每位肢体从聆听道作为每一周的开始,从而将对道的遵行落实在每一天(虔心祈祷)。
▓ 正文题图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