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11月19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11月19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11月19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启示录》2:1~7(和合本)
1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2 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
3 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
4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5 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6 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前言 | 不只是一封家书!
在二至三章,复活的耶稣,以帝国谕旨的形式,向小亚细亚的七个教会说话。这个方式,提醒收信人,这不只是一封家书,需要将它放在一个与皇帝的谕旨平行的高度来阅读。
藉着引述耶稣的话,约翰一再强调耶稣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在与其他势力相比之下,祂的地位是无以伦比的。在这些谕旨中,都以启示的语言和意象,将问题表现出来。这些表达了约翰的目的:他担心七个教会在罗马帝国、宗教和社会经济的压力下,日渐随波逐流;他警告他们要断绝一切与异教神明的联系(2:6、14-15、20、24);也要抗衡物质主义(2:17);正视自身软弱无力的信仰(3:2-3),重拾对上主和邻居的爱(2:4-5)。
约翰为何会对教会如此担心呢?因为他知道,在帝国的世界里,跟随主是一个属灵斗争,在此期间,信徒中有人会得胜,有人则已经失败。所以他一再劝他们要“得胜”(有七次,2:2-3、19;13:10;14:12)。
约翰将教会生活比喻为战争的意象,以信心和顺服为武器。不过,教会需要看到,基督对“得胜”的应许,正是救恩的福气!其中所论到的救恩里的恩赐,在19至22章,所描述的最后创造的新天新地的异象中,再次让我们看到。而其中那些被拒之圣城门外的人,正是二至三章中所警告的那些人,这些基督徒犯了“胆怯、不信、可憎、杀人、淫乱、行邪术、拜偶像和说谎”的罪(参21:6-8节)。这些罪,也是约翰对这世界所控诉的罪(9:20-21;21:7;22:15),凡犯上这些罪的人,都要经历第二次死亡。一句话,基督徒要对复活的主忠心,要警惕犯上不忠诚的罪!
今天,我们以以弗所这个教会来思想,叙述所期望的教会,应该是怎样的。
一 | 以弗所教会的优点(1-3节)
基督称赞以弗所教会的辛劳、忍耐的品格;以及恨恶恶人,识别假使徒的智慧。这些都是作为跟随者的好品格!
其实,要在以弗所保持如此的品质,是极其不容易的。因为以弗所的文化,给基督徒造成极大的压力,他们有高耸入云、被列为世界奇观的亚底米神庙(罗马的名字叫戴安娜),就连皇帝,也会一年一次来到以弗所,进入庙里,以示他与女神之间的关系,他也会把自己的像摆在神庙里,以此来表达他与女神的平行地位,接受百姓的崇拜。在这座城市里,就有两座以皇帝奥古斯都的名字命名的庙宇,皇帝的像在里面接受市民的朝拜。在罗马帝国,每一个城市,在每一年都会举行一个庆典,这个庆典的中心主题就是向皇帝的像鞠躬,以示对帝国的效忠。以弗所就是亚西亚地区崇拜皇帝的发源地。这个仪式,将女神崇拜和皇帝崇拜牵扯在一起,会对基督徒造成艰难。
另外,以弗所是小亚细亚的首都,是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西土耳其最重要的城市。一群弱小的基督徒,在这个充满帝国意识形态的大洪流中,过一个有别于当地文化的生活,谈何容易。再加上,以弗所有着极其庞大的犹太社群,这些人对基督信仰大体持反对态度,这都对基督徒构成压力。
然而,这群基督徒,却有着极其勇敢的心,他们不畏周遭的各种压力,坚持忍耐,他们也不愿意与异教世界妥协;他们也有着极强的属灵辨别能力,分清耶稣基督信仰,与犹太人的弥赛亚复国主义之间的区别;也能秉持基督为王的生命实践,哪怕他们碰到异教世界的压力,也不妥协。在生活到处碰壁、受打击、被排挤的时候,并不灰心。他们有智慧,勇敢、努力追求生命的长进、促使教会发展的品格。这些品格,促使以弗所教会成为初期教会的榜样,到了第二世纪,基督教作家经常以以弗所为信心、生活和见证的楷模,数百年来,以弗所的地位显赫,在第五世纪(主后431年),还举行了重大的教会会议,考古人员在城内发现了一座教堂。
二 | 以弗所教会的问题(4-7节)
基督也责备他们,在信仰上坚韧的同时,却失去起初对信仰的热情(爱心)!这其实是信仰中最为要紧的!这里的爱心,主要是指对神的爱逐渐冷淡(参12:11),也包括教会信徒之间的爱。这点我们不难理解:一个在社会上经常遭遇挫折的人,尤其是因对信仰的坚持,而备受打压,很有可能会对神失望,而对神逐渐失去爱,同时,对教会肢体也会逐渐失去爱。就第一世纪而言,爱不但是指较为内在的情感方面,一定包括外显的实际行动,如款待客旅,对食不果腹、贫困交加的人施与援手等。
所以,教会的主宰直接呼吁他们,要回转,并要悔改。不能因为不顺利的遭遇,而对神失去热情和爱,以及对有需要的人的那种敏感。否则将失去灯台般的见证!难怪,耶稣会说,最大的诫命是爱神与爱人。
当基督发出严重的警告,若他们不悔改,这教会将不复存在!之后,祂又夸奖他们的忠诚!因为他们对耶稣忠贞,而痛恨“尼哥拉”一党的人。到底尼哥拉一党,指的是哪类型的人?解经上有不同的看法,极有可能与二章9节所说的犹太人;14节所说的顺从巴兰的教训;20节所提到的耶洗别;三章9节所提到的犹太人,属于相类似的一群人。我们归纳一下,可分为两类型的人:要么就是以祖宗的信仰为招牌,给基督徒制造压力的犹太人,他们有可能打着恢复正统的犹太信仰,而进行暴力革命式的复国运动;他们要么就是通过政治压力,要人屈从于异教或皇帝崇拜的罗马政府官员。这些都属于假先知类型。
基督称赞以弗所教会信徒能够顶住这些压力,持守对耶稣的忠诚。并鼓励他们,努力改变现况,要达到“胜过”或“得胜”的地步。不但要在信仰上警醒,还要在情感上提升,要爱上帝,并且,内部要实践彼此相爱的事实。
当他们能够保持这种信仰上的追求,就必然得到“生命树上的果子”的赏赐。生命树对犹太人而言,是十分熟悉的,这树曾种在伊甸园,其上的果子是神赏赐给人的。人因犯罪放弃了这可以使人持续得着生命的果子。如今,这果子可以再次获得,就在以弗所的教会里。不过,这种赏赐,只会给悔改者,那些犯罪而不悔改的人,不容许他享用。确实是如此,来自于神的各种恩赐,只会给真诚的悔改者。
回应|问题、品格与信仰
一些需反省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信仰环境,尽管不会像以弗所教会那样,面临那么严峻的压力,但在社会、工作、同侪当中,仍然会因着信仰,而遭遇各种压力。那么,对你而言,在面临压力时,你觉得有哪些美德,或良好的习惯,已经失去了?比如起初对主的热心、稳定的教会生活、每天有规律的祈祷生活,或对他人的善行。你觉得有需要调整的吗?这些问题,足够让我们安静下来,求圣灵的光照,并求祂感动我们,使我们有悔改之心,因为要得到属天生命的祝福就必须转回——就像耶稣承诺给以弗所教会的,当他们悔改,就将得到生命树的果子。
以弗所教会在爱心上被责备,应该成为今天的教会,及我们每个人的警示。信徒在较长的时间备受社会压力,而不能得到缓解,往往会对神产生失望之情,并失去对神的热情和爱心。这种热情一旦冷淡和失去,对教会的爱,以及对其他人的关心也将减少。久而久之,这种信仰将变得十分表面与空洞。也就是说,对神的爱失去或冷淡了,以及对爱的减少,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对贫困者的帮助,正是评价属灵生命衰退和死亡的标志。当然,在每个人的圈子里,所遇见的需要帮助的人,可能不尽相同,但为别人付出那种敏感的心,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来学习的。爱不但是教会与个人的本质,也是教会和个人变得有生命力的办法。一个检视办法: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你觉得为上帝为他人付出了些什么?时间?忍耐?金钱?......。在我们教会,最近颇有见证的一件事,就是在宝菊姊妹病重之时,许多弟兄姐妹在各方面的付出。无论是捐血、还是为她转院、及探访、送食物、还有各位持之以恒的代祷,大家的爱是真实可见的。
两个可效法的品格
以弗所教会最起码给我们两个典范:属灵辨别能力和不妥协的基督徒风骨。这两点都是我们现世文化中所缺乏的。你看,西方文化走向一种多元的状态,在校园里鼓励多元的信仰,但又禁止基督徒学生领人归向耶稣,禁止我们向人宣讲基督信仰的唯一性。在我们国家提倡人民有信仰,但又否定基督信仰的合法性,甚至坚决打击基督教信仰。在当今的东方或西方,作为基督徒,假如要秉持基督信仰的唯一性,就很容易遭到周遭环境的排挤,甚至打压。所以,秉持基督徒的风骨,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另外,今天,类似尼哥拉一党的人,虽然不一定会很显眼地出现在教会里,但各种稀释基督信仰的学说或立场,也容易消磨基督徒的意志,并减退基督徒的识别能力。包括国家主义、某种文化的优胜性,或者某种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甚至鼓吹这种制度才是合乎圣经、合乎神心意的“假先知”、“假教师”,则大有人在,以看起来十分振奋人心的方式,吸引了不少信徒追随。无论是在美国竞选的时候,还是在以巴冲突的现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假借圣经和基督信仰,而横行在教会界的言论和信息,这种信息使许多基督徒深受迷惑。规避这些信息的侵蚀,是基督徒应该有的责任。因为耶稣基督所有的教会,都应该像以弗所教会一样,痛恨假教师和假先知。
也就是说,以弗所教会对耶稣的忠贞,是我们该效法的。他们在压力下,并没有妥协。这对现代的信徒有着十分大的挑战,有位牧师曾说过,当他讲道完毕后,会有信徒找他,希望他为他祷告,并说些安慰的话。而牧师所说的话,一旦涉及到道德方面的时候,大部分的信徒,往往就不愿意再听下去,而转移去采纳,较为世俗的资源。比如,会去听取给他提出较通融办法的人的建议,而不管这个建议,是否有悖基督徒的操守。
多重压力下的信仰
圣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通融于世界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这些东西没有想象中那么中性)。约翰提醒当时的教会,需要抗衡与国度相冲突的世俗价值观,免得教会被同化。这种抗衡是需要付代价的,可能也因此而遭受政治的逼迫,和经济的损失。今天的我们,常常迎合世俗文化,我们花很多时间在没有太多意义的娱乐、所谓的交往上,而用来学习神的话语的时间,则寥寥无几。看来,我们的生命确实需要悔改,不能妥协和迁就世俗文化,我们的生命会因着在信仰上的不认真,而蒙受损失。
第二方面所遭受的压力是各种类型的苦难,耶稣确实呼召我们,要为信仰付出代价,有时也要为主受苦。事实上,世间的苦难是人生的常态。新约圣经,从来没有说过:基督复活了,我们可以免去苦难。那为什么,我们一碰到苦难,就说:神,为什么是我?这种疑问虽然无可厚非,但也是信仰进深的阻碍。不过,我们得接受——无论是个人的苦难,还是群体的苦难、及世界性的灾难,就像罪恶一样,是难以明确回答的话题。一个较为现实的办法是,当我们遭遇苦难时,想些正面的意义,或许更有助于度过难关。与其不断地追问、抱怨这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不如像诗人一样,说:“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67、71 )。
在其中,我们也要小心这世界对苦难的定义,这世界对苦难的理解是非常负面的,顶多也只是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理解为成才的必要途径。而新约圣经,因着耶稣直接改写了苦难的意义——成为福音的特色。无论是你个人所遭遇的苦难,还是为这个世界、为别人所受的苦难,完全可以变得非常的正面。哪怕是因犯罪而受的苦,仍然可以成为福音的内容——十字架上的其中一个强盗,因为犯罪而被钉,当他遇见耶稣时,他的苦难的意义就被改写。既然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接纳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而且知道,只要与耶稣相遇,祂就将我们眼前的苦难转化为恩典的管道。我们一定不要幻想绕开这辈子的苦难,当我们绕开现实中十字架和死亡这个可怕的地带之时,就会被类如小亚细亚教会所面临的、皇帝崇拜这种国家主义,或其他世俗主义所控制。
在纳粹时期,有位德国的犹太基督徒学者佩得森(Erik Peterson),劝告教会要有阳刚之气,因为基督的十字架,胜过了凯撒的所有权柄[1]。他认为,教会历史上,教会受逼迫的时期,比如在主后313年之前的教会,是教会最伟大的时代。基督徒受迫害的时代,不但是教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基督教用血和泪写进了人类的历史[2]。藉着这泪和血,教会以难以置信的勇气,向残暴的罗马帝国,发出挑战,并战胜了它。在中国文革时期的教会身上,也看到这种具有阳刚之气的见证。
就个人而言,为主受苦的经历,成为我们人生可圈可点的部分。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遭遇苦难的时候,还不如,效法以弗所教会,无论是生是死,都对主保持忠贞。
[1] 佩得森(Erik Peterson)著,谷裕译:《此世的君王:约翰启示录解经及政治神学文稿》(北京:华东师范,2015),页271。
[2] 同上,页269。
代祷事项:
1、 求圣灵光照我们,使我们更认清自己的光景,是否已经丢失起初的爱心与热心?求主复兴教会,使我们能爱主、爱人,忠心跟随主,继续走窄路。
2、 为每一个在苦难中的肢体祈求,不论我们是哪种类型的痛苦,都求主使我们在患难中依靠主,对主忠贞,求主也将这些苦难转化,成为我们生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