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9月3日 |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八篇7-9节
7 神已经指着他的圣洁说(“说”或作“应许我”):
“我要欢乐,我要分开示剑,丈量疏割谷。
8 基列是我的,
玛拿西是我的,
以法莲是护卫我头的,
犹大是我的杖,
9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
我要向以东抛鞋,
我必因胜非利士呼喊。”
省思:
本诗篇用以色列民熟悉的一系列名词来
表现救赎的主题:
应许地中的示剑、疏割、
基列、玛拿西、以法莲、犹大等地,
都在神的手中任其调动;
而历来与以色列为敌的摩押、以东、
非利士等国则都降服于神。
永恒的救恩史就融入了当地的地理名词中。
祷告:
神啊,
我愿能切实地感受到祢在
我周围的城镇、国家中掌权——
经历到祢的应许、
坚信祢的得胜,
藉着我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母耳记上》第15章|扫罗被审判
十四章46至52节,这一段记载像流水帐,然而,一个毫无宗教意味的记叙,会是什么作用呢?扫罗的故事还没有完,我们继续朝下面看:决定他命运的那一次马上要出现了!
十五章,记录了扫罗被撒母耳指责的事情。
君王的责任是打仗,救以色列人脱离外邦人之手(参9:16)。不过,方法必须正确,必须依靠雅威,在实际操作上,就要聆听先知或祭司的劝勉和警告。
叙事人在铺陈了一段扫罗的纪事之后,接下来这一段(1-3节)记载了撒母耳对他的劝勉,他要扫罗明白,作为君王,“主要不是因为民众的呼声拥戴,乃是出于雅威的指定,所以,他的主要职责是执行雅威的命令”[1]。
4至9节,记述了扫罗的第二次战事,我们看到,扫罗的攻击卓有成效,“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生擒了亚玛力王亚甲,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与上一次战役完全不同了。而且,他有“敌我分明”——让基尼人离开,因为基尼人希百之妻雅亿,曾经为铲除以色列的敌人西西拉立过大功(参士4-5章)。
扫罗却曲解了撒母耳的话,或者过分在意群众的舆论压力。百姓认为“亚玛力人虽罪不可赎,不过,上好的牛羊杀了实在可惜”[2],就公然背叛撒母耳的吩咐。
成功的他,离悲剧却越来越近了。假如上次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出征,情急之下贸然献祭,导致撒母耳不悦,并被指责,宣布王位不久。这一次,在完胜的基础上,仍然违背命令,留了当灭之物(9节),促使雅威动怒,告诉撒母耳,祂后悔立扫罗为王了(10-11节)。
第二天,扫罗遇见撒母耳,说自己遵从了雅威的命令。然而,牛羊的叫声暴露出他的谎言(12-15节)。撒母耳在愤怒之下,宣布扫罗的王位再也保不住了(16-19节)。可惜的是,扫罗再次狡辩,说这些上好的牛羊,是留下来带到吉甲献祭给雅威的(20-21节)。
扫罗这次与上一次战争,一起印证了他喜欢用宗教性的外表去抗拒神的命令。神命令他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1-3节), 而他却爱惜掳物﹐并说是要拿来献与神(15节)。 因此,神藉撒母耳发出责罚: “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你既厌弃雅威的命令﹐雅威也厌弃你作王”(22-23节)。
这是他第二次在战争期间关乎献祭的事情上犯罪了,抗拒了神的命令!
[1] 包德雯(Joyce G. Baldwin),潘秋松译:《撒母耳记上下》(台湾:校园,2002),页129。
[2] 同上,页130。
03
今日默想
1、你会如何看扫罗的宗教行为?
首先,他推卸责任,说撒母耳没有按时来到;又说百姓要留下美物 (亚干事件);第二,他转移发泄对象,不敢对神及其代表撒母耳不敬,就说一切的错是百姓。
2、是不是撒母耳错立了君王?
但扫罗的选立过程比选大卫更正式、清晰、直接与公开。就因为他不是犹大体系,注定被废吗?
上图:亚玛力人的位置。「扫罗执掌以色列的国权,常常攻击他四围的一切仇敌,就是摩押人、亚扪人、以东人和琐巴诸王,并非利士人。他无论往何处去,都打败仇敌」(撒上十四47)。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前书 第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哥林多前书》第9章 | 什么是真自由?
接着前面强者要体谅弱者这一方面的教导,第九章保罗就“身为基督徒的自由”,作了以身作则的讲解:
作为哥林多教会的创办人,他本身有让哥林多人提供钱财供应的权利(9:3-12)。但他顾及哥林多教会信徒的软弱,他自己承担了本来不该承担的重担——自食其力;他也有娶妻的权利,但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毫无挂虑地使更多的人得到福音的好处,他放弃了这些权利(9:13-23节)。
故此,他用了一段来解释,这好像体育竞赛:“自己自由”与“顾及别人态度”互相竞赛!我们享受自由吗?是!但自由是让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仆人(19-23节),这个价值远远大过一切,言下之意,保罗期盼哥林多教会活出福音的真髓——为了他人的益处而舍己!
福音派解经学者卡森(D. A. Carson)说:“教会并非支薪给她的侍奉者,而是为他们提供资源,让他们侍奉时无后顾之忧”。意思是:信徒无论在个人或群体层面,如果受益于全职侍奉者的服侍,就需要细心聆听保罗在9章1至12节的呼吁,不要让侍奉者常为生活需要而挂心,使他经常捉襟见肘。不过,会众不要把给他们的供给视为酬金,以致落入试探——要求侍奉者满足会众那种自私的需要,要知道侍奉者不是会众的雇工,他乃是上主的仆人。
另外,侍奉者则应常常思想9至18节,当他接受薪金,而导致必须迁就会众的需要,妨碍对主侍奉的忠诚时,则需要选择“支搭帐篷”。在这种教会生态下,选择带职的好处是:不受他人的牵制,也不会造成别的信徒在经济上的负担,免得在金钱上被指控。也就是说:传道者此时需要有骨气!
另一方面,当他不接受教会所给的薪金,而导致自己无法专心侍奉,以致教会在神话语上荒凉,则应该考虑全职,教会也需承担相关的责任。不过,全职的工人除了恩赐以及公共性的品格无争议之外,其中有个关键点就是——他对教会有迫切感吗?侍奉有喜乐吗?还是因侍奉而倍感压力?或只是为解决家庭或个人的需要,而选择全职?
思考问题
对今天国内教会整体的荒凉,我们愿意聆听保罗的劝告吗?他鼓励或不鼓励侍奉者接受酬金的建议,对今天物质至上的世界之下的教会(尤其是国内华人 教会),我们愿意听多少?负起哪些责任呢?教会经常讲恩典,但对传道人、神 学教师是不是就缺乏恩典呢?尤其是在金钱上,你们会不会以恩典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
上图:一只被笼住嘴的牛在踹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