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30日 | 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七篇 23~32节
23在海上坐船,
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24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
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25因他一吩咐,狂风就起来,
海中的波浪也扬起。
26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
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
27他们摇摇幌幌,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
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
28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
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29他使狂风止息,
波浪就平静。
30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
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
31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
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32愿他们在民的会中尊崇他,
在长老的位上赞美他。
省思:
在商业天地中,
我们觉得
大可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掌控复杂的商机。
然而另有一些权势和力量,
却是人的精明无法左右的。
人生中有些风暴,
光靠智谋不能安度。
祷告:
正当我有把握地安排了自己的人生,
就有突发的情况将这搅乱。
主啊,我需要学习明白——
人生不是我能安排掌控的一件事,
而是祢所保护、引导的一次历程。
请帮助我藉着我主耶稣基督
学晓这一点。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扫罗攻打亚扪人:1、亚扪人逼迫基列·雅比,基列·雅比人就向扫罗求救(撒上十一1-5);2、扫罗招聚了各支派的三十三万人到比色聚集(撒上十一6-8);3、扫罗把以色列人分为三路,在清晨时攻击亚扪人,到了近午时分,亚扪人被击败(撒上十一11),之后撒母耳带领众百姓在吉甲正式立扫罗为以色列王(撒上十一14)。)
《撒母耳记上》第11章|扫罗告捷
11章,记载了扫罗正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王的过程——出征打仗,为百姓解决“哭声”,击败亚扪人。
亚扪人的王拿辖,以蛮横的方式要雅比人与他立约(1-2节)。雅比人的长老飞速向以色列呼求救援(3-4节)。
当百姓的哀哭声传到扫罗的耳朵之后,他做出回应,当问明事态原因,同时他被神的灵感动(5-6节),号召众百姓出来跟随他和撒母耳(7节上)。被灵感动,及号召百姓来跟随撒母耳,这两点凸显了他为王的资质。不过他号召百姓的方法很特别——刻意回应士师记19章27至30节的事件:利未人将他的妾的尸体切成12块送到以色列各支派,引起更加罪恶的支派仇杀。而扫罗将利未人的“妾”转换为“牛”[1] ,并且说:“凡不出来跟随扫罗和撒母耳的,也必这样切开他的牛”。结果,百姓惧怕,他们就都出来,33万人如同一人(7-8节)。
这一方面印证扫罗是王,是出自耶和华;另一方面,叙事人用了邪恶的利未人手段(参士19:27-30),来描写扫罗用类似的方法使百姓来认可他,这会是个不祥之兆吗?
雅比人的使者,带着喜讯回到雅比,于是,雅比人以诙谐的方式应对亚扪人——明日必然归顺你们,没想到,第二天却成了亚扪人的周年(9-10节)。
第二天,扫罗带领军队,来到了雅比,兵分三路,选择拂晓出击,这出其不意的战术,在将近正午之时,就将亚们军完全击溃了(11节)。
扫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为百姓分忧的热心。有人为了表达对扫罗的拥戴,要求处死那些曾经质疑扫罗能力的人(参10:26-27节)。而扫罗却有足够的自信,声言不可将任何人处死(13节)。
撒母耳顺势对百姓说:“来,我们到吉甲去,重新立约,来建立王国”。虽然在米斯巴,扫罗曾经被拣选并宣告为王,但他并没有得着所有人的拥戴(10:27)。在吉甲的仪式,可将这些事实更为公开化。如今,不再有人反对了,众百姓都立扫罗为王。
[1] 奥尔特称为典范场景。参奧爾特 (Robert Alter) 著,黃愈軒、譚晴譯:《聖經敘述文的藝術》 (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香港:天道,2007),頁?。
03
今日默想
如今,百姓成功了!他们所选择的王有效地带领他们,击败了敌人。不过,此时也正是需要对百姓为自身的安危立王的事情,做出评价的时候了。百姓面对难以战胜的敌人而要求立王,情有可原,因这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所推崇的。像现今一样,要抵挡一个优秀的文化,谈何容易!就算那个文化有明显的罪恶特征,它依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所以教会需要警惕,在对福音越来越不友善的文化里,持守对上帝信实的忠诚。当教会大规模地适应某种文化时,无论这个文化是属于北美的那种优秀的自主式的文化,还是东方某个强权的意识形态,就必然像要求立王的以色列一样,最后会大规模失败。谈谈你所看到的教会妥协于文化的例子。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前书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耶路撒冷超市里的无酵饼。用于逾越节的无酵饼原料只能使用小麦、斯佩尔特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的面粉和水,不能含酵。)
《哥林多前书》第5章 | 什么是真自由?
五至六章,是书信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他讲了哥林多人因误解自由而产生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年青人与后母同居,这种罪恶大大伤害了教会(1-13节)。
在犹太传统中,昄依的非犹太人,就好像新生的婴孩(或者可以以我们文化中的收养关系来做类比),从此之后,任何先前的世俗关系,都已废除(这点在印度出家人的现况中也可以看到),如今,因他们信了弥赛亚耶稣,就等同于已完全属于犹太人群体,属于神的儿女了。如同一个再生的人一样,不再隶属于原来的任何人。
这点可以与保罗说的相类似——一个人成了基督徒后,旧我已死,就好像一个法定的身份,完全改变了!一切重新开始,与世界的隶属关系,已经完全隔断了(林后5:11,参林前6:9-11)。
保罗在哥林多呆了一年多,一定曾给他们讲过这一类的思想,但他们好像极端误解了保罗的讲法。他们或许认为,当一个人成了基督徒后,既然身份改变了,那旧的伦常关系已不复再有了,可以活得像新生的婴孩,完全自由,可随自己的意思,按自己的喜好,再建新的伦常关系。
从某些哥林多信徒,不以这些发生在他们中间的行为感到可耻的现象,就能得知,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娶了自己的继母,这作法在罗马世界不以为然,但在崇尚独一神信仰,注重婚姻道德的犹太人而言,却是不齿及罪恶的(6节)。
对于弥赛亚的新群体的导师保罗,绝不认同他们的行径,命令教会要将行这事的人,从教会里赶出去,甚至把他交给撒旦,让其被折磨,经过审判后,可以在基督里被挽回(林前5:2下半句,5:12下半句)。
并且说,这已经在前封信里告诫他们了(9节),因为教会具有这种权柄,他们有负起洁净教会的责任,免得教会被腐蚀(7节)。更何况,基督已经为了他们被当作祭物而献上了,他们本属于洁净的了,如今为何又容许一些害群之马来腐蚀他们呢?所以,教会必须行动,将这类人赶走(8-13节)?
思考问题:
假如你一个人犯罪了,你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人的事吗?与教会有无关系呢?另外,我们在信主前所有的伦常关系,你认为对我们现今还有意义吗?这往往会涉及到基督徒的责任的问题。你有思考过这些话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