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27日 | 得饱美物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七篇4-9节
4 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
寻不见可住的城邑,
5 又饥又渴,
心里发昏。
6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
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
7 又领他们行走直路,
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
8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
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9 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
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省思:
每日的饥与渴都提醒我们――
人乃是有缺乏、不是自足的,
需要接受帮助才能生存。
神不仅在我们里面制造了需求,
也为我们提供了满足。
一水一餐的饱足都显示
神创意的供应和拯救的恩慈。
祷告:
“愿我口能述说救主无比的尊贵,
唱出祂光华四射的荣美!
我要歌颂祂的荣耀公义,
赞美祂救我的奇妙恩典。”
(Samuel Medley,“O Could I Speak the Matchless Worty”)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母耳记上》第8章|百姓要求立王
八章,是关于百姓要求立王代替撒母耳两个儿子的叙事。
撒母耳和以利一样,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立为士师,没想到,这两个儿子和以利的两个儿子一样,“不学习父亲的榜样,只顾赚钱,收受贿赂,不按公义办案。”(1-3节)
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出色的撒母耳,为何养了两个败坏的儿子。百姓看到撒母耳老迈,对儿子也无指责及更替之意(4节),他们大失所望。
他们主动出击,要求撒母耳为他们立王,来对抗外敌(5节)。这些长老如实地向撒母耳反映情况,有他们的合理性。不过,百姓没有从以往学到功课,他们希望用王来代替约柜,以致能保证自身的安全。或许,以利的两个儿子,连同约柜那次惨痛的失败教训,给他们留下了极深的阴影,现在所面对的,又是与以利的儿子一样的两个极其糟糕的祭司之子。所以,他们想改变命运的心理是合理的。唯一可悲的是:撒母耳没能够像以利一样,有个出色的徒弟,像哈拿这样的祷告也不再出现了。
立国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百姓只关心自身安全,更遑论成为列国的祝福了。撒母耳不喜悦百姓立王的原因不是很明了(6节),雅威的解释则很关键:不是立不立王的问题,乃是到底拜哪个神的问题,祂说,以色列人常常离弃祂,事奉别神(8:8)。所以,雅威、撒母耳和百姓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立不立王的问题,乃是到底要不要拜雅威独一神的问题。然而,百姓不愿意听撒母耳的劝阻,不管代价有多大(11-18节),执意要立王。
要知道,撒母耳在执政时期,带来了以色列全民的灵命更新,超越任何一位士师——2节是这样描述他所带来的成果——那时以色列全家都倾向雅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他用石头来代替约柜(12节),他的敬虔实在不同凡响。可是,百姓却不满足,要用王来代替士师。这实际就在表达他们在信仰上的背叛。
11至18节,撒母耳预告,王至终成为他们的咒诅:
1)将带来更重的战事(8-12节);
2)使他们的家庭关系缺失(13、16节);
3)产生了税收:代替向神的十分之一(14-15、17节);
4)最终使雅威不听他们的哀求(18节)。
可见,撒母耳仍然期望以色列人能够回心转意。但百姓一如既往地要求:“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8:19-20)
03
今日默想
眼目迟滞、灵性昏暗的以利,却能培养一个优秀的继承人;而敬虔出色的撒母耳,却没有提前物色人选,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没能培养好。看来,撒母耳个人很成功,但很孤单,也后继无人,这或许正是百姓会要求选王的原因吧——他们从撒母耳的两个儿子身上看不到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否从以利与撒母耳这两位领袖受到启发,去评价教会或机构的领袖?
古代以色列的分权与现代国家的权力分立模式不同。古代以色列分权模式是以神的话语为中心的,而现代国家则以人所设计,就是一群精英所设计的法律为基础。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前书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哥林多前书》第2章 | 什么是真价值?
在第一章保罗纠正了他们,什么是真智慧,第二章,保罗向他们传讲一个信息,这信息是以十字架为中心的价值观,将希罗世界的价值观彻底颠覆(2:1-5)。要知道生活在哥林多,是一个令人多么羡慕的事,该城市是罗马的亚该亚省的主要城镇, 位于连接伯罗奔尼撒与希腊本土的地峡上, 拥有一个包括东侧与西侧的海港,是一个富庶且举足轻重的港市。因此吸引了不少名流,包括一些出名的希腊辨士。
而保罗并不是以智者的样式出现,而是披上软弱,好让哥林多信徒的信心基础不是因着有智慧的保罗,而是因着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这样,上主圣灵的能力,与罗马人和希腊人的强权,以及分门别类和结党纷争,那种优越感所展示的能力,有所不同!而这些正是哥林多人所追捧的。
或许,有人批评保罗是一个无能的讲员,不同于希腊罗马世界的那些演讲家,在信息内容上欠缺“智慧”——也不动听(参2:1-5节)!
保罗辩解说:他的方法不过是补充内容的工具而已,而内容是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其本身自有能力,无需靠我们的口才和辩士般的能力,将它挖掘。并且,他也有提到“智慧”这回事,不过,对于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来说,这“智慧”却没有明确的迹象可寻,因他们对“智慧”的定义,太过受囿于世界所追捧的文化价值观念(2:6-8, 3:1-3, 18-20)。正因为他们用这种希罗世界的价值取向,来理解保罗所传讲的,他们难以明白保罗所讲的智慧。
他们也被保罗称呼为“属血气的”,意思就是:他们所拥有的、所追捧的,完全与基督十字架所建立的新世界、所拥有的智慧不同!他们不是用上主的价值取向来看——这属灵的智慧(2:10-16)。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哥林多教会学到了世界的风气——文化价值,远远多于属灵的价值——上主的角度(3:3)。
思考问题
就保罗而言,一个人能够拥有真正的价值,与他的眼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今天“智者”文化横行——好像每个人都在寻找:人生富家强国、生命成长、心灵安宁等秘方。你觉得保罗的“智慧论”,对你有切身的意义吗?在你平常的日子里,会将上主以及祂的智慧束之高阁吗?
十字架一种古代的刑具,流行使用于巴比伦、波斯帝国、亚兰、以色列、迦太基和古罗马等地,常用以处死叛逆者、异教徒、奴隶和没有公民权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这种死刑方式是一种忌讳,一年通常只会处死数人,对象是极度重犯。主后337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