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24日 | 然而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六篇 40~46节
40 所以,
耶和华的怒气向他的百姓发作,
憎恶他的产业;
41 将他们交在外邦人的手里,
恨他们的人就辖制他们。
42 他们的仇敌也欺压他们,
他们就伏在敌人手下。
43 他屡次搭救他们,他们却设谋背逆,
因自己的罪孽降为卑下。
44 然而,他听见他们哀告的时候,
就眷顾他们的急难。
45 为他们记念他的约,
照他丰盛的慈爱后悔。
46 他也使他们在凡掳掠他们的人面前蒙怜恤。
省思:
我们表达因果关系时,是用“因而”;
神却用“然而”一词来联系因与果。
按照逻辑,“罪”的后果是责罚,
但依据福音,结果却是救恩。
“然而”是圣经中最重要的词之一,
奇妙地将人的罪和神的救恩连在一起。
祷告:
神啊,多令人快乐的发现!
每一次的认罪,没有带来定罪,
反而经历到祢的赦罪:
“被尊崇的主,被尊崇的王,
让我们都蒙怜悯,也都给予怜悯。”
(Gerard Manley Hopkins,“The Wreck of the Deutschland”)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非利士人的五城: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迦特。
《撒母耳记上》第5章|约柜在非利士
以利死后,叙事人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讲述了约柜在非利士人的地方所引起的“骚乱”,所带来的后果。看来,被俘虏的约柜,并不好惹,反过来把非利士的神搞得面目全非,彻底趴倒在地。
1至8节,当非利士人将约柜,当作战利品,放到亚实突他们的神大衮的庙里[1],以示庆贺。大衮是五谷及土地肥沃之神,非利士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没想到的是,这个在他们看来被掳、被囚者,却将他们的保护神摔在地上,使它“脸伏于地”(3节)。
他们把大衮仍立在原处,可是,第二天,他们“看见大衮仆倒在雅威的约柜前,脸伏于地,并且大衮的头和两手都在门槛上折断,只剩下大衮的残体”(4节)。他们害怕了!更严重的是,亚实突人身上长了痔疮。恐慌之余,他们把约柜送到迦特[2](8节),没想到,约柜被带到哪,雅威就攻击那城,“使那城的人大大惊慌;无论大小都生痔疮”(9节)。迦特的人又把约柜送到以革伦;“上主的手重重攻击那城,城中的人有因惊慌而死的。未曾死的人都生了痔疮......”(10-12节)
非利士人有五个主要城市,现在“亚实突、迦特和以革伦”三处都受灾祸打击。他们招灾的原因是——犯了和以色列人一样的错误——明知约柜代表了神的同在,明知雅威不被操控,他们还敢把约柜掳来,抬进自己偶像的庙内,惹祸上身。无论他们的动机是想多供奉一个偶像,或者是把约柜放在大衮的旁边,以表示自己所敬奉的神是多么厉害。
不过,叙事人仿佛是要反衬作为神雅威的百姓,是多么的无知,对约柜的理解就像非利士人一样——想操控约柜!
另外,我们看到,雅威容许“自己被掳”,这种表面的失败,其实是对以色列人变相的刑罚,尤其是祂在外邦人中彰显能力之时,这不得不引起有心人注意:雅威容许“自己被掳”,目的是要交代出——怎样对待神,就将会有怎样的结局。
03
今日默想
在古代,一个部落的神像被另外一个部落夺去,成为战利品,意味着在神明决斗上失败了,古代有不少相关的例证。
“玛尔杜克的神像曾经被哈纳人(Hanaeans,主前十七世纪)、以拦人(主前十三世纪)、亚述人(主前七世纪)从巴比伦掳走,每次都终于得以归还回庙。此外,沙马士的神像亦于西帕尔被苏特人(Suteans)所掳(主前十一世纪)。这是主前八至七世纪亚述人的惯例”[3]。
圣经相关的资料就是以赛亚书四十六章1至2节的预告——巴比伦的偶像将会遭到被掳的厄运。
你能将这一段雅威佯装失败的幽默故事,与出埃及哪个片段相联系?谈谈你对雅威神的认识。
[1]有证据显示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纪的马里,大衮已经是闪族诸神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他在主前第二千年纪上半叶受亚述人所崇拜,乌加列文学又奉他为巴力哈杜之父。乌加列城的大衮庙比巴力庙还大。故此,学者一般假定这神祇不是非利士人从爱琴海故乡带来,而是在到此落籍之后才采纳的。学者经常视之为五谷或风暴之神,但仍都有臆测成分。参华尔顿、麦修斯、夏瓦拉斯著,李永明、徐成德、黄枫皓译:《旧约圣经背景资料》(台湾:校园,2006),页400。
[2]参孙就在迦萨的大衮庙丧生的,参士16:23-30。
[3]参华尔顿、麦修斯、夏瓦拉斯:《旧约圣经背景资料》,页400。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15章 |
有别于帝国的生命形态(4):
美善与纯全
15章1至13节,实际上仍旧继承这样的主题:不求自己的喜悦,乃要叫邻居喜悦,与前面所说的“察验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差不多是一样的意思。因为基督正是如此献上祂自己(15:3, 7)。
看来,要在充满争竞的第一世纪,落实最美的见证(15:9-13),建立一个和睦、不分犹太人与外邦人的群体,就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实现。
保罗用了一连串的喜庆的词,来称颂这个“爱邻舍如同自己”的生命形态,这群人,因求邻居的喜悦,而使神得荣耀,并带来整个人类的复和与欢乐,也使自己被诸般的喜乐与平安所充盈(参15:3, 9-13)。
这种感恩的生命,罗马教会已经经历到了。那么,保罗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就将他自己的远行宣教计划,告诉他们——期盼他们能与他一样,将这“喜乐与平安”带到那些基督的名,尚未被称过的地方(20-21)。
他提醒他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投入:
第一方面是在经济上的贡献(14-19),这是一个恩典生恩典的故事(28-29),这是罗马信徒需要领悟到的,化解金钱的权势的方法,就是将金钱贡献出来,去支持全球复和的宣教事业。就好像马其顿的教会,他们其实非常贫穷,然而他们在金钱上的贡献,超乎他们的能力范围,成为佳美的见证(26节)。而且,他们在金钱上奉献所持的态度也是十分正确,因为他们认为:既然从耶路撒冷得了这属灵的好处,这点金钱能算什么呢?难道不应该当作养身之物供给耶路撒冷的教会吗(27节)?
第二方面则是,他们要为保罗祈祷,使他所做的能讨人喜悦,并合乎主的旨意(30-31),也能够赶快到他们当中,一起享受平安与喜乐(32-33节)。
这也正是他为什么会有一连串的问安名单,这些人与他一起彰显死里复活的福音特色,他的宣教大计正是这一群人所促成的,也是为了更多的一群人得到平安的福音。 最后,保罗对万国的福音做了一份简要的总结,很好地回应了开篇的基调。
思考问题
就今天而言,怎样可以使我们的群体生活更趋美善? 这种进步怎样可以加深我们群体的大喜乐,从而使我们更渴望美善?尤其是在金钱上的付出,你如何对待那些为你的灵魂而付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