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3年8月22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616天前 | 361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接受审判的以利
2. 每日经文 | 撒上3章-哈拿的颂歌
3. 今日默想 | 悲喜的经历
4. 每日加量 | 罗13章-有别于帝国的生命形态(2):顺服与爱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22日 | 米利巴水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六篇 32~33


32 他们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华发怒,

     甚至摩西也受了亏损,

33 是因他们惹动他的灵,

    摩西(原文作“他”)用嘴说了急躁的话。

 

省思:

以色列的信仰史留下的一些地名:

伯特利、西乃、迦密、橄榄山,

令人回想起神的恩典。

另有一些地名,如米利巴,

则关乎人的罪。

救恩史的地理显示哪些是该去的好地方,

哪些是应避开的恶路。

 

祷告:

主,

我常忘了自己的不满

会对他人的信任造成多坏的影响。

我愿特别体谅

那些一起走在信心道路上的领袖与伙伴,

以感谢和代祷支持他们,

不以批评和抱怨颠覆他们。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母耳记上》第3章|接受审判的以利


撒母耳当时还是童子,在以利面前事奉雅威(1节)。起初他并未认识雅威,所以当雅威三次呼唤他时,他误会是以利叫他。经过以利的指导(9节),他人生第一次领受了神的默示,从“雅威的言语稀少”的情况(1节),到“一句都不落空”的境况(19节),有着飞跃性的进步,而他的师父以利在这过程中,则三次听不见(3-8节)。


不过,这学习过程要毕业,实在太难了,因为这毕业考的题目太难让人接受——他需要对师父家发咒诅的言语(11-14节),因此他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15节),在师傅严厉的责备之下才说出来(17节)。


以利呢?儿子们不听话,而取代自己的人却十分受教;他受神一而再的指责降罚,甚至是藉自己亲手教导的童子传递。试想,他会有多么的灰心,甚至反抗的感受呢!


看来,悲剧的老师,却能培养出优秀的徒弟;尽管审判的话语是出自徒弟之口,以利能够认定这是出自雅威,他没有申诉辩解,没有自怜怨愤,愿意默默承担这一咒诅(18节),实在也难能可贵!不免令人对他负面的印象有所调整。相信以利是极盼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听他的话,离开恶行免招咒诅。可惜,事与愿违,现在他只得承担罪过带来的祸患。在后面约柜被掳的那一段,“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与神的约柜同来。”是因着百姓(长老)的意图,将约柜当作“战神”,结果被刑罚,与四千百姓一同战死沙场,这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利个人性的错误,百姓也当承担后果。



03

今日默想


以利和哈拿这两个家族,命运截然不同。哈拿因以利的祝愿得着梦寐以求的儿子,当以利见到她每年带着一件小外袍来探望撒母耳时(2:19),他又再为这位母亲祝愿,使她再得儿女(20节)。而交在他手下学习事奉的撒母耳,也最终成材。以利待哈拿母子实在不错,尽管语气严厉,却是协助他们家庭的愿望达成的人。相比之下,他自己及后裔,竟然要遭到神刑罚。


从积极面来看,以利对悲剧命运的顺服,与哈拿敬重神的信念,其实可以同题并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一章20节所描述的哈拿,与三章18节描述的以利,如出一辙。


“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雅威那里求来的”。(1:20)


撒母耳就把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以利说,“这是出于雅威,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3:18)


哈拿渴想有儿子,她知道只有从神那里才能寻得福乐。而以利自知得罪神(2:25),不妄想逃避出自雅威的祸患,都呈现出尊重神主宰人生的态度。


试以哈拿和以利两人的命运为模型,评述一下在你的人生中那些悲喜的经历,如何体现神的旨意。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13章 有别于帝国的生命形态(2):顺服与爱


保罗深信:无政府不是弥赛亚的群体所鼓吹的思想。他强调基督徒要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因为政府的功用是赏善罚恶,有着其正面的作用,甚至有着上主“公义”之代表的意义。


那么,对于不好的政 权组织呢?当怎样去面对呢?保罗并没有提到该如何处理那些滥用权力、伤害百姓的政权。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保罗对罗马政府的职能,不会完全信任——在使徒行传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如何成熟地面对当时各样政 权。另外,我们从他一开篇就谈到——具有“反帝国神学的福音”,以及他所描述的耶稣所受的冤屈,和他自己所经历的在各级政 府当中的不公待遇,我们看到,他的态度并不一定是正面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些经节,不是叫基督徒盲目服从政 权组织,以及它所下达的每一道命令。尽管许多人滥用这段话,并用来控告基督徒的良心,但不加思考和分辨的态度实在不足取。


在3至4节,他说:政 权单位是神的佣人(有时是恶佣人),作为耶稣的门徒,需要尊重它,并需要显出更高的道德水准,以及以新世界光照这个世界的信念来面对,他有两方面的建议:


1)用爱人如己来落实与仇敌的关系(有些政 权组织,有时也成为弥赛亚群体的仇敌)。


2)要具备末世论的时间观念,将基督临在这个黑暗世界的事实活出来(11-14节),活出这种以基督为主权、不断与黑暗的世界对抗的“国度意识”。


事实而言,活在罗马这个偶像世界、以及皇帝自称为神(或神子),要人膜拜的处境下,信徒的日常社交生活,是相当不易的。比如,就当时,对于生意人而言,他的社交场所就是庙宇,那里有偶像、有庙妓、灵堂等各样东西,庙宇里也可以摆设宴席。假如你要与非信徒做生意,就得进庙子(就好像我们今天进KTV一样)。不像今天,我们可以到比较中性的酒店、饭馆与会所去会客,去谈生意。



思考问题:

我们期望我们的群体能带着爱的标记,但我们可以怎样定义这种爱呢?另外,与世界不同的生活,与爱会不会有冲突呢?试想下,在帝国语境下,持守基督信仰,活出爱与顺服的生命特征,和我们今天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