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8月20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8月20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8月20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赛》49章12-23节(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2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秦原文作希尼)
13诸天哪,应当欢呼。大地阿,应当快乐。众山哪,应当发声歌唱。因为耶和华已经安慰他的百姓,也要怜恤他困苦之民。
14锡安说,耶和华离弃了我,主忘记了我。
15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16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
17你的儿女必急速归回,毁坏你的,使你荒废的,必都离你出去。
18你举目向四方观看,他们都聚集来到你这里。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你必要以他们为妆饰佩戴,以他们为华带束腰,像新妇一样。
19至于你荒废凄凉之处,并你被毁坏之地,现今众民居住必显为太窄。吞灭你的必离你遥远。
20你必听见丧子之后所生的儿女说,这地方我居住太窄,求你给我地方居住。
21那时你心里必说,我既丧子独居,是被掳的,漂流在外,谁给我生这些,谁将这些养大呢?撇下我一人独居的时候,这些在哪里呢?
22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向列国举手,向万民竖立大旗,他们必将你的众子怀中抱来,将你的众女肩上扛来。
23列王必作你的养父,王后必作你的乳母。他们必将脸伏地,向你下拜,并舔你脚上的尘土。你便知道我是耶和华,等候我的必不至羞愧。
前言|仆人!
以赛亚书40至55章是一段非常独特的文本,被称为第二以赛亚书,学者们大致认同是被掳于巴比伦、以赛亚的那些徒子徒孙写的,“它的主题是以色列,即使现在是难民,但他们不久就会得到复兴。在42章6节和49章6节,暗示有大指令临到以色列,以色列要作为上主的仆人,帮助耶和华管理万国”[1]。
不过,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仆人这个观念确实不好理解。当说仆人的时候,我们回想起两百年前的奴隶制度,尤其是被剥削、压迫,毫无个人身份的欧洲社会,仆人所从事的,都是主人不愿意作的卑贱的工作,通俗的话来讲,他们就是奴才。
其实,在古代的近东,包括希腊和罗马世界,仆人的地位虽然较低,但绝对不是美国殖民统治下的那些奴隶那种受尽压迫的情形。许多贵族的教师都是奴仆,这点像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住在大户人家的门客。也就是说:学识渊博,甚至上层社会的人士,有可能也做过奴仆。在圣经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在旧约,有些人因背负过多的债务,有可能短时间作过别人的奴仆(参利25:39-41)。其实,这种制度是恩典,不但使人有机会可以重来,也不会遭到别人追债。新约里,保罗在书信的开头或结尾,经常也以仆人自称;这样的自称,没有半点低贱的意思,保罗以此而感到自豪,并心甘情愿地为他的主人提供一切的服务,也坚信自己与主人之间,有着牢靠坚实的关系。甚至,他认为,自己就是主耶稣的代理人,并没有一点奴才的意思。看来,在当时,仆人的工作,可以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工作。
有了这样的思维,我们来理解四十至五十五章里的四首仆人之歌(42:1-9,49:1-4,50:4-9,53:13-53:12),就基本能把握住它的语境。我们今天读的经文(49:12-23),就在第二首仆人之歌的后面,这里的意思是:神要通过仆人——应该就是通过被掳于巴比伦的以色列人,来协助祂,完成一项极其伟大的工作——使更多的人成为祂的仆人(12节)。
不过,当耶和华借着先知说出这样的话之后,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们以极其消极的态度,来回应祂。他们认为,耶和华已经忘记他们了。耶和华就以一段话来反驳他们,这段反驳的话从14节至五十章3节,我们今天只看到23节。
一|神说:我没有忘记你们(15-16节)
首先,耶和华告诉他们,祂没有忘记他们!在祂的心目中,这些以色列人就如同在母亲怀里的婴孩,备受祂的关注。在这里特别用了一个表达慈爱的词——怜恤(13、15节)!这是一种极富同情的爱,一种视对方为自己骨肉的态度。甚至,祂极其夸张地说:祂把他们的故乡锡安这个名字,像刺青一样,纹在祂的身上,与祂自己的身体融为一体,祂的眼目时刻看顾着锡安。
看来,耶和华对他们的这种情怀,是被掳于巴比伦的人需要知道的:无论他们之间曾发生过多少不愉快的事情,但他们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变,他们仍然是耶和华的家人。夸张一点讲,他们是耶和华的新妇(参18节)。
二|神说:我要马上行动(17-23节)
接着,从17节开始,耶和华说,祂将马上采取行动:
第一行动:耶和华要赶走那些霸占了他们地方的人(17节)。这些曾经欺压他们的恶霸,要变成他们随身携带的“装饰品”,意思就是说:他们之间的身份要颠倒,他们要再次恢复作为这里的主人身份(18节),那些侵略者,在这里不受欢迎,他们会觉得这里地方太小了(“太窄了”,是烦愁的委婉说法),意思就是在锡安无法再容纳他们(19节)。
不过,以色列人反应极其消极。当耶和华说要赶走曾经霸占他们家乡的人,要把那些被掳于异乡的以色列人接回故乡之后,这些经历劫后而侥幸存活,后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不以为然,说:如今的锡安,对他们来讲,也一样!太小了,意思与前面那些外邦的侵略者一样,锡安这个曾经是他们的家乡,如今却不是他们的容身之地!更何况,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是在公元前587年的浩劫中失去了后代,如今又漂泊在他乡。谁再能给他们生下后代?哪怕有人帮他们生下后代(这本身就根本不可能!),又怎么有办法将他们养大呢?看来:他们完全不认可神的方案。
在22至23节,耶和华就作了回应,说:祂将采取第二个行动方案——祂要动用列国的资源!让列国成为以色列人的保姆和奶妈!甚至,列国的国王和王后,都要向他们俯首称臣!要把以色列当作是他们的盟主来侍奉。
那么,以色列,就要从原来消极的态度中转回,要体会到耶和华与他们之间那种很特殊的关系——他们属于耶和华的仆人!故此,他们对神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因眼前的困难,就丧失对神的信任。事实上,那些等候神的人,总能从被羞辱、被压迫的处境中转回。
回应|身份的再思
我在前面几周的主日讲道中,对中国教会所处的环境作了些分析,并作出判断,称现今国内的教会,也在被掳的状态,与以色列人被掳于巴比伦有相似性。同时,我也认为,被掳中的教会,需要十分清晰知道自己的身份。因为对于被掳的子民而言,最深的感受就是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被神遗弃,被社会抛弃。这种遗弃感,会导致对神对人的失望,甚至对自己的失望。更无法对神产生热爱,及忠于神、努力地践行自己作为神的仆人、代理人的身份了。这类被遗忘、被弃的情感,正是被掳于巴比伦的以色列人的情感。有时,这种被遗弃的感觉,并不会促使人寻求神,反而,在他心中会产生一种更大的反作用力,导致他对神的恩典没有什么反应,甚至会产生一种不顺服的罪,使自己离神越来越远!所以,这段神要复兴被掳于巴比伦的以色列的经文,对今天被掳时期的教会,同样有着十分实际的提醒:
1、提醒我们:是为祂而存在的仆人
第一点,我们需要思想我们的身份:是神的仆人,是主耶稣的代理者。如同以色列民族,他们是耶和华的仆人,是为耶和华而存在的,无论何时,境况如何,都是为了见证祂。这一方面与今天的我们十分的一致:信仰至终不是为了我,乃是为了祂。我说的意思是:当有些处境迫使我们无法信任这信仰对自己有好处、有益处之时,我们需要清楚我们的身份,作为仆人,是为主人而存在的,我们之所以有价值,有尊荣,是因为我们忠心地见证祂!下面讲讲王明道老仆人夫妇,为主基督作的美好见证:
1943年,日本人河野静士,要王明道先生参加由日本人操纵的“华北中华基督教团”。王明道先生公开表明不愿意参加。有人劝他:还是参加吧,不要触怒日本人,那是很危险的事,因为日本人杀中国人,就像弄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王明道说:“我不是蚂蚁,我是神的仆人!”
话是说出去了,后来,王明道先生还是有点惧怕,想找懂日语的人,去向河野静士解释。王太太刘景文说:“这件事就像下棋,你已经下一步了,现在轮到他下了,等他下了再说,你急着找他,表明你胆怯。如果你有准备被日本人逮捕,被日本人处死。有,就能硬干下去!”王先生得到了鼓励!硬干了下去!
王明道老前辈的例子,确实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神的代理者,这也就是基督徒的意思——师承基督的徒弟,是祂的见证者和祂的代理者。
2、提醒我们:作仆人需要重视罪!
第二方面,我们需要反省:有无丢失作为神的仆人的身份?看以色列人,他们是耶和华的代理人,但他们拜偶像,在外邦中失去见证独一的创造主,不但不能将瞎子领到神的道路中(参赛49:6),他们自己比瞎子更瞎,结果遭到神的审判。今天,属于基督的教会,会失落作为神的代理者的身份吗?
在上世纪40年代,德国的牧师及神学家潘霍华提出“重价的恩典”,是针对当时“廉价的恩典”的教会实践而说的,说穿了,廉价的恩典指的是对罪的轻率,对神在基督身上所成就的救赎恩典,作轻视的对待。当然,恩典是免费的,但却不是廉价的,乃是贵重的;贵重的恩典,必然要对罪有个严肃的态度。也就是说:属于基督的教会,需要见证出“恩典”;但这个恩典是“贵重的”,而不是“廉价的”。那如何去见证呢?按照潘霍华的思路就是——重视罪!重视罪对人生命的扭曲和腐蚀,因此,教会需要敢于面对社会的罪恶,和个人性的罪恶,指责这些罪恶,也要从中悔改。在这里我讲出我的一些心声,当我听到一些弟兄姐妹讲出他如何从罪中转回,悔改归向耶稣的见证,心中很是感动。而有些人,所讲的见证说,他如何为神付出,神为他成就许多事情的时候,却很少提到悔改的经历,我有时觉得,这样的生命不够真实。当然,我不是否定这类的见证的真实性,而是说:重视罪,从罪中转回的悔改生命,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安慰和可靠。说明,这个重视悔改的人,确实得到了主那贵重的恩典。
今天的我们,假如要对世界有贡献,带领被罪捆绑的世界走进光明,必须看重罪的后果,以及耶稣基督赦罪的恩典。事实上,我们不认识自己罪之深,就不能体会基督救赎之大,也不能体会上帝怜悯之浩大,和我们叛逆之深。因此,对罪的敏感,就是对恩典的敏感。
教会若要作个合格的代理者,并不是用各种方法吸引人来教会,而是用不怕吓走人的——责问罪的方法。有人认为,责备罪不好,因这样会给信徒满是罪疚感,使人心理不健康,况且现今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来教会需要减压和安慰,不能加给他们重担,这些太负面了;本来我们需要轻轻松松上教会,做个无痛基督徒,这不是很好吗?
但是,假如会众长久在一个不责备罪,不知罪,不悔罪的群体中,而是以生活、工作、玩耍和人际关系连接在一起,世人就很难看出我们信仰的特质,也难以区分我们与他们有何区别。轻视罪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对金钱的态度。C.S.路易斯说:假如我们的娱乐、奢侈品、或请客吃饭(指应酬式的)的开销,多过奉献与捐赠,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就不正确。他给我们有着很好的榜样,他有很多的稿费,而他将大量的稿费,都捐赠给别人。如果我们能在金钱上多多行善,我们的生命会更加蒙神喜悦。
另外,当我们对罪不再敏感,甚至将罪遗忘,那么,谈论恩典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恩典是怎样来的呢?不需要赦罪的恩典,是什么恩典呢?讲恩典,对恩典不放手,却又对罪不问责,这些恩典,只是满足欲望的恩典,就会成为我们成就地上野心的恩典。这样的话,我们会越来越离开信仰的核心:不再以神为中心,不再相信信仰是十字架、是需要付代价的信仰;反倒会认为信仰只是叫我们成功的恩典,我们所信的上帝只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上帝。那么,我们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是上帝的仆人、蒙恩罪人的身份;更是忘记了,世界是在罪的捆绑中。我们既不认识自己的罪,也不认识世界的罪。不是吗?如今西方有些教会公开接纳同性恋的人可以做牧师,要知道,教会传统中,离过婚的人都不能做牧师。这里不是说,离过婚的人不再能蒙神喜悦,而是说:教会是圣洁的新妇,不让离过婚的人当牧师,是为了不让人对圣洁的神和圣洁的教会产生歧义。
不责备罪,我们就听不到上帝的声音,耳朵里全是世界的声音,我们也从中不断地讨好这世界,教会就成为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的俱乐部,失去了宣讲上帝的审判与赦罪的使命。
重拾教会作为主仆人的身份,宣扬基督的恩典,就必须勇敢地责备罪:信徒的罪和这世界的罪。
3、提醒我们:不可忘记神的慈爱
在今天的经文中,我们看到,神始终没有忘记背道的以色列,哪怕他们曾经严重地得罪了祂。然而,神还是赦免了他们、恢复了他们作仆人的身份。神没有忘记他们,尽管他们忘记了神,也不再相信神一直惦记着他们。看来,以色列作为上帝尊贵仆人的身份能得以恢复,完全在于这位饶恕的神、充满怜恤的神的性情和行动。今天,对我们这些被掳的教会而言,也一样——我们需要谨记的是神的慈爱。
对于被掳于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很难相信神的慈爱,即使神用很多方式告诉他们,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依然会讲,那又能怎样?如今都与事无补。这类型的人,今天在教会中一样存在。神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祂爱我们,要使我们活出丰盛的生命,但我们并不相信。有的人会说:“神如果爱我,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样糟糕的家庭?”,而有的人会说:“神如果爱我,我为什么会得了这种重病?”,或者说:“神如果爱我,为什么我会失业?”。而另外一些人,因为自己作了得罪神的事情,就觉得不再能得到神的爱了。或者认为,自己不是个优秀的人,神不会爱他这种不中用的人。还有些人会说:自己已经成了这样的了,神爱不爱他无所谓了,自己已经不再在意了。
这些对神失去信心、对祂的爱不再能体会到的人,他们需要来看:神是如何对待两千五百年前的以色列的,当以色列对神的爱产生怀疑的时候,神说:母亲岂会忘记自己那刚出生的婴孩呢?祂会将他们的名字像刺青一样,刻在祂的身上。所以,很多时候,深感神忘记自己,不再爱自己的时候,假如要改变局面,需要问的不是:我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需要问的是:我该怎样做?然后求神加添力量,继续朝前走。对于这样的人,神爱的表现就是,神会赐给他力量,去面对“人生中许多不公平的遭遇”。
那些无法相信神会宽恕他所作的事情,而深感神不再爱他的人,需要放下的是:自己的骄傲!不要小看骄傲这态度,有些看起来很温和的人,骨子里依然被骄傲影响。比如,耶和华通过先知启示当时的犹大王亚哈斯,叫他求个兆头(赛7:10-11)。意思就是,亚哈斯在面临外敌侵犯的时候,可以求神显明祂的意思。但亚哈斯貌似谦卑,说:我不求,我不试探神(赛7:12)。亚哈斯其实不是谦卑,而是对神不信所表现的顽梗,和不顺服。结果,以赛亚对他发怒,并传达神的审判。
对于这类无法相信神会宽恕、和原谅他的人。他需要做的就是,要将自己彻底地交在神的手中。尽管,神对我们失望,但祂不会改变对我们的爱!其实,祂“渴望”我们得到祂的宽恕!在这种降服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不断地经历神的爱。
[1] 布鲁格曼著,许子韵译:《布氏旧约导论》(香港:天道,2011),页267。
代祷事项:
1、 为国内家庭教会祷告,求主怜悯在困境中的教会,在信心软弱时,仍能坚持做主的门徒,以仆人的心态活在这地上,成为黑暗中的灯台。
2、 求主圣灵时常光照我们,作为主的仆人,需要看重罪,使我们时常能检讨自己思想、行为上的罪,也使我们能勇敢、坦诚地面对罪,并从中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