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13日 | 比敌人强盛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五篇23-25节
23 以色列也到了埃及,
雅各在含地寄居。
24 耶和华使他的百姓生养众多,
使他们比敌人强盛,
25 使敌人的心转去恨他的百姓,
并用诡计待他的仆人。
省思:
埃及人曾视古代以色列民为奴隶;
受辱的以色列民却自知是神的仆人,
并经历了祂的解救。
罗马人曾视早期基督徒为罪犯;
受逼迫的信徒却在基督里自认是罪人,
并获得了自由。
在信徒生命中常有这种强弱的逆转。
祷告:
神啊,
当我觉得自己无力行善,
不配得到爱,
我会记起祢对使徒保罗所说的话:
“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
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
于是在基督里重获勇气,
奉祂的名求。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9章|利未人的妾
本章无名的利未人和十七章的米迦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家住以法莲山地那边。他娶了一位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因妾行淫,离开了利未人,回到父亲的家。当利未人怒气消减后,便去寻求和解(3节),希望她能回家。
妾的父亲看到利未人的时候,欢喜异常,热情款待(3节)。看来两人问题,并不严重。利未人打算第四天动身回家,而妾的父亲挽留他多待一日(4-7节);第五天时,这位好客的伯利恒人,几乎又成功地挽留住了他们(8节)。第六天,利未人去意已决,大约于下午过了一半的时候启程,他们来到了耶路撒冷[1](9-10节)。
仆人看到夜色将至,有受到野兽或强盗侵袭的危险,便敦促主人在该城留宿(11节),而主人不愿意在陌生人中寄宿(12节)。他们后来到了基比亚人[2]的地方,期待有人接待,结果却失望了[3],一行人只得在该城空旷之处坐下(15节)。
一个定居于基比亚的以法莲山地的老人,看到他们露宿街头(16-17节),听了他们的情况之后[4],就热情地开放了自己的家,接待他们,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20-21节)。这使利未人一行在旅途中的担心消失了。
正在他们欢畅的时候,基比亚人将房子围住,嚎叫着要主人将客人交给他们轮奸(22节)。他们为何这么变态?有可能是无法忍受他们不肯招待的人,竟然在城中得到招待,深感尊严被冒犯了。老人劝告他们不要作恶,因这完全不合东方人好客的传统(23-24节)。他为了急于保全接待客旅的传统,情愿牺牲他尚未出嫁的女儿代替利未人的妾[5],以满足那些恶棍变态的情欲。
那些恶棍并不满意(25节上),利未人只得将他的妾推出去,交给那些禽兽不如的人。叙事者并没有描写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但那个夜晚对她而言,一定如同地狱般黑暗。叙事人同样控诉着这位无名的利未人,他为了爱自己,作出如此令人心寒的事。
利未人似乎若无其事般,打算在第二天清晨离去。当他见到他的妾倒卧在房门前时,竟冷淡地命令她起来(27、28节),他虽有宗教之名(参18节),却无真正作为人的基本良知。在他发现她已经死去之后,将她的尸体驮在驴上,继续前行。无名的利未人以带有献祭意味的方式,将妾的尸体切成十二块[6](29节),差人送到以色列四境,呼吁人们为被夺去的生命,团结起来。另外,他的作法可能带有魔法的意味,警告不采取回应的人,将受到血的咒诅(30节)。
[1] 当时耶路撒冷,被耶布斯人所占据,又名耶布斯城,耶布斯人可能有亚摩利人血统。
[2] 基比亚最早建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际,第一座城于前十二世纪中期被大火摧毁,第二个城市因扫罗的出生及选为首都而著名(参撒上10:26,11:4;参:撒上十三至十五章)。
[3] 便雅悯人不接待客旅,完全违背东方人神圣职责。利未人一行有两匹满载粮草的驴,已保证他们不会增加任何人的负担(参19:19);而这种破坏礼节的行为,对基比亚人是一种控诉,也显出便雅悯人之罪行。
[4] 老人或许也看到利未人并不是一般的盲流,因利未人说他们要往耶和华的殿去(18节),表明他的旅程是为了宗教目的;利未人有充足的装备,不会给主人增添负担(19节)。
[5] 古代世界极其不尊重女人,女人能享受现在地位,主要应归功于犹太教、基督教的传播。
[6] 利未人的做法,与扫罗呼吁全国人支持他所采用的方法相似,不同的是扫罗所切的是一对牛(撒上11:1-8)。希伯来文动词“切成”乃是献祭仪式中肢解祭牲的用语(出29:17;利1:6、12,8:20)。
03
今日默想
利未人的妾被轮奸的事,与所多玛罗得家里发生的事类似,不过,这次干出令人发指的恶事的,却是以色列人。这引发你如何思考属神百姓的罪恶?
上图:便雅悯的基比亚,这里是以色列第一个王扫罗的家乡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4章 | 亚伯拉罕信心的模型
罗马书1至3章是整卷书的第一个段落,先描述神在创造中的美善,而那些拒绝承认神,不把荣耀和颂赞归给祂的人,需承担后果。因他们崇拜偶像,社会满了暴力,连那些看来高尚的人,也不例外(2:1)。而本来是列国的光、愚笨人的师傅的犹太人(2:17-19),他们应该带领别国的人来崇拜独一的真神,可是他们反倒成了问题,自己成了拜偶像和社会不公的民族。故此,神要审判他们,“要把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2:9)。也就是说,整个人类不但落入死亡和罪恶的无望境地里,也活在上主的愤怒之下。
那么,留下一个问题,神创造的世界最终就如此光景吗?那是不是显得祂无能为力了?宇宙还能够再次和谐或完美,不再由死亡和罪恶掌控吗?也就是说,“神的义”能得到落实吗?祂与以色列人的合约已被撕毁,怎样才能继续生效呢?3章21节,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答案——神已经在忠心的弥赛亚、以色列人耶稣身上找到了办法,来显明祂的义——借着耶稣的死,罪的问题解决了,全人类一视同仁地被呼召成为神的百姓。这种义,等到第八章18节之后,让我们看到具有宇宙性的意义。
第四章,保罗用亚伯拉罕作为耶稣复活故事的序曲:亚伯拉罕的信心倒转了创世记第三章的命运。他和妻子已经老迈,没有生育能力了,神却应许他们要从必死的身体里,生出全新的生命来,那么,以撒的出生就如新创造的开始。亚伯拉罕的信心,也就成为新人类、新世界的标志——相信神将要从必死的身体(世界)造出新的生命;他与撒拉成为一个象征,他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也已断绝了(19节),但他们相信神,能忠于祂自己的盟约,所赐下的应许也不会落空。
结果,亚伯拉罕生下以撒,就像是死里复活一样,也正像从一个死亡的世界走出了新生一样。因巴别塔事件,人类已经完全活在神的愤怒下,成为一个死亡的世界。因此,他的信心倒转了创世记第三章的命运,以撒成为新创造的开始,他开创了一个以信心为特征的跨种族、跨时代的家庭——以死里复活作为基本的信仰。故此,亚伯拉罕与撒拉的故事,合适地指向耶稣的死里复活。
如今,在基督里,属于新世界的信心之家被建立起来了,在其中的人,他们已蒙救赎,脱离了异教世界(1章),犹太人拜偶像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章)。耶稣的事件,正好把以色列的故事带到了高潮,祂开始了新的创世记。
思考问题
读到这一章,你能够领悟到亚伯拉罕为什么被称为信心之父了吗?
上图:亚伯拉罕从吾珥到迦南的路线,全程约1900公里。他们可能是沿着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商业大道前往迦南,沿途经过巴比伦、利马、哈兰和大马士革等城市,从吾珥到哈兰大约1100公里,从哈兰到迦南地大约800公里。亚伯拉罕信靠神,凭信心走完了这段漫长的路程,所以圣经说:「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十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