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3年8月11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627天前 | 373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虽然数目稀少
2. 每日经文 | 士17章-米迦造像
3. 今日默想 |群体生活是保证信仰纯正的基本方法
4. 每日加量 | 罗2章-普世文化的堕落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11日 | 虽然数目稀少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五篇12-15节


12 当时他们人丁有限,数目稀少,

   并且在那地为寄居的。

13 他们从这邦游到那邦,

   从这国行到那国。

14 他不容什么人欺负他们,

   为他们的缘故责备君王,

15 说:“不可难为我受膏的人,

   也不可恶待我的先知。”

 

省思:

神的百姓曾经只是一小撮流浪的难民,

在神的保护下却绝对安全。

我们的稳妥不在于加入一个强大的集体,

而是成为一位大能救主的仆人。

如果我们在世人的眼中“不算什么”,

“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彼前二4)

 

祷告:

“茫茫人生路上,主指引我脚步,

赐下每日的饮食和衣裳。

主展开庇护的翅膀,直到我不再流浪,

平安到达天父爱的居所。”

(Philip Doddridge, “O God of Bethel, by Whose Hand”)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7章|米迦造像


17至21章,属于士师记的补续部分,这部分叙事发生于约书亚死后的一段时期。其中十七至十八章成一组,十九至廿一章是另一组。这两个叙事,都有相似的外形和主题——先描述一个以色列人的事迹,然后扩散到一个支派,甚至牵涉到多个支派;两个叙事都描述以色列的各个层面都堕落了,就像是1至16章所记录的众士师的故事一样,每次的结局都令人摇头,仿佛耶和华在这些事例中显得遥远,没有干预,只有审判。在这几章之中,既没有士师,也没有拯救者,也不谈及任何外在的敌人——敌人在这几章全部都是自己(或自己人)。不断重复提及的“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17:6,18:1,19:1,21:25),似乎就是各种灾难产生的原因。不过,叙事人是以反面的方式这么说的。需要等到读完了这几章,才能真相大白。


以米迦的私人神庙开始了这段补续的内容。米迦从她母亲那里偷了银子,因害怕母亲的咒诅,坦言承认了自己的行为,要把银子还给母亲。而他的母亲出于溺爱,认为米迦的行为蒙耶和华的祝福,鼓励米迦铸成一尊偶像(3节)。米迦就制造一尊像放在自己的屋子里(4节)。


这个类似如今个人家庭的佛堂、神龛的神庙,确实令人啼笑皆非。一个人怎可以为自己安顿神堂?以色列被允许在各支派和家中崇拜,但这些行为,都应该围绕中央祭坛和大节期而转。米迦还立儿子为祭司(5节),做儿子的怎能合适做“父”呢?自古以来,以色列已经有上主特别选定的祭司族,祭司是全以色列人的父。


后来,米迦将路过的利未人留下来,聘用这位失业的年轻的利未人,作他家的祭司,令情况更为恶化。利未人难道是为一个家庭服务的?更何况,祭司之职只可以由利未支派亚伦家族的人来承担。


而米迦还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善待我,因为有一个利未人作我的祭司(13节)。意思是说,越多神具和“合资格”的祭祀人员,就能得到越多的祝福(当然这是他自己认为的)。这确实令人毛骨耸然。



03

今日默想


我们看到,米迦造像、设神庙、立儿子作祭司,聘用利未少年担任祭司。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违反了摩西律法(申27:15)。而他却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善待我,因为我有一个利未人作我的祭司”(13节)!这反映出他对真正的耶和华及衪的善待何等无知。


米迦的思想和行为,能与今天许多基督徒不参加群体崇拜,却在自己家中自己与神交通,作些联想吗?两者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假如有,是否提醒我们,尊重两千多年的教会历史,以及竭力地过群体生活,是何等重要。因为积极投入群体生活,是保证信仰纯正的基本方法!你觉得你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呢?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2章 普世文化的堕落

 

对于一个继承了全球最优秀的希腊文明、以及以公义的法律而著称的罗马世界的公民而言,很自然会因拥有这些而产生优越感。保罗却有着另外的观感,他对那里的基督徒说:他有恩赐要分给他们,而且他要在他们当中得些果子(1:12-13)。看来,他期盼罗马的教会,要有足够的警觉性——在接纳基督福音上,罗马文化并没有任何的优越性,与化外人一样,都是抵挡上主的。


这就是他在1章14-32节所陈述的意思:人类(无论是哪个体系下的文化),都没有按神原来的意思,成为有神形象的受造物,而结果就是堕落与死亡。因为人类被造,具有维系生命的社会责任,而拜偶像(罗马是典型的皇帝崇拜),就等于在死人中寻找生命,这构成了最基本的罪,并因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罪恶!也就是说,在保罗看来,人类文明的基本特色就是:死亡与罪恶。


那么,那些自以为高尚的人呢?他们对偶像、婚姻、社会道德,有着相应的判断力。但他们也和别人无异,结果也要受审判。尤其是当保罗把福音传出来之时,他们以自我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正好显明这类人抵挡造物主的罪的事实(比如,保罗在雅典演讲时那些哲学家的回应)。这正是二章1至16节所陈述的内容。


犹太人呢(2:17-24节)?本来是蒙神拣选出来,作为彰显独一神形象的群体,属于列国之光、愚笨人的师父和瞎子的眼睛,需要将拜偶像的人类挽回到造物主面前。可是,这些立约的百姓,不但不能成为他人的祝福,自己反成了问题的一部分,他们并不比拜偶像的其他民族优胜,从他们自身因着拜偶像和社会的各样欺压的事实,最后导致被掳就可以看出。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事实,不能再通过“妥拉”来建立神的百姓了,正如只有心里受割礼的,才能算是真犹太人一样(25-29节),犹太人虽有“妥拉”之名,却没有活出妥拉之实。如同创世记宇宙性洪水之后,挪亚的后代,其罪恶与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蒙拣选的百姓并没有活出造物主的心意。


既然人类已经落入如此不可救药的地步,犹太人又如此不胜任,那么——神能够在守约的同时,又对整个创造做出“义”的处理吗?还有办法使人成为祂的同盟(或儿女)吗?保罗留下了这些悬念!


思考问题:保罗对人类文明的评价,比较负面。让自高的人羞愧,如同19至20世纪来华宣教的英国宣教士李提摩太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评价:儒家的傲慢、佛家的碌碌无为,道家及那些民间术士的装神弄鬼,把中国带入又迷信又自以为是、顽强抵抗福音的地步。今天,国人真的要苏醒,看来唯有接受保罗所讲的福音这一条路了,你会同意这种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