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7日 | 祢发出祢的灵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四篇 27~30节
27 这都仰望你按时给它食物。
28 你给它们,它们便拾起来;
你张手,它们饱得美食。
29 你掩面,它们便惊惶;
你收回它们的气,
它们就死亡,归于尘土。
30 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
你使地面更换为新。
省思:
生息不断的造化中
相关联的各部分,
全系于造物主的灵,
就像人体有赖于呼吸系统。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一2),
也每日托住、更新万有。
祷告:
天父,
请差祢的灵来。
若无祢灵的注入,我的内心生活便解体;
没有祢爱的更新,我爱的能力便消散。
未在祢的恩典中操练,我的信心就萎缩。
我满怀感恩地接受祢在耶稣基督里的赐与。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3章|参孙出生
严格来讲,士师至参孙[1]为结束,后面的17至21章的内容:米迦、但支派、利未人等属于补增部分。不过,这些补增的内容,正好与士师的事迹起到相互解释的作用,甚至让人看到以色列的宗教、道德与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江河日下,越滑越深。
以色列人又因背道,遭受上主的审判。上主把他们交给非利士人四十年。参孙就在这背景下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叫玛挪亚的但族人,他的母亲好像撒拉、哈拿及以利沙伯一样,不能生育,也好像撒拉及新约的以利沙伯之遭遇一样,由雅威的使者宣告将有儿子诞生。这个儿子将从一出母胎便作拿细耳人,意为“分别出来”。玛挪亚之妻既然要生出这么特别的一个儿子,她也必须一同遵守拿细耳人之规则,不准吃喝由葡萄制成的清酒,由其他的果子、蜂蜜及谷类制成浓酒,以及有关食物的律法所规定的不洁食物(1-5节)。
玛挪亚相信这位访客为一位神人,亦即启示神旨意的一位先知,因此他祷告愿他第二次造访,使他们可以为将要承担的父母责任做好准备(8节)。神应允了他的祷告,当他第二次到访时,妇人将她的丈夫找来。玛挪亚在使者面前表达:希望身为父母的他们,可以完满达成任务(12节)。使者复述了先前已经单独传达给妇人的指示(13-14节)。
玛挪亚请求使者留下来用膳,令我们想起亚伯拉罕(创18:3-8)及基甸(士6:17-23)那大同小异的热情待客。使者却建议他将这些礼物献给雅威。玛挪亚并没有立即遵行使者的建议,他反而求问使者的大名[2],他可能想等到预言应验了,好来尊敬他。但是他的请求也未获准。
当玛挪亚将山羊羔及素祭献上的时候,一件奇妙的事发生了——使者随着祭坛的火焰上升了。玛挪亚及其妻立即如梦初醒,俯伏于地,内心极其害怕,他回想起当时通行的信念,认为人若见到神必定会死(参出33:20;士6:22、23)。他的妻子却似有所悟,因为她曾与这位使者相遇,并没有死,她说,主既然接纳了他们的礼物,又告诉他们这么奇特的事情,他们就不会死(23节)。
本章最后的24至25节,简短描写了参孙藉雅威的灵和膏抹,而得到神所赐的恩典,使他拥有异乎寻常的力量,预备成就大事。
[1] 非利士人在以色列人进居迦南后约一百年(约前1200年)大量涌入,定居在海岸平原。这危机一直延续到士师时期的末了,甚至王国早期大卫统治的时代(撒下5:17-25)。非利士人的入侵不像摩押人、迦南人、米甸人或亚扪人,他们不是借着残酷的进攻,而是通过通婚及贸易,和平渗透入以色列的社会。他们对以色列人统治的初期似乎并不可怕,他们的入侵只影响到犹大人(及但支派)。而犹大人却不赞赏参孙的功绩,反倒乐意接受非利士人的轭(15:11)。
[2] 古代近东,人的名字代表一个人的特性。参昆达、莫里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页151。
03
今日默想
参孙的出身与耶弗他完全相反,使读者充满希望。可惜的是,这个如同充满盼望的约书亚时期一样,到了士师时期,却呈现出一片混乱与黑暗。正统家庭出身的参孙,结果没有做出一件正确的事情,最后他也将自己的命葬送于大衮的庙里。
你觉得他的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二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26章 | 带锁链的见证
在亚基帕王面前所作的见证,其实是一个极短时间的事,路加花了很大的篇幅,显然,他想细致地刻画,保罗是怎样由逼迫者而转为被逼迫者的形象:
1至3节,记叙了保罗在一个熟悉犹太律法的王面前申诉,谦和但毫无奉承,显明他正直的人格。4至8节,保罗的焦点是终末的盼望,这就是他被指控的罪名,这项内容在犹太人而言,仍然属于尚未有共识的议题,大家仍然为此辩论不休!这其实不足以定罪!更何况罗马法律无法处理这个议题。9至11节,回顾了他的转变经历,他原来是逼迫教会的人,而耶稣的福音转变了一个在宗教上自以为义,却充满邪恶的人。他的这个行动,与现在那些逼迫他的大祭司和长老们犯的是一样的罪。
12至18节,保罗讲了他不可思议的信主经历:
1)当时他是在做完全与现在相违背的事情;
2)当时是中午,出现了奇异的事情,照耀他的光芒比正午的日头还亮;
3)当时同行的人,一同仆倒可以为此事作见证;
4)他听到耶稣对他说话,其中有几个重点:
a)责备保罗的不义,如抵挡神一样,逼迫耶稣的教会;
b)警告保罗所做的是自吞苦果;
c)叫他站起来,意思就是洗心革面,去做他原来所敌视的工作——他自己首先要蒙救赎,然后去传让人“出黑暗入光明”、“脱离魔鬼归向神”,那个赦免、使人成圣的恩典。
19至23节,保罗想唤醒熟悉犹太律法的亚基帕:他正如同亚基帕所熟悉的那些传扬上主旨意的伟大先知,如今将上主对外邦的应许已经实现的事实,传扬出去。而犹太人拦阻他、捉拿他,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地违抗了神的旨意。
腓力斯打断了保罗,说他是疯子。保罗继续用先知的话题,来提醒亚基帕二世。最后,亚基帕和百妮基,都认为保罗没有犯该被捆绑的罪。但保罗还是带着非斯都和亚基帕二世合写的文书,前往罗马,上告于凯撒。
思考问题:我们从保罗辩论中看到:
1、救赎总以受苦的方式出现;
2、无论在何种境地,保罗总心存盼望;
3、在他的辩论中关切一位王的得救。
这三方面,如何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不被困扰,靠着主,依然喜乐?
▓ 本文插图选自瑞士画家 菲利克斯·瓦洛东( Félix Vallotton 1865 - 1925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