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2日 | 以风为使者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四篇 1~4节
1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耶和华我的 神啊,你为至大。
你以尊荣威严为衣服,
2披上亮光,如披外袍,
铺张穹苍,如铺幔子,
3在水中立楼阁的栋梁,
用云彩为车辇,
藉着风的翅膀而行,
4以风为使者,
以火焰为仆役,
省思:
值得注意,
圣经中并无颂赞大自然、
只有颂赞造物主的诗篇:
从被造之物
引发出许多赞美神的词句。
对可见之世界的观察,
构成了对不可见之造物主的敬拜。
祷告:
“神啊,祢象风似的无形,
却能见到祢行作一切的果效——
从清凉慰藉的微风,到清除重整的狂飙。
我预备去回应祢对我进行的各方面雕琢:
“神的灵气,吹向我吧。”(Edwin Hatch)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以色列圣殿研究所制作的以弗得。)
《士师记》第8章|耶和华不再出现
第八章出现这样的轨迹——指示基甸的耶和华,如今不再出现了,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所记述的胜过米甸人的几个故事,我们或许能猜得十有八九。
在与米甸人征战中,基甸已经大大得胜,但他仍然要在众人已经疲累的情况下,追赶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
疏割和毗努伊勒人,可能担心基甸不敌米甸人,假如基甸失败了,他们必然受牵连,米甸人不会放过他们。所以,他们不愿意帮助基甸。没想到,基甸成功了!基甸就回来惩戒疏割和毗努伊勒人,凶残地对待他们(7节),用荆棘压过他们身上,好像打谷时用辊子压过谷粒一般,或是将他们放在荆棘上,用打谷的辊子压过他们身上。无论如何,这可能会使受刑的人死亡。我们看到,这个起初在神面前极其谦卑的基甸,报复心极重,在他得势了之后,会心狠手辣的对待反对者。
在8章18至19节里,我们看得更为明白了!他问他的敌人西巴和撒慕拿:“你们在他泊山上所杀的人是什么模样的?”当他们回答说:“像是王子,和你一样!”基甸说:“他们是我们的兄弟”。看来,基甸追杀西巴和撒慕拿,行动背后一直有私心,除了为了耶和华的荣耀外,他一直伺机要报家仇。
后面几件事情再次显出他性格软弱。他在以色列人拥他作王时,一再推却,甚至说耶和华才是管理他们的。可是,他又用行动颠倒耶和华的王权——造了一个以弗得,象征自己的胜利,强调个人的权威。这个以弗得,最终成为以色列的网罗,把百姓引到背道的路上。他有许多妻子,生了七十个儿子,最终这个家在自相残杀中灭绝(9章)。
03
今日默想
基甸是个性复杂的人,刚开始,他因看见上主,就说:“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我觌面看见耶和华的使者。”说明他有相当谦虚的一面,在两次试验中,也显出他的这谨小慎微,看似谦卑的性格。但后来,他对敌人的报复,以及嘴上说他不作以色列的王,而他打造以弗得把它设立在城里。要知道,以弗得只能穿戴在祭司身上。基甸这坏榜样,使他的家庭及全以色列国均受到牵连。
从基甸这人你能认同这样的一个观点吗?自卑的人有时也是相当关注自我的,假如这样的人一旦成功了,这自卑的性格容易变成加倍的害处。那么,你自身有这种性格特征吗?从基甸的例子,比如他在看到耶和华的使者后说的那句话,是不是也同样反映出你自己经常说的“我不行,我不行”!因此,我们不愿意参加教会的服事。这类性格的人,一旦有了成果之后,就很容易践踏别人,而一旦服事没果效,也容易怨声载道。
基甸的故事提醒你,应该对什么保持警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免于这种试探呢?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二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考古学家发掘到的圣殿石碑。上面用希腊文刻着:外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周地域的矮栏。违例者处死,咎由自取。)
《使徒行传》第21章 | 效法耶稣的道路
21章1至16节,记述了保罗在以弗所长老的悲伤中,离开了他们,往耶路撒冷去。路加的记述方式,仿佛是在说,保罗在重复“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的道路”。
返程中,探访了推罗这个不熟悉的教会(4节)——“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受患难而逃散的门徒,(其中有些)走遍各处,一直来到腓尼基(11:9)。
推罗的信徒藉着圣灵,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4节下)。他们离开了推罗后,来到凯撒利亚腓利的家,我们对腓利不陌生,因为他曾在撒玛利亚传福音,曾给埃塞俄比亚太监传福音。如今,他的4个女儿已经继承他的职分。像推罗的信徒一样,亚迦布向保罗预言,将在耶路撒冷遭难。保罗在众人悲伤的劝告下,痛苦地回应——他决意要为福音受捆绑,以此来彰显基督的模样。
17至26节,当保罗到了耶路撒冷之后,受到信徒热情的接待。第二天,见了雅各,他报告了神在外邦人中的工作,雅各他们也重申了耶路撒冷会议对外邦肢体的要求,并一致同意上圣殿去还愿,以示澄清他们并没有践踏律法,以此显明福音与自古以来的信仰之间的延续性。
27至40节,当保罗即将完成有关誓愿的责任时,来自亚细亚的犹太人,看见他在圣殿里,他们较早前看见保罗在城里与特罗非摩在一起(徒20:4),就假设保罗带了外族人到了圣殿,作了污秽的行为。保罗被这群暴民抓住了,就在将要被杀的时候,罗马千夫长带了士兵,来营救了他!因着他会说希腊语,千夫长准许他向百姓说话。
这一章,最起码给我们三方面看见:
1、1至16节,路加如此陈述,是要说明司提反的殉道,和腓利在撒玛利亚的服侍,如今已经大有果效。看来只要福音的种子已经撒下,就会有成果。
2、路加笔下的保罗,是效法耶稣的形象,所走的是要在耶路撒冷受苦的道路。看来,追随耶稣的道路,就是蒙呼召走向死地的道路。
3、耶路撒冷的人因忠诚于自身以为正确的信仰,如同暴民一样对待保罗。看来,他们与忠诚于亚底米女神的以弗所人没有两样,以暴力维持他们自以为的信仰。看来,最高等的宗教,并不能使人变得良善。
思考问题:保罗的耶路撒冷之旅,仿如耶稣的行程。我们的人生之路,是否也需如此规范呢?当然,不是僵化式的。
本文图片选自:圣经综合解读 (cmcbiblerea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