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4日 | 地就丰足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零四篇10-13 节
10 耶和华使泉源涌在山谷,
流在山间,
11 使野地的走兽有水喝,
野驴得解其渴。
12 天上的飞鸟在水旁住宿,
在树枝上啼叫。
13 他从楼阁中浇灌山岭,
因他作为的功效,地就丰足。
省思:
我们所在的环境本身即显示了
神对我们基本需要的预备――
造化的基本结构中即蕴含了供应。
神既是创造的主,
也是满足需要的主。
祷告:
神啊,
我将自己所有的不满足都交给祢。
每有缺乏就促使我去找祢。
我知道祢有办法处理我每一项需求,
使我活得圆满,不致缺乏;
赞美,而不抱怨。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0章|耶弗他出场前奏
对陀拉与睚珥作清单式交代后(1-5节),进入耶弗他这一详单,他的事迹跨幅两章经文(11:1-12:15)。
先有一段较长的序曲(10:6-18),来介绍以色列当时的光景,为耶弗他出场作铺垫。这段序曲仍然是士师记的公式:以色列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迦南诸神,不侍奉耶和华。或许这些偶像崇拜较为直观而有着吸引力,迦南崇拜所带来的感官满足,并所推崇的物质主义,以色列人一旦沾染上,就很难抗拒。
这样,以色列人的境况也就越来越糟糕,拜偶像与受压迫成为他们的主调。导致他们需要面临两重敌人:耶和华与迦南众族。当以色列深受压迫之苦,就哀求耶和华(10节);耶和华就救赎以色列人,将他们从迦南诸族的压迫中救赎出来,而以色列人却忘恩负义。耶和华为此耿耿于怀,不无讽刺地对他们说:“我不再救你们了,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在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11-14节)。
以色列人深感懊悔,愿意担当神的审判(15节),悔改自己的行为,将各样偶像除去,并下决心,专一侍奉耶和华(16节上)。耶和华面对他们的苦难,就心中担忧。如同他们的列祖在旷野时期,因着悖逆而遭到上主的惩戒,而当他们哀求之后,耶和华又回心转意,决定搭救他们。
当亚扪人压境基列,以色列人安营在米斯巴,对峙之时,以色列尚无领袖可以带领他们来对抗亚扪。当然,各支派都有领袖,但他们起不到作用,无法领导百姓。我们从士师记整体状态看来,根本原因可能是这些领袖的属灵状态太糟糕,无法被神使用。
于是,耶弗他登场了。
03
今日默想
神对以色列公然背弃真道的报复就是离弃他们,让他们遭到外邦人的压迫。在祂眼中,对祂的拯救不存感恩的以色列,不再有资格向祂呼求(13节)。不过,对祂子民之呼求的置若罔闻的回应,实际上也是一种考验!通过这种变相审判的方式,来使他们看到——到底谁才能真正救赎他们,好使他们真心悔改。始终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祂也不轻易发怒,当祂面对以色列人有限的回应,依然会出手相救。虽然知道百姓的敬虔不会持久,以前的恶性循环仍然会再次发生。
当我们因以色列人心中的愚顽而责备他们之时,也必须承认自己能够存活到今,乃是因为神的长久忍耐。不过,就以色列人来说,若是不悔改专心寻求神,不除掉那不能拯救他们、无法使他们满足的偶像,始终都要遭到耶和华神的审判。你可以尝试用以色列人这种信仰的轨迹,来描述你的信仰状况吗?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二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23章 | 崇高的囚徒
从二十二章27节看到,保罗完全没必要遭受人生如此厄运,他生来就是罗马人,使千夫长羡慕不已!他如此效法耶稣的“以至高降为卑微”,其目的实在是为了他那些悖逆的同胞,能认识到被他们拒绝的耶稣就是救主。
这一章开头,保罗再次站在以大祭司为首的“审判群众”面前,他刚说话,就被大祭司所吩咐的人侮辱性地抽打。保罗责骂那个指示打他的人(大祭司亚拿尼亚)为伪君子,将遭到神的审判,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违背了犹太律法,在他们尚未证实保罗有任何触犯律法的罪之时,就指示人去打所谓的犯人。但当别人告诉他,指示打他的人是大祭司时,他以半讽刺的口吻回应,说他尚未知道这人就是大祭司——看来他有辱没尊长之罪了。保罗会责骂大祭司是因他的视力很差,看不清左右是哪些人,又因这个审问的会议是千夫长主持的,大祭司一般不会在较中央的位置。
接着,他以复活的主题,引起了撒都该人(祭司的党系)和法利赛人的争论。最后,法利赛人也看不出保罗有什么罪!而那些犹太人不甘罢休,决定将保罗暗杀(12-15节)。当千夫长从保罗的外甥口中得知这些消息,派出重兵470人,护送保罗连夜离开耶路撒冷,前往凯撒利亚。他这个做法主要考量的是:保罗的身份是罗马人,他担心假如保罗有什么闪失的话,他被问责。
这一章我们看到,保罗的遭遇与耶稣被抓时的场景相似:犹太祭司也是在密谋的情形下抓了耶稣,由耶稣身边的弟子犹大领路;保罗的亲人也通风报信,只是与犹大的角色相反。千夫长也与彼拉多相似:他们都知道在手下的囚犯是完全无罪的,千夫长设法营救保罗,而彼拉多却仍然让耶稣无辜的死掉,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个人的民族身份不同!
看来,这个优秀的帝国,生与死的界线完全与良善或邪恶关系不大,乃在于是否属于优等民族中的一分子。这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优胜劣汰呢?另外,犹太人的法庭是邪恶的,他们对待自己人用的竟然是暗杀,离神实在太远了——因凡奉神的名所发动的杀戮,都是邪恶的!
思考问题:保罗在犹太会议中被审问,结果是无罪告终,你如何去体验他效法耶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