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7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7月30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7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民数记》11:16~30(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6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长老和官长的,到我这里来,领他们到会幕前,使他们和你一同站立。
17 我要在那里降临,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
18 又要对百姓说:'你们应当自洁,预备明天吃肉,因为你们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我们在埃及很好。' 这声音达到了耶和华的耳中,所以祂必给你们肉吃。
19 你们不止吃一天、两天、五天、十天、二十天,
20 要吃一个整月,甚至肉从你们鼻孔里喷出来,使你们厌恶了,因为你们厌弃住在你们中间的耶和华,在祂面前哭号说:'我们为何出了埃及呢!' ”
21 摩西对耶和华说:“这与我同住的百姓、步行的男人有六十万,祢还说:'我要把肉给他们,使他们可以吃一个整月。'
22 难道给他们宰了羊群牛群,或是把海中所有的鱼都聚了来,就够他们吃吗?“
23 耶和华对摩西说:”耶和华的膀臂岂是缩短了吗?现在要看我的话向你应验不应验。“
24 摩西出去,将耶和华的话告诉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长老中七十个人来,使他们站在会幕的四围。
25 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对摩西说话,把降与他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灵停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受感说话,以后却没有再说。
26 但有两个人仍在营里,一个名叫伊利达,一个名叫米达。他们本是在那些被录的人中,却没有到会幕那里去。灵停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营里说预言。
27 有个少年人跑来告诉摩西说:“伊利达、米达在营里说预言。”
28 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就是摩西所拣选的一个人,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
29 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祂的灵降在他们身上。”
30 于是,摩西和以色列的长老都回到营里去。
前言 | 危机!
民数记11章记载了神拣选了以色列中的一群长老,协助摩西,处理几十万的群体在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不大:百姓们只是为了食物调料的缺乏,在沙漠里不能吃上河鲜与海鲜(11:6),他们就大发怨言。但这问题导致的后果很严重:上帝放火烧掉了他们的帐棚,甚至,在他们正在享受野味的时候,直接屠杀了他们。
神为了以色列整个群体不致于落入背叛祂,遭祂审判的后果中,祂为摩西找了70位助手,协助摩西来教化百姓,以此杜绝百姓之怨言和贪欲;并使这些领袖能配合祂的工作,因为祂很快就要审判那些发怨言,背叛神的人。我们先来思想经文的本意,并从中来思想基督徒领袖的责任。
一 | 问题
(1-15节)
只要是带领一群人,就很不容易。因每个人除了个性不同之外,还有不同的、甚至自私的利益诉求。包括属于神的百姓,也一样受制于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更何况,很多时候,罪恶掺杂进来,使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变得看起来更加合理化。
在旷野的生活,相当无聊,没有可纵情歌舞的庙会,也没有看一眼就让人肃然起敬的金字塔,只有一望无际的黄沙和灰尘;没有自来水,没有从尼罗河打捞而来的河鲜,甚至连大蒜和盐巴,韭菜和黄瓜等食物也没有,成天就吃吗哪,这种只有淡淡香味、类似薄饼的味道,日复一日已经45天了(参出16:1)。人生不怕受苦,最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个头。
在旷野过着这种修道式的生活,实在乏味。以色列人回忆以前在埃及的生活,那时,他们在法老的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宗教自由,活得没有尊严。这些几百年前从迦南来的“外族人”虽然已经居住在埃及几十代了,严格意义上来讲,完全属于埃及这个超级大国的合法公民。有一天,兴起了一位不喜欢希伯来人的国王,他为了得到一群权贵的支持,发起了颜色革命,进行了种族清洗。这群希伯来人,在生活上怪怪的,喜欢养牛羊、与其它各族人民不合群,他们就首当其冲,更因为他们不敬拜太阳、不敬拜尼罗河及各种生物——类如蛤蟆、苍蝇等神明,所以他们备受排斥、压迫,不再有好日子过了,大部分的人都被当奴隶一般,去修建法老的墓地。
在这种悲苦的情形下,有一位号称得了神谕的摩西,带领他们起义!没想到,这位有着埃及王室生活经验、后来一直在旷野隐居40年的利未人,果然不负众望!在经过与法老10个回合的斗法中,彻底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老打倒,法老实在经不住一个又一个自然和疾病的灾害,最后在他的继承人被屠杀的那个晚上,终于答应了摩西和以色列人的要求,放他们离开埃及!
于是,几十万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开始“长征之路”,一开始,他们完全相信摩西必然带领他们过上自由、丰富的生活,并将建一个全新的大国。
没想到,刚从红海脱险,不再需要担心埃及追兵,到了旷野不久,他们发现,摩西骗了他们。几十万人所到的却是不毛之地,在这里要水没水,要吃的没吃的,出埃及时所带的粮食几乎吃光了。幸好,被逼急的摩西,从他的神那里,求到了食物,每个人只要每天大清早出去,就可拾到一家人每天所需的食物(参出16:4-17-18)。但这个食物是在太单调了,一日三餐就一个口味。
于是,他们大发怨言,要上访!要摩西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
二 | 处理
(16-30节)
摩西十分的痛苦,直接撂挑子,来到耶和华面前,说:带着这么庞大、这么难整的队伍,又不给经费、不给粮草,这活没法干!我凭什么要干?这些人到底是我的哪门亲戚?是我的儿子?需要我来带领他们去你所说的地方?如果上帝你算是仁慈的话,不再苦待我的话,就把我杀了,好过跟这些人在一起。
于是,耶和华采取两方面的行动:先吩咐摩西,要他成立一个70人的代表团,由百姓中的长老和官长组成。上帝要赐给他们圣灵,使他们同享与摩西一样的权柄,处理百姓的怨言。耶和华也在百姓中行动,答应百姓,明天就有肉给他们吃(18-20节)。
对摩西而言,70位领袖来分担他的担子,这个方案可行!但给60万人吃肉,难以想象,加上家属,少说也有150万人。每个人需要的量是半市斤,就要75万斤[1]。这样体量的肉,从哪里来?把他们所有的牛羊都宰杀了,也不够,那只能从海里打捞鱼了,那岂不是笑话吗?
耶和华回应摩西:“等着瞧吧!我的膀臂岂是缩短了吗?”(23节)意思是:你太小瞧我了!这点本事我都没有吗?为了激发摩西的想象力,使他不被眼前的现实压倒!耶和华很快就从云中降临,将圣灵赐给在会幕的70位领袖。这些长老与官长,果然获得了权柄,受圣灵的感动说出预言(25、26节);就连没有及时来到会幕的伊利达和米达(26-28节),也获得这一恩赐。
通过此事,摩西对耶和华心服口服。当约书亚对这两个人(伊利达和米达)不满,认为他们不顺服摩西的权柄,而摩西却认为,这两个也和68位一样,获得了耶和华的授权。这70位领袖所说的预言,应该是与解决摩西的压力、并处置那些悖逆的百姓有关。因此摩西得了安慰,也信服了耶和华。
果然,耶和华的审判旋即来临。黑压压的鹌鹑,落在营外,这个与不洁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这群悖逆的人,抓了宰来吃,刚吃上一口肉!上帝迅速击杀他们,使他们死得毫无尊严(31-34节)。
回应 | 关于领袖的两方面思考
1、要看到百姓的问题——得自由了,怨言就来了!
以色列获自由后就发怨言,这表现是人类的通病,确实要引以为戒。一个俄罗斯的犹太人在苏时期获得批准,移民到以色列,记者问他:“在俄罗斯生活得怎么样?” 他说:“我没什么抱怨的!”
“俄罗斯居住条件如何?”“我没什么可抱怨的。”
“工作环境好吗?”“我没什么好抱怨的!”
记者有点火了:“那你为什么要移民?”“因为在以色列我可以抱怨!”
人就这么奇怪,在被压制的环境,不会抱怨,生活好了,怨言多了。你看,我们以前聚会的地方,条件很差,冬天冻死了!夏天热死了,但没有人抱怨,该聚会还是聚会,甚至没人打瞌睡(那么冷怎么睡得着?)如今,条件好了,有人嫌冷,有人嫌热,还有人嫌空气不好,连打瞌睡,也理由多多!想起在80-90年代,很难有机会听人解释圣经,传讲神的话语,连圣经都很难获得,想起那时代的人是多么渴慕圣道。今天,到处都有机会获得信仰的信息。但今天的人,很少会珍惜。我们在没信主时,生病了、失业了,没钱了,被人欺负了!没什么怨言,信主了,神救了你!来到教会了,人得自由了,怨言也就多了!“为什么信主了还那么多事!”
这是领袖们需要知道的问题:百姓会为着一些实际的生活小问题而失节,以致悖逆上帝。这些百姓对法老不会发怨言,只会呻吟(出1章)。人成为了上帝的百姓后,有人服事他们了,反而他们嫌没服侍好,越是被人服事,就越多怨言,越被人服事好,就越多抱怨。以色列人从为奴之家出来,现在自由了,可以抱怨了!其实,以色列人在埃及时,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好的生活,他们自由了,就完全忘记当时的苦难,忘记他们被法老灭族的事情,忘记他们哀求耶和华拯救的事实(出1:16,2:23-25)。其实生活上的问题是可以向神祈求,但不是用怨言的方式,也不能以污告摩西的方式。人性的悖逆,是领袖应该知道的。
2、要领会上帝的心意——尤其是上帝审判的决心
第二,作为领袖,关键要知道上帝的心意,负责任地将上帝的旨意,以警示性的话语宣讲出来,约束、警告甚至审判那群发怨言、贪婪的百姓。哪怕这个警告是关于百姓死亡的信息!我们看到,这70位领袖,所说的预言,多半是警告和审判的话语,面对百姓的怨言,上主都会满足他们,但如今这些长老和官长们,要明白祂的心意,使以色列人能听到神的警告,免得被上主击杀。可惜的是:这些百姓没有安分下来,结果被杀!
回应 | 领袖的素质
从今天的经文,我们可以发展出,属神领袖的三个特质,适合于所有参与各项服侍的肢体:
1、分担的心态
作为教会的领袖,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素质就是:成为别人的分担者,使别人(或上司、或教会的领袖)可以减轻点担子,促使他更为专心地服事上帝;使传道人可以专一的研究圣经,宣讲上帝的话语[1]。
2、说预言的责任
如前面所言,长老们说预言,就如同以神的话语来警告当时的百姓,作为今日的领袖,一样需要有这种智慧:了解如今社会和神百姓的问题,并以不讨好人、甚至要得罪人的勇气,也即是先知般警示性的言语说话。
1978年,被称为俄罗斯良心的、流亡到美国的索尔仁尼琴,在哈佛演讲时,批判资本主义,就像批判极权的斯大林主义一样。他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还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他说:西方已经失去了公民的勇气,也许是因为它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以墨守成规(即按程式)的方式,将自己组织起来,专注于更多的权利与自由,而不是责任和目的。他说:西方最终得到了人权,甚至是过量的,可是人对于神与社会的责任感却越来越弱。
可惜的是,美国人听不懂索尔仁尼琴的话,俄罗斯人也听不懂!这两个以宗教立国的国家,变得十分世俗化,而他们会如此世俗化,并不是在完全脱离宗教的时候,却是在他们一直说自己有宗教的时候。教会,耶稣基督的社会——也有陷入世俗的危险,而且就在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在她对圣职人员(教会领袖)的理解。教会领袖会将以管理才干、战略计划、“领袖”课程、成功学、治疗技术等等,作为牧养的要素吗?可惜的是,神学院也纷纷效法,争相赶上,神学素质严重下降;而工商管理、心灵咨商的能力却不断加强。神学已经流亡异乡,教会对上帝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信仰变得也越来越以自我满足为导向。
今天太需要说预言的恩赐:说出神的百姓的身份——需要聆听上帝话语的身份,而不是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的言语;我们太需要勇敢的领袖,说出对上帝与百姓需要尽责任的话语,责备他们任意妄为之事,宣告必遭上帝审判;这些先知般的工人,其职责的关键是:要忠诚宣讲上帝的话语,也要求百姓有责任忠于神。
保罗对提摩太讲:“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告诉我们,凡是主的工人,他应该有职业操守——竭力追求;讨神喜悦;按照正意分解圣经。如同商人,你不懂商业之道,作什么商人?不懂圣经,做什么工人?如今,人能按正意分解圣经,必须刻苦钻研,养成良好的训练。想靠自己灵光一现的侥幸心理,肯定是不可行的。他必须费尽心思钻研圣经,以及了解当今百姓的问题,并勇敢说出来!这样看来,一个优秀的属灵领袖,平常要尽力地教导神的话语,带领神的百姓遵从神的话语,走在正路上;而碰到神的百姓对神不忠,要责备他们,使他们迷途知返,免得他们被上帝遗弃或被祂审判。
3、看到教会面临的危机
作为教会的领袖,要嗅觉灵敏,能够扑捉到教会有可能面临的危机。我记起五年前,香港崇基神学院的院长邢福增,针对当时的移民潮,开了一个讲座,他结合以色列被掳与归回而产生的身份思考,来探讨作为香港的基督徒,在面对政策的改变,有可能带来各样危机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思考自己的身份?教会应该如何自处?
邢福增是“时代的先知”,他说:以色列人在巴比伦被奴役时,先知时刻提醒他们,他们属于“选民”——是有别于当时主流社会人群的“小众”,他们不要随大流,需要保留耶和华拣选他们的独特身份,好好在巴比伦生活。而当他们从巴比伦归回巴勒斯坦时,那时的先知,告诉他们,他们属于百姓中的“余民”或“遗民”,他们要在这里重建信仰、社会和家庭生活。看来,无论是“选民”,还是“遗民”或“余民”,都不是以地理和国家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一种心态。作香港人也好,英国人也好,大陆人也好,都不能高过“基督徒”的身份,这作为上帝选民和遗民的身份,因为这些都不是基督徒身份的核心。所以,他劝在香港的基督徒,也不一定需要作“移民”,而是需要以“余民”或“遗民”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身份。
看来,无论在哪里的基督徒,不需要过分关注政策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对于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作为公民和基督徒的良心,去回应去参与,但不能作暴民,也不能用其他国家看似更优越的公民身份,来定义自己或他人,而产生某种幸福感和优越感,而是需要像邢福增所说的,以“选民”、“余民”或“遗民”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身份,并在自己所在的地方见证主。
我认为教会面临着的三个较长期的危机:
A 教会长期面临世俗化、全球化、国家主义等挑战,在国内尤其需要面临外界(你们懂的!)的高压。在这些压力下,基督徒容易身份迷失。所以,教会的领袖,要教导信徒以“选民”、“遗民”或“余民”的心态,生存下去。需要清醒地认识:教会如同被掳于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可能长期在“被掳”的状态[2]。我们要像在巴比伦的以色列先知,教导百姓安心活在“被掳之地”,但不可与当地人活得一样。
B 教会面临疫情后带来的经济衰败、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人心涣散,对神少了忠诚。教会领袖可从以色列先知针对“选民”、“余民”或“遗民”所作的教导中,吸收营养,在这个艰难的地方,忠于神,忠于职守,带领信徒度过危机。
C 全职传道人严重缺乏的危机,因为教会所面对的外界环境,和教会自身对传道人缺乏该有的重视,以及一直以来对建制的反对,国内的传道人严重缺乏。我们需要努力改变教会的生态,并为此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
最后,你觉得,我们的教会面临着哪些危机?尤其是当下的。晚上你回去,自己想想,或与其他肢体一起来讨论。愿你关心教会的存亡,使教会能活在主的旨意中。
[1] 这75万斤的肉,堆积成等于长、宽100米,高38米的小山堆。相当于13层楼高、有着4个单元的现代建筑。
[2] 有些教会每年会安排牧师到别的地方,休息一至两个月,届时,同工们承担起牧师在时的宣讲,探访和团契的责任,这样就使牧师在1-2个月内无须操心教会的事情。这是国内的教会需要效法和学习的。在一次针对年轻传道人服侍的会议中,一位院长兼牧者的劝勉大家说:他作为有20多年在国内城市牧会的传道人,劝勉大部分的年轻传道人两点:1、要给自己多留点时间,因为国内的教会,几乎没有安排传道人休息的机制(比如7年会给传道人安排一年安息年,这在国外的大部分教会都有)。如果你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时间好好祷告和研究圣经和神学,久而久之,你必然枯干!很难作长期和有效的服侍。就现今的情况,别说在国内,就港台,既不完全统计,牧师因着各种原因辞职的人数,每年不会低于20-30%左右。2、尽量找别的教会的姐妹或不信主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有可能的话,与他们分享压力和痛苦。但不要找别的教会的牧者,因为其它教会的牧者,平时就很忙,根本无法帮到你。
[3] 美国旧约学者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将第六世纪的被掳于巴比伦的犹太人所处的光景,与二十一世纪活在美国的基督徒处境作了对比。他剖析了巴比伦帝国和美国两个霸权势力的相似性。他呼吁美国基督徒要向被掳的犹太人学习,看看他们如何在帝国中挣扎,而持守作为被上帝拣选之民的身份。转引陈婉蓉:<本土香港——谁想像的共同体?>https://www.books4you.com.hk/72/pages/page12.html。
代祷事项:
1、为中国教会祷告,在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内部也忽视传道人的情况下,求主兴起愿意为主受苦,坚守阵地的工人。也使众肢体能长期为教会工人祷告,并能善待主的仆人。
2、为教会众肢体祷告,帮助我们在认清现在形势下,更坚定我们基督徒作为“选民”身份,知道无论何种环境,神都与我们同在。我们要在此地作“余民”,对主忠心,见证主的荣耀。
▓ 正文题图及文中插图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