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3圣灵降临期 9 | 圣灵与创造(2)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646天前 | 35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3圣灵降临期 9 | 圣灵与创造(2)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7月23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7月23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7月23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出埃及记》31:1~11(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2 “看哪,犹大支派中,户珥的孙子、乌利的儿子比撒列,我已经提他的名召他。 

3 我也以我的灵充满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聪明,有知识,能做各样的工, 

4 能想出巧工,用金、银、铜制造各物, 

5 又能刻宝石,可以镶嵌,能雕刻木头,能做各样的工。 

6 我分派但支派中亚希撒抹的儿子亚何利亚伯与他同工。凡心里有智慧的,我更使他们有智慧,能做我一切所吩咐的, 

7 就是会幕和法柜,并其上的施恩座,与会幕中一切的器具, 

8 桌子和桌子的器具,精金的灯台和灯台的一切器具并香坛, 

9 燔祭坛和坛的一切器具,并洗濯盆与盆座, 

10 精工做的礼服,和祭司亚伦并他儿子用以供祭司职分的圣衣, 

11 膏油和为圣所用馨香的香料。他们都要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去做。”

2023年圣灵降临期 9 | 圣灵与创造(二)

《出埃及记》31:1~11(参35:30~35)


前言 | 圣俗二分


唐代有一种瓷器,叫做淄素,是僧人所用的,这种内白外黑的器皿,是用来说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内部白色,象征着芸芸众生的凡俗世界外部黑色,象征着佛家圣洁的精神世界



这种圣俗完全隔离的二分思想,也出现在许多基督徒身上。这种普遍的、危险的思维模式,以为神赐人圣灵,主要是为了让人服事教会,将凡属于教会的工作,或基督教机构里的,赋予神圣化,认为都是圣灵恩赐的作为。


而在社会、家庭的工作则是属世的,这些工作不需要神的恩赐,完全属于个人的能力所发挥的范畴,也属于自我的场所,更无需向神负责。


这样导致工作或个人生活缺乏神圣目的和终极目标,工作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途径,一旦工作不如意,将会成为奴役自己的东西,对工作也缺乏积极性和价值感。甚至有些人,就会投向教会,以为来教会的工作就会找到价值和成就。


尽管社会上的工作和教会里的服侍,不能等同,很多时候,就从本质而言,教会的服侍,应该优于在社会上的工作;我们不能把在公司的工作等同于主日的敬拜,虽然有不少的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也有些人确实用工作和游玩取代了主日的敬拜。


但这不等于,社会上的工作就完全与教会的服侍分离,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带着敬拜主、贡献自己的才干(或恩赐)的思维,来看待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既需要接受工作与服侍的区别,侍奉优于工作。但不等于工作完全属于世俗,完全由自我掌控。反而,应该将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侍奉神的机会,并通过工作服侍他人,这以神为中心的工作观,既不会夸大工作的价值,也不会贬低工作的意义。


我们在出埃及记三十一章1至11节(参35:30-35)这段叙事中看到,比撒列与亚何利亚伯,这两位建造会幕的工程师,所从事的看似较“世俗”的工作,虽不属于救赎的范围,却能与神的创造性工作关联,并也能与以色列人敬拜独一神的目的相连。所以,与摩西和亚伦的工作一样,被赋予神圣。


比撒列与亚何利亚伯的工作,可类比我们今天教会之外的,在社会上、家庭里的工作。故此,我们从中来思想对我们今天工作的启发。


一 | 呼召

(1~2节)


首先,我们看到,比撒列与亚何利亚伯的工作是出自于耶和华的呼召。不过,不是直接从神而来的,而是从摩西而来的,是耶和华晓谕摩西,叫摩西去找比撒列。


耶和华对摩西说:祂呼召了比撒列,也就是说:比撒列被安排建造会幕和制造其中物件的工作,其性质与通过摩西赐下十诫是一样的,都出于耶和华的“晓谕”;祂的话语是神圣的,那些在会幕里的物品也是神圣的[1]。摩西的服侍是崇高的,比撒列的工作也是崇高的,两者都不可轻视,因为都出于神的呼召。


所以,我们不能轻看受造物,正如阿奎那说:贬损受造物的完美,就是贬损造物主力量的完美(神学大全,驳异大全);也不能轻视手头上的工作。不过,我们需要更谦卑的来看待这个呼召。毕竟,比撒列的呼召是通过摩西的,也就是说:比撒列所作的工作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委身在神圣话语的传达者——摩西的手下,他的工作不能独立成为意义,必须顺服在摩西的权柄下,并与摩西所领受的使命,就是为以色列人建造一个敬拜的核心相一致,否则,他和他的工作的价值,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我们每个(基督徒)都是出于神的呼召,因呼召我们的是圣者,我们因之也变得神圣,我们所作所为就具有神圣之可能。包括普通的工作,也出于神的呼召,也都有神圣之可能。但新教徒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从个人性地来看与神的关系,和个人工作的意义。这方面与比撒列的呼召显然不同,他从摩西那里领受从神而来的呼召,不从自我的角度来理解自我的呼召。


在这里给我们启发:必须从群体来理解我们与神的关系,和我们的呼召,包括我们工作的意义。就好像比撒列是从摩西那里得到呼召,也是为了以色列群体的益处,他也因此拥有一切的智慧和工作能力。今天的我们,假如能够以教会的思维来看待自己,及自己的工作,会发生什么改变呢?我们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呢?我们可能就不会将工作,当作是一种奴役、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办法;平凡工作变为神圣,就成为可能。


二 | 充满

(3~5节)


耶和华说:比撒列具有智慧、聪明、有知识;这等于我们说的有头脑、有思想、有创意、有分析能力……。这些都属于左脑!比撒列也有能力,能作各样的工,能想出巧工,用手制造各种有形象的艺术品,这些属于右脑的。也就是说:比撒列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相当出色;这些左脑的智慧和右脑的能力,都是出于圣灵的充满。圣灵的充满,既包括了左脑的思辨和分析智慧,也包括右脑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现在的教会对圣灵的充满,普遍认识有偏差:认为出自右脑的才是出于神的,而分析能力、思考的能力则是属人的。而这里给我们一个平衡的看见:左右脑都是出于神的;分析能力不会减损圣灵的充满,动手能力也不会伤及左脑。


属灵恩赐也可用在我们所有的工作场合,我们不但在教会侍奉和敬拜的时候会被圣灵充满,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被圣灵充满,就好像司提反,他既在向那些悖逆的以色列人讲道的时候,被圣灵充满,也在帮教会管饭食的时候,被圣灵充满。


不过,在日常事务中,具有的聪明智慧,假如要与神圣之事连接在一起的话,必须顺服在圣灵的带领下,才有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智慧都是神圣的,必须在圣灵充满之下,神圣才有可能产生;自我为中心、以私利和个人欲望为导向的“聪明智慧”,不具有圣灵的能力。比如,保罗就否定希腊人所求的智慧,具有神圣性,他也不认可哥林多人所拥有的智慧,出自于圣灵(参林前1:2,226,2:18),他认为真智慧必须与“基督和祂的十字架”挂钩(参2:6-14)。也就是说:在发挥智慧与聪明之时,必须与神及祂的旨意相连,才有可能成为神圣。


基督徒所拥有的“聪明智慧”,不会自动成为神圣,必须在圣灵的充满和带领下才行,而得到圣灵的充满和带领,必须是在顺服的前提下,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祷告,需要交托给主,为主所用,所交托的不但是自己的心态,也是自己的聪明才智,那我们所拥有的才能,才有成为神圣的可能。


三 | 分派

(6~11节)


比撒列的左右脑被圣灵充满,具有智慧与能力,去设计、去制作会幕及里面一切的物件,如同上帝需要亚当与祂同工,来完成祂的创世奇功。不过,即使如此,他一个人也无法完成这项伟大工程,他需要助手,才能完成使命。耶和华也就分派亚何利亚伯帮助他,来体现祂自己作工的模式:一种合约式的。



有些基督徒为了表达神的伟大,误解了神作工的那种“合作”精神,或者误解一些经文的意思——比如,独行奇事的耶和华,就误以为神是独断专行的,其实神作事情都是合作而成的,比如:造人这件奇工,神就以合作的方式完成的,神说:要按我们的形象和样式造成。尽管对“我们”这个词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认为这是在表达三位一体,有人认为这里是表达神在对天使说活。无论你接受何种解释,必须承认的是,神是在对“众数”说话,而不是在自说自话,表明祂造人的工程是在合作中完成的。


包括在治理全地这件事情上,神也没有独自去做,反而,祂委托亚当去管理(参创1:26),并且为亚当创造了配偶,好使他能完成神的呼召和委托。看来,这世界无论在道德界还是在宇宙中,最后臻于完美,是神与人合作才达成的。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神是独断专行作事的,这种误解往往会影响自己工作和侍奉的态度:要不过分依赖别人,而缺乏主动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要不过分特立孤行,认为自己的事情完全属于自己,与别人无关;很少与人合作,也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比撒列在接受亚何利亚伯帮助的时候,并不会减损他的能力。


今天,唯我独尊的文化,不利于我们对圣灵充满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不太重视与人合作的价值,不认为与人合作也是神的“恩赐”;神分派亚何利亚伯和其他人,协助比撒列也是出于祂的赐给(参6节)。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应该更多地提醒我们:圣灵的充满更多的是要我们与人合作与分享(当然不是利用别人成就自我的目标)。因为没有一样工作,是我们可以独立、而不需要别人帮助之下可以完成的。


比撒列与亚何利亚伯去完成神的吩咐:主要是为了使敬拜的会幕趋于完美,可以使主安居其中,这也就是这段“工作的叙事”之后,紧接的就是安息日叙事的原因。工作不可与敬拜分离,我们的智慧与能力,也不可离开被救赎的需要,工作的神学,要与敬拜的神学相连。


今天,当我们在强调基督徒的工作的同时,需要看到:神创造我们,给我们工作,并通过各样的工作,使我们忠于祂的呼召,去治理、去祝福、去医治、去饶恕这个世界;去改造和更新这个世界的文化,以致完成神的托付。


回应 | 工作的目的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一条,问:人主要目的是什么?答:主要目的是为了荣耀神,永远以祂为乐。


这个信条也可以用来探讨工作的意义。今天,无论我们是在工商界,还是在家作主妇,或者在政府工作,医疗单位、教育部门、艺术行业、广告界。其实这些工作都是创造性的行为,都能给神带来荣耀。如同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参35:30-35节),成为神的伙伴,与神一起做事。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喜欢,用自己的脑与手工作,也可以将上主的创造性反应出来。


有个老师开了一门“属灵处世学”,上课的第一个晚上,学生们自我介绍,其中有位女士说:我只是个“美发师”。当她下课时,对自己及自己在这个世界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她说:我把每个人都变漂亮了,而且还做了很多心理辅导。


圣灵给我们恩赐,不但让我们在教会去敬拜主,服事别人,也使我们在一餐饭、一项交易、一个工作中得到力量,使我们作美善的事。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祷告祈求被圣灵充满,使我们有智慧和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能反应上主的创造和救赎。


不过,今天对基督徒的挑战就是,工作有时会成为信仰的辖制。社会的主流声音,尤其是那些经济学家会说:人类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才会快乐,不管是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都要不断的积攒财富,不停地消费,才是成功的。这种价值观和财富观,势必导致人们会将工作当成是赚取更多财富的途径。基督徒在这种压力下生活,确实很难体会、也很难去实践工作的中心意义是为了荣耀神。


所以,我们反思下这种财富观和工作观是很有意义的,必须看到鼓吹经济是一切基础的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其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你看,大型SHOPPINGMALL,是人们的教堂;各种产品的广告,就像福音单张一样散发在各处;为产品做广告的明星就是宣教士;而那些商业巨贾就像是教皇或主教,掌控着市场的命脉。在礼拜六或礼拜天,大搞特搞的促销活动,就像是培灵会,带给人无数的刺激和满足。


这种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宗旨,很值得我们怀疑。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种信念是对的?为了使我们也能配得上“发展”,而不加选择地疯狂工作?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把小组服侍、团契生活、主日崇拜等都放下,把上帝也搁置,反而去迁就工作之神。我们为什么不说:家庭、教会、恩慈、忍耐、服侍、受苦等才是硬道理?


当然,圣经并没有反对经济发展,也没有贬低工作的价值。但经济的增长和工作的成就,不是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敬拜神、荣耀祂,并永远以祂为乐。当我们工作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物质成长的时候,我们的属灵生命必然会停滞不前,甚至死亡。那么,这种“经济增长”的思维会占据我们生命的主导地位吗?“薪水”是我们找工作的最主要的考量吗?还是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考虑,这工作会使我更好的荣耀主吗?你看,今天的人都不敢生孩子,怕养不起,怕麻烦。基督徒也会这样吗?是不是因为效法世界的价值标准——用功利的角度,来决定孩子的前途,而不是考虑主的旨意?因为生育本身就是一个效法上帝创造、最美善的工作。如果我们不愿意生,是什么原因主导了呢?会因为受“物质享受”这种人生逻辑的影响吗?


教会在这种功利化的世界里,充满着试探,容易使我们随波逐流,会把教会当成是一个“企业”。在过去的20-30年,从美国到韩国、台湾、香港,甚至到大陆,大部分的信徒,都被人数众多的教会吸引,认为这种几千上万,甚至拥有十多万信众的教会,就是成功的教会。


我有时也掉到这样的试探里,当我听到一些教会增长相当的快,心里不舒服,尤其是当我更为深入了解这样的教会时,发现那样的教会主要靠活动,或牧者的魅力和影响力;而讲道与圣经的教导显然十分的平庸,我更是心生嫉妒。当我仔细反省,发现自己也按照经济学的方法,来看自己的侍奉和工作。其实,教会真正的复兴与人数不一定相关,上帝所在乎的是生命的成熟——这个人是愿意远离罪恶,愿意更多地为上帝和别人付出?这种成熟度是没有办法量化的。我最近读了威廉韦利蒙的书,他说他所牧养的教会,其中的成员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心里感到安慰,这么出色的主教,他的工作也不能用数量来衡量。


最后,用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来共勉:



“我亲爱的孩子们,若没有受苦,我们的工作就只是社会工作,虽是良善且有所助益,却不会是耶稣基督的工作,不是救赎的一部分。耶稣想要藉着分享我们的生命、孤独、痛苦和死亡,来帮助我们。


这一切祂都担在自己身上,并在最黑暗的夜里背负着。唯有藉着与我们成为一体,祂才能拯救我们。我们也被容允做同样的事。那穷苦人们的绝望,不只是物质上的贫穷,也包括灵里的困乏,必须被救赎,而我们也必须在其中有分;当你觉得如此行很困难时,就这样祷告——“我愿意活在这个远离神、背离耶稣之光如此遥远的世界,并帮助他们——背起他们部分的痛苦”[2]



[1] 阿奎那所说的:贬损受造物的完美,就是贬损造物主力量的完美(神学大全,驳异大全),也恰好陈述了这一神学观点。


[2] 转引自柯罗奇著,郑淳怡译:《创造与文化》(台湾:校园,2016),页331。



代祷事项:


1. 为教会祷告,帮助教会讲台认真传讲真理,唯有真理能改变、修正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工作中,生活中逆世界潮流而行,才能抵抗每天的世俗文化对我们的侵蚀,行在真理中,为荣耀神而活。


2. 为每位肢体祷告,愿我们明白自己所有的才干都是神所赐,并将这一切献上成为神圣,在教会中、在工作岗位上,在家庭里都成为服事别人的人,将神的爱与饶恕带给这个世界,使人得到医治。

         



▓ 正文题图及文中插图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