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3年7月23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646天前 | 398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愿海澎湃
2. 每日经文 | 书22章-河东支派建祭坛
3. 今日默想 | 忠心的见证
4. 每日加量 | 徒11章-改变一切的福音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23日 | 愿海澎湃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八篇 


1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

   因为他行过奇妙的事,

   他的右手和圣臂施行救恩。

2 耶和华发明了他的救恩,

   在列邦人眼前显出公义。

3 记念他向以色列家所发的慈爱,

   所凭的信实。

   地的四极都看见我们 神的救恩。

4 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欢乐,

   要发起大声,欢呼歌颂。

5 要用琴歌颂耶和华,

   用琴和诗歌的声音歌颂他。

6 用号和角声,

   在大君王耶和华面前欢呼。

7 愿海和其中所充满的澎湃;

   世界和住在其间的也要发声。

8 愿大水拍手,

   愿诸山在耶和华面前一同欢呼。

9 因为他来要审判遍地,

   他要按公义审判世界,

   按公正审判万民。

 

省思:

救恩,既将神的圆满

完全引入我们的生命,

也在我们里面开辟了一个

全面回应的颂赞空间。

万物万灵都加入颂唱:

人类的歌声、乐器的旋律,

还有自然界的万籁。

 

祷告:

我的神,我的王,

鸟鸣、海啸

都应和我对祢的赞美。

不是我一个因感恩而独唱,

众生灵都雷鸣般地发出感恩,

我亦有幸共襄盛举。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书亚记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约书亚进迦南后在以巴路山所建的祭坛(申二十七5;书八30),既没有用「凿成的石头」(出二十25),也没有用「台阶」(出二十26)。河东两个半支派在约旦河边照「耶和华坛的样式」(书二十二28)的坛,可能就是这个样式。


《约书亚记》第22章|河东支派建祭坛

 

 

22至24章,以宗教忠诚的主题作结,涉及到三大内容:1)对约旦河东支派建祭坛的回应(22章);2)约书亚告别百姓(23章);3)在示剑更新盟约(24章)。


征服迦南的工作基本已经完成,约书亚肯定了约旦河东的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忠心,在告诫了他们要继续聆听示玛:“要爱雅威你们的神……尽心、尽性事奉祂”之后,他祝福他们,就让他们离开,回到河东,安居乐业了(1-6节)。


但两个半支派的人,在渡约旦河之前,在河西筑了一个十分壮观的祭坛。这引起了其他支派的极大警惕,以为两个半支派要谋反。九个半支派决心再次圣战,要制止河东各支派的破坏行动。因从以往的教训中使他们看到,假如那两个半支派祭拜别的神明,将导致全以色列受罚。


河西各支派,以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为代表,组成一个由十个支派代表所组成的巡视组,前去调查。


九个半支派的人担心,约旦河东的支派所盖的坛是要向别神献祭。他们以他们从前悖逆的罪为例,劝导约旦河东的人,不要走祖先在巴力毗珥和亚干的老路(书7)。这两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阴影,导致神的审判临到,使整个国家面临毁灭的威胁。巡视组再度声明,他们所关心的是全国的信仰是否被破坏,以致遭到神的审判,同时,他们提出解决措施——约旦河东两个半支派可以到河西来得地业,(19节),以免造成宗教的混乱,他们可以与河西的众支派一同在神所指定的地方敬拜。


河东两个半支派做出辩解,声明他们绝对无意在这坛上敬拜别神,他们以一段认信的告白开始,反复称“雅威是最伟大的神”。


调查员接受他们的解释,非尼哈宣布被控诉者无罪,确认他们并没有向雅威犯罪,也就撤销了16节的指控,并将坛取名为“在我们中间证明雅威是上主”(34节)。



03

今日默想


这段看似分裂和背道的叙事,令人担心,不过,最终以完美和合一收官。以色列再一次渡过了可能遭到分裂的难关,那个“制造危机”的坛,也成为忠心的见证。


不过,这段叙述始终在提醒——以色列全体时常有背道与分裂的危机。而化解这一危机的重点就在于——无论是河东,还是河西,他们都需要建立——相同的祭坛!意味着需要秉持相同的信仰传承,使河东河西之民的后代都能知道——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一致的——都是在敬拜同一位神。


今天,我们会以什么行为(或证据)向子孙显明你倚靠神,并叫他们想起祂所行的大事呢?你有花时间建立一些传统,可以帮助子孙持守独一神的信仰?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11章 | 改变一切的福音


克服种族隔离的宣教,是一个革新、并不轻省的行动。路加每次都指出,这种革新都有上主的旨意、圣灵的声音、天使的出现、异象的赋予,及对圣经全新的解释,这一系列综合的体现。这一章,可以从四方面来思想:


第一、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需改变固有的观点。因上主是改变的上主,祂要求教会及时改变,尽管这一改变的过程缓慢——因为人性抗拒开放与改变。传统固然没有错,但有时无需重复传统,“传统主义”往往会变成偶像。


比如加尔文主义认为:人的得救完全来自神的主权;而阿民念主义则坚持:救恩仰仗于人的责任。从敌对者扫罗归信的例子看来,救恩完全出于神的主权!而哥尼流的蒙恩则显明,人的敬虔和善行,也是促成他获救的原因。看来,人的得救,两种可能都有!加尔文主义者与反对派都需要悔改——改变成见,他们的传统有可能变成偶像!


其二、多种族合一的新群体。新的团体包括土生土长的犹太人、希腊化的犹太人、犹太化的外邦人,还有的就是彻底的外邦人。路加有步骤地将宣教议程展开,认为这完全是圣灵的作为,这也是11章1至18节,彼得复述哥尼流家中见证的原因。11章19至30节,则介绍了完全属于外邦人的安提阿,也进入神的国度,与耶路撒冷教会共济患难(27-30节)。而这些宣教的作为,对耶稣的门徒而言,并不是另立炉灶,而是神百姓的更新、恢复,并继承了圣经的应许。


其三,民族的界限在圣灵里被打破了。向希腊人传福音的,不是犹太门徒,而是塞浦路斯人和古利奈人。看来,民族界限已不再重要,这些“外人”也成为教会中重要的角色,因着福音的改变,他们的眼光与开放程度非同一般,从接纳犹太人扫罗(保罗)就可以看出。


最后,福音具有化敌为友的能力。路加花了大篇幅叙述扫罗的归信,目的是要显明:福音具有化敌为友的能力,任何上主的敌人,都可以被转化为上主的友人。同时也暴露出,在犹太教传统中那么优秀的扫罗,都顽强抗拒上主,充满暴力。安提阿教会委托巴拿巴与保罗,将捐款送给耶路撒冷的弟兄,这不但是周济的问题,也有生命连结的意义——犹太人与外邦人在基督里已经是兄弟的关系。令我们特别感恩的就是,做这伟大工作的人,就是原来的逼迫者,如今,这位敌对者,已成为祝福者、宣教者。


思考问题


从这章让我们看到,在圣灵的世界中,凡事均有可能发生,而我们要随时开放自己。你会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