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8日 | 我们要欢呼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五篇 1~5节
1 来啊,我们要向耶和华歌唱,
向拯救我们的磐石欢呼。
2 我们要来感谢他,用诗歌向他欢呼。
3 因耶和华为大 神,为大王,超乎万神之上。
4 地的深处在他手中,山的高峰也属他。
5 海洋属他,是他造的;旱地也是他手造成的。
省思:
神作为神,
理当受到敬拜。
祂令人敬畏的权能,
使我们不得不敬拜;
祂美善的旨意,
使我们必定欢然敬拜。
祷告:
神啊,
我颂赞祢伟大的名。
我每唱一首歌,
称颂祢的能力、大爱、恩典、荣耀,
就有再唱新歌的新发现。
一切颂赞都归于圣父、圣子和圣灵。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书亚记 第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书亚记》第15章|犹大的分地
十五章记述了分给犹大支派的土地,先论及境界(1-12节),其次交代如何取得希伯仑和底璧(13-19节),然后按所罗门时代的分区,将南地(21-32节)、高原(33-47节)、山地(48-60节)和旷野至死海边(61-62节)的城名列出;末了,谈及耶路撒冷在当日的情况(63节)[1]。
1、四围的交界(1-12节)
第1节,简述犹大支派按宗族所得之地的概况,透过拈阄之法,表明他们所获得的,不是巧取豪夺而来,乃是来自上主的应许。之后,交代四周的边界:
南界(1下-4节),自死海南端向西南,到以东的交界,顺着寻的旷野朝南,绕过加低斯巴尼亚而往西北,沿埃及小河到地中海。这里的以东,是以扫的后裔所居之地。寻的旷野,属于巴兰旷野的一个区域,主要地点就是以色列人漂泊期间生活最长的地方——加低斯巴尼亚旷野。
东界(5节上),自死海南边北上至约旦河口。
北界(5下-11节),自死海约旦河接口处,沿便雅悯边界往西,在耶琳山北边转西南,绕经非利士人之边境出地中海。
西界(12节)以地中海和靠近地中海之地为界。
2、迦勒的分地(13-19节)
13至19节,再述迦勒所得的分地,迦勒赶出的三个亚衲族:示筛、亚希幔、挞买。约书亚从犹大的地业中,奖赏给迦勒一块地。
3、犹大的城邑(20-63节)
20至63节是犹大支派按宗族所得的产业:
1)南部地区:尽南边与以东相近之地,共二十九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20-32节)。
2)高原地区:共有的城邑,以“十四座(33-36节)……十六座(37-41节)……九座(42-44节)”,及相应的村庄来记述。
3)山地的城,也以同样的方式来记述:“十一座(48-51节),……九座(52-54节),……十座(55-57节),……六座(58-59节),……两座(60节)”,以及相应属城的村庄。
4)旷野至死海边的城邑,共六座城(61-62节),还有属城的村庄。
63节是一句附录,说明当日耶路撒冷的情景:显然,犹大支派分得之地的清单,不是当时的实录,乃是经过后期修订、增补在内的文本。
[1] 从这段文本,我们看到约书亚记的补续特点。
03
今日默想
13至19节,记录了一段极为信实和浪漫的事情,迦勒将他的女儿押撒许配给他的兄弟的儿子俄陀聂(日后作了以色列人的头一位士师)。押撒在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父亲迦勒求一件大礼——一块田地!当她遇见到父亲时,她的父亲迦勒问她:“你怎么啦?”她说:“拜托,拜托!你既给我一块干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双倍地给了她上泉和下泉。
这个忠心事奉上主,又勇敢地赶出三位属巨人族类之亚衲族长的迦勒,以应许地作为女儿的奖品,令人感动。在这里,你能够看出,圣经给我们示范了上主的应许具有何等美好的特征吗?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6章 | 新群体的危机(二)
6章1至7节,记载了教会内部发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有好些说希腊话的寡妇遭到了忽略,她们在饭食上有缺欠。后来,教会领袖让希腊化的“外来人士”,处理这问题。这所涉及的不只是“处理饭食”,乃是具有领导意味的事奉,意味着耶稣的新群体,由“犹太特性”向“希腊化”宣教的图画,越来越清晰了!犹太人与希利尼人一同成为神的儿女这一实际,也越来越明确了!
在一章8节,耶稣指令祂的跟随者要在耶京、犹大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开展神的国度。如今,他们尚未到耶京的四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祂的跟随者,尚未被这种神圣的普世意义所打动。
具有希腊特色的司提反,他在公共场合所作的见证,有较长的记载(6:8-8:3),也十分重要,因这为教会迫切开展从耶京出发的宣教,提供了种子及因果上的基础。司提反具有教会领袖的特质,说话有圣灵的能力;他解释以色列的圣经,具有过人的天分,他如天使般的面貌,像使徒一样,“展现了耶稣的形象”。
不过,从耶路撒冷的主流人士来看,他的见证,仍是具有争议性的——他最后被冠以亵渎上主的罪名,被处死了,这点也像耶稣的“再版”。
司提反的宣讲,首先重构了以色列历史的模式,显示了以色列这个民族,怎样拒绝上主——从约瑟、摩西,从先知到耶稣,及司提反本人都是如此。他指控以色列人不明白上主的目的,那些耶路撒冷的领袖误解圣经,将圣殿变作偶像崇拜的地方;他用以西结书20章的内容,来批评他们的叛逆,而这种叛逆的后果,必遭上主审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引以为荣,并当作是权力中心的圣殿,要被摧毁,上主不再把它作为祂临在的中心。
或许,司提反没有讲完,就被打死了,死时的形象像耶稣,更看出早期教会的实践,而耶城的领袖,则拒绝福音,正好印证他们被弃了!
思考问题:
我们从1章1节至6章7节,所看到的早期教会面临了三个挑战:
第一、教会中有些人被忽略(食物上);
第二、教会遭受地方政府逼迫;
第三、多样化的教会意味着需要多样化的管理!
这些问题,或许在今天的教会生活中会重演,你从第一世纪的领袖处理这些危机的方法上,可以吸收到哪些精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