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4日 | 因祢的怒气而消灭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篇 7~10节
7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
因你的忿怒而惊惶。
8 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
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
9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10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省思:
马丁路德写道:“我以前作神父时,
往往一读到这诗篇就要将之放下,
当时还不明白摩西这些可怕的真理,
并不是针对一个惊恐惧怕的心灵。”
(Martin Luther, Luther’s Works,13:86)
等路德醒悟何为福音的真义之后,
这诗篇不再可怕,反成为安慰,
因为“祂的愤怒是怜悯的义怒。”
祷告:
我主我的神,
我生命中许多无用的东西
有待修剪除去:
我乐意把自己交给祢检验。
我知道祢的怒气
是祢爱的另一面,
我所经的痛苦
乃是我在祢爱中的一种成长。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书亚记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书亚记》第1章|约书亚
主题(1-5节)
本书的主角是约书亚,他是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这等称呼的目的有三:第一、将他与出埃及记24:13、33:11,和民数记11:28所记述的,就是当年陪同摩西登上神的山,并在旷野作助手的那位角色连在一起。第二、强化约书亚和摩西之间的关系非常人能比,他有资格承担所领受的托付;第三、雅威直接向他说话,就像祂从前对摩西说话一样,神应许与他同在(参申3:21-22)。
这位新的领袖,要带领以色列人,去获取雅威应许赐给祂百姓的土地,包括旷野和利巴嫩,并延伸至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1](12:8,15:61)。
责任(6-9节)
那么,他必须刚强壮胆,才能不辱使命;他也要顺从摩西的律法,不断思想,否则他的领导就必定失败;他也不可有一丝怀疑,因他已蒙拣选来执行这使命;他更不可逃避责任,因他并不孤单,雅威神必与他同在。
印证(10-18节)
约书亚向两群人发出了命令,显示出他的领袖身份:
1)他要以色列官长走遍全营,命令百姓预备好,他们要渡过约旦河,这次不同于过红海,那时是逃离敌人,而这次是预备去争战,像一场敬拜,去得地为业(10-11节)。
2)约书亚转向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要他们追念雅威仆人摩西的吩咐。
约旦河东的各支派曾向摩西承诺,达成了协议;他们的家庭和产业都在约旦河以东,不在约旦河以西,他们有可能不接受约书亚的领导地位。倘若如此,就会造成全国的分裂。所以,约书亚几乎原封不动地提到摩西的话(13节),这其实是打出一张“王牌”,因为还没有人敢否定摩西的权威,而摩西的接班人,当然有资格来带领摩西的追随者。
河东战士宣誓效忠约书亚的领导(16-18节):“无论你命令我们何事,我们都会做;无论你差遣我们到哪里,我们都会去”。表示从前怎样顺服摩西,现在也必照样顺服约书亚;并发咒诅说,若有人违背,他必被治死!
[1] 这一群人是具有代表闪族名字的一群人,他们被称为赫人。在约书亚时代,赫人所居之地位于现在的土耳其,他们是当时的强权。在主前十四世纪和十三世纪时,黎巴嫩以北常落入赫人的控制中。因此,这里也许是指约但河以西的整片地方,十三世纪和十二世纪之时,即赫人王国的最后几年,以及崩溃之后,常有好些部落南迁,而控制该片土地。参希斯(Richard Hess)著,刘良淑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书亚记》(台湾:校园,2001),页81。
03
今日默想
在创世记一章1节至二章3节,“安息”是受造界的目标,以色列人用安息日来庆贺这事(出20:8-11);安息也与他们脱离埃及的辖制相关(申5:12-15)。可以说,只有在约书亚那一代,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书21:44,22:4,23:1)没有仇敌骚扰的“安息”。后来,没有战争的安息,成为他们对未来愿景的期盼,在先知书中成为了主要信息。
新约将此应许与蒙基督救赎之人作联系,不过,与约书亚记不同的是,“安息”不再伴随着争战的得胜,而是由耶稣的牺牲而来(来4)!
这如何启发你思考,旧约与新约之间的转化关系?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一三七 —— 一三八篇
137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138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137~138篇 | 悲喜
137篇与136篇完全相反,136篇铿锵有力、热情高涨。137篇却是一曲《锡安怨》。他们曾在出埃及之时,经历了上主震动列国的一串串大事件,如今,看看他们的惨状......
在尼尼微城西拿基立的宫中,有一幅画,所画的情景是这样的:三个战犯在弹琴,旁边跟着一名武装士兵,与这里经文所描写的相似,苦境被别人拿来成为作乐的素材,更添几分沦落之感(1-3节)。
耶路撒冷(锡安),如今成为他们的笑料!昔日的荣光不再,回忆起被掳时所遭遇的羞辱,他产生了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的悲愤决心(4-6节)。
于是,他的情感从羞辱转为愤怒,更进一步转化为仇恨报复。他的祷告充满苦毒:但愿这些敌人,福化为祸,但愿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也落在他们的头上,让报应即刻来临(7-9节)!
令人诧异的是,138篇的语境却完全不同。根据正典的排列,这两首放在一起,其实所描述的处境,或是诗中的目的,也完全相同。这种组合,一定有其原因,或许是意气相连。
诗人在第1、2、4节重复使用“称谢”,他要在公开场合,献上感恩祭,要把救恩的喜讯,向参加大会的会众述说:
他曾勇敢地在诸神面前承认雅威,又谦卑地在雅威面前下拜,因为神的本性——慈爱、诚实及能力远超过神自己所说过的,神不但在大卫呼求的时候垂听他,还加给他力量!(注:诸神不但是指偶像,凡人间有能力者皆有可能被称为神,最普遍的就是君王)。
雅威超过诸神,祂也超越地上的君王(与诸神相对应)。而且,雅威的能力,要使这些对抗的力量,完全成为正面,成为与以色列民一同来称颂雅威的群体(4-6节)。
7至8节所描述的,正好就是4至6节的实现,在形势艰难之时,雅威完全掌握了战争,祂比敌人更强壮。而且,祂已着手成就在诗人身上的计划(关乎我的事)。因此,诗人所说的“神的慈爱”永远长存,在他艰难困苦中,越显得有意义。
每日默想:
诸神是套用了异教世界的语言,这样来对应世上的君王,在诗人的祷告中,这些现实中的有能力者,都在雅威的面前称臣,祷告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那么密切,你能举相类似的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世界之间密切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