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6月2日 |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七十三篇10-20 节
10 所以 神的民归到这里,
喝尽了满杯的苦水。
11 他们说:“ 神怎能晓得?
至高者岂有知识呢?”
12 看哪,这就是恶人;
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
13 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
徒然洗手表明无辜。
14 因为我终日遭灾难,
每早晨受惩治。
15 我若说:“我要这样讲”,
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
16 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
眼看实系为难,
17 等我进了 神的圣所,
思想他们的结局。
18 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
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
19 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
他们被惊恐灭尽了。
20 人睡醒了,怎样看梦,
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
省思:
本诗篇在第17 节有一个大转折: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拾起前16 节愤慨的感受、
受创的理智、激怒的信心,进入圣所。
到了第18 节,原先瘦骨伶仃的义愤
披上了永恒的外衣,不再构成苦恼,
反而成为欢欣盼望的真理。
祷告:
天父,我不愿愤而提问
或大声抱怨,
求祢领我进入敬拜,
让我在其中看见
完整的造化、圆满的救赎,
奉耶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申命记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申命记》第2章|旷野之后
继续前面的话题:当以色列人在加低斯旷野被神追讨后,他们继续上路,先留在西珥山,以东西部的边缘地带(1节)。在他们的旅程当中,耶和华供给他们一切所需,神拒绝让以色列人攻占以东,不准他们占领不属于他们的疆土。这对任何时代的人,都是有益的功课。更何况以扫的子孙是以色列人的弟兄(创25:25-26,19:37-38)。
他们从亚拉巴的路,经过以拉他、以旬迦别,转向摩押旷野。神也同样禁止以色列人骚扰摩押(8-9节)。因以色列人和摩押人之间,有古老的亲戚关系。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是摩押人的祖先(参创12章)。
在10至12节(包括20-23节),附加了一段说明,解释了摩押地原来的居民,是民数众多、身体高大,像亚衲人[1]一样的以米人,如今被驱赶了。看来,神有能力将地赐给以色列的近亲,也有能力给他们应许之地,祂有权力把疆土分配给天下万民(5、9节;参32:8-9)。
13节继续叙述以色列的行程。神命令以色列人渡过撒烈溪。从加低斯巴尼亚到过了撒烈溪,这一阶段,一共花了38年。摩西回顾第一代在这38年所受到的审判(参1:35、40)。因为他们听了探子报告之后,显得非常的战兢。如今,那批不肯进入应许地的人都死了。如今可以重新开始进入应许之地的旅程(16节)。
他们终于来到了约旦河东,神下达了攻击亚摩利王西宏的新命令︰你要与他争战,得他的地为业。随着命令的是一个应许︰从今日起,我要使天下万民听见你的名声都惊恐、惧怕。要知道,亚摩利人已经在这里住了二千多年了,耶和华却使他们尽都恐慌,被以色列所灭。
03
今日默想
这些在以色列早期的战争命令,是否也授权给现代基督T,为正义而介入战争呢?今天,神子民依然为推翻罪恶势力而作战,为基督而奋斗。但某场战争是否公义,基督T之间却会产生很大的分歧。信徒之间也不会都同意,这段经文能够为现今的战争提供指引。古时的应用,今日却可能不再适合了。进入迦南之时,神命令祂的子民和敌军作战(24节),在新约中,不再重复这类的命令(参太5:43-48)。那我们该怎样评述以色列在1948年的复国事件呢?这是神在古时给他们列祖的应许之地的实现吗?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1948年,以色列人复国,驱赶了很多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基督T,使他们无家可归。
[1]亚衲一名历史悠久,主前二十至十九世纪埃及的咒诅文献,已经记载过这个名字(参1:4注译;1:28;民13:22、23;书11:21-22,15:14)。他们又称为利乏音人(创14:5;书12:4,13:12等)。创世记14:5,提到利乏音人在以色列人之前居住在迦南地,曾被侵略者基大老马击败。创世记15:20,也把他们列为应许地的居民之一。在约但河东,他们有别的名字。在摩押,他们称为以米人;亚扪人则把他们叫做散送冥(2:20-21)。他们都被形容为像亚衲人一样高大、像巨人。撒母耳记下21:16、18、20、22和历代志上20:6、8里指的都是巨人。但在圣经以外,却完全没有任何民族有这名称。参汤普森著,李永明译:《丁道尔圣经注释:申命记》(台湾:校园,2000),页105-106。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九十篇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90篇 | 朝露
第二、三卷中的诗篇,大部分都与圣殿诗班的名字相连,本卷虽然没有这个特色,但其中大半皆为会众的崇拜而写(请注意九十二篇与一百篇的标题:“安息日的诗歌”;“感谢祭之诗”),亦成为基督教会常用之颂赞文(九十五、九十八、一○○篇)与诗歌的来源(如:根据九十、九十二、一○○、一○三、一○四篇而作)。
第四卷大部分诗篇皆未列出作者之名;唯第九十篇为摩西之诗,第一○一、一○三篇为大卫之诗。
这一卷又似乎以智慧诗开始,显然有着对妥拉的尊崇,第90首被称为智者摩西的歌,来打头阵,显然也就是这样的目的:假如这一卷基本的功能就是崇拜的话,那么,崇拜就必须被妥拉所规范与约束。没有从妥拉而来的智慧,谈何崇拜呢?
这位智者一开始,就不断地问:“谁有智慧,谁又晓得雅威的怒气呢?谁又曾知道应该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呢”?雅威永远为神,而卑微至极,朝生夕死的人,如何获得生之智慧呢?
所以,智者就求神以怜恤的态度与人同住(1节);人生又苦又短,如朝露野草,他的生命,岂能承受得起神的一口怒气呢?唯有赐人气息的主,祂所赐下的怜悯,才能使人存活(7节)。
然而,这位怜悯的主,也是发怒的神,苦短的人生,其实都是活在祂的盛怒之下。人,不但出世卑微,而且还罪孽缠身,被隐恶所折磨。他的寿命,也只不过仅仅有七八十年而已,期间可以夸耀的,有些什么呢?也无非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所能留下的,只不过是一声叹息而已(8-10节)!
那么,如此负面、消极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指望呢?另外,哪个人能懂得上主的怒气而规避之?谁又能够数算自己的日子,并将这短暂的时光,化作永恒的价值?(11-12节)
渺如微尘的人,会因着有自知之明,并自律而获得希望吗?断乎不能!看来,唯一的冀望是,面对神,向祂祷告,“求祂回心转意”!在祂的怜悯中,获得饱足,在祂的慈爱中,使一生的日子,不至全然苦楚,并获得些许的喜乐(13-15节)。
那后一代的需要呢?也就是说,我们努力为了后代的一切工作,假如不再是一声叹息,付之东流,并因之有成果、可得到坚立的话!那就只有神的怜恤,才能逆转了。
每日默想:诗人从感慨如朝露般的人生,转而赞叹人生或将获得的福乐!其中的钥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