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5月12日 | 孤儿的父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六十八篇5-6节
5 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
作寡妇的伸冤者。
6 神叫孤独的有家,
使被囚的出来享福;
惟有悖逆的住在干燥之地。
省思:
恶人逞威,压迫不幸的弱小者;
我们公义的神却怜悯善待
那受害、被弃、孤弱的无助者,
进而显示其能力。
祷告:
神啊,
请找出我生命中的软弱,
掌管我里面脆弱、不成熟之处,
使我逐渐变得完全,
并获得祢的力量,
将之化为
祢在耶稣基督里彰显的那种爱。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民数记 第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民数记》第17章|亚伦的杖
这一章,记载了亚伦那根毫无生命的木杖,如何焕发生机的过程。这事件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尽管他们经历了瘟疫的审判,各支派似乎还是不服,直见到亚伦的杖发了芽,这时百姓似有所悟——“假如他们要存活,就要有祭司”。
这里是一个文字游戏,希伯来文的“杖”和 “支派”是同一个字。十二支派的首领都将自己杖放在存有法柜的会幕里,等候雅威“施工”,作为该支派是否被拣选的记号。在第八节,我们看见,亚伦的这根杖神迹般地活了,出现“发芽”,而且还“开花”和“收了杏子”。表明只有他被选上。那么,众支派实在是得罪神了。
这根杖所起的警告作用,就好像在出埃及记十六章33节所记载的,那存放吗哪的罐子。这些“背叛之子” (十二支派),以前曾多次背叛,这里更为严重,完全背叛,想超越神的管治方案。
看来,只有亚伦和他所代表的利未人才能亲近神,其他人若这样做就会被审判。以色列人说:“我们死啦!……凡挨近雅威帐幕的,是必死的(12-13节)”,他们已经意识到叛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如此看来,十六至十七章里的三个故事,一再强调亚伦是神所拣选的,只有他才能接近神,为百姓赎罪。以色列若是承认他的独特地位,就不能毁谤他,并且,要在经济上支持他,要尊重他所从事的服侍。
03
今日默想
今天,作为教会的服侍者,尤其是传道人,当他们在传道、教导、探访、辅导,竭尽所能去培养人时,往往被自己努力去服侍的人拒绝和攻击,就像亚伦和摩西一样。
之所谓服侍,其实是在罪人堆里服侍,因着人本性的嫉妒,往往会使服侍者饱受煎熬。摩西、亚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以智慧教导了他们,但他们仍然失去了一代人!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除了约书亚和迦勒,全部死在旷野,只有旷野出生的第二代,才能进入应许之地。
当我们忠诚服侍却遭遇同样情况时,特别需要鼓励自己,无需沮丧,因为并不孤单;也不需要被挫败感击败,神看重人对祂的忠诚。
第二方面的思考:同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极其相似,因为都受到共同的历史环境影响,那些抵挡摩西和亚伦,想篡权最终却倒毙在旷野的以色列人,因被法老这位极权者压制太久,导致对权威有很多负面的看法,甚至也难以信任真正的权威;另外,在埃及为奴的日子里,挨冻受饿的冷酷经历,使他们一味关注身体上的基本需要,以致难以相信他们的领袖能够带领他们渡过难关。
试想想,有什么固化的,甚至是看起来合理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辖制了你?使你对神,对领袖缺乏该有的信任?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六十二、六十三篇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62-63篇 | 等候
面对时下的处境,做出对神救恩的默想,这是自古以来灵性操练的方法之一。祷告者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现实时,却看见更“现实”的现实——雅威的救恩,如磐石般的可靠,祂的拯救如同高台一样稳固。而恶人呢?他们一贯:
1)对弱者绝不放过:聚众攻击一人,将他一举推倒成歪斜的墙,将倒之壁。
2)对强者也不松手:满心嫉妒、彼此商议,要把他从尊位上推下来。
3)尽逞欺骗的伎俩:说谎,口蜜腹剑成为他们的人生哲理(4节下)。
经过这番挣扎与控诉之后,祷告者转换了语气(在1-2节基础上,5-7节作了三个变化):
首先,祷告者要求自己,要继续如第1节的静默:“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第二个改变是:用盼望代替救恩;第三个改变是:将不很动摇改为“我必不动摇”(就中文翻译而言)。他肯定地说:神是“我的拯救、我的荣耀、我的磐石、我的避难所”(2,5节)。他将一切的源头都归于神,其余的都毫无价值。
祷告者也将此经验分享给众人,他也期望他的经验,可以成为别人的祝福!这也就是他会呼召别人来依靠上主,在祂面前倾心吐意的原因了。因为神是避难所!这是一切的价值所在(7节)!
他同时也看出“那些上流人、下流人”,他们的生命比空气还轻,毫无价值(8节)。纵然他们可以仗势欺人,看重那些钱财,但这些都是无定、虚空的,而我们的能力、慈爱都属于神。他看重神,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一切的能力是属于神的(11节)。
63篇大概是大卫在犹大旷野逃难中(应该是逃避押沙龙,参8节),流露对神热情渴想的祷告。他环视四周的凶险,对神的渴想,如同干渴之地对水的渴望:
他说:神的慈爱比我的生命更好!他期望能敬拜神,并认为:
1、活着的目的就是称颂祂,人生的意义就是高举祂的名;
2、他愿能将此刻的敬拜转化成彻夜冥想的内容;促使与神的关系,也能得以深化;其间也期望神的敌人,遭到审判。
每日默想:祷告既能带出心灵的沉思,也使人能看到世界的真相;并可以将得到的人生感悟,分享给别人;更是可以看到上主与这世界的关系。总之,祷告使自我更靠近实情。你有无相类似的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