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3复活期5|嘱咐1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723天前 | 43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3复活期5|嘱咐
约21:15-25


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4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4月30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4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约翰福音》21:15-25(和合本)


21:15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21:16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21:17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祢是无所不知的,祢知道我爱祢。』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21:18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21: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21:20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

21:21 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21:22 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21: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21:24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21:25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2023复活期五 | 嘱咐

《约翰福音》21:15-25


序言 | 爱的认知论


有学者说:圣经是属于爱的启示的作品,意思是说:圣经这本宏大的著作,是一位爱的上帝所启示的作品,不但透露出上帝对祂的受造物的爱,同时也在说,假如你要了解圣经,必须在爱的框架下,在关系中,才能了解圣经。


这个“爱的认知论”,确实十分有道理,比如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带着热爱,才能更好地了解该事物,就好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认识一个人,更需要带着爱,才有办法真正地认识他,假如我们带着恨,或完全漠视的情况下,对别人的看法,都容易有失偏颇。


我们就带着“爱的态度”来阅读、来思考约翰福音最后的部分(15-25节)。


在进入这段经文的思考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耶稣的门徒,当时的状态,因耶稣被害,祂那曾经看似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迅速瓦解了;那些门徒,也只好重操旧业,来维持他们的生计。


就当他们按常例,去加利利打鱼的时候,复活的耶稣向这群完全沮丧的门徒显现,如今的他们,连鱼都捕不到了!耶稣以他们最熟悉的口吻问他们:有什么吃的没有?并以他们最熟悉的“捕鱼的神迹”,来向他们显明祂的作为,但他们未能认出祂来。


有一个不知名的、被称为“主所爱的门徒”却认得“是主!”(7节);而彼得则以十分激动的方式,去见耶稣:他束上腰带,跳到海里,游向耶稣。耶稣与门徒共享了一顿“奇特”的早餐,耶稣用了他们所捕的鱼,和他们的炭火来烤鱼。


这个充满温情与幽默的场景,并不是要增添故事的情趣,这乃是约翰一直的用意——体现出基督信仰服侍的双重特性:我们的事工,绝对不是我们自己独自完成的,乃是在主的指挥下而成就的。另外,耶稣并不需要从我们而来的东西,但祂并没有这样做!祂乃是从我们手中接过东西,祂看重我们的工作,和我们所递给祂的东西。下面,我们主要来看耶稣对彼得的再次呼召这一段。



一|爱的嘱咐(15-17节)


彼得是个失败者,他曾否认过主,他需要被重新认可。耶稣对彼得的呼召,充满了温情。在这个重新委任的仪式中,有三次“爱的问话”和“爱的回答”,以示这使命的庄重,其中的核心——彼得需要以爱和牺牲来回应。


耶稣三次问彼得,在希腊文圣经(新约的书写语言)中,耶稣前面两次用的是“agapao”,最后一次用的是“phileo”而彼得三次用的是“phileo”。


15节,耶稣:你爱(agapao)我吗?彼得:我爱(phileo)你。


16节,耶稣:你爱(agapao)我吗?彼得:我爱(phileo)你。


17节,耶稣:你爱(phileo)我吗? 彼得:我爱(phileo)你。[1]


耶稣在前面两次用的表达爱的词,在希腊语言习惯里,主要是指一种自上而下的崇高的爱,而彼得则用了在正常的场合,用来表达友爱的词。这种语言上的区别,促使许多解经的人产生不少有趣的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耶稣希望彼得用一种无私的爱来回应祂,而彼得则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所以他用的是“phileo”这种表达友爱的爱,来回应耶稣。当耶稣看到彼得两次都用这种相对较低层次的爱来回应祂时,第三次也用“phileo”这种表达友爱的爱来问彼得,等于耶稣把自己的期望,降低到与彼得那种有限的感情对等。


尽管这种解释十分吸引人,说服力却是不够。因为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两个动词(agapao与phileo),都用来表达雅各对约瑟的爱(创37:3-4)。在箴言八章17节,这两个词都用来指向同一个希伯来词[2]。也就是说:约翰使用不同的词,只是为了使他的叙述,变得更加丰富而已。这种简单的解释,其实很有道理,因为耶稣和彼得在对话的时候,用的并不是希腊语,他们在说亚兰语,这三句话翻译成亚兰语爱的用词的时候,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无须在这些词上大做文章。


更何况,耶稣的三次问话,都与三次的嘱咐相连:


1、喂养(basko)我的小羊(arnion);


2、喂养(poimaino)我的羊(probaton)


3、喂养(basko)我的羊(probaton)[3]


我们也看到,在希腊文中,喂养和羊这两个词,也有变化,而在神学上并没有什么重要性。


耶稣在重新呼召彼得的时候,目的是使彼得再次看到他与耶稣的关系,及委身程度。祂希望彼得能坚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爱的关系”。那么,彼得也要把这样“爱的关系”用在“他的呼召”上。彼得需要谨记耶稣的嘱咐,当他成为教会最重要的领袖,来牧养群羊的时候,他需要知道,牧养是因爱的缘故,这种传统的以色列君王的使命的实践(以色列君王往往被称为牧者),必须是建立在“爱的关系上”:只有爱耶稣,牧养才能走在正路上,才不会把牧养当做是一种简单的“工作”,更不是一种奴役和被奴役的工作。同时,唯有通过牧养,才能将爱落实和升华。爱并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上,乃需要实践和付出。


在接下去的对话中,更加深刻地将这个爱的嘱咐表达了出来。



上图:根据主后一世纪渔船残骸复原的加利利海渔船


二|爱的跟随(18-23节)


耶稣嘱咐彼得要牧养祂的羊群,落实对耶稣这种委身的爱。之后,耶稣预告了彼得人生最后的结局——彼得要为耶稣殉道。看来,他的呼召不但包括牧养教会,也包括为基督殉道。这对约翰而言,彼得的人生是“荣耀”的,因他常用“得荣耀”,来表达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


耶稣十分形象地形容彼得的结局,用他们那时候的谚语:“束上腰带、穿上衣服”,这句用一个人想去哪,就去哪,来形容彼得在年轻时的自由生活。好像我们今天说一个人的自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彼得在年轻时候是自由的,就像刚才,他束上腰带,就跳下了海,朝耶稣游去一样。但他年老的时候,不再自由了,需要别人帮着穿上衣服,被别人带走。


约翰说:“耶稣说这些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而说的。看来,彼得要为“爱的委身”,而付出极大的代价,要付上自己的性命;他的牧养之旅,一路上不是花香满径,甚至最后,要为他的那些“羊”,而被钉上十字架。



最后,耶稣加上一句:你来跟从我吧!记得在起头,当耶稣呼召彼得的时候,给他改了名,使他的名字具有与圣殿磐石相关的意思(1:42),然而,经过了三年多的跟随,彼得失败了。他失败的原因是:不知道耶稣的国度和圣殿,必须通过十字架的牺牲,才能获得。如今,彼得假如要将爱的嘱咐落实,要真正将“君王”般的使命落实,他必须为耶稣牺牲,他必须像耶稣一样,被钉于十字架。不过,约翰却认为,这都是荣耀的事情。


在22至23节这段叙事中,再次看到,彼得仍需要学习,即使他明白了为耶稣牺牲的牧养之旅,就是荣耀的归途,但他还需要对耶稣有足够的信心和尊重,他要忠于自己的职守,但也别多管闲事。知道了自己的呼召,和自己荣耀的结局,但他不该过多插手别人的事;他的人生结局,是耶稣告诉他的,而耶稣也有权利为别人的结局保密。虽然他再次得到耶稣的重用,但他不该问耶稣:另外一个人,会不会像他一样被重用?会像他一样荣耀地为主殉道吗?


耶稣有点不客气地对彼得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直接的翻译是:彼得,这不关你的事!你只需要掌握——你是否爱我?并愿意以爱来牧养群羊,哪怕要遭遇殉道的命运,都不退缩吗?甚至把这种人生及其结果当作是荣耀之路,就像我一样?


看来,一个追随主,和侍奉主的人,不应该自认为自己与主特别亲密,就把耶稣当作闺蜜般对待,以为祂会无话不说,甚至会向你吐露别人的隐私和八卦新闻。人无权知道主如何对待别人!唯一的责任就是:自己好好跟随耶稣!我们个人与耶稣有着亲密的关系,但这种亲密关系,绝对不能成为一种支配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要求对方向你完全“坦白”。我们需要给别人、给对方有足够的自由。就好像,夫妻之间,最要好的朋友之间,都需要尊重对方,不要设法以支配的方式,了解对方的一些秘密。这种支配的态度极其具有破坏性。


小结:

假如对这一章作个总结的话:不妨说是“重新委任的呼召”!当这些耶稣跟随者一旦认出复活的祂,就被呼召跟随,像是一开头呼召腓力(1:43),呼召彼得跟随祂一样。然后,耶稣就给他们应许——“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主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1:51)”。


不过,这些再次得到呼召的门徒,纵使他们曾见过复活的主,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认出祂来;彼得哪怕再次得到耶稣的委任,他也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呼召。就好像我们平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看来,不断学习、不断跟从,时刻带着谦卑、受教的心,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24至25节,被称为是整个福音书的撮要,到这里,约翰的目的已完成,他已引导读者认出和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道成肉身的上主之子;祂的门徒,也已认出祂就是“复活的主”,也跟随了祂,与祂建立了“爱的关系”。看来,真的没什么再需要交代的了。


然后,约翰说:他还有许多话要说,耶稣仍然有许多的事迹/记号!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包括福音书),能够完全掌握道成肉身的身份。显然,目的很清楚了,讲了再多,假如不信;你想考察再多,却不愿与耶稣建立“爱的关系”的话,那意义也就没有了!



回应|爱的认知论


在21章这个后记的叙事中,从彼得被耶稣医治的故事里,我们或许也可以深入地了解到,自己可以像彼得那样与耶稣恢复关系,使命被重新委任,而得到耶稣爱的医治。因为在我们作“耶稣的门徒”的经历中,也经常失败。


在加利利海的北岸,有一个小小的拜占庭教堂,在教堂里,有一个石头祭坛,是九世纪时候造的。相传这里就是约翰福音二十一章所记载的、耶稣给门徒分饼和鱼的地方。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是“炭之地”,因为耶稣曾在这里点燃炭火,烧烤饼和鱼,与门徒一同吃这些饼和鱼。


在附近的海岸线上,有一座建于大概二至三世纪的雕像,如真人般大小,它就是彼得的雕像。这个雕像让人回想起,彼得就在这个海滩上遇见了他的主;耶稣也就在这里恢复祂对彼得的爱,并重新委任彼得作为群羊的领袖。彼得曾经犯下严重的错误,按常理看来,他不再有可能继续侍奉耶稣了,更不可能当最重要的领袖了。尽管,他可能会继续服侍上帝,但他无法补偿曾经有过的致命的失败!别人也不会再次给他机会,他的心里深处,也无法原谅自己。



然而,耶稣就在公共场合,再次向彼得、向未来将作教会领袖的门徒,声明了祂与彼得那种坚不可破的爱的关系。


假如彼得,没有得到耶稣“爱的启示”,他有可能会成为对自己完全失望的人,他看到了自己的软弱,他也知道耶稣知道他的软弱。而且,他的所有同伴,都知道他的软弱和失败;他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或许,他仍然会在耶稣门徒的圈里,继续侍奉,但他肯定会成为边缘性的人物。在他的内心深处,会埋藏着失败感、罪恶感和羞耻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责、抑郁等悲观的情绪,会腐蚀他的灵魂,悲观的态度,可能会成为他的侍奉特征,他对侍奉也很难有正确的态度。每一次的侍奉,他都不容许自己有失误,也非常担心自己失误,他十分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的侍奉,别人一点不悦的表情,都将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这些心里的重担,会耗尽他的精力,也会对别人产生破坏。


然而,耶稣并不想彼得这样侍奉祂,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祂就营造了一个十分温馨的场合,来与门徒相见,祂先送给他们满满的一船鱼,然后给他们准备好食物,在炭火旁,与他们一同吃饭。对彼得而言,他比其他人更需要得到耶稣的认可。所以,耶稣以三次爱的确认,来掩盖彼得曾经有过的三次对主的否定。在彼得侍奉生涯里,他不会忘记,在炭火旁,他三次否认了耶稣;他也不会忘记,在炭火旁,他与耶稣有三次“爱的确认”。


我们其实与彼得是同样性情的人,假如我们没有得到耶稣“爱的医治”,我们对侍奉也很难有正确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容许自己失败,悲观、失落、别人不悦的眼神,都会深深影响到我们。很多时候,侍奉也不再是我们爱的表达,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一种看似必须偿还的工作。所以,我们也需要这种爱的认知论,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像彼得一样,被耶稣所爱;我们也需要像彼得一样爱耶稣。这种爱的认知论,才能使我们明白,我们在上帝眼中是多么重要;我们也因此才会看重自己,才会看重自己的服侍,以及在主眼中的重要性。


也唯有这种真诚的爱,才能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与主之间,不是一种属灵的支配关系。支配关系的属灵观,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极其具有破坏性的。这种看似谦卑的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将功补过的赎罪思想:因为我叫神失望,也叫自己失望,所以我要作出许多补偿,来还我的失误所造成的债。这样的侍奉不但自己没有喜乐,也很难带给别人真正的造就。马丁路德曾经就是深陷在这种属灵的罪债中。直到有一天,他读了罗马书,领悟到一个人蒙恩,全然依赖的是神的爱和祂的恩典,他一下子全然释放了。


对我们每一信徒而言,我们都需要像彼得一样,经历耶稣爱的医治。只有我们透过耶稣那饶恕的恩典,将破坏性记忆重担卸下了之后,我们才能好好地跟随主,好好地侍奉主;我们作工的果效才能随之而来。也就是说,当我们将自己破碎的心灵,在神面前敞开,被神的灵和祂的爱,宽恕和改变了之后,我们的事工,就会像后来的彼得一样,为耶稣作见证,也使别人得到医治。




[1] 参白基著,黄愈轩,黎桀丞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43B:约翰福音(卷)下》(香港:汉语圣经,2016),页732。

[2] 同上,页732-733。

[3] 同上。


代祷事项:


1. 为每位肢体祷告,求主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侍奉观。因为侍奉主,是在爱中的侍奉,而不是在一种支配关系中的侍奉,也不是出于心理的补偿,而是我们对神爱的回应。


2. 求主医治我们每个人,因我们都被自己的罪恶所伤害,罪带来的罪咎感、羞耻感、自卑感、挫败感,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愿主医治我们,使我们在主的爱中得自由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