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4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4月30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4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马可福音》16:9-20(和合本)
16:9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16:10 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
16:11 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
16:12 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
16:13 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16:14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16:15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
16:16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16:17 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
16:18 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16:19 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 神的右邊。
16:20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序言 | 跋
花絮、跋等方式,在现代电影和一些文学作品里,显然是一个很熟悉的格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该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马可福音十六章9至20节,就像是整卷书的跋,在早期的版本里,没有这一段。大致是在第二或是第三世纪加进去的,它在风格上与马可福音非常不同。不过,反而,这个类如跋一样的段落文字,显然将马可福音的意图,表达了出来。
在第8节这个悬而未解的经文中,作者留给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其中一个共识就是:马可显然在警告着他的读者,要十分重视天使的见证。因为就算是十分仰慕耶稣的那些妇女,她们对复活的耶稣,依然是“无视”的,她们听了天使见证后的反应,几乎完全是负面的;她们胆怯、害怕,不愿意去告诉别人关于耶稣复活的见证(8节)。
9至20节这段补续的文本,也秉承这种警告的主题。它取材于马太与路加福音书中,有关复活的记载,并加入早期教会一些活动的内容。当马利亚亲眼见到复活的耶稣,并将这件事告诉给耶稣的门徒之时,门徒表现得很负面,他们完全不信(11节)。包括那两位在以马忤斯路上与耶稣相遇的门徒,把同样的消息,告诉给耶稣的门徒之时,那些人也是不信;在14节,直接记述了耶稣责备门徒的不信行为。显然,这段补续文本的重点,强调门徒不好的素质,多过对复活的记述。
我们今天通过这段后来加插的文本,来思想作门徒的意义,尤其要来听听作者警告般的声音:就算是第一世纪的教会奠基人,他们也曾对耶稣的复活,完全漠视、无动于衷;他们对空坟墓所指向的另外一个事实——耶稣已经复活了——完全持不信的态度。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没有任何犹太信仰背景,从来没听过耶稣的事迹,更没有与耶稣朝夕相处的人,对耶稣的认识,会是正确的吗?我们会接受从别人口中所说的关于耶稣的见证吗?对复活的耶稣,我们委身的程度到底如何?我们会让复活的主,时常来责备我们的心太硬,和不信的态度吗?还有,我们该如何看到福音的能力?也就是说,从门徒由不信转变为满有能力的见证人,我们看到福音的能力吗?对于耶稣赐给门徒的应许(15-18节),会使我们对福音产生怎样的想象?
以下不是一条一条地解释前面的问题,而是就这些问题,从四方面来作些思考,最后作些实践性的回顾。
一|进入复活的应许在于信心
首先,我们看到,这段文本,没有记载耶稣复活后,所带来的喜悦和庆贺,这里记载的是妇女们的战兢,和门徒们的不信;没有提到耶稣对门徒平安的祝福,也没有记载耶稣邀请门徒们,在湖边围着炭火,一起进餐的那种温馨的场景,而记载的是耶稣对他们不信的责备。显然,耶稣是在责备他们不能够将空坟墓与复活关联起来。这留给我们的反思即是:假如我们真的相信耶稣复活了,那会有怎样的感悟呢?当我们看见、听到,或经历到死亡相关的事情时,我们会将它与耶稣的复活,关联起来吗?
我们是活在“死亡——复活”之间的时段里,这意味着我们在接受死亡事实之时,也需要持守复活的盼望。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活在死亡的世界里,也置身在复活的应许中。那我们是否会过分屈从于死亡的现实?而缺乏活得满有盼望?尽管新约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复活的身体的特征,到底是怎么样的?但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在复活应许中的教会与信徒,应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样式?最核心的就是:对死亡的清楚和清醒的认识;而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殉道者般的无惧死亡的态度。所以,我们是整个人、也包括我们整个人生都置身在复活的应许中,就像茶叶置身在茶杯的水里一样,被复活完全渗透在其中,尤其是当我们参与在饼和杯的团契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这复活的应许中,分享着耶稣复活的生命。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接受——复活是一种奥秘,我们不能靠逻辑来推断,更不能靠眼见。虽然,我们的基督徒前辈,也就是第一代的基督徒,也曾凭眼见,但如今我们只能凭信心进入这奥秘中。而这种信心的表现,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会显出坦然和踏实。这对于活在焦虑的世界的人们是何等的一种鼓励和祝福。
我们活在经济形势十分“内卷”的情形下,各个行业的人,都感到前途渺茫,十分焦虑。有条件的人,就想尽一切办法出去。那基督徒如果能在此期间“安身立命”,活得坦然,不那么焦虑,其实就是一种贡献,一种进入复活应许的表现。
二|作见证的动力在于饶恕
耶稣门徒对复活的应许,其反应并不佳,而他们后来能够为耶稣作见证,完全是因为经过耶稣的责备,和祂授于权柄之后。这提醒我们,今天的教会和第一世纪的教会没有区别,对于耶稣复活的奥秘,我们不会比第一代的基督徒领袖,更有领悟力。我们能够为耶稣作见证,其中的动力,并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素质,乃是因为复活的主所赐的能力,而祂的力量最核心的就是饶恕。
天使吩咐妇女,去将耶稣复活的消息告诉彼得(7节),这就是饶恕的体现。彼得曾经撇弃耶稣,而他并没有被耶稣撇弃。复活后的耶稣,再次点名他,让他去传讲关于复活的应许。上帝没有撇弃忘恩负义的彼得,使他留在大祭司的院子里哀哭,祂没有去拣选另一个更称职的人选。包括那些四散的门徒,哪怕他们多次听了关于耶稣复活的信息,仍旧不信。但耶稣没有丢弃他们,再次给他们机会,去传讲复活的信息,甚至,耶稣赐给他们许多能力,使他们能够体现复活的应许。
看来,一个人被纳入基督复活的生命中,其中的意思就是,他也再次有份于“罪得赦免”!因此,我们必须说:为耶稣而死,为耶稣而活的教会,并不是一种“英雄式”的宣言,而是踏踏实实地接受——我们是纯粹得到恩典——以饶恕为基本的恩典。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脆弱,我们是一群无能力的人,没办法跟随耶稣前往十字架,遇见事情,会胆怯,会失败,道德上也有问题;我们需要接受宽恕。事实上,教会的信徒从来就不是英雄,也不应该树立英雄,连耶稣的大弟子彼得也是一个失败者,一个背叛者,其他人更不用谈了!毕德生说:从他牧会三十多年来看,教会的弟兄姐妹,在智商上普遍没有什么问题,就大部分的人而言,身体也算是健康。但他们都是一群灵性有问题的人,都是需要上帝怜悯,需要上帝宽恕的人。他们会背叛,会犯罪,而且有时也不认错,会做各种见不得人的事情;一句话——他们是在灵性上需要成长的人。而神使人成长的办法有许多,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饶恕”。
当然,主饶恕我们是为了使我们获得能力,可以从死亡的一切权势中脱离,活得满有盼望,并像祂一样圣洁。东正教作者葛林(Frederica Mathewes-Green)说:
“耶稣来,不仅是要救我们脱离罪过所带来的惩罚,更是要拯救我们脱离罪——就在此刻,就在今天,只要我们回应这个挑战,让祂来动工......。主不是因我们的美善部分而爱我们,祂是为我们的邪恶部分而死的,直至一切被纠正过来为止。当然,我们必须停止以为神会无限宽容的想法,并且,抓住那可怕又令人振奋的真理,祂是圣洁的,同时也希望我们圣洁像耶稣一样”[1]。
三|复活的应许是针对群体而言的
第三点的思考就是:耶稣的应许是针对教会群体而言的。当我们讲复活的盼望,所表达的不是一种胜券在握的成就,而是仰望主的应许而活的意思。我们相信,在基督里所赐下的应许都是真的,因信基督,我们的生命必然会有回报。不过,仰赖主的应许而活,将得到耶稣说的应许,是指针对整体的教会而言。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信耶稣的人和每个教会,都会得到在这里所说的所有的成果。而是说,教会是一个整体,自初代到末了的教会,将一同经历耶稣所赐的应许;一同得到如此的能力和祝福。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其中的成员,有人获得了博士文凭,有人在经商上颇有成就,而家庭成员另外一些人,则享有其他方面的成就。不是每一个都是博士生,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商人,但一家人都分享了其中一切的祝福和成就。17至18节所说的应许,是赐给普世性教会的,有些教会得到了方言的应许,有些信徒被蛇咬了,却没有被毒死,有些人不小心喝了毒药,却蒙神的保守,有些人则得到了医治的恩赐。这些应许不会赐给每一个人,但就普世教会而言,都一同经历了这些应许。
另外,耶稣所赐下应许的重点是:祂的复活的群体,都已胜过死亡以及相关的势力。相信的人可以得救,愿意因之受洗的人,罪被赦免,这些人都将一同经历胜过死亡的神迹奇事——17至18节里描述的神迹大部分与死亡相关。
所以,教会完全可以对这世界的统治者,及死亡的权力说“不”,所有受压迫的人,都能因基督的复活而得到释放,类如这里所说,信徒可以从毒蛇、毒药和疾病中得到释放。当然,并不是叫人无端地去抓蛇,或去喝毒药,而是重述了在使徒行传里的经历,以此来表明初代教会因信基督的缘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释放。
濯足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建立圣体圣血之圣餐礼的节日。根据耶稣在受难前夕最后晚餐上为十二门徒洗脚所作出的榜样而定为节日。教会规定在该日举行濯足礼,以追随耶稣谦卑、仁爱之举来完成其授权的事业,实现其新约。
[1]濯足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建立圣体圣血之圣餐礼的节日。根据耶稣在受难前夕最后晚餐上为十二门徒洗脚所作出的榜样而定为节日。教会规定在该日举行濯足礼,以追随耶稣谦卑、仁爱之举来完成其授权的事业,实现其新约。
四|复活的应许与服事相连
第四点思考就是,教会必须看到,耶稣赐给门徒的权柄,与祂所颁布的命令相辅相成。这意味着,能力与服事不能脱节,得到复活的主所赐的能力,是为了服事。教会及个人得到胜过各种势力的权柄和能力,是为了使整个受造界和其中的成员,恢复上帝创造和救赎的心意。得到能力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服事。
这个世界膜拜能力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世界对权力的膜拜,使人难以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但基督不以权力为炫耀,当祂被钉于十字架的时候,别人对祂说,你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你是基督,是弥赛亚。这就是一种对能力的膜拜,他们认为弥赛亚,就是权势和武力的代名词。而耶稣认为,弥赛亚首先就是服侍天父的。哪怕这个服侍最后会导致能力尽失,甚至生命都被剥夺。
所以,基督的群体,也应该像她的主一样,除非为了服侍,我们不该渴望获得权力和能力,除非为了使受造界和其他人蒙福,我们不应该去追求这里所描述的抓蛇、喝毒药等的能力。为了炫耀复活的能力,去喝毒药等行为,是一种亵渎与试探。甚至包括所有的能力,都不是为了炫耀自我,因这仍然是这世界的模式。
五|迷失与祈祷
最后,我们以四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区利罗(315-386年)的话[2],和圣公宗公祷书的一段祷告[3],来结束我们今天对这段经文的思考。
区利罗在一次与信徒的对话中,说,我们这些在灵性上屡次失败的人,很多时候会怀疑:“我们被迷惑,又走失了。所以,再没有拯救了吧?我们已经堕落,没可能再爬起来吧?我们瞎了,不得重见光明了吧?我们的腿瘸了,无法再挺直行走了吧?简单来讲,我们已经死了,怎能重生呢?”
确实如此,历世历代的信徒,都会因为屡次辜负基督而产生绝望感。然而,区利罗说:“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已经发臭的他。耶稣尚且能够让他复生,难道祂就无法叫你重生?祂既为我们倾流宝血,祂必使我们从罪中释放出来。兄弟们,我们不要绝望,也不要自暴自弃,迷失方向,不信那悔改的盼望,才是令人最悲痛的”。
下面,我们一起以公祷书的祷文来祷告:
“无所不能、最慈爱的天父,我们离开圣道,走错了路,如同失群的羊一样。我们常随自己的意思,放纵自己的情欲,违反了天父那圣洁的律法,当作的,我们不作,不当作的,我们反去作。我们性情软弱,没有力量行善。求主怜悯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4]。
[1] 马可盖利(Mark Galli)著,余玉屏译:《咄咄逼人的耶稣》(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2009),页21-22。
[2] 同上,页22。
[3] 同上,页15。
[4]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Sacraments and Other Rites and Ceremonies of the Chur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8),6.
代祷事项:
1、 为每个人祈求。主啊,祢的饶恕已经赐下,求主帮助我们相信并领受这恩典,学习饶恕自己,学习饶恕他人,才能在这个宣扬仇恨的世界上作主见证。
2、 为教会祷告。这是一个互为肢体的群体,愿主帮助我们,各人发挥自己的恩赐与能力,彼此服事,共同建造神的家,一起同心完成神所颁布的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