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4月4日 | 应当仰望神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四十三篇 1~5节
1 神啊,求你伸我的冤,
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
求你救我脱离诡诈不义的人。
2 因为你是赐我力量的 神,
为何丢弃我呢?我为何因仇敌
的欺压时常哀痛呢?
3 求你发出你的亮光和真实,
好引导我,带我到你的圣山,
到你的居所。
4 我就走到 神的祭坛,
到我最喜乐的 神那里。
神啊,我的 神!我要弹琴称赞你。
5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为何在我里面烦躁?
应当仰望 神,因我还要称赞他。
他是我脸上的光荣(原文作“帮助”),
是我的 神。
省思:
这世上多有合谋陷害,
令属神的人患上一种贫血症。
对于沮丧、焦虑之心灵的处方是:
“应当仰望神”。
仰望——
可以坚固信心,
令其发出活泼的赞美。
祷告:
“大有怜悯的基督,世人的盼望,
请向我们矛盾、恐惧的心说话。
救我们超越难以自拔的欲念,
使属祢的民
不再因自己虚幻的希望和目标
徒然耗费生命。”
阿们。
(Georgia Harkness,“Hope of the World”)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利未记 第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利未记》第6章|对祭司的指示
花了五章的经文,基本讲完了各样的祭,接着六章8节至七章34节,是给献祭的祭司所作的指示,大部分的律例与一至五章差不多,不过顺序上有了一些调整,似乎是按照所献的祭的频率来定的先后秩序,百姓最常献燔祭和素祭,然后是赎罪祭和赎愆祭,平安祭因是随心而献上的人,则放在最后。
在6章1至7节中,偷窃指的不仅是在偷取别人的财物,也指拾遗不报、不肯归还借用之物,或者在生意上以诡诈待人等。这等罪不单是得罪邻舍、陌生人,更是得罪神。如果以欺诈的手段获得某些财物,就要向神认罪,向物主道歉,并将所偷的财物加上利息归还。
六章8至13节这一段落,主要是讨论燔祭。这种祭需要“完全焚烧”,非常特别。祭司在主持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穿的衣服也需讲究(参廿八40-42),以强调其特殊性质,其本意是给崇拜者以上主临在的深刻印象。
坛上的火不许熄灭,唤醒以色列对神的记忆。摩西第一次遇见上主就在火烧着的荆棘中,不灭的火代表上主的同在,圣经多次称上主自己是烈火,有许多大先知用过这个词(参赛十27;三十27;卅一9;卅三章14;申命记四章24)。
另外,不灭的火,也唤醒献祭者全然有罪和将继续犯罪的感觉,本来要遭受上主的审判,却因着所献的祭物而熄灭祂的怒火,未将审判降下。反而,因着所献的动物这一中介,重建了人与上主之间合一的团契。
六章14至23节,讨论素祭的话题。素祭的叙述使我们记起今天基督教圣餐礼的某些方面。因为在场的男人都可以尝到所献的面,而且使它成圣,吃的人也因之成圣。不但如此,这一祭物也使祂感到愉快,因为它的美味为祂所喜爱。正如我们以前说过的,旧约常用简朴的日常用语叙述最深入的神学观念。
六章24至30节讨论赎罪祭。主要是关乎圣洁的问题,这一观念,毫无疑问是由来已久的,而且代表一种禁忌。例如,如果一个人只因误踏“圣地”便要受神的惩罚,但是上主的圣洁,不会与祂的慈爱相悖,一个无心之过,完全可以通过献祭而被解除惩戒。这种经验是在圣经中一贯的主题——上主的圣爱遍及祂百姓的生命之中!
本章末节再次说,血是神圣的,就是生命的本身,强化了上主所造一切生命的神圣性。
03
今日默想
利未记的献祭启发了我们,旧约把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希伯来字是nephesh),人并不是一个暂时住在身体中的灵魂,那是希腊思想和东方诸宗教的思想,后又传给了历代的教会。没有圣经这独特的人格统一的神学观念,新约对于基督复活的事实便绝对不会有,它只能宣告近东许多宗教在第一世纪所说关于死后命运的神话,我们在各福音书末章,所读到的便只有灵魂不朽。你有“灵魂——肉体”分离的人格的思想吗?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九篇
第9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9篇 | 保障!
祷告者从来就是感情充沛,无论是爱还是恨,悲还是喜,尽都表达无遗。这一首赞美诗,一开头就说:“我要一心称谢雅威,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我要因你欢喜快乐。至高者啊,我要歌颂你的名”(1-2节)。
诗人为何有着如此汹涌澎湃的情感呢?
祷告者将他的经验告诉别人,曾几何时,“仇敌一见雅威的面就跌倒灭亡”(3节);他也曾饱受冤屈,而雅威为他行了公义的审判(4节),为他申冤,除灭了敌人的名,把他们赶尽杀绝(6节上)。甚至,将他们的城邑夷为平地,使他们从地上消失(6节下)。
雅威威仪天下的风范,无人能及(7-8节)!难道不该将这宝贵的“遗产”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人吗?将这些喜讯传达于在仇敌之下受欺压、在患难中受屈的困苦人吗?雅威要作他们民族的高台,祂要追讨外邦人的罪;祂也记念百姓的苦情,听他们的哀求。落入在这般苦难光景中的人,完全处险而不惊(9-12节)。
甚至,雅威曾经将他从死门救出来(13节),所以,作为君王的他,完全相信他们民族的未来,完全在雅威的保守之下,雅威作他们的战士。因着祂看重自己的美德(14节)。
祂那公义的性情,必然会促使祂对外邦施行审判(15-17节)。祂因着那怜悯的性情,必护庇穷乏、软弱、困苦的人。于是,祷告者总结出——他的祈求,好像大厦立于稳固的磐石上,乃是因为立于神立约的基础,和祂自身公义的美德之上(18-19节)。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没有权势的底层人士,不会有出头之日。而雅威的百姓,则因为有这么一位君王,祂要成为锡安之民一切的保障,祂必因此打倒敌人,并因着祂公义的决心,必要审判那欺压祂百姓的外邦人(20节)!
每日默想:
神使祷告者从苦境中转回!祷告者由此发出对神公义作为的讴歌,因祂追讨恶人,记念穷乏的人。看来,人生的保障全在于神的救赎,你能说出一二点同样的感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