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31日|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四十一篇1-3 节
1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
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
2 耶和华必保全他,
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
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
3 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
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
省思:
贫穷者往往遭人厌弃蔑视,
圣经中却对之多加怜恤。
属神的人从而明白,
我们对待贫穷者的态度
正反映了我们爱神的实质。
“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
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祷告:
“我们的生命逐日由软弱变为刚强,
辛苦、阴暗的道路
在歌声中变得亮堂,
行了一些善事,赢得一些心灵归向祢,
亲爱主,亲爱主,为了祢。”
(Edwin P.Parker “ Master, No Offering”)
阿们。
每日经文及简释
利未记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古代中东人用来烤饼的泥炉(Tannur)。
《利未记》第2章释经| 素祭
二章1至16节,讨论的是素祭。假如燔祭的对象重点是自己和救赎主上主,利未记第二重要的祭就是素祭——为着穷人和祭司的祭物。这两群人是以色列社会需要关心的,穷人属于不那么幸运的人群,而祭司大致是一群没有产业和收成的人。
以动物献祭,对于穷人而言,是一笔不菲的付出,会造成穷人的重担,作为以色列恩典及怜悯之律法,设计了用素祭来代替燔祭。在现实中,献燔祭的人一般也同时献素祭。不过,假如无力献燔祭,则完全可以用素祭(不需要流血的祭物)代替,因为所献的祭是礼物,礼物的重点是表达对神的“尊重、感谢和效忠”,这等动机仍然是最主要的考虑点。与燔祭不同的是,素祭只需要将部分的供物献上,其余的留给祭司,因这是祭司主要的生活来源之一。
古代近东人民在烘焙的时候,常用橄榄油作为使饼松脆的蓬松剂,橄榄油也成为粗糙榖类面粉搓揉成面团时的添加物。乳香乃是从一些特殊灌木上所取得之芳香性树脂,有圣洁和祈祷的象征(1-2节)。
4至7节所吩咐的做无酵饼的方法,是一个最穷困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拿自家做的细面饼或薄饼片作为祭物献给神。8至10节交代了捐献者将祭物交给祭司,然后祭司将它带到坛前,并将纪念性的那部分取出烧在坛前,使得这供物成为一份馨香的火祭献给主。剩余部分,都归祭司们所有,可以看到对祭司的关注。
11至13节,要求所献的素祭都不可以有酵,对于古代常用作糖剂的蜂蜜也被限制。或许是因为蜂蜜是一些异教神明所喜爱的食物,因此以色列人必须相当留意,任何与献给异教神明相关之物品,以免任何暧昧不明的事物混入希伯来人的敬拜中,使他们去随从那些异于西奈山圣约的宗教成分。
看来,敬拜者真诚地将劳力所得的结果,存一颗敞开、朴素的心将农作物首批收成献上,是蒙神悦纳的。另外,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这矿物质不变的防腐性和收敛性,象征着永久不变和纯正;正如在「盐约」中所提的(民十八19;代下十三5)。
14至16节再次提到以初熟之物为素祭献上之供物,就是那些烘了的禾穗子。经过烘焙之后,这榖物被研磨成粗粉,抹上油,加上乳香后成为可献上的供物(参2节)。榖物和油乃是古代希伯来人日常饮食里三种基本成分中的两种,表达了人将其日常的饮食献给造物主的象征意义——神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每日默想
穷人可以用素祭取代燔祭,你觉得这一方案,对于今天教会生活有些什么样的贡献或提醒?
每日加量
诗篇 第一至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以色列南地荒漠中有许多季节性的旱溪(Wadi)。栽种在溪水旁的树生命力尤其突出。
《诗篇》第1-2章 | 有福了!
诗篇第一篇,先声夺人:有福的人生基于严肃的选择!“计谋、道路、座位” 这些生活型态的错误,与雅威的律法成为对比。而保全“思想、道路与座位”,其正确的做法是“热爱”妥拉,并为之思想(针对计谋),因为妥拉的基本意思就是方向与指示。
3与4节分别是两幅动人的画面,例证式的来形容1节与2节里相反的人生收成。“果实累累”与“被风吹散”是这两种人的不同结果。5节分别是用法庭的意象来看两种人的不同结局,恶人——站立不住,义人——则要审判恶人。
6节说,归根结底,人生的这种善终与恶果,在乎雅威“知道”!与祂的关系决定义人的人生充满福分;恶人的人生,却要受审而灭亡。
本诗篇与最后一篇构成呼应,第一篇:邀请在律法上生活,最后一篇是赞美的人生。第一篇至第一百五十篇,这一整个过程告诉我们,无论人生遭遇什么,沧海桑田,而活在律法中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一个赞美的人生。
第一篇以“有福了”开头,第二篇以“有福了”结尾!第一篇是对个人的劝告——要蒙福,就需严谨选择;第二篇则是对邦国的劝告——要蒙福就当认真听雅威的话,看看雅威的作为。因为在现实中,哪个君王不嚣张,依靠暴力呢?其所靠的无非就是军事的实力;而且他们有一种共同的习性——喜欢抵挡真理,将神当作不存在!然而,说穿了,这根本就是自不量力!没看看,到底谁在天上?
那些懂得“以嘴亲子”,注重和解(这方法与体现军事实力相反,因为,弱者才愿意和解);以及知道“雅威的怒气”,不敢如此嚣张的,因为知道有一个比他们还强大的,在天上监控他们。这种注重和平与约束自身实力的国家,才是有福的。
第一篇意象平整,第二首也意象整齐—“外邦”对应“天上的主”;“受膏者”对应“世上的君王”,最后以“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来结尾。
思考问题
第一篇与最后一篇构成呼应,第一篇:邀请在律法上生活,最后一篇是赞美的人生。第一篇至第一百五十篇,这一整个过程告诉我们,活在律法中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一个赞美的人生。对你有什么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