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3年3月3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761天前 | 44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诗40:9-17节: 当尊耶和华为大!
2. 每日经文 | 利1:燔祭
3. 每日默想 | 礼仪
4. 每日加量 | 约21:重新委任的呼召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30日| 当尊耶和华为大!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四十篇9-17 节


9 我在大会中宣传公义的佳音,

   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

   耶和华啊,这是你所知道的。

10 我未曾把你的公义藏在心里,

     我已陈明你的信实和你的救恩。

     我在大会中未曾隐瞒你的慈爱和诚实。


11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

     愿你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


12 因有无数的祸患围困我,

     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

     这罪孽比我的头发还多,我就心寒胆战。

13 耶和华啊,求你开恩搭救我;

     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帮助我。

14 愿那些寻找我、要灭我命的,

     一同抱愧蒙羞;

     愿那些喜悦我受害的,退后受辱。

15 愿那些对我说:“

     阿哈、阿哈”的,因羞愧而败亡。


16 愿一切寻求你的,因你高兴欢喜;

     愿那些喜爱你救恩的,

     常说:“当尊耶和华为大。”

17 但我是困苦穷乏的,主仍顾念我。

     你是帮助我的,搭救我的。 

     神啊,求你不要耽延!

 

省思:

神并非美术馆里的一件伟大艺术展品,

供我们偶尔逛画廊,

可以适时得体地

发出“哇!”、“啊!”的赞叹。

当我们切实参与

祂创造性的救赎工作,

自然就会赞美祂。

 

祷告:

伟大的神,我赞美祢的时候,

请帮助我能真诚地发自内心。

我不愿人云亦云地

说一些空泛的话,

而是要见证

祢在我生命中所成就的拯救,

奉耶稣的名。阿们。




每日经文及简释

利未记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利未记》第1章释经| 燔祭


利未记被称为摩西的第三卷书,摩西生平的意思过于祭司手册的含义。内容包括:


献祭的条例(一1―七38);


给平民百姓的指示(一1—六7),祭司献祭的指示(六8―七38)。


按立祭司(八1―十20);


不洁净状况的处理(十一1―十六34);


有关圣洁生活的指示(十七1―二十七34 )。 


利未记记述了古以色列最重要的礼仪,由献祭到洁净礼仪、宗教历法、主要的圣日以至生老病死。我们若了解这些礼仪,便能够理解以色列社会的基本建构了。


另外,正像旧约故事原是大声诵读的,利未记的祭礼经文是那些有良好献祭经验的人,为读者念出来的,讨论的主要是重大或富争议的地方,让人所献的祭能蒙神悦纳。可以这样理解——利未记并不是一份礼仪手册,乃是对以色列人在生活中“最重要”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指导性的讲解。它所记载的只是献祭的梗概,在阅读时,需要留心记载每一步骤,并用想象力来感受献祭的情境和气氛。关于细节,涉及不多,比如,献祭完了之后,祭司向献祭的人说安慰的话,并没有记载。


那么,在开篇的一章1至17节里,首先讨论燔祭就很自然了,因燔祭是以色列所有生活的重点。燔祭是将祭物全烧在坛上,而其它的祭,只是部分烧在坛上,其它的分给祭司,有时也会分给献祭者自己。1至2节是诸条例的引言,3至9节,10至13节和14至17节,这三个段落构成一组,来记载燔祭的条例。


燔祭要求所献上的祭牲必须是没有残疾的牲畜,也只有祭司可接触神圣的液体——血,也只有他才能走近祭坛。在坛上烧祭牲,代表把祭牲献给上主,它为献祭者赎罪,使献祭者在上主面前蒙悦纳(一4)。献祭者把手按在牲畜头上,等于说“这祭牲是我或代表我”。而这种代表是“非等量”的,因自己的罪本应献上的远比一头祭牲更多,甚至可能是赔上生命,但上主却愿意接受祭牲来代替。就像创世记之挪亚与亚伯拉罕献祭,上主“闻了那馨香之气味”,应许不再消灭人类。这样看来,献燔祭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罪,也为了表达对上主饶恕之爱的感恩。




每日默想


利未记对今天的信徒真的有意义吗?现代人本能地抗拒礼仪,教会也相当轻视礼仪,认为那是死的。然而,五经保持着平衡,有很多篇幅在讨论礼仪,甚至超过1/5的比例。假如旧约圣经没有利未记,假如以色列社会没有这些“礼仪”性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礼仪表达人深刻的情绪,而且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人会认为:公然违反社会礼仪的这等人会是一个正常人,比如在西方教会,人进入教堂时,一定会脱下帽子。在一个人丧礼上,如果这民族有对服装的要求,你就不能穿婚礼的礼服。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如受难节、大斋节、圣灵降临节和主日,越来越不被重视,也看出教会越来越世俗化了。你认为礼仪有深化生命的意义吗?




每日加量

约翰福音 第二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翰福音》第21章释经 | 重新委任的呼召


门徒们去加利利打鱼,耶稣向他们显现,以他们最熟悉的口吻问他们:有什么吃的没有?并以他们最熟悉的“捕鱼的神迹”,来向他们显明祂的作为。但他们未能认出祂来。


有一个不知名的、被称为“主所爱的门徒”却认得“是主!”(7节)。耶稣的门徒享用了一顿“奇特”的早餐,在这个早餐里,耶稣用了他们所捕的鱼,和他们的炭火来烤鱼。这里并不是要增添故事的情趣,这乃是约翰一直的用意,之所谓基督信仰的服侍的双重特性:我们的事工绝对不是我们自己独自完成的,乃是在主的指挥下而成就的;另外,耶稣并不需要从我们而来的东西,但,祂并没有这样做!祂乃是从我们手中接过东西,祂看重我们的工作和我们所递给祂的东西。


对彼得的呼召,充满了温情。彼得需要被重新认可——因为他曾否认过主。彼得被再次启用,成为牧养群羊的牧者,这是在旧约里犹如君王般的责任,已经落到他的肩上。不过,彼得仍然需要学习——要忠于自己的职守,别多管闲事(22-23节)!这是要说,纵使他们曾见过复活的主,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认出祂来。


假如对这一章作个总结的话:不妨说是“重新委任的呼召”!当这些耶稣跟随者一旦认出复活的祂,就被呼召跟随,像是一开头呼召腓力(1:43),呼召彼得跟随祂一样。然后,耶稣就给他们应许——“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要看见天开了,上主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1:51)”。


不断跟从,也就成了门徒的生活方式,哪怕是复活后,也需要时刻带着谦卑、受教的心志才行。


24至25节,被称为是整个福音书的撮要,到这里,约翰的目的已完成,他已引导读者认出和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道成肉身的上主之子;祂的门徒们,也已认出祂就是“复活的主”,也跟随了祂。看来,真的没什么再需要交代的了。


然后,约翰说:祂还有许多话要说,耶稣仍然有许多的事迹/记号!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包括福音书),能够完全掌握道成肉身的身份。显然,目的很清楚了,讲了再多,或者,你想考察再多,假如不信的话,那意义也就没有了!


思考问题


在21章,包括对彼得的恢复和委任,对于整本福音书“作门徒”这一主题有什么意义?对今天我们作“耶稣的门徒”的失败,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