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3预苦期4 | 受膏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772天前 | 39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3预苦期4|受膏
约十二 1-11



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3月19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3月19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3月19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约翰福音》12:1-11(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2:1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

12:2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

12:3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12:4有一个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12:5说、这香膏为甚么不卖三十两银子赒济穷人呢。

12:6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12:7耶稣说、由他吧、他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12:8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12:9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

12:10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

12:11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



2023年预苦期 4 | 受膏

《约翰福音》12:1-11


序言|鸿门宴


在影视作品与小说里,经常会看到通过人物不同角色,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来反映角色的不同性格、品格,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中来突出作者的意图。


约翰的福音书,充满了这种戏剧感,他也用不同的角色,来塑造他的福音故事,来表达他的主题。


在一个逾越节的前六天(1节),耶稣和祂的学生(严格一点讲,是与他一同参与复国大计的同盟者),他们到了拉撒路的家里。我们不会忘记这个曾经落入极大悲哀的家庭,如何被死亡笼罩,又如何地因遇见耶稣,从绝望中转回——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拉撒路,死了四天后,因为蒙耶稣的救赎,从坟墓里出来了。可想而知,这个家庭对于耶稣,他们是何等的感激。当耶稣和门徒们到了他们的家,他们设宴款待。


我们先假设一下这筵席的气氛,然后来看马利亚、犹大和耶稣这几个角色的表现。


本来这是一个感恩,喜乐的筵席,却令人感到不安。我们或许有类似的经历,在一个饭桌上,小孩子无辜地坐着,一只手擦着眼泪,另外一只手拿着筷子,把饭使劲地往嘴里扒,流下来的眼泪,也随着饭粒吞了进去。另外一个例子:在父亲的生日宴会里,兄弟姐妹为了谁该得更多的财产而大打出手。本来,筵席和饭局代表着喜乐、友爱与温暖,没想到邪恶与痛苦却闯了进来。更不用讲,我们非常熟悉的“鸿门宴”,项羽利用代表着结盟的宴席,把对方当作动物一样来捕杀。这类故事看起来实在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每当我看到这类的场景,几乎要窒息!尽管我承认必须接受人类罪恶的真相,但人心的诡诈,利用代表着爱与温暖的筵席,来达成邪恶的目的,这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在接待耶稣这个充满着爱的筵席上,也发生了类似令人不安的事情。在席间,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抓住了机会,将她随身带着的哪哒香膏,迫切地倾倒在耶稣的身上。她的行为引起了一个人的非议;事件的主角耶稣,站出来为她辩解。



一|马利亚(1-3节)


马利亚带着无限的景仰和爱,将她珍藏多年的哪哒香膏,倾倒在耶稣的身上。这瓶香膏极其昂贵,根据犹大所说的,最起码值三十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计量衡,三十两大约是300他连得,这300他连得是当时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一天大约1他连得。按照现在工人每天较低的收入200元计算,一年的收入大概6万元左右)。马利亚的那瓶香膏,最起码可以折成6万元。而这6万元,在一瞬间就没有了。就算马利亚的家境比较富裕,这瓶香膏也可以算是她的全部家当了,而她却为一个人完全地倾倒,可想而知,这个人对她而言,有多大的份量。


马利亚随时都找合适的机会,要将香膏倾倒在耶稣身上,这正是她会随身带着它的缘故。而如今,她的行为遭到非议,被当作是一种“不善”之举,最起码是一项不合理的行为而遭指责。这不但说明了,她与犹大之间,价值观完全不同,马利亚认为“主比一切重要!”所以,她会将她那极贵重的东西,倾倒在祂身上。当然,她肯定不会认为——赞助穷人是没有价值的,但在耶稣与穷人,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她选择了耶稣!


我们从耶稣为她的行为辩护中看到,马利亚的倾倒、膏抹、拭擦、服侍,体现的是耶稣那个“死亡的时刻”,以及因耶稣的死亡,所带来的价值——耶稣要通过祂的死,来施行神的救赎计划,祂要以牺牲,来显明作为以色列的王者身份。马利亚对耶稣的膏抹,就是为着耶稣的安葬而采取的行动。而这个行动,却成为了膏抹君王的行动:耶稣被膏,按犹太人风俗而言,是为安葬所作的准备;而祂的死,却带来另外一层的价值——为祂成为以色列的君王,开辟的道路。所以,马利亚膏抹耶稣的意义,也是双重——倾倒她对恩公的爱,同时也将耶稣死亡的意义表明了出来。



 二|犹大(4-6、9-11节)


在另外一边,却有一个完全不理解的声音发出,这个声音对她发出指责,说她是在浪费!甚至认为是“非善”之举。为什么要浪费这极贵的香膏,去作无谓的事情呢?这种做法无疑是“烧钱”;假如把这瓶香膏变卖了,不知能帮助到多少穷人,帮他们度过多少挨饿的日子。


然而,我们看到,这种声音带着的是一种伪善。当然,并不是说,犹大的建议没有道理,也不是说,假如真的把这瓶香膏卖了,他不会用这钱去救穷人(哪怕他会从中中饱私囊)。伪善的意思:是利用良善、公正的共识或平台,作为包装,来达成另外一层的目的。就好像“鸿门宴”,我们并没有说:筵席是假的。我们是说:项羽想利用筵席这一喜庆和温暖的场合,来达成他诛杀刘邦的目的。我们今天只要翻翻新闻,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伪善”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在政客和一些媒体的操作者身上,我们几乎看到了“伪善”是多么“正常”地出现在他们身上。


说穿了,将这一瓶香膏,为耶稣安葬之用,值得吗?犹大看不到这个价值,他对耶稣的身份、及祂的救赎工作显然完全的无知。假如他真的知道耶稣就是他们的君王,哪怕要牺牲了,也不至于指责马利亚的行动吧?就好像,一个国王离世,王室斥巨资为国王安排了一个隆重的丧礼,以此显出对国王的尊敬,在这个时候,谁会认为王室在浪费呢?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说:花那么多的钱为国王安排葬礼,有必要吗?还不如拿出一半来,去改善民生。这个时候,谁都会觉得这种声音令人啼笑皆非。


也好像,我们摆设豪华的筵席,接待了在我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我们从来不会觉得不值得一样。假如有人说我们铺张浪费,还不如拿这些钱去照顾养老院的老人。你会觉得很好笑!


看来,犹大的反应,不但显示出他的伪善,也显示出他对耶稣身份和祂的救恩行动的无知。假如他真的在乎耶稣,他真的能认同耶稣以牺牲的方式开辟的弥赛亚道路,他又怎能会用30两银子把耶稣出卖了呢?他只是一个懂得价格,而不懂价值的人。


在9至11节里,我们看到当时的犹太社会的价值取向,比犹大有过之无不及,犹大只是认为,为耶稣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不值得。而祭司长却直接否定耶稣的善行,所以,他决定要将耶稣连同拉撒路一起杀死,而使社会的局面得到控制。历来的统治者都一样,为了他们想要的稳定,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从来不会关心他们所制定的政策,是否合乎公义,是否符合人性。



三|耶稣(7-8节


当耶稣听了犹大的指责,就为马利亚的行为辩护,祂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7-8节)!祂说这话的目的,是希望门徒们能把目光对准祂在逾越节死亡的那个时刻。祂的意思并不是说:穷人不需要关心!事实上,祂一直关心穷人!祂的意思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段,将焦点放在祂身上,比放在穷人身上更重要。就好像房子着火了,这个时候,不是去保护家具,而是要赶快把里面的人救出来。逾越节很快就要来了,他们赶紧来关注这位逾越节的主人的所有行动吧,尤其是需要来关注祂的死亡!以及死亡所带来的意义。


耶稣这句话的另外一个可能是:只有真正地拥有祂,才有可能真正拥有穷人!因为贫穷的终极原因,是人类自身罪恶的问题。而这罪恶,非要用耶稣那舍己的牺牲,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当耶稣对人类的救赎成全了,贫穷这个主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掠夺所造成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耶稣是希望门徒们能明白,祂并不用文攻武略的方式,来解决因种族仇恨、阶级压迫所造成的贫穷等问题,而是用祂的死亡和牺牲,来解决贫穷背后的罪恶的问题。


回应|用你拥有的一切爱神[1]


作家弗兰克在他的小说《人寻找的意义》里说:一个空无一物,落入极大灾难中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维里,他仍然可以享受到无上的喜悦。在他作品里的主人公,一个在集中营的囚犯,因着对妻子思念的爱,使他经历着快乐,也使他体会到神叫我们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的原因(申6:5)。因爱使我们得着力量,尤其在面对邪恶和黑暗的时候,爱使人充满力量。


用全部的爱来爱上帝,对于历世历代的信徒而言,也都包括——要用钱来爱上帝,就好像马利亚给我们所作的正面示范,而犹大给我们作的反面的示范一样。有时,我们会不会觉得自己更像犹大的思维呢?在我们心目中,会觉得神很丰富,不需要我们在金钱上作出什么付出,甚至把本来该给祂的都挪作他用?或者很少关心神家在金钱上的需要。马利亚近乎奢侈的奉献,有无刺激到你的良心?还是说,你会像犹大一样,投诉她的浪费和不理智?


有位学者带着批评的口吻说:今日教会的领袖,一定会与犹大产生共鸣[2]。假如我们有许多资产可支配的话,我们很可能会用来发展福音事工,很少会以看似奢侈的方式来表示对耶稣的爱和尊敬。我们会像犹大一样,觉得类似马利亚的哀悼方式,是奢侈、浪费的行为。当然,这不是说,支持穷人是错误的,发展福音事工是错误的。当我们放弃对穷人的支持,放弃福音事工的开展,把钱用来追逐奢华,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像马利亚一样献上礼物,仍然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比如,在贫穷的罗马尼亚,他们引以为荣的地方,就是那光荣又奢华的教堂。因为这个建设得美丽的教堂,是反映了他们对耶稣的爱和敬意。反过来一个例子,有个教会的崇拜场所,又破烂、又阴暗、又寒冷。但这个教会并不是没有钱,而领袖们在谈论是否需要翻修的时候,其中有位领袖说:耶稣必然希望我们用这笔钱来帮助穷人,而不是用来买新的地毯、装空调。显然,他们都不会觉得用这种较为奢华的方式,也是在表达对耶稣的敬爱。


那么,怎样爱神才恰当呢?中世纪著名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说:要以极强的爱来爱神。马利亚给我们示范了这种极强的爱。迈蒙尼德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极强的爱到底是怎样的。他说“这种爱使你的灵魂绑定在对神的爱那里。像一个人害了相思病,所有的思绪都离不开他对某个女子的爱。时时刻刻想着她,坐下、站着、吃喝都念念不忘。爱神的人,心里对神的爱应该更加热烈。像我们受吩咐的一样:“尽你全部的心思、全部的性命、尽你全部的力量”(申6:5)。


但千万不要误解了!其实,这份热烈的爱,并不是那种令人情绪高涨,不是像一些人一样,对“属灵迷恋感”上瘾,不断地从一间教会换到另外一间教会,寻找自己心灵的需要,寻找心里认为的那一份感觉;而根本不关心对讲道信息的回应,或委身教会群体的必要。


希伯来“爱”这个词(读a-hah-VAH),一般而言,并不是停留在“亲密的感受”上面,而是超越了情绪。并且,这种爱,会化作一种为神舍己的行动,就好像马利亚,她因着对耶稣无限的爱,将她的所有,倾倒给了耶稣。


爱神,就是把一生押注在唯一的一位神身上。当然,这里不是说:爱,毫无情绪的部分,或情绪不重要,而是说,情绪是后面的事。有了行动,才是爱的体现;行动之后,就会有情绪的感受。


犹太拉比说:你要尽性爱你的上帝(申6:5),意思就是你要用全部的生命,来爱上帝。也就是指一生中的每一秒、每一分。


关于这一点,完全与我们文化的期望背道而驰。我们的文化是期望我们在工作、兴趣、运动、看电视连续剧、看最新的电影、刷抖音之间,挤出一点时间来爱上帝。在我们开销完旅游、购物、房贷、最新款的车型等需要之外,挤出点钱来奉献给上帝。


用全部性命来爱上帝,也表明为上帝付出自己的生命,就像耶稣一样,为了忠诚于上帝,而牺牲自己。在罗马统治的第一世纪,有位因教导律法而被囚禁的犹太拉比,被罗马人折磨致死。在临死前,他并没有喊冤和呻吟,而是在他的口里念诵示玛: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申6:5)。


这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许多殉道者,能够坦然、从容、毫无恨意地面对死亡。因为他们明白了,要用生命的全部来爱上帝!当他们需要为上帝付出生命的时候,能够欣然接受。所以能够坦然和从容。


以下三个问题,帮我们作些反省,我们的内心,果真爱上帝吗?


1、你对神的爱,哪些方面是热烈的?把爱理解为情绪,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你与神同行,你觉得感觉重要吗?


2、请思考一周以来,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无数的事情使你分心?与神竞争?例如,兴趣、运动、电视、微信、购物、工作。假如是这样,你可以怎样调整生活的方向,使自己能专注在神的身上?


3、你觉得你在金钱上是一个慷慨的人吗?尤其是对神及祂的教会,你觉得你在金钱上的投入,足够说明你对上帝充满着爱吗?



[1] 回应的内容参考滕蔚蓓(Lois Tverberg),林梓凤译:《拉比耶稣扬起的尘土:学习耶稣犹太式教导改变你的生命》(香港:夏达华中心,2020),页57-72。

[2] 白基(Gary M. Burge)著,黄愈轩等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43B约翰福音(卷下)》(香港:汉语圣经,2016),页446。





代祷事项:


1.    为每位肢体祈求,愿主赦免我们爱自己过于爱主。我们没能用全部的爱爱主,在时间上、在金钱、在生命的某些领域上,我们对主有所保留,主却未曾离弃我们这些罪人,求主怜悯我们这群在爱上贫穷的人。


2.    为教会祷告,求主赐下智慧,使教会讲台有力传讲真理,使人心苏醒,我们好从错误的价值观中扭转,宝贵主所看重的,唯有我们的思想被真理更新,行动作为才能合主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