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3年3月5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3年3月5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3年3月5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约珥书》2:12-17(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2 耶和華說:雖然如此,你們應當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我。
13 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 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14 或者他轉意後悔,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 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
15 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
16 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
17 事奉耶和華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壇中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列邦管轄他們。為何容列國的人說:「他們的 神在哪裡」呢?
序言|不同的现实
一群过着流亡生涯几十年的百姓,听了许多预言家、神学家、社会学者、祭司等社会名流,那些有理有据、慷慨激昂的话,回到了故土。这些专家们告诉他们:归回是上帝的应许,是上帝结束审判的结果。从此之后,他们将要在故土有一个幸福、蒙恩的未来。
然而,当他们将在巴比伦的田产、房子和其它一切的家当都变卖,信心满满地回到耶路撒冷后,发现,被忽悠了!
耶路撒冷完全不像在记忆中的那个样子,这里一点都不美丽!圣殿没有了!葡萄园没有了!住在这里的都是野蛮人。山岭上、城里、树丛中,到处都摆设着、都挂着这些野蛮人所膜拜的木偶、石头和泥巴偶像。原来属于他们的家园,如今彻底被野蛮人占领了。
虽然,有约珥、哈该和撒迦利亚这些领袖,带领他们着力建设新的生活。但,外来的阻力实在太大了,而归回的群体的财力太小了,包括这些领袖们,他们社会活动的能力也太小。结果,前面所说的那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很多已经开始的事工,都中途夭折了!
面对着这番景象,这些归回的群体,他们的热情几乎完全失去了:还是现实一点吧,不要再做那些虚头巴脑、不切实际的事情了,最不应该的就是,听那些激进分子忽悠的话了。现在,巴比伦,是回不去了,只能赶紧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吧。你看,这些专家们所说的耶和华的应许,一点一滴都没有成就。假如他们所说的话,真的就是耶和华的应许,那耶和华为什么不在我们回来之前,就荡平住在这里的异教徒?或者,就赐给我们能力,像约书亚那个时候一样,使我们可以征服敌人。
可悲的,我们落到了十分艰难的地步。假如我们在巴比伦,哪怕是做奴隶,好歹,生活还算稳定,也不至于那么没有前途。在帝国里,除了一些重要的职务,没有办法得到,一些重要的行业没有办法从事之外,那是特权阶层才能拥有的。但社会上很多职业,是可以从事的,不是有很多人在首都购买了房产吗?帝国政府也没有限制我们的信仰,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会堂。
而今天,虽说已经回来了,但信仰生活,也没有任何强过巴比伦的地方,圣殿,也只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房子,甚至连房子都算不上。
第一圣殿遗址图
这大概就是从巴比伦归回的犹大群体的一些情况,而且,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总而言之,他们没有发现耶和华在耶路撒冷群体中的作为,甚至,他们感到落入了更悲惨的境况中——农作物的天敌蝗虫,攻击他们,使农作物歉收。那些外族人,时不时也像蝗虫一样,来侵略他们。最悲哀的是,耶和华也成为了他们的敌人。看来,那些领袖说,归回的群体才是耶和华真正的群体,简直就是忽悠。他们所说的将要过上“耶和华同在的日子”。没想到这个日子,不是祝福,而是灾难、遭咒诅的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先知约珥,并没有气馁。他为那些为着自身处境悲哀的百姓开了药方:他们该悲哀的不是现今的遭遇,而是他们对神的态度!他们要为自身虚假、不用心的信仰生活和行为而哭泣。他们需要求神改善的并不是现今的生活,而是他们那颗麻木的心灵!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外族人的强悍,和蝗虫的凶猛,而是与几十年前的祖宗一样的背道、背约的行为。他们要为这种得罪耶和华、过着那种虚假的信仰生活而悲哀,而哭泣。他们虽然口口声声说信神,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蒙恩、敬畏耶和华的生命样式。信仰,对他们而言,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标签而已。
是的,归回群体所经历的悲惨现实,确实可怕;但约珥认为:他们对信仰不认真的现实,才更可怕。于是,先知呼吁他们悔改,因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为自己的虚伪、为自己怠慢神,为自己的背约而哭泣。唯有悔改,才能挽回上帝的愤怒,获得祂的怜悯。也就是说:他们沦落到如今悲惨的现实,是因为没有认真面对耶和华,那么,他们该感到悲哀的不是糟糕的生活处境,而是糟糕的信仰生活,该哭泣的,不是遭受蝗虫和外敌的攻击,而是耶和华对他们的审判。如今,唯一的出路就是悔改,而且,先知呼吁的,不但针对一些人,而是针对全社会,要求普通百姓,和官长一同来悔改,来为自身深陷罪中而悔改、而哭泣。
下面对经文(2:12-17),作些进一步的解释:
一|百姓的悔改与神的悔意(12-14节)
12至13节,几乎完全引用了摩西的话——出埃及记三十四章6节。约珥告诉他们,与现实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如同摩西时期“确信”的光景,会再次临到。以色列的祖先,他们在摩西带领下,也多次因犯罪而遭到耶和华的审判,然而,他们没有被灭绝,他们还有未来。因为他们通过悔改,挽回了耶和华的怒气。耶和华的怒气又为何能够消散了?是基于祂那有恩典、有怜悯、有慈爱,又不轻易发怒的性情。
可拉的刑罚,摩西亚伦的代求
所以,先知约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悔改,使面临生存的威胁解除。百姓真诚的悔改,说不定能触动神的悔意。历史上,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他们的祖先,在旷野之时,因为不信两个探子(约书亚和迦勒)的话,要将摩西和亚伦置于死地,导致耶和华的怒气全然发作,打算全然除灭他们,不留一个,单单让摩西的后代进入迦南地(参民14:10-12)。而耶和华在摩西的求情之下,回心转意。另外一次,可拉一党叛变,围攻摩西和亚伦,激怒了耶和华。耶和华吩咐摩西和亚伦闪到一边,因祂要将这群情激昂的百姓,转瞬间灭绝。幸好摩西反应快,赶紧与亚伦一同跪下求情,促使耶和华激动的情绪,稍微缓解了下来,只灭了闹事的首领可拉、大坍和亚比兰这三个家庭。
看来,百姓现今糟糕的处境,是可以改变的,耶和华的审判也是可以停下来的。只要百姓悔改,耶和华就会产生悔意,留给他们生路,甚至还要赐给他们福气。也就是说:因着耶和华“有恩典、有怜悯、有慈爱和不轻易发怒”的性情,他们不必落入因犯罪就被咒诅、自父及子至两三代的宿命中。他们可以因着真诚的悔改,而改变命运,甚至,悔改会促使耶和华马上回心转意,赐给他们福气,使他们有素祭和奠祭所用的物品可以献上。意思是:他们不再颗粒无收,反而,会有好的收成,牲畜也兴旺起来。更要紧的是,他们与耶和华的关系,好了起来,耶和华也乐意接受他们所献上的。
二|个人的悔改与群体的悔改(15-17节)
先知呼吁的对象,不但是普通百姓,也包括祭司等。因这种社会性的悔改行动,才能达到整体的效果,就好像摩西时期的经验:因个别人犯罪,而引起被耶和华审判的后果,需要个人与群体一同回转、归向神。看来,先知对百姓悔改的呼召,不像现代传福音的方法:比较关注个人的悔改,或者说:将个人的悔改,作为改变社会的基础;个人悔改的价值高过社会性的悔改,因只有个人性悔改了,才会促使社会面的改变。而在先知的思想里,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别,个人与社会之间,并不存在先后次序的问题。也就是说,悔改的主题,不但是针对个人的,也是针对社会的。
从经文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个人道德性的转变,与社会性的经济、政治、宗教及其它的社会问题,紧紧连在一起,没有分开。先知在呼召老者悔改的时候,也呼召孩童和吃奶的来悔改,因为罪恶的问题,不只是在个人身上,也在集体的层面。虽然未断奶的孩童,看似没有直接犯错,但先知也呼吁要把他们带来,因他们也有罪责。就好像约书亚时期的亚干犯错,连累家人(参书7:25)。社会问题,不只是个别人所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有份。
先知约珥呼吁祭司带领百姓悔改
先知也呼吁祭司,要他们带领大家一同来哭泣,来陈述他们面前的苦情。17节的内容来自被掳时期的作品,我们看到旧约圣经经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参诗44:13、74:10,79:4,结36:4-7 ,赛63:17-19,哀5:19-22)。同时,这也反映出约珥将现时归回的群体,与几十年前被掳时期的群体,连接在一起,一同形成一个“背约、被耶和华审判”的群体。那么,按照圣约的精神,作为神的百姓,有被审判的经历,即意味着有被复兴的希望。当他们哀叹被审判的过去,就将要迎来“被更新”的未来。
所以,他们会如此大胆地哀叹——甚至在表面看来,是在“控诉”耶和华,希望能够唤醒耶和华对约的关注。就好像摩西,遇见耶和华将要除灭百姓的时候所作的哀求一样。其中我们十分熟悉的就是,十个探子将从迦南地所探来的虚实,作出负面的报告,导致百姓认为摩西要他们攻击迦南人的命令,其实就是让他们去送死,他们就此造反,而惹动耶和华的怒气,使祂决定用瘟疫把他们铲除干净,一个都不剩。所幸的是,摩西和亚伦的哀求,促使耶和华回心转意,没有降灾杀死他们。反而使他们的性命得以留存,得以善终,只是他们不能进入迦南地而已(民14章)。
约珥先知采用相关的哀歌,是为了使他们恢复记忆——他们的祖先犯罪后哀求神,得到了神的宽宥。如今,若他们悔改,也将得到神的赦免,神也再次赐给他们蒙福的未来。
回应|悔改的几点意义
就今天而言,悔改的主题对我们会有几点意义:
1、悔改带来与神重修于好
约珥先知对百姓悔改的呼召,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与施恩与怜悯的上帝重修于好。这样的目的,也适合应用在基督徒身上。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会将约珥书二章12至13节用在预苦期的经课里,用来召唤人悔改,使悔改的行为颇具礼仪化,而这种礼仪,是镶嵌在以色列的传统里的,使人看到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关联性。虽然,近两千年的时间,基督教信仰与犹太信仰有着很多的分歧,但我们从悔改具有礼仪化的应用上,看到以色列的神与基督教的神之间的一致性。那么,当我们呼召人悔改的时候,也应该像以色列的先知一样,是为了使人与施恩、怜悯的上帝重修于好。尽管,对于异教徒出身的我们,从来就没有与上帝有过关系,很难体会——与神重修于好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们可以从以色列这些前辈身上,来学习——如何与神重修于好。
2、悔改意味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悔改,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的人生或行为并不完美,远离了神的创造本意,也承认自己得罪了神,而不悔改,则意味着自己认为人生或行为是完美无缺,不需要改善,或作出改变。然而,一个不知道自己是有问题、有罪恶的人,按照犹太诗人的话来讲,就是一个毫无悟性的畜类——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诗49:20)。
反而,一个悔改的人,能够享受上帝赦罪所带来的平安,这种平安,也能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有智慧地面对各样的选择。如同一个例子:一个蒙恩的弟兄,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但那个工作,影响了他在礼拜天崇拜神的生活,因公司规定,他必须在礼拜天去工作。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他说:好不容易被神找回来,不能再错过敬拜神、服侍教会的机会了。工作嘛,只要能找到一个养活自己的就行了。
3、悔改,使自己不在错误中继续……
悔改的行动,意味着自己不需要继续在错误当中,也不需要继续因罪恶,而落入被咒诅的宿命中。反而,相信自己的未来,是蒙神祝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可以透过一次又一次的悔改,使自己的品德被改变,生命被更新。也使自己的人生未来,向好的一面开放!毕德生讲过一个事例:有一天他从别处借了一台除草机,无论他怎样折腾,机器就是不运作。那时,碰到了邻居,邻居对他说,他家原来也有这个型号的除草机,要是他没记错的话,这个机子的开关,是反向开的。当毕德生将机子的开关,打到常规相反的方向,果然,一切正常了。
我们的人生也是,经常朝着上帝所设计的相反方向而走,这也正是希腊文“罪”的基本定义。悔改,意味着我们按照我们自我为中心或罪恶的本性,反向而行。这个反向而行,正是使我们能够正常发挥上帝对我们设计的目的。
4、一些与悔改之道相关的实际行动!
A、敬拜。约珥对那些失望的群体的一个呼吁,就是要求他们恢复真实的敬拜生活。对我们今天而言,一个悔改的人,应当会非常渴慕群体的敬拜生活。也就是说,敬拜神、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就是悔改所结的果子,反而,则依然活在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
B、善行。在高压、不容许在公开场合传讲信仰的世界里,基督徒向世人作见证最好的办法:除了竭力追求敬拜之外,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活出善行。因为善行,就表明自己的生命已经改变,不再被罪恶所压制,反而,没有善行的人,表明他的生命仍然被罪恶压制而不得自由。
C、金钱的奉献。钱财的奉献态度和程度,往往体现出一个人是否对神忠诚和依赖,也是悔改生命的指标。
D、为教会34位另外一半未信主或从不过教会生活的肢体祷告。愿悔改之道进入他们的家庭(34位肢体的名单请看附页。如果你的丈夫或妻子没有信主,而你的名单没有在这里,也可以告诉我,在未来的一年里,这34个名单应该成为你的“负担”,他们的另外一半,应该就是我们蒙恩的人所召唤的对象,我们每个人最起码一个礼拜为他们祷告一次。看看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归向了主,进入了教会?)。
不过,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你既需要在家中表现出善行,也需要在家人面前表现出对神的忠诚。假如在家人面前没有显示出你被改变的生命:比原来更善良,以及对信仰及其信仰群体,尤其是主的重视和认真,你很难带领家人归向耶稣。没有善行,就表明信仰与你毫无关系!对信仰不认真!动不动就在人前、在利益面前妥协,别人不会觉得信仰对你有什么重要。他也不会将生命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事情上面。所以,如果家人不信主,我们需要检讨的是:你的生命有被改变吗?也即是说:你会在家人面前表现出善行吗?你会让家人看到,你所信的神比一切更重要吗?甚至比自己的家人更重要吗?当然,这里不是叫你忽略家人,而是一种次序的建立,也唯有看重神,才能真正的看重家人。
所以,自身需要在道德上作主动的改变,也需要在价值体系上排出优先次序。别人只有在看到我们的变化的时候,才能对我们所信的产生兴趣。
代祷事项:
1、为教会祈求,愿每一位都一同悔转,离开在工作中的妥协、离开在婚姻上的不忠、离开在十一奉献上的不忠、离开嫉妒与纷争、离开论断与仇恨,回转到主所喜悦的道上来,愿主怜悯我们,医治我们背道的病。
2、为我们肢体不信主的另一半向主求,求主怜悯他们,使他们有智慧能明白自己在罪中的现实,愿意来到教会,能认识并接受主的救恩。也帮助我们的肢体和我们每一位,能在今年中好好坚持为他们代祷,求主将一个一个家庭全然带来归向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