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7日 | 我脚下的地步宽阔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八篇31-42节
31 除了耶和华,谁是 神呢?
除了我们的 神,谁是磐石呢?
32 惟有那以力量束我的腰,
使我行为完全的,他是 神。
33 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
又使我在高处安稳。
34 他教导我的手能以争战,
甚至我的膀臂能开铜弓。
35 你把你的救恩给我作盾牌,
你的右手扶持我,
你的温和使我为大。
36 你使我脚下的地步宽阔,
我的脚未曾滑跌。
37 我要追赶我的仇敌,并要追上他们;
不将他们灭绝,我总不归回。
38 我要打伤他们,使他们不能起来,
他们必倒在我的脚下。
39 因为你曾以力量束我的腰,使我能争战,
你也使那起来攻击我的,都服在我以下。
40 你又使我的仇敌在我面前转背逃跑,
叫我能以剪除那恨我的人。
41 他们呼求,却无人拯救;
就是呼求耶和华,他也不应允。
42 我捣碎他们,如同风前的灰尘;
倒出他们,如同街上的泥土。
省思:
“神的怜悯,犹如大海之宽广;
祂的公义中有仁慈,远胜自由。
神的爱超乎人心所能测度,
那永在者的心最奇妙仁慈。”
(F.W.Faber,“There's a Wideness in God's Mercy”)
祷告:
神啊,祢救我脱离了错综的罪恶迷宫,
将我放在怜悯、公义的广阔天地。
我现有极大空间可以遵行祢的道,
请帮助我一直紧随耶稣的脚踪,
奉祂的名求。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二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28章|伯特利
以撒与利百加都看到以扫与雅各因着以撒的遗嘱,而引起的兄弟相争,有可能会导致悲剧(27:41-46)。所以,以撒祝福雅各之后,嘱咐他去他的舅舅家相亲。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为了保住血脉的纯正性,以扫娶了亚伯拉罕严严警告的迦南女子为妻,要知道,这有可能会导致这一家族被迦南同化而最后消亡。这里并不是从信仰角度来考量,因为当时并不存在和亚伯拉罕有着一样信仰的女子(利百加和后来的拉结也不是)。
以撒对雅各临走前的祝福,加入了“圣约”的内容,包括后裔和土地。这是不是出于对他自己起初祝福的忠诚呢(27:27-29)?不过,他确实歪打正着了!但我们不能将他对雅各的祝福当作是耶和华的命定。
以扫也采取行动,去娶属于自己家族的女子为妻,想挽回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这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在家庭争端中各自较力的行动,不过,这倒让我们看到,自从他轻看长子这一名分,如今确实与应许的“长子”,越走越远了。当然,以撒与雅各认为的长子名分,是与财富和遗产相关,我们不能将它圣化与“属灵化”。
雅各为着他那厚颜无耻的作为,承担苦楚,被迫背井离乡,从别示巴到哈兰的旅程,长达885公里,他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他风餐露宿之时,神眷顾了他,在梦中向他显现。这个梦境其实有近东文化特点,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里,有一些著名的阶梯式的庙塔。这样的庙塔是为神明提供的,作为降临到地上并进入阴间的中转站。雅各梦到耶和华的使者,也采用这样的阶梯启示他。假如真是如此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耶和华神的屈尊,愿意与掺杂了当时世界观的雅各互动。
耶和华的使者向他保证:他将承受最初给予亚伯拉罕的应许:“得着土地、后裔,万族因他的后裔得福”。甚至还说:“我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二十八13-15)。
雅各在伯特利对神的许愿(28:20-22节),是相当功利和现实的,他说假如耶和华使他平平安安回家,他就以耶和华为神,说明他在以往对耶和华的认知极其有限,他在石头上浇油,以示奉献,这其实是异教的祭拜方式。十分之一的奉献,是当时每一个人原则上需要做的——需要向祭司或君王纳税,我们从亚伯拉罕向麦基洗德纳十分之一也可略知一二。
因此,我们不能过度美化雅各,在这个人身上,现在还找不到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更是看见神为着衪对人的应许,展现了祂的恩情!
03
今日默想
你会认同在这里对雅各信仰的评价吗?
04
每日加量
马太福音 第二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可怜的犹大+无能的彼拉多)
释经音频2:(被代替的巴拉巴+神的儿子)
释经音频3:(神圣的死亡)
《马太福音》第27章 | 新的牺牲
福音书所描述的冲突,集中在律法、圣殿、君王这三个犹太传统的身份象征和耶稣之间。
可怜的犹大
二十七章1至10节,是犹大的叙事,正好暴露了圣殿与耶稣这位弥赛亚之间的冲突。犹大卖了耶稣,当他看见耶稣被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他的这个后悔的行动,正表明他对耶稣作为弥赛亚的救赎一无所知。他拿钱出来,是想获得祭司长和长老的认可,帮他赎罪。问题的重点就在这里:我们说犹大毫无悔意,因为他真的没懂耶稣作为救赎主的身份,他只是把耶稣当成一个没有做错事、良善、无辜的人。
大祭司对犹大的请求,无动于衷,因他们已经不关心赎不赎罪的问题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担吧”(4节)。在这里暴露出祭司们多么背离圣殿存在的意义,他们完全不称职,远离上主的旨意——对一个来祈求饶恕、赦罪的人已经完全麻木。这正好表明:圣殿因着这些祭司的操纵,已经完全失效了!失去了为别人祷告,使别人再次建立与神的关系,重获新生的作用。正如耶稣在前面说的“‘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21:12-13)
在这里,犹大以微弱的声音、带着悔意说:他作了一件邪恶的事——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的(4节)。但大祭司已经不关心耶稣是不是无辜的,也不打算听取这位“可怜”的犹大那无助的求救声。犹大在他们这里得不到帮助,他绝望地自我了断了!大祭司只是关心他们的这个决定——为了国家的安全,甚至是他们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牺牲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无辜的人,也是值得的!
万一耶稣真的是他们所理解的那种叛乱分子,罗马人一定会来镇压他们,这会引起多重的混乱,这就是“领袖需要考虑的危机”!耶稣是不是无辜的,不重要,是不需要在意的!更何况,这个人真的给他们制造了麻烦,挑战了他们的制度与权柄,甚至极有可能会引起罗马政府对他们的不满。
这群名义上要将圣殿的意义,和价值表明出来的祭司们,如今所进行的,完全与圣殿所要象征的意义无关。
无能的彼拉多
我们接着看耶稣与彼拉多之间的冲突(11-26节)。
大祭司是犹太的权力中心,而彼拉多代表着强大帝国的主子凯撒,他们以司法公正着称。耶稣就在这位帝国代表面前受审。
彼拉多问耶稣:“你是犹太人的王吗?”他站在罗马政权的利益上来盘问耶稣,因当时的犹太人的王,是密切配合凯撒、并为罗马服务、而不惜牺牲犹太百姓任何利益的希律家族中的某一位[36],这也正是促使犹太人不满甚至造反的肇因。所以,“犹太人的王”,是一个很复杂的称呼。
耶稣回答彼拉多:你说的是!这其实也是一个可以有多重解读的回答。而在12节的描述中,我们得知耶稣被祭司长和长老控告的时候,什么都不回答。于是他对耶稣说“他们作见证,告你这么多的事儿,你没有听见吗?”彼拉多期盼耶稣自我辩解!而耶稣仍不回答,连一句话也不说,以致他甚觉稀奇。
罗马人和犹太人之间有一个筹码,就是每逢节期都要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彼拉多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就让他们选,释放巴拉巴还是耶稣?看起来很民主,但是,不问真相的民主是毫无意义的。彼拉多是一个无能者,他完全知道耶稣的无辜,也有能力按法律作公正的裁决,但他胆小,怕生乱。为了自保,害怕声浪越来越高的群众,他为了讨好这群暴民,不顾真相。
极讽刺的是,当他正坐堂的时候,他的夫人打发人来提醒,叫他不要参加这陷害清白之人的行动。并告诉他,她有着从梦中而来的提示——她因着耶稣的无辜受害而饱受煎熬。巡抚的老婆都知道耶稣是一个义人,一个女人比有权势的人都更明白这是一桩陷害的冤案,一个女人比受过帝国最好的法律和政策培训的人,更知道谁是无辜的,谁在陷害人。罗马的司法程序简直就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帝国的正义是不可靠的。彼拉多是凯撒所聘用的官员,罔顾正直,草菅人命。
耶稣被判死刑,揭示了代表着人间最正统的宗教机构,和最正义的法律机构,其实都是如此的荒唐与不可靠。
被代替的巴拉巴
前面我们看到,有着“悔意的”犹大,得不到救赎;在15至17节及20至26节,却看到十恶不赦的囚犯巴拉巴,被释放了!巴拉巴因着耶稣被释放了,因着一个错误的法庭所做的错误的决定而被释放了!上主在错误的世界里,依然可以救人,无辜受害的耶稣,因着错误的判决,却代替了恶棍巴拉巴。或许这正是马太要把这个“代赎”实例放进去的原因了。
在这里,要死的人,被耶稣替换了出来;前面的犹大并没有被代赎。而在这里,巴拉巴拉却被替换了出来。这就是逾越节故事真正的意义:无辜的代替有罪的,无辜的羔羊代替了有罪的人,无辜的耶稣代赎了有罪的强盗。看来,犹大的罪不被取代,因为他找错了对象——他以为大祭司所控制的圣殿能够救赎他。
神的儿子
当耶稣与大祭司对抗之时,大祭司一直在问,你是仗着什么样的权柄在做这事?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讲,谁拥有圣殿的权柄呢?一个是祭司,一个是君王。因为大卫建的圣殿,而在摩西传统里,圣殿的权柄应该是亚伦的,也就是祭司。祭司与君王之间常有冲突,又经常平分秋色。也就是说,关于如何执政,他们当中有几种说法:
1)君王这位受膏者,代表上主执政,那么,国度有可能就是弥赛亚王国;
2)祭司代表上主执政,国度体现着上主的国度;
3)有一天,以色列的真命天子会来临,到时候要与大祭司合作,一同执政治理这个国家;
4)以色列的上主化身为一个来自大卫家的王,来到世上,公元前132年的西门巴哥巴(Simon bar-Kochba),就说自己是从天而降的大光,万众祈盼的明星。弥赛亚国度,与上主国度就成为相互连结的关系[37]。显然的,耶稣采纳了如何执政的第四种模式——弥赛亚国度,与上主国度成为相互连结的关系。
当大祭司问耶稣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的时候,耶稣就回应他关于施洗约翰的事,耶稣仿佛在说:“我有可能是另一个施洗约翰,,也可能是你认识之外的另一个模式”。祂没有正面回答大祭司,但爱色尼派(施洗约翰)认为,君王的传统和祭司的传统都有问题,而他们所期盼的“公义的教师”,是使以色列得以复兴的另外选项——君王与祭司系统之外的选择。
耶稣以王者的身份进入圣殿,如今,也以王者的身份被钉死,这正是27至44节所描述的:兵丁把他打扮成王的样子,祂的罪名是犹太人的王,祂像造反派,被定的是颠覆国家罪。祂被钉在十字架上,然后升起来,就像一位王,升上了王位,在旁边的两个强盗,像是左丞右相一样,构成了一幅似是而非的王者的图画(38节)。等到复活的时候,就确认了这种说法。
当祂在被钉的十字架上时,祭司长和文士以及长老们,连同与祂同钉十字架的强盗也一同取笑祂,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40节)。
在这里,我们看到汇聚了几个浓缩的犹太人信仰中的思想:“圣殿”、“犹太人的王”、“神的儿子”、“凯撒”、“以色列的王”、“弥赛亚”(基督),这些与君王、权柄、医治、统管天下,上主相关的元素,都浓缩在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凌辱和死亡的事件里面了。
看来,以色列整个社会,无论是官方的祭司长,还是民间领袖文士,甚至是恶棍,都完全在抵挡祂,以“神的儿子”和“以色列的王”,这种他们久已期盼的人物称呼来嘲弄祂。可想而知,以色列的罪到了什么程度?!把他们自己的王,自己的救主挂上了十字架。故此,杀戮、耻笑、仇恨、愤怒、苦毒都倾倒在耶稣身上。祂准备用生命救赎的人类,把祂送上十字架,残酷地对待祂,他们的邪恶实在是令人发指,悖逆完全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神圣的死亡
45至49节节记述耶稣死亡的时间是在“午正到申初”,这段是犹太人表达他们敬虔的时间段,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遍地都黑暗了;在他们敬虔的时刻,有一个更大的敬虔的事件——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赎性的死亡!因此,天地都有反应。
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46节)。这来自于诗篇22篇的一首哀歌,是苦难的诗。耶稣深感绝望——当祂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被所有人抛弃、被正义的法庭丢弃、被以色列这个信仰的群体丢弃、被当成一个完全没有用的人丢弃。如今,饱受痛苦,在孤独的死亡之前,还被神离弃了!
这个世界罪恶的重担,汇集在祂的身上了,经历了上主的愤怒,饱尝了上主那愤怒的杯。祂需要对那位以完全的信任,来经历这个痛苦的深渊。甚至,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耶稣本身,祂说祂第三日会复活,也是从祂对圣经的深化理解以及对神的信心——凭着上主的应许,对这位天父信实的理解,所以祂才会做出那样的宣告。祂在这里经历的被神离弃,神对祂充满愤怒,否则为什么遍地都黑暗呢?如同在出埃及之时,上主制造黑夜之灾来审判敌人。
耶稣这个似是而非的罪犯,承担了罪犯的全部刑罚,人们在嘲笑祂这位真正的王。
我们不应当把耶稣神话——非正常化,意思是,要按照这里所展现的真实形象来认识祂。祂在这里,给我们呈现的是典型的带罪的人的模样。不是说耶稣不是神,而是说,耶稣完全放弃了神性的可能。腓立比书也这样说,祂不以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顺服,取了奴仆的形象(参腓2:6-7)。在这里,祂完全是一个无助的、无救的、无力的人。这些罪遮盖了上主的荣光,被黑暗遮蔽以后,上主慈爱的荣光照不到祂的身上。
这位忠诚的以色列的代表,交出了祂的生命。因着忠于自己的呼召,祂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主,祂没有离弃上主,但神离弃了祂。一个对上主有真信仰的人是要相信,上主即便看起来是表面上做错了,但你要给上主时间,来证明祂是对的。所以一个对上主信任的人,不再看他自己真正经历了什么。我们不是因上主做了什么,才相信祂。要因着上主的本性来相信祂,因我们经常无法理解祂所做的。
从表面上来看,上主铁面无情,祂让一个无辜的人作替罪羊,这本身就违背了上主的公义,好像上主做事情是矛盾的。祂难道不知道耶稣是无辜的吗?为什么还要离弃祂呢?为什么要让无辜的人受苦,甚至还让祂受死呢?
在耶稣身上,上主的作为让人难以了解!这就是上主的自我牺牲,祂牺牲了祂自己的儿子,这应该是上主受苦说最基本的诠释,约翰以“赐下”这个带有人质意思的词,来形容上主那牺牲的爱,祂将祂的独生子作为人质给我们当作凭据(约3:16)。神对祂儿子的愤怒,反过来让我们看到的,则是祂对我们的宽容。
神圣的置换
在50至56节,描述了耶稣耶稣断气的最后时刻,再一次将“神的儿子、圣殿、弥赛亚”所有的问题、意义都集中在一起。
随着耶稣的断气,“圣殿的幔子裂为两半......”(51-52节)。注意这里的动词:气就断了、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盘石也崩裂、坟墓开了、已睡圣徒多有起来(复活)的。
幔子裂开了,说明圣殿的功效已经失去了!至圣所与圣所相隔的幔子,是为了让一年一次的赎罪祭产生果效而设置的。而如今,因着耶稣的断气,它失去作用了。旧的世代已过,新的世代开始了!
盘石,按马太一贯的说法,指的就是耶路撒冷城(大卫将城建在耶路撒冷这个盘石上)。如今崩裂了,表明其上所有引以为荣的象征意义,都失效了!记得耶稣传道的开始,就说的那两种根基吗?如今,这个看似坚固的盘石,因着耶稣的断气,崩裂成沙土了!“地也震动,坟墓也开了”,如今,代表死亡的坟墓,也不能再控制那个死里复活的生命了。
而直接带来的效果就是——那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说明耶稣带来了彻底的革命,天地被更改,生死被颠倒。这些从坟墓里死里复活的人,等到耶稣复活以后,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耶稣真的让这些人活过来了!祂不但自己复活,还要让凡信祂的人复活。
这一切,都是因着耶稣的断气置换出来的!
54至56节描述了死亡现场的另一番景象。随着耶稣断气的节奏,行刑的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当他们看见地震并所经历的事,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这是在这一章第三次说“神的儿子”。第一次是强盗,第二次是祭司,第三次是百夫长,这对立的三群人,都一同称耶稣为“神的儿子”。无论他们是在嘲讽,还是真心的,都说出了真相。
在这里,特别提到了几个跟随耶稣的妇人的名字,抹大拉的马利亚,就是那个被鬼附的,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应该就是耶稣的姨妈。这三个女人,在耶稣死亡时候,守护在旁边!百夫长、妇人,。在当时社会,他们都不是特别有公信力的人,而他们成为耶稣死亡叙事有力的见证人,正邪的定义重新被反转了。
神圣的安葬
57至66节,对于耶稣的安葬,作了详实的报道,说明耶稣真的是被安葬了!祂是有形有体,不是幻觉般被安葬了。
议员约瑟,被称为耶稣的门徒,他冒着与犯人脱不开的关系,从彼拉多的准许下,取了耶稣的身体,用干净细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就是他凿在盘石里的。在犹太人的习俗当中,一个坟墓可以安葬很多人,几代人或者很多兄弟安放在同一个坟墓里。假如你要证明耶稣的身体可能被混淆的话,这里已经说明了,耶稣被安葬的是一个全新的坟墓!
“当他将耶稣安葬了之后,又把大石头滚到墓门口”(60节)。这么详实的记载,告诉我们不用怀疑,耶稣确实是死了,被安葬了,而且用了极不容易移动的大石头堵住了。
“兵丁把守得很严格”,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是真实的死亡和安葬事件。如果你怀疑耶稣的死里复活,当然就会怀疑永生神,从而你就会怀疑弥赛亚来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你也会怀疑,耶稣是来背负我们重担的。
这一切都在说明,耶稣的死是一个历史事件。
[36] 这复杂的关系,需要加以说明:主前40年,大希律被罗马封为犹太人的王,统管犹大、加利利和叙利亚一带。他统治三十七年之后,主前4年死了。奥古斯都将犹大、撒玛利亚和以土买,给了大希律的儿子亚基佬;另外一个儿子安提帕则被分封为加利利和约旦的一部分的小王;而希律腓利则为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地方的领主(路3:1)。主后6年,亚基佬被罢免,从此之后被罗马巡抚管理,直到主后41-44年,被封为大希律与哈尼斯王朝的公主米利暗所生的儿子亚基帕一世管理。在耶稣时期,分封为加利利的王希律安提帕,因具有犹大王室的资格,常与罗马政权交往,并对犹大地有着统治的野心。可参卜鲁斯着,张永佳译:《以色列与列国史》(香港:种子,2007),页267-286。
[37] 汤姆.赖特:《耶稣新探索》,页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