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14日 | 义人还能做什么呢?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一篇
1 我是投靠耶和华,
你们怎么对我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去;
2 看哪,恶人弯弓,把箭搭在弦上,
要在暗中射那心里正直的人。
3 根基若毁坏,
义人还能作什么呢?”
4 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
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
他的慧眼察看世人。
5 耶和华试验义人,
惟有恶人和喜爱强暴的人,他心里恨恶。
6 他要向恶人密布网罗,
有烈火、硫磺、热风作他们杯中的份。
7 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
正直人必得见他的面。
省思:
对于基督徒来说,
逃避——即是缺乏信心,
落入“一切无能为力”的通病中,
认为眼下惟一能做的就是自保性命(或灵魂)。
这位诗篇的作者却不表示苟同,
他说:“既然神插手管这个世界,
我也要有承担。”
祷告:
神啊,我不愿像最初的众门徒,
在试炼临到的时刻,弃下耶稣而逃。
当我想逃跑,
躲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请赐我力量能够站立得稳,
奉耶稣——
我的磐石和拯救——的名求。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15章|后裔
亚伯兰救出罗得之后,雅威又向他显现,这次显现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讨论继承人的问题。我们来看雅威与他的对话:
上主鼓励亚伯兰,让他不用惧怕,并说要赏赐他。他为什么惧怕呢?从哪处可以看出来他惧怕呢?是不是因与所多玛王等五王联合,攻击四王的军事行为,担心遭四王报复?或者从与麦基洗德结盟当中看到他的胆怯?不过,亚伯兰所作的回应,主要是关于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他没有儿子,妻子撒莱年纪老迈,也过了生育的年龄,何谈福气呢?接着,他尝试性地问上主,那就将仆人以利以谢收养为继承人吧!
上主的回答非常直接,必须是亚伯兰自己生的,不过这里没有谈到撒莱在这个应许当中所担当的角色。这不但否决了以利以谢,是否也否决了罗得呢?上主甚至向他展示天上的星星,说亚伯兰的后代要像这些星星那么多,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应许。
关于后代的应许,亚伯兰被上主说服了,也相信了,也被称为“义”,意思就是:他与神之间的约正式确立了!但对于迦南地的应许,亚伯兰仍然有疑问,这就构成下半章的内容(8-20节)。
雅威为了让亚伯兰相信所说的,让亚伯兰取来牲畜,并劈成两半。在公元前2000年的赫人文本里,这做法是表明洁净。在公元前1000年前的亚兰条约里,则是以此仪式来把咒诅加在任何违约的一方。在这里能够理解的,或许就是表明立约的证据。
上主以令人害怕的黑暗临在亚伯兰的身上,并告诉他关于“后裔”的未来之事和他的身后之事:他的后代,像星星那么多的后代,要被人奴役400年之久。不过,如此之久的奴隶生涯,换来的是:上主对压制他们的国度的审判、许多的财富,以及重返这地(迦南)的应许。雅威也预告了亚伯兰身后之事:他将得善终(这点会不会是对他惧怕的回应呢?)。
在日落之时,雅威以冒烟的火把,经过亚伯兰所献的那些祭物,以示祂与亚伯兰所立的约正式生效!并更为详细地告诉他那块应许之地位置的界限——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河。
03
今日默想
从主日学到主日讲台,不乏听到类似这样的故事:罗得的品行导致他与神无缘,而亚伯兰的慷慨换来了神的祝福。不过,这段经文真的是品行的教导吗?而圣经的叙事人和剧中人(比如亚伯兰),或许不会这样认为。这个叙事段落的重要性在于它清晰地表明罗得不是被赶出迦南的,而是他主动放弃迦南的,这样看来,亚伯兰让罗得首先选择,是否是由于他的气量,已经无关紧要了(当然,那个时候,亚伯兰也不知道神要将迦南地赐给他)。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以道德行为作为主题来编写教学课程和宣讲上主的话语,是否是一个妥当的方式,很值得三思。你有类似的情况吗?也就是说——你会如何看待圣经人物?以及怎样以合适的方式教导他人来认识圣经中的人物?
04
每日加量
马太福音 第十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14章 | 新的牧人
希律安提帕(大希律之子)是被罗马政府分封的犹太人的王,约翰就死在这位法定的君王手下,马太将施洗约翰被杀的事件【1】,和耶稣被家乡人弃绝的经历连在一起,是要让人去理解,耶稣时期的犹太人信仰光景和政治环境。
当耶稣听见这事后,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13节),这有可能是为了回避风头,因祂所表达的国度意图与约翰是一致的。
新的牧人
当众人知道耶稣的行踪之后,就从各城步行来跟随他。这些跟随耶稣的众人,明显是痛苦流离、生活上没有着落、没有什么可吃的流民。他们跟随耶稣,期望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传统的犹太人的王,被赋予牧养百姓的责任。耶和华兴起大卫,要大卫去牧养以色列百姓。而被封为犹太王的希律安提帕,接续他父亲作王,尽管他只管辖加利利地区,而他也继续建造犹太人的圣殿。可是,这有着王室合法地位的他,并没有去解决人民的生活痛苦。犹太人一直盼望,神赐给他们一位真正的君王,来推翻罗马的殖民统治,把他们从半调子的犹太王希律和撒都该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不过,耶稣的解决办法很特别:祂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之后,就拿着从别人手中递过来的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传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在这神迹的记述中,有个关键词:怜悯!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个神迹,当作是神通过耶稣而采取的怜悯行动。当祂把饼递给门徒,要门徒分给百姓,让百姓得享透过耶稣所带来的祝福。
这个故事是耶稣所有故事里的一个影子,指向那伟大的牺牲故事。在这里,并没有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血”。我们在客西马尼园的故事里,看到了耶稣这种表达;最后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变成牧养百姓的原材料,以这种舍己的方式,来牧养神的百姓。
祂在此也是为门徒作示范,后来成为基督教圣餐的典范。如果门徒真的要明白未来以色列国是怎样的,如果他们想带给这民族祝福,如果他们想来为这个国家作革新运动。来!像耶稣一样,用这种舍己的方法,来牧养这群痛苦流离的百姓。
门徒把吃饱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有可能是指向十二个支派得到了新的牧养(20节)。尽管,他们对此事还似懂非懂,但已经开始成为新的国度事工的参与者了。
而正在做王、本当承担、解决民生的希律,却在杀人;真正牧养那群痛苦流离百姓的,却舍弃了自己的身体。这些神迹,给人的印象并不浪漫,反而是舍己以及痛苦的牺牲。在最后的晚餐,重现了这里的情节,表达出耶稣以祂所经历的痛苦,牧养痛苦的人。
新的君王
十四章22至33节这段,记载了“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的事件,与13至21节这段所表达的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非是祂作为神性之子,超然力量的显现。如果说五饼二鱼的神迹,回应了以色列在旷野经历的吗哪神迹,表达上主在供应他们。耶稣在这里,将吗哪转换为自己的身体,来喂养痛苦流离的百姓。那么,在海面上行走的神迹,像是出埃及记里过红海的故事的翻版。海,在近东文化是邪恶的象征,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也帮助彼得渡过危险,表明耶稣胜过了邪恶,如同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胜过红海一般。
故事也可以与1至12节所记载的,希律那黑暗的力量作关联,假如将这里的耶稣,类比过红海的摩西,那在1至12节里的希律,则可以类比法老。马太似乎邀请他的读者,要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耶稣(这位“牧养以色列的代表”)的作为——祂以胜过阴间的势力,来胜过这个世界。
这种弥赛亚风范,门徒依然未有足够的认知。当他们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因未能认出祂来,就惊慌,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26节)。尽管他们亲睹亲历了五饼二鱼的神迹,而他们对耶稣身份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依然停留在“祂是个鬼怪”这一认识上;对耶稣作为新牧者,观念上依然如同文士那种新旧参半,一旦碰到邪恶的现象,就变得模糊不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们在客西马尼园时,看见耶稣被捕之后,信心完全失去,四处逃跑!
门徒经历这事后,称耶稣为“神的儿子”,这是当时人们最熟知的称呼,因是凯撒的专用词。而在这里却有一点讽刺的味道: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至高的君王,但祂不是像凯撒一样的“神的儿子”!乃是如同先锋施洗约翰一般,最后要遭受“犹太人的王”——希律及其他强权者的杀戮。
当门徒说祂是“神的儿子”的时候,祂并没有像摩西胜过埃及的法老一样,直接打败凯撒或希律,而是胜过了象征阴间与黑暗的海。因此,马太是要表达:耶稣不是要胜过罗马的凯撒,而是要胜过罗马、凯撒背后的阴间权势。祂是以色列的牧者,是君王,但祂不是凯旋式的弥赛亚。
34至36节,记载了耶稣和门徒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那里的人认出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祂那里,只求耶稣准他们摸祂的衣裳繸子,结果,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这里的人要比耶稣的家乡人友善得多了,他们一下就认出耶稣来,对耶稣也充满了信心,尽管他们对耶稣的认识不见得有多深,但至少他们表达出对耶稣积极的态度。
这一直是马太的想法:这些卑微的、软弱的、困苦的,陷在罪里的人,反倒最先进入耶稣所开创的、上主怜悯人的新的国度。虽然,他们对耶稣的认识需要不断更新,尤其是祂经历十字架死亡与复活后,他们仍需被改变,需要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弥赛亚。但在这里,他们至少对耶稣有一个最直接的认同。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信耶稣,他们很单纯地接受,这也有它的好处。
【1】将施洗约翰砍头的那位分封的王希律安提帕,是第二章中因着耶稣降生,杀尽伯利恒四境两岁以内所有小男孩子的大希律的儿子。大希律一边讨好罗马人,一边维持与犹太人的关系,娶了犹太马加比家族的公主米利暗,这样的联姻让他有了合法的身份。参赛门.蒙提费欧里着,黄煜文译:《耶路撒冷三千年》(台北:究竟,2014),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