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3年1月13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837天前 | 503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奸恶毒害,祢都看见了
2. 每日经文 | 创14章-救罗得
3. 今日默想 | 什么造成罗得和亚伯兰结局的巨大差异?
4. 每日加量 | 太13章- 新的故事+附录10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13日 | 奸恶毒害,祢都看见了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篇 14-18节


14 其实你已经观看,

     因为奸恶毒害,你都看见了,

     为要以手施行报应。

     无倚无靠的人把自己交托你,

     你向来是帮助孤儿的。


15 愿你打断恶人的膀臂;

     至于坏人,愿你追究他的恶,直到净尽。

16 耶和华永永远远为王,

     外邦人从他的地已经灭绝了。


17 耶和华啊,谦卑人的心愿,

     你早已知道(原文作“听见”);

     你必预备他们的心,

     也必侧耳听他们的祈求,

18 为要给孤儿和受欺压的人伸冤,

     使强横的人不再威吓他们。

 

省思:

祷告使我们来到神的面前,

明白祂对我们的心意;

同时也培养我们关注周围人的需要,

面对各种痛苦,有一种怜悯的反应。

诗篇中关于受苦的词汇,

就像用于表达赞美的词汇那样丰富。

 

祷告:

主啊,请帮助我在祷告时,

能敞开接受从上而来的各种恩典,

并敏于觉察周遭的各种需要。

让我在爱心的实践上多有历练,

顺着祢圣灵的引导,

带给人公义和医治。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十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14章|救罗得


以所多玛王为首的五个部落的王,和以拦王为首的四王交战,败阵而逃。这段历史在迦南档案里尚未找到相关的史料,或许是年代过分久远。不过,在这里让我们看到,假如史学家不参考圣经,或许,许多的历史都无法探知。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城市仍旧找不到遗址,但有人认为应该是被掩埋在死海里了。因此,我们看到,圣经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史料和史观。


记载这个故事,原因主要是牵扯到“罗得与亚伯兰”的分离。当亚伯兰得知住在所多玛的侄儿罗得被袭击掳走,就立刻率领318位家仆,可能也联合了三个盟友(参24节),组成了一支军队,奇袭四王大军,成功地救出了罗得。


之后,他与撒冷王麦基洗德在沙微谷相遇,麦基洗德是至高神的祭司。在迦南文化里,El Elyon(至高神)是迦南神明的首领,我们就没有必要将麦基洗德当作是与亚伯兰有着相同的信仰,我们先不处理诗篇和新约作者关于麦基洗德的观点,这里的重点是:麦基洗德急切地与亚伯兰——这位经得起军事考验的领袖——结盟。亚伯兰把战利品的十分之一给在这地区最大的君王,表明他认同麦基洗德的盟主地位。另外一个相关的君王是所多玛王,他要求亚伯兰,只要把被四王掳去而被亚伯兰救回来的人,还给他就行了!那些战利品就归亚伯兰吧。而亚伯兰则声明:这是两码事!并声明他更看重名声过于财富。


叙事人的目的或许明了了——亚伯兰,这位被称为“哈皮鲁人”(Habiru,希伯来人的古籍名字)的流离失所的人,并没有因着差点失去了罗得而微弱,反而,如今和当地最强大的君王麦基洗德结盟了。他也可以放弃所多玛王那份战利品。看来,上主在十三章14至17节的祝福已经部分实现了——亚伯兰越来越强大了。


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如今的亚伯兰与十二章10至20节,因着饥荒下埃及,却将撒莱转让给埃及王的那位亚伯兰,截然不同了!是因为境况变了?还是因为面对的对象——罗得,抑或撒莱不同,而处理方法就不同。当然,我们不得而知。

 



03

今日默想


罗得如今落到糟糕的处境,很多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他咎由自取,因为他追求肉体;而亚伯兰成功,因为他有属灵的洞见和神的启示。你认为这样的解释合适吗?如果是,理由何在?如果不是,理由又何在?



 

04

每日加量 

马太福音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播种者与种子+被掳者与归回者)

释经音频:(审判者与被审判者+附录10)


《马太福音》第13章 新的故事



种者与种子



我们读福音书时,需要知道耶稣的世界观是什么,需要在犹太主体故事的四个内容:一神论、拣选、被掳归回、终末论,和犹太身份的三大象征:君王、圣殿、妥拉(可参本文序言部分)之下,来思考祂的国度思维。十三章可以理解为耶稣对祂的弥赛亚国度的描述,在第二十八章则完全凸显出来 28


当时的以色列,在罗马人的蹂躏和殖民之下,他们活在这种被外邦人奴役之下已经五、六百年了,只有在马加比王朝有短短的100年左右的独立。他们有强烈的脱离被殖民的愿望,从先知那里知道,神会差遣一位中介、或是君王、或是先知、或是公义的教师,来兴起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现今被掳的处境。


十三章就在这种苦难的背景下,耶稣对被掳归回有着深切的关怀。不过,当祂切入这个主题时,做了一个颠覆性的修改,一个超越以色列人固有的看法。这也是新约圣经让我们看到的神所带来的复兴(当然,一个更大的异象,付出的代价也就更大)。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十三章1至9节里所说的撒种的比喻,当作是一个田园的故事,它乃是一个国度的故事!关于以色列被掳归回、国家得到复兴的故事。祂与主流(法利赛人)的冲突比较多的是关于政策的事,耶稣强烈地反对他们那种分离的国家主义,也就是一种报复性的政治方略。祂站在诗篇和先知书的基础上来讲这个比喻,诗篇126篇:


“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

我们好像做梦的人。......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


先知以撒种来形容他们从异乡回到家乡的状态,预示着有一天,神会差遣一位成功的王,或是使者,将他们从外乡带回,如同种子一样,再次撒在家乡的田里。那个被异教徒糟蹋、成为不洁、荒芜的土地,再次有圣洁的种子撒入,长出茂盛的树枝来。这其实也是以伟大先知以赛亚的“树枝子”为主题的复兴蓝图,这就是十三章1至9节里的基本意思。


当神把他们从外地带回来,撒回到自己的田地,就像种子撒进土里,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有的种子会结出果子,有的则会烂掉;另外,有些种子很快会长出来,但因环境恶劣或太阳光的暴晒而枯萎。最后,只有两种结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成功和失败同时发生的故事。耶稣讲这个故事背后的基本形态就是在讲——祂这位播种者和以色列人的故事。



被掳者与归回者


在十三章10至17节中,讲了两类人:一类人得不到医治,被神厌弃,他们就如比喻的前三种:“长在荆棘蒺藜里的、长在浅土里的、长在路旁的”,这对应的是“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的这些人。


另一种人呢?他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甚至,得到了先知和义人都没有看见,没有听见的。他们自身也要得着“百倍、六十倍和三十倍”的收获。这类人就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而与祂及门徒对抗的那些人,就成为了荆棘、蒺藜、撒在路边的、和浅土里的,被审判的对象。


审判与祝福,这依然是镶嵌在犹太主体故事里的内容,当神带领百姓归回的时候,他们成为一群被救赎的人,而外邦人被审判。摩西和先知经常以这种口吻说话——就是听先知话的人蒙福,不听先知话的人被审判。


不过,耶稣在这里将“蒙神救赎得于被掳归回与神审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对象,作了颠倒——本来,当百姓被掳归回时,外邦人被审判;但耶稣在这里却没有这样说,祂直接跳回到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的场景,预告着神的百姓即将被掳。


耶稣说,当被掳归回之时,并不是外邦人受审判的时候,乃是像以赛亚讲的神的百姓将要受审判。这些被审判的人,就像先知书里面说的拜假神的、表面拥有“以色列名字”的百姓。那么,谁才是神真正的百姓呢?祂转移到外邦信主的那些人当中去了。


因此让人看到,耶稣在继承犹太传统的同时,作了突破。祂将有福的对象,转移到门徒身上,祂为这群人辩护——这群因着跟随耶稣,被犹太同胞排斥的人,实际上才是真正神的子民,是蒙受祝福的人,是真正坚守上主盟约的人。而与耶稣作对的,尤其是第十二章里提到的,那些说耶稣是靠着鬼魔赶鬼的法利赛人,他们反倒被排除在盟约之外,成了类如以赛亚书里说的被咒诅的那群人。


这里“一百倍、六十倍与三十倍”的比喻,本身就有末世审判的味道,先知们都这样说,神会在他们的土地上撒下种子。以赛亚说,神审判他们的时候,会砍下所有的树枝,留下树墩子(赛6:13)。“树墩子”和“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成为同一种比喻(诗126:1、5-6)。树墩子要冒出新芽,撒种的成果也是会冒出新芽,而拿撒勒这个词本身就是树枝子的意思29,耶稣被称为耶西的根,如同那个撒种比喻中的种子。


耶稣把大家带回到先知的背景下,当时的百姓邪恶,不听先知的宣告,结果要像树林被砍下,只剩下了树墩子30


耶稣所面临的百姓,也类如这情况,他们说祂靠着鬼王赶鬼,不听耶稣的劝告,像是再度被砍伐的树林。而门徒则是余种(剩下的树墩子所发的芽),他们不但实现了被掳归回,而且还要将这树芽“发扬光大”。


审判者与被审判者


在十三章18至23节这段,加深了撒种比喻的解释。那“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指的就是不明白被掳归回的道理的人,他们好像被那恶者夺去了撒在他心里的道一样。那个如同“撒在石头地上的”,当时听,也欢喜领受了,只是没在心里生根,当遭了患难,或受了逼迫,立刻跌倒的人群,则可以从门徒中的犹大看到这一特征。


这比喻也结合了但以理书七章的内容:神的百姓落在四个像兽一样的国家的奴役之下。我们看其中两节相关的经文: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但7:9)。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但7:13)。


这两节经文,是对上主与人子的平行表达。耶稣经常用这一段来作祂自我身份的表述,当大祭司该亚法审判祂时,祂引用的就是这一段,祂说该亚法将“看着人子驾云降临”,这无疑激怒了身为大祭司的该亚法(26:64-65)!因耶稣等于将这位大祭司比作但以理书七章1至8节里那四兽的角色,兽与那位亘古长存者和人子作对。大祭司气愤地说:这亵渎神还要找什么证据吗?杀了祂,祂既冒充弥赛亚,还冒充上主。


十三章15至28节这一段,正是对但七章1至14节的重述和解读。但以理书第七章,告诫百姓: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不要屈从兽的权柄,只有跟从人子的这条路才是对的,因人子才是使在兽的压迫下的神的百姓得蒙救赎的那一位。


在撒种比喻中,土地是比喻这个世界,撒在土地里,是比喻将种子撒在世界里面,然后从世界里救赎出来。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听明白耶稣撒种比喻的人,才是可以得蒙救赎的。


在十三章之后,耶稣就不断称自己为人子,将但以理书中兽的国度和人子来作关联。土地和撒种者,就像但以理书里面的兽的国度和人子。越往后看,这味道会越来越明显——兽的国度变成了大祭司、法利赛人、哥拉汛、伯赛大……。在二十四章里,以色列主流人群,被描述成与兽同流合污的一群人。


十三章30节,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而将麦子收在仓里的意象,和十三章39节里所说“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的表达呈一致性。


如同在开篇施洗约翰所说的:祂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祂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3:12)。也即是说:这就是那位带来被掳归回、将末世呈现时所带来的审判与祝福的景象。而末世没到之前,会出现真道和假道混合在一起、好种和坏种混在一起,同时撒在这地上的两种情况。就像十三章52节里说到的:“凡文士受教做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这是新旧、真假混杂的世代——当耶稣在讲真正的被掳归回,神国的道理之时,也有人在讲假的被掳归回的道理。


所以,祂劝导门徒,不用急着去攻破,但越接近末世之时,真相自然大白了!当祂被钉十字架、从死里复活、冤屈被平反(驾云降临)之时,真假神的代表,谁是弥赛亚,谁是魔鬼的代言人,一切……就都显明了!



总结:被掳归回、末世呈现的故事!


如今是作总结的合适的时候了。


稗子和麦子的比喻,是关于被掳归回、末世呈现的故事,在这个关键时刻里,本来是要对外邦人实行审判,而耶稣却将审判指向了自以为是的犹太人。稗子很像麦子,但是却是假的;很多看着很像弥赛亚的道,但事实却不是。为什么稗子和麦子会同时出现呢?是因田地的主人的容许,是在延缓审判的时间。


另一方面,很多看来像是不洁净的、假的,反倒是真的、是洁净的。


在利未记十章19节:“不可用两样搀杂的种,种你的地”。这是要求犹太人的生活,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身份。当耶稣讲“稗子和麦子同时在田地里”,表明他们身份的不洁净,而这个时候容让他们身份混杂。天国的起初,或将开启之时,就具有不洁净的色彩,容让假的道、或看起来像是假的包容在里面。稗子、芥菜种子、面酵、妇人,这些意象,在旧约里面都是不洁净的表达。面酵对以色列人来说是太熟悉的比喻,因为他们的身份,就是从逾越节的无酵饼开始的。而这里说天国这复兴、被掳归回的国度,像一粒芥菜种,既卑贱、又不高贵。在犹太人的认知中,天国(以色列国)是很高贵的,而耶稣所说的天国,就像一个不高贵的芥菜种,难免让当时的人疑惑。


其实在五、六、七三章,耶稣所说属祂新国度里的八种蒙福的人,就包容了不洁净的人。而这样的卑贱,特别容易让人当作是假的,被混淆的。而这看来卑贱的东西,有一天会得到发展,有一天将要结实一百、六十、三十倍。这群看起来比法利赛人卑贱的人,有一天会结出百倍的收成来。


耶稣自身也很卑贱,被人钉死,而且死了,成为彻底的不洁净。33节,耶稣直接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面酵与妇人,都是不洁净的象征,而耶稣用来比作天国的特征(最起码是天国将来临之时、新旧世界交替时的特征,如51至52节所描述的。


当耶稣讲完祂对天国的解释以后,有一部分人就产生了质疑,这些人就是耶稣的家乡人,他们在文士的手下受训,对耶稣有了抵抗,最终拒绝耶稣(53-58节)。


 附录10:谁是魔鬼之子?


“到底一个人因为本来就是魔鬼之子,所以他会听魔鬼的道;还是因为他听了魔鬼的道,才变成了魔鬼之子”?对于这样的问题,圣经好像没有说明。只是说:如果你现在听了福音,就要认真听,就要悔改,就会得蒙救赎。如果没有机会听、或听了没听懂,以及听懂了以后又彻底否定了耶稣。依圣经思维,这类人就落在灭亡中,说明神没有将恩典给他。耶稣是唯一的救赎之道,如果没有听到、没有听懂,或者听了也不信,怎么蒙救赎呢?


神给人的救赎之道,是因着其主动的拣选,神希望所有人蒙恩,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蒙救赎。耶稣时期,很多犹太人因为没有改变,还是被放弃了!耶稣只救了跟随祂的门徒。救恩只给对神有所行动的人,这是宗教改革以后很重要的立场,神并没有救所有的人。


彼得鲜明地宣告: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全备的福音既有救赎,也有审判。我们向人讲福音之时,要温和地、找机会讲出这样全备的福音,因为神有很多的忍耐在其中,我们要把握火候,但信念不能改变。



 28 马太试图引导我们,让我们接受耶稣这位弥赛亚,与耶和华君王同等的身份,或者称为二位一体的第二位,第三位格圣灵是在使徒行传之后,慢慢启示出来,从此之后,新约启示出明显的三位一体的神观。


29 以赛亚书十一章1节里提到的枝子(branch),以赛亚说,有以条新枝要从耶西的根长出来。拿撒勒“nazir”这个希伯来字的意思指的就是枝子。


30 以赛亚书十三章11至13节:“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象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