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2月7日 | 求祢快快临到我这里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四十一篇1-2节
1 耶和华啊,我曾求告你,
求你快快临到我这里。
我求告你的时候,
愿你留心听我的声音。
2 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
愿我举手祈求,如献晚祭。
省思
临急向神发出祷告,仓促而迫切。
平时以馨香为祷告,
并于特定的某一晚间时刻敬拜,
固然很好,
但祷告不限于既定的形式与时刻。
空空的双手和未经推敲的词句
也总在神面前蒙悦纳。
祷告:
主,
请接受我在祢面前
不成句的话语、不太自觉的动作
――我的感叹和手势――
请将之化为祈求和赞美的祷告,
因着耶稣基督,
并奉祢的名。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哈巴谷书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哈巴谷书》第3章|信心的跳跃
第三章是一首赞美诗,不过,这赞美的情绪,是在令人苦恼的现实中发出的。先知向雅威发出恳求,期望祂在“这些年间”,尽快向列国行动,就像往日一样,向敌人发怒,向以色列则施怜悯(2节)。
就像以色列出埃及的时候,雅威显现在西乃,祂的荣光充满大地(3-4节)。对于敌对者而言,祂那如太阳光的荣耀,则是一股杀伤力,使人染上瘟疫(5节);祂的荣光,也令众山颤抖(6节),使古珊和米甸这两个游牧民族惊慌失色(7节)。
第8至15节,回忆了出埃及时雅威与法老决斗的事件,雅威像是一位战士,分开红海,又闭合红海。为了救赎以色列百姓,祂让日月停止,在埃及地制造了黑暗;为了报复敌人对祂百姓的欺压,祂使敌人自相残杀;为了显明自然之物也像万国万民一样,祂踏过红海,彰显祂掌管一切的权柄。
哈巴谷因着雅威这位神圣战士的大能,而生惧怕与敬畏。在雅威定意要让敌人犯境的情形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雅威的刑罚(16节)。因为无论雅威是刑罚埃及人,还是救赎以色列人,都是为了彰显祂的荣耀,为了显明祂公义的性情。如今,祂让巴比伦人来侵略犹大,来攻打耶路撒冷,目的正是使犯罪的犹大被公义制裁。
在那刑罚到来之后,耶路撒冷因着战争的失败,缺乏生存所需的(17节)。然而,先知基于雅威的荣耀和怜悯的本性,以及曾经对以色列所作的救赎,他发出信心与盼望的歌声:神不但会在他面对艰难时,赐给他活力,也会赐下生命力给他,使他可以如母鹿般稳行在高处(19节)。
03
今日默想
我们也经常会有哈巴谷所经历到的困难和疑惑,在这般处境下,我们也会对神发出质疑:神是否良善?祂的公义还存在吗?我所遭遇的苦难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我们或许会用尽曾有过的一切经验和理智来思想,试图给自己一个答案。
哈巴谷给我们看到的是,他用了“西乃与出埃及”的集体记忆来回答自己。这种集体的信仰经验,赋予他面对苦难的力量,唤起信心与盼望,也使他重新得力。
对于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经验是:基督被钉十字架,这使我们无论遭遇什么,都知道神爱我们的心永远不会改变;这就使我们获得继续信靠祂走下去的力量。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黑暗”的时期,到底需要走多久。而我们最终看到,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我们的困难,难以摆脱的抑郁心情。因神是我们一直可以依靠的,哪怕在我们犯罪被神管教、被祂刑罚之时,祂仍然是可靠的。
你有过与哈巴谷那种几乎全然失望的经验吗?回忆一下,那时你的情绪如何?你最后是怎样重新获得力量的?
04
每日加量
路加福音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路加福音》第22章 | 被弃者
当预告完耶路撒冷的最终命运之后,没想到却是耶稣自我生命的牺牲!那么,“与耶路撒冷的精英分子斗争,并因此实现上主的旨意”这种张力,在最后的部分,成为了主调,并达到了高潮。
那么,耶稣同一阵线的人就是祂的门徒,并听从祂的教训,乐意遵守的人们。另一方面,耶城的那些精英则是与黑暗魔鬼为伍的群体(22:53)。
当他们在过最伟大的逾越节的时候,耶稣演绎了节期里的内涵,其焦点是将牺牲的羔羊转移到祂自身,后来成为基督信仰的经典。
可悲的是,门徒中有位完全与这些黑暗的群体为伍,中了魔鬼的毒药;出卖了在三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夫子,我们会为此感到困扰——他为何会作出这种抉择。是的,恶本来就是令人捉摸不透。
而其他人呢?在耶稣面临马上到来的悲惨的命运之前,他们却争起了位份的排列。看来,这些弥赛亚国度的骨干,哪怕经历三年多耳闻目染的训练,也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争竞和军国主义的霸权思维。一个疑问产生了——这些新的十二个支派能够作为公义、怜悯、卑微的耶稣的代表,来更新原先以色列的腐败吗?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每次都率先表达高见的彼得,这次要落入羞辱当中,他对耶稣的忠诚马上要被瓦解。或许35至38节这段关于钱囊、口袋、刀剑的对话,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因为他们仍然以为,马上就要成就的“弥赛亚国度”,就是强权、武力和财富式的。
39至71节是较长的被弃的叙事。客西马尼园的痛苦的祷告,表现了一位忠诚者必须喝的苦杯——神将对背叛者的一切愤怒倾倒在祂的身上。当然,这是很难言喻的,公义的神,竟然会这样行事!门徒中的犹大,连同犹太领袖来捉拿耶稣(47-48节),看来,所有的所谓正义的代表,也可以做出最邪恶的事情。人间政权的不可靠,可见一斑。彼得显然不能信守诺言——与耶稣同生死!他被人质问后,发毒誓,否定与耶稣有任何牵连——是怕受连累?还是对耶稣不反抗而失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看到第一世纪的教会的谦卑,他们坦然承认领袖的失败和软弱。
遭到看守的人的戏弄后,耶稣与耶路撒冷的领袖们之间的角逐,最后如赌注般,落在但以理书7章13节里所描述的“人子”的身份的对质上。显然,谁代表上主?谁忠诚于弥赛亚的呼召?他们各自主张不同!这也就是他们世界观不同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