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3日 | 祢定了界限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四篇5-9节
5 将地立在根基上,
使地永不动摇。
6 你用深水遮盖地面,犹如衣裳;
诸水高过山岭。
7 你的斥责一发,水便奔逃;
你的雷声一发,水便奔流。
8 诸山升上,诸谷沉下
(或作“随山上翻,随谷下流”),
归你为它所安定之地
9 你定了界限,使水不能过去,
不再转回遮盖地面。
省思:
人对于创造主的认知,
并未导致无边无际的冥想,
反而意识到界限
(人生存环境的范畴、结构)
和顺服(服从神的指令)。
祷告:
全能的神,
创造天地的主,
祢造了我所见到及无法见到的一切。
感谢祢精心创造了这个世界,
使我每日能在其中经历祢的爱和恩典。
在耶稣基督里
将一切颂赞都归给祢。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三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30章|初见曙光
三十章至三十三章,这四章是一大段复兴的信息,以色列将从绝境中转回,从被掳的世界归回故土,开始崭新的生活。
三十章可分为三段:
1、苦难的意义(1-11节)。这一段奠定了以下几章经文的基本主题:归回是必然的,他们被掳于巴比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功课——如同祖宗在埃及为奴之家学到的一样——从苦难中学习对神的顺从。
耶利米以极其形象的话语来形容这种苦难的价值——如同一个分娩的人,即使其中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是必然的,以色列这群属神的百姓,虽然被掳、落入外邦生活是羞耻和痛苦的,却是必然的。因为经历这些痛苦后,他们才能获得“新的面貌”。另外,这里分娩的图像,就正说明他们必然要得到复兴。一个经历十月怀胎之苦的人,生产是势在必行的。经历了被掳之苦的雅各,必然会得到复兴。
2、伤害被医治(12-17节)。在被掳前后的过程中,以色列遭受了敌人的无情伤害,这些极其痛苦的惩治,包括那些曾经与他们结盟的人,也袖手旁观。他们经历这些,是因为雅威在重重地报复他们(12-15节)。等到复兴之日,雅威会从那些曾经伤害过以色列的国家和民族开始报复(16节),并将以色列所受到的伤害完全医治(17节)。
3、复兴的应许(18-24节)。复兴的内容除了铲除仇敌,医治以色列所受的伤害,神还要使复兴落地生根,曾被毁掉的耶路撒冷要得到重建,无论是经济上的繁荣,还是人丁的兴盛,都将再次赐给他们,也要再次赐给他们君王。最关键的是,这位君王与雅威亲密无间(21节)。神也要恢复百姓与祂的关系——祂要作他们的神,他们则要作祂的子民(22节);雅威,要彻底止住祂的愤怒(23-24上)。
最后,先知说,这日子指日可待了(24下)。
03
今日默想
乔丹是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然而他选择了到偏远的地方去服事穷人!一作就是14年,他开辟了农场,也教导当地的贫困孩子种植。有一天晚上,一群暴徒带着枪冲进农场,在每一幢建筑物放火,又向乔丹的住宅乱开枪。当天晚上,很多工人就逃离了农场,除了一个黑人家庭!
第二天,有一个报社记者听闻后赶到现场,看到乔丹仍然在锄地和播种,问他说,乔丹博士,你拥有两个博士学位,但这个农场你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如今一无所有,你认为你有多成功?
乔丹放下锄头,对着记者说:“就像十字架的成功。先生,我重视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对神的效忠。”
从那天起,乔丹和他的伙伴们重建科伊诺尼亚农场![1]
这个故事与耶利米的服事有些共同之处。一度受逼迫打击的耶利米,其服事总不见成果,尽管他也有很多痛苦、挣扎,但他一如既往地宣扬神的话语,从不打折扣!
今天,你能看到他的成功之处吗?对你有哪些激励呢?
[1] 本故事出处已佚,特此说明。
每日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三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31章|新的约
三十至三十三章,被称为是“安慰之书”,这几章是耶利米书的心脏部分,因为是将神的应许详细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对被掳之后的承诺:“我必使被掳的人归回”,这句话不断出现(30:3、18,31:23,32:44,33:7、11)。
在三十一章1至9节,雅威要开始全新的行动,祂将毫无保留地使以色列的土地和福祉得到复兴,以“我必作以色列各家的神,他们必作我的子民”(1节),“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开始。神给寄居在巴比伦的百姓赐下安慰,不单是使他们归回故土,重建家园,与神的关系也会得到重建。所以整个安慰,最核心的是雅威接纳他们,祂所给的安慰之言,对他们如父亲看护儿女,说“我要照他们恳求的引导他们”,因“以法莲是我的长子”。
从10至14节的信息中让我们看到,雅威不但使他们从外邦的桎梏中脱离,更是恢复以色列这祭司国度的使命,使他们可以将从雅威而来的福分赐给“列国”与“众海岛”(10节)。
在15至22节,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以法莲因被掳而哭泣的情形,不过,他们的眼泪,没有白流,要化作神的顾念和神对他们的恋慕和怜悯(20节)。先知用了“女子护卫男子”这种极端仰慕的意象来表达雅威对他们深厚的爱。
雅威对犹大的爱将要落到实处,耶路撒冷这个曾经满了强暴的城邑,要恢复公义;满了污秽的锡安山,也要蒙福;曾经活在暗无天日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群,都要得到深深的安慰(24-26节)。雅威对他们的咒诅彻底撤去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7-30节)。
在31至40节这一段,是著名的“新约”,雅威将要改换他们的内心(33节);他们曾经有过的罪,也不再被记念了(34节);日月星辰和天地,都焕然一新了(35-37节);曾经被污秽的地方,如今彻底成为了圣地(38-40节)。
今日默想:
对基督徒而言,我们十分熟悉31至34节关于新约的应许,我们把它当做是基督立约的预告。布鲁格曼批评这类的解释过于轻率,容易造成替代主义,即肯定基督教信仰——信仰基督取代了犹太教,甚至废去了犹太教。
耶利米书这一段(31:31-34),其立约所描述的处境,显然指的就是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而不是别人。布鲁格曼肯定地说,这段经文包括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宣称的复杂议题。然而,不应该导致我们将基督的约,取代了这里的新约。因这里所说的新约,显然是指——犹太人得以恢复,成为顺服妥拉的民族。所以,我们需要反省:犹太人宣称自己是与雅威立约的子民的同时,又承认基督的群体也是上主的子民。
基督徒误解了这段经文,你觉得布鲁格曼的批评,会纠正我们对犹太人的态度吗?为什么?
04
每日加量
马可福音 第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可福音》第16章 | 神儿子的复活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认为:马可福音是在16章第8节结束的,这尽管来得突然,反倒显得强劲有力;这种悬而未决,像是将物件掉于半空,留给人想象或争议,本来就是耶稣——神儿子的身份,在马可福音的各样人群中所遭遇的情况;祂的复活所开始的新世界,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待人努力认识的。
安息日之后,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和撒罗米,带着香膏,想去将约瑟未完成的事补救。马可小心地将她们遇见在坟墓里显现的天使的时间,记述为是“七日的第一日”,意思就是——下面的事件,完全是在新的纪元里所发生的,是有别于前面与死亡相关的所有事件。不过,要明白这些事件的意义,就需要听天使的诠释,哪怕你曾经听过有关耶稣早前的说法,也未必明白,如同妇人所表现出来的害怕,不愿意将自己所遇见的事告诉给别人一样。
因此,我们需要留意空坟墓,这个作为马可所描述的大结局,述说着的三个主题:
耶稣是一位先知,祂的预言都一一实现了,连预言自己的复活(一个丧失生命的人,都有能力找回生命)都实现了;那么,祂预言耶路撒冷城和圣殿的毁灭,和祂的再来,岂不也有实现的一天吗?
第二个主题是门徒的失败。整本书都在说:耶稣的跟随者,假如未能掌握耶稣的身份和使命,也不能履行自己作为门徒的本分。
第三个则是:上主对以色列的应许,通过这位顺服的神儿子,祂那无辜的死亡,而实现了。那么,无论你对圣经和弥赛亚国度,以及上主的应许,原先有着怎样执着的看法,如今,都需要放下来,要以这位无辜者的死和复活,来作全新的解读。否则,将大大错失!
马可福音最后以三个妇女的害怕和逃跑,及拒绝交谈为结局(8节),用这种负面的反应来代表所有门徒的反应。这些都吸引读者去反省,去思想。
思考问题
今天,作为跟随耶稣的我们,会像门徒一样害怕或沉默吗?还是因为有了上主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将信心、将生命勇敢地建立在上主临在的国度之上呢?并邀请其他人做同样的事呢?这些信息有无对现今的你我发出挑战,促使我们对耶稣和国度尽上该尽的责任呢?